- 《蘇沈良方》研究
- 蘇穎 蘇鑫 魏曉光
- 6561字
- 2020-08-26 18:31:12
二、醫論精要
《蘇沈良方》中對醫論的闡述涵蓋面較廣,包括糾誤、正名、辨疾、治疾、服藥(煎藥)、處方、辨藥等,按照基礎理論、中藥、方劑、針灸、煉丹、外治法、養生七部分,論述條理清晰,舉例簡明易懂。
(一)基礎理論
1.論臟腑
所載《論臟腑》篇,主要是對臟腑生理結構的闡釋?!短K沈良方》中糾正了某些錯誤觀點,如人有兩喉而非三喉,“人有水喉、食喉、氣喉者,謬也……水與食同嚼而吞,豈能口中遂分二喉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根據《黃帝內經》“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的理論,《蘇沈良方》糾正食物入肝入肺之謬說,“人飲食及服藥,既入腹,為真氣所蒸?!菜^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但氣味到彼爾,凡質豈能到彼哉?”
2.論病
《蘇沈良方》中通過講述錢子飛的故事,表明觀點,即人不應過于迷信。有人認為上天讓人得病是不可治療的,那么服藥不應有效;如果服藥有效,則是上天讓人不病。人生病“當是病之祟,畏是藥而假天以禁人爾”。《蘇沈良方》認為,人生病與上天無關,不應假借上天之名而阻礙治療。
(二)中藥
1.論采藥
采藥的方法對于藥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藥需注意采藥的時間、部位?!短K沈良方》中認為古方用藥多于二月、八月采摘,這是不對的。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此時采的藥功效不良?!耙晃锿黄柚g,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睂τ诓煌幬锊课徊烧枳⒁獾氖马椄沁M行了細致的論述:“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輩觀,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定而又未衰。如今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取;用花者,取花初敷時采;用實者,取實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
2.服威靈仙法
《蘇沈良方》中記載服威靈仙有兩法:第一,“凈洗陰干,搗羅為末,雜酒浸牛膝末,或蜜丸,或為散,酒調,牛膝之多少視臟腑之虛實而增減之”;第二,“取藥粗細得中,寸截之,七寸作一貼,每歲作三百六十貼,置床頭,五更初面東細嚼一貼,候津液滿口咽下”,須忌茶。“以槐芽、皂角至嫩者,依造草茶法作”。
3.服松脂法
服松脂先要注意炮制?!爸哉娑ㄕ邽榱?,細布袋盛,清水百沸湯煮,浮水面者,以新竹罩籬掠取,投新水中。”(如果久煮不出,棄之不用)《蘇沈良方》中記載服松脂法:“入生白茯苓末,不制,但削去皮,搗羅細末爾,拌勻,每日早取三錢匕,著口中,用少熟水攪嗽,仍以指如常法,熟揩齒畢,更以熟水咽之,仍以嗽吐如常法,能勞牙,駐顏,烏髭也?!?
