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沈良方》研究
- 蘇穎 蘇鑫 魏曉光
- 5194字
- 2020-08-26 18:31:12
二、《蘇沈良方》現代研究概述
《蘇沈良方》自明至清流傳有序,盡管篇幅不大,所涉及的范圍卻極為廣泛,內容包括醫方、醫論、本草、灸法、養生及煉丹等,在醫學理論、藥物辨析、治療方案等方面均有論述。書中所記載的藥方皆經臨床驗證,簡便易行,內容詳備。一些單方驗方在后世不少醫書中都有記載,特別是卷六所載秋石一藥的“陽煉法”“陰煉法”,據考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采用皂苷法提取性激素結晶的記載,是制藥化學的一大成就。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陸續出版了幾種《蘇沈良方》點校本,或有文獻記述了關于《蘇沈良方》的研究和評價,抑或在臨床疾病研究中擷采某方專治其病。具體內容綜述如下:
1.方從蘇軾、沈括
現傳《蘇沈良方》收載了包括蘇軾與沈括搜集的醫論、方藥,但是在篇章中沒有標明作者所屬。胡道靜 1以《六醴齋醫書》本和《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研究了《沈氏良方》的成書年代在1088年到1095年,《蘇沈良方》的成熟時期在南宋初年,以及《蘇沈良方》版本的三個系統,并根據《東坡志林》《夢溪筆談》《博濟方》《東坡集》等著作對全書二百三十五篇的87%內容做出歸屬的初步區分和精細考訂。薛鳳奎 2集歷代文獻記載,從版本流傳、政治觀點、人物交集等歷史角度討論了《沈氏良方》與《蘇沈良方》的淵源,認為《蘇沈良方》是后人增益改題之本,其核心是《沈氏良方》。陳玉琢 1根據蘇軾與沈括的政治觀點、居住地點、書中內容、成書年代以及《蘇沈良方》卷數等,認為《蘇沈良方》非蘇軾、沈括親手合著,而是宋人搜集合編而成的。李淑慧 2在胡道靜先生區分與考證《蘇沈良方》基礎上,沿用原考訂方法從各方論所記載的內容、成書來源,以及兩人不同的寫作風格和特點,依據《蘇沈良方》中各方論所記載的史實、不同來源分清作者,區分蘇軾方、沈括方;針對胡文未斷的十八則、未證的二十三則、有誤的四則方論,進行了進一步區分和考證 3。史華 4從文獻學角度對《蘇沈良方》的作者、成書年代及版本流傳進行考訂和梳理;研究全書內容分類、各方來源及其醫藥學成就;總結、概括《蘇沈良方》的醫藥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并對《蘇沈良方》中蘇軾與沈括的方論進行剝離區分。梁昆生 5對《蘇沈良方》中通過對比蘇軾、沈括他書記載中的文字對比,考證所屬蘇、沈方論。
1 胡道靜.《蘇沈內翰良方》楚蜀判——分析本書每個方、論所屬的作者:“沈方”抑為“蘇方”[J].社會科學戰線,1980(3):195-209.
2 薛鳳奎.沈括《沈氏良方》考略[J].江西中醫藥,1983(4):17-18.
1 陳玉琢.《蘇沈良方》考[J].江蘇中醫雜志,1987(6):28-29.
2 李淑慧.《蘇沈良方》作者區分新考[J].中醫文獻雜志,2010(3):15-19.
3 李淑慧.《蘇沈良方》作者區分新考(續完)[J].中醫文獻雜志,2010(4):19-21.
4 史華.《蘇沈良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5 梁昆生.《蘇沈良方》中蘇軾撰述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7(2):52-56.
有關《蘇沈良方》所載方劑歸屬于何人一直懸而未決,胡道靜、薛鳳奎、陳玉琢等對此做了相關考證和分析,讓后人對蘇軾方和沈括方的歸屬有了大致了解,但是直到目前,沒有任何人能夠將蘇軾方和沈括方完全分開。區分并考證《蘇沈良方》的方論,特別是在研究蘇、沈兩人在醫學方面的貢獻,重現《沈氏良方》和《蘇沈良方》的實際面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與當時文化背景,也與后世文獻收載有關。因此,可根據各方論所記載的內容本身進行考證,還可依據寫作風格、后世醫書中對這些方論的轉引來區分沈括方與蘇軾方。
2.歷史文化推演
《蘇沈良方》載入方藥的同時,記述了宋代史料信息,體現了歷史文化特點。易素梅 6從《蘇沈良方》的成書,蘇、沈原著所占比重,蘇沈對醫學認知的差異,方藥收載來源等方面,探討了宋代士人群體的特點和對醫方的使用,以及宋代士人熱衷于搜集、記錄、傳遞醫方對于醫學發展的影響。楊存鐘 1鑒別了沈括著述和蘇軾雜說部分,闡述了通過《蘇沈良方》看儒法兩家世界觀上的對立,儒家因循守舊和法家革新精神,以及現代中西醫結合在中醫藥發展中的影響與促進。各時代對于《蘇沈良方》的研究體現了各時期的文化特色,古代醫學著作不僅提供了對于某個時代可供研究的史料,同時在自證中辨析了各時期歷史文化特點。
6 易素梅.宋代的士人與醫方——以《蘇沈內翰良方》為中心的考察[J].人文雜志,2016(11):86-96.