(三)方劑
1.論煎藥
(1)記流水止水:
古人在煎藥過程中所用之水是非常有講究的。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本草綱目》記載煎藥用水達四十三種,如雨水、地漿水、泉水、屋漏水、千里水、新汲水……《蘇沈良方》中亦有對煎藥用水的記載,如流水、止水。但很多人認為流水、止水沒有區別。為糾正這些人的錯誤觀點,《蘇沈良方》中以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為例說明“須用流水,用止水即不驗”。恐讀者不解,書中又舉了生活中的常見事例:鰍鱔只可居止水,入江水輒死;鯽魚生流水中則背鱗白,生止水中則背鱗黑。以此說明流水與止水不同,有理有據,讓人不得不信。
(2)用火法:
煎藥需注意用火。“火候”即指煎中藥火力的大小與火勢的急慢?;鹗侵兴帨珓┲谱鞯奈ㄒ患訜岱磻獥l件。中醫將煎藥的火候分為“武火”與“文火”兩種?!短K沈良方》中對煎藥用火的論述為:“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蛩хR子于日得者,太陽火為妙。天陰,則以槐木取火亦良。灸后宜服治勞地黃丸?!贝苏撝赋隽瞬煌匀粭l件下,煎藥所用火的種類。
2.劑型
劑型是方劑的重要內容。作為一本方書,劑型的論述在《蘇沈良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文中指出:“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惟近世人為之。大體欲達五臟四肢者,莫如湯;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又欲速用湯,稍緩用散,甚緩者用丸,此大概也。近世用湯者全少,應湯者全用煮散。大率湯劑氣勢完壯,力與丸散倍蓰。煮散,多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睂τ诤笫啦煌瑒┬蛯Σ煌膊∷鸬牟煌饔糜幸欢ǖ膯l。
3.組方結構
“君、臣、佐、使”是方劑的基本結構,其中君藥在方中的地位最重。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論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進行了完善,提出了“君、臣、佐、使”。在金元之前,方中是不會標注“君、臣、佐、使”的,所以方中何為君藥歷來是后世醫家爭論之處,有“力大者為君”之說,亦有“量大者為君”之說。《蘇沈良方》中認為“主病者專在一物,其他則節級相為用”,這種說法是可行的,但也不可拘泥于此?!短K沈良方》中對《藥性論》中君臣佐使的論述提出不同見解?!短K沈良方》提出:應根據方子的主治病證確定君藥。這與《方劑學》教材中君藥的定義“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一致的。
(四)針灸
1.取穴法
(1)用尺寸取穴法:
《蘇沈良方》中以“同身寸”為取穴方法,其論述為“皆隨人身形大小,須男左女右,量手指中一節兩橫紋中心為一寸”。
(2)用繩取穴法:
《蘇沈良方》中還提出了用繩取穴的方法。此方法取穴準確,具體操作步驟為:“令患人平身立正,取一細繩
之,勿令展縮,順腳底貼肉堅踏之,男左女右。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后頭令當腳根中心,向后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曲
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后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于口上,兩頭至吻,卻拘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于前,來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中,勿令高下,于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頭下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后,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于脊骨上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各七壯。至第二穴,壯累灸至一百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中心在墨點上,于上下繩盡頭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穴。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后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2.艾灸法
(1)艾炷大小:
《蘇沈良方》中對艾炷的大小記載為:“須令腳跟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備穴中經脈,火氣不行,即不能抽邪氣、引正氣?!?
(2)取艾:
《蘇沈良方》中記載:“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拮之以灸,殊有效?!从姓嫠迫苏?,于明暗間茍以意命之而已。萬法皆妄。”
3.灸咳逆法
《蘇沈良方》中記錄運用灸法治療霍亂吐痢、垂困、傷寒久疾得咳逆。其癥狀表現為:“忽發咳逆,半日之間,遂至危殆。”具體取穴法為:“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灸左,女灸右。只一處,火到肌即瘥。若不瘥,則多不救矣?!?
4.灸牙疼法
《蘇沈良方》中記錄運用灸法治療牙疼,具體操作方法為:“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予目睹灸數人皆愈,灸畢,項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予親病齒,百方治之皆不驗,用此法灸遂瘥。”
5.灸二十二種骨蒸法
《蘇沈良方》中記錄崔丞相(崔知悌)灸勞法,“凡骨蒸,候所起,辨驗有二十二種,并依上項灸之。一胞蒸,小便赤黃。二玉房蒸,男遺尿失精,女月漏不調。三腦蒸,頭眩熱悶。四髓蒸,覺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急緩不調。九肝蒸,或時眼前昏暗。十心蒸,舌焦或瘡,或時胸滿。十一脾蒸,唇焦坼或口瘡。十二肺蒸,口干生瘡。十三腎蒸,耳干焦。十四膀胱蒸,右耳焦。十五膽蒸,眼目失光。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瀝不禁。十八大腸蒸,右鼻孔痛。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熱。二十肉蒸,別人覺熱,自覺冷寒。二十一皮蒸,皮生粟起。二十二氣蒸,遍身壯熱,不自安息?!?
(五)煉丹法
《蘇沈良方》中對煉丹的方法記錄較多,包括陽丹、陰丹、金丹、松丹砂。
1.陽丹
冬至后,齋居,常吸鼻液,漱煉令甘,乃咽下丹田。以三十瓷器皆有蓋,溺其中已,隨手蓋之,書識其上,自一至三十,置凈室,選謹樸者守之。滿三十日開視,其上當結細砂,如浮蟻狀,或黃或赤,密絹帕濾,取新汲水,凈淘澄無數,以穢氣盡為度,凈瓷瓶合貯之。夏至后,取細研棗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不限丸數,三五日后取盡。夏至后,仍依前法采取,卻候冬至后服。此名陽丹陰煉。須清凈絕欲,若不絕欲,其砂不結。
2.陰丹
取首生男子之乳,父母皆無疾恙者,養其子,善飲食之。日取其乳一升,只半升以來亦可。又以朱砂銀作鼎與匙,如無朱砂銀,山澤銀亦得。慢火熬煉,不住手攪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數。此名陰丹陽煉。世人亦知服秋石,然皆非清凈所結。又此陽物也,須復經火,經火之余,皆其糟粕,與燒鹽無異也。世人亦知服乳,陰物不經火煉,則冷滑而漏精氣也。此陽丹陰煉,陰丹陽煉。蓋道士靈智妙用,沉機捷法,非其人不可輕泄。慎之。
3.金丹
用物之精,取物之華。集我丹田,我丹所家,我丹伊何。鉛汞丹砂,客主相守,如巢養鴉。種以戊己,耕以亦蛇。養以丙丁,灌以河車。乃根乃株,乃蕊乃花。晝煉于火,赫然彤霞。夜浴于水,皓然素葩。金丹自成,曰思無邪。
4.制松丹砂法
用朱砂精良者,鑿大松腹,以松氣煉之,自然成丹?!陨綕摄y為鼎,有蓋,擇砂之良者二斤,以松根明節懸胎煮之,傍置沙瓶,煎水以補耗,滿百日,取砂,玉
研七日,投熟蜜中,通油磁瓶盛,日以銀器取少許,醇酒攪湯飲之,當有益也。

(六)外治法
1.系瘤法
取稻上花蜘蛛十余個,置桃李枝上,候垂絲下,取東邊者捻為線,系定瘤子,七日候換,瘤子自落。《蘇沈良方》中記載用此法治療沈興宗待制家老姥,病瘤如掌拳,用此法系之,至三換,瘤子遂干,一夜忽失所在,天明前枕邊得之,如一干栗。
2.撮口法
褓中小兒患臍風,可上視小兒上下齦,當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紅豆大,此病發之候?!短K沈良方》中記載撮口法為:“急以指爪正當中掏之,自外達內令斷,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盡頭亦依此掏,令內外斷,只掏令氣脈斷,不必破肉。指爪勿令大
,恐傷兒甚?!?

3.治目疾
蘇軾病眼疾,自十八歲因夜書小字,病目楚痛,已三十年,用治目疾法,痊愈。血得溫則榮,目全要血養。《蘇沈良方》中治目疾的方法為:“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日一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眥癢?!?
4.祛瘢法
防止創傷或瘡癤等愈后的瘢痕,《蘇沈良方》中記載:“豆瘡欲無瘢,頻揭去痂,勿令隱肌,乃不成瘢。縱揭傷有微血,但以面膏涂?!膘铖_€需注意忌口:“瘡家不可食雞鴨卵,即時盲,瞳子如卵色,其應如神,不可不戒也?!?
(七)養生法
《蘇沈良方》中對于養生的論述較多,書中引吳子的養生觀點,認為養生的關鍵在于和與安。“寒暑之極,至為折膠流金,而物不以為病,其變者微也。寒暑之變,晝與日俱逝,夜與月并馳。俯仰之間屢變,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極也。使此二極者相尋而狎至,則人之死久矣?!?
1.養生說
《蘇沈良方》中通過對人們飲食、運動、呼吸的指導以使人達到養生防病的效果。“已饑先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每腹空時,即便入定。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君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息自住,不出不入?;蛴X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云蒸霧散,無始已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
附:
養生偈
“閑邪存誠,煉氣養精。一存一明,一煉一清。清明乃極,丹元乃生??搽x乃交,梨棗乃成。中夜危坐,服此四藥。一藥一至,到極則處,幾費千息。閑之廓然,存之卓然,養之郁然,煉之赫然。守之以一,成之以久,功在一日,何遲之有?”
2.養生訣
《蘇沈良方》中記載:“每日以子時后披衣坐,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臍下),待腹滿氣極,則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唇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咽下,復依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頂,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頭百余梳,散發臥,熟寢至明。上其法至簡易,惟在常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久不已,去仙不遠。當常習閉息,使漸能持久,以脈候之,五至為一息?!植豢蓮婇]多時,使氣錯亂,奔突而出,反為害也。慎之!慎之!又須常節晚食。令腹中寬虛,氣得回轉。晝日無事,亦時時閉目內觀,漱煉津液咽之,摩熨耳目,以助真氣,但清靜專一,即易見功矣。”
《蘇沈良方》中認為不可學神仙術的有三種人:“一躁急,二陰險,三貪欲。方書口訣,多奇詞隱語,卒不見下手門路。今直指精要,可謂至言不煩,長生之根本也。幸深加寶秘,勿使淺妄者窺見,以泄至道為祝?!?
3.龍虎鉛汞說
《蘇沈良方》中記載:“人之所以生死,未有不自坎離者??搽x交則生,分則死,必然之道也。離為心,坎為腎?!闹?,法而正;腎之性,淫而邪。水火之德,固如是也。引子產曰:火烈,人望而畏之;水弱,人狎而玩之。達者未有不知此者也。龍者,汞也、精也、血也,出于腎而肝藏之,坎之物也?;⒄?,鉛也、氣也、力也,出于心而肺主之,離之物也。心動則氣隨之而作,腎溢則精血隨之而流。如火之有煙焰,未有復反于薪者也。世之不學道者,其龍常出于水,故龍飛而汞輕;其虎出于火,故虎走而鉛枯。此生人之常理也。順此者死,逆此者仙。故真人之言曰:順行則為人,逆行則為道。又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
有隱者教予曰:人能正坐,瞑目,調息,握固,心定,微息則徐閉之。雖無所念,而卓然精明,毅然剛烈,如火之不可犯。息極則小通之,微則復閉之。為之惟數,以多為賢,以久為功。不過十日,則丹田溫而水上行,愈久愈溫,幾至如烹,上行水翕然,如云蒸于泥丸。蓋離者,麗也。著物而見,火之性也。吾目引于色,耳引于聲,口引于味,鼻引于香,火輒隨而麗之。今吾寂然無所引于外,火無所麗,則將安往?水者,其所妃也,勢必從之??舱撸菀病N镏羷t受,水之性也,而況其配乎?水火合,則火不炎而水自上,則所謂龍從火里出也。龍出于火,則龍不飛而汞不干。旬日之外,腦滿而腰足輕。方閉息時,常卷舌而上,以舐懸雍,雖不能而意到焉,久則能也。如是不已,則汞下入口。方調息時,則漱而烹之,須滿口而后咽。若未滿,且留口中,俟后次也,仍以空氣送至丹田,常以意養之,久則化而為鉛,此所謂虎向水中生也?!?
4.辟谷
《蘇沈良方》中記載:元符二年,儋耳米貴,有絕糧之憂,只好進行辟谷法。晉武帝時,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測。有人墮其中,不能出,饑甚,見龜蛇無數,每旦輒引首東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隨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復饑,身輕力強,后卒還家,不食,不知其所終。此法止于此,能復玉泉。使鉛汞具體,去仙不遠矣。辟谷之法以百數,此為上妙。此法甚易知易行,天下莫不能知,但知者莫能行,因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