1 楊存鐘.從《蘇沈良方》看儒法兩家在醫藥學上的對立[J].北京醫學院學報,1975(3):143-146.
3.方藥特點研究
《蘇沈良方》涉及內科雜病以及五官科、外科、兒科、婦科疾病的治療方藥,于疾病后多附驗案,對本草性味、采集、配伍、劑型等論述尤為精辟。汪曉蓉等 2通過統計《蘇沈良方》中制散方與煮散方的數量,分析煮散方的服用量、煎煮方法、煎煮液量、中藥種類、服用方法、主治病癥,總結宋代煮散方的應用情況和特點,進一步說明在宋代,制散為中藥材主要應用方式,煮散治療病種廣泛,煮散劑作為分散的固體劑型,可減少傳統湯藥的用量,同時減少藥物費用,取藥快捷,煎煮時間縮短。姚玉婷等 3研究了源于宋代《蘇沈良方》的“九寶散”的流傳,以及在方義、主治證候等方面的變化。武躍進等 4介紹了《蘇沈良方》中所載簡便易用的養生說、采藥說及醫方治法等內容。祝大衛 5研究了《蘇沈良方》中“蘇合香丸”的來歷、特點和使用宜忌。鄭煒 6通過研究《沈氏良方》的著述時間、地點和背景,闡述與陳玉琢所述“《蘇沈良方》考”內容不同之見解。
2 汪曉蓉,朱向東.《蘇沈良方》中制散方與煮散方臨床應用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6(6):582-585.
3 姚玉婷,嚴道南.“蘇沉九寶湯”名實考[J].中醫文獻雜志,2014(4):27-28.
4 武躍進,孫屏.從《蘇沈良方》看沈括的養生說、采藥說及其它[J].吉林中醫藥,1999(6):53-54.
5 祝大衛.《蘇沈良方》與“蘇合香丸”[J].醫古文知識,1999(2):31-32.
6 鄭煒.再論沈括與《良方》——兼與陳玉琢“《蘇沈良方》考”商榷[J].中醫藥學報,1987(6):62,24,38.
4.煉制秋石貢獻
《蘇沈良方》關于煉制秋石的方法描述得非常細致。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認為這表明“在十至十六世紀之間,中國的醫藥化學家以中國傳統理論為指導,從大量的尿中成功地制備了較為純凈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混合制劑”。這一見解轟動了整個世界科學史界。提煉秋石的方法包括“陰煉法”“陽煉法”,人們將《蘇沈良方》從尿中提煉秋石的記載視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提取性激素的記載。這種用秋石制成的丸藥具有滋補作用,多治“虛勞冷疾”。20世紀80年代,楊存鐘等分別撰文對《蘇沈良方》的這一成就加以肯定。而對于“秋石”是否含有甾體類性激素這一問題,有部分學者提出了異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張秉倫、葉青等則通過實驗,認為“秋石”中不含性激素 1。無論“秋石”中是否含有甾體類性激素,《蘇沈良方》是已知最早記錄“秋石”煉制法的著作,這一點毋庸置疑。而“秋石”在治療虛勞冷疾方面有顯著療效,也是現代臨床實際驗證的,因此《蘇沈良方》的這一成就依舊值得肯定。
1 張秉倫,高志強,葉青.中國古代五種“秋石方”的模擬實驗及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23(1):1-15.孫毅霖.中國古代秋石提煉考[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4):10-14.
5.養生文化闡揚
《蘇沈良方》記載了養生法和醫藥文化等內容。李經緯 2、孫中堂 3、崔秀漢 4等在醫學史的著述中簡要介紹了《蘇沈良方》的每卷內容和版本情況。魏振裝等 5編著《中醫臍療》,匯集了古今臍療的主要內容,并對各種療法以病分類,從藥物、用法、療效等方面敘述,在熨法中記載了《蘇沈良方》的蔥熨法。金明弼 6編《常見病證中醫文獻專輯·痹痿專輯》,記載了古代文獻中對痹、痿兩病的認識和研究,其中就有《蘇沈良方》中的《蒼耳說》和沉香天麻煎丸、煮肝散。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7主編《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輯錄了《蘇沈良方》的炮制藥物及炮制方法、內容。陳可冀等 8論述了養生與老年病,并附《蘇沈良方》文獻節選。時振聲等 1論述了我國粥食療法源流、制法和功效,記載了《蘇沈良方》谷子煎法(粥)的組成、制作與用法、功效、說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傳統醫學研究中心 2在口齒病研究中記載了《蘇沈良方》治眼齒條文。萬芳 3選輯了小兒咳喘諸方,其中收錄《蘇沈良方》卷十治小兒熱嗽方。嚴世蕓 4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中以較有影響的醫家著作為代表,探索了當時中醫學術的發展概況,記載了養生特色。
2 李經緯,林昭庚.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3 孫中堂.中醫內科史略[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
4 崔秀漢.中國醫史醫籍述要[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83.
5 魏振裝,王宜新,季新,等.中醫臍療[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6 金明弼.常見病證中醫文獻專輯:痹痿專輯[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
7 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M].北京: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1973.
8 陳可冀,周文家.中國傳統老年醫學文獻精華[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
1 時振聲,陳樹權,江海身,等.宮廷頤養與食療粥譜[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2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口齒?。跰].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3 萬芳.小兒咳喘方治選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4 嚴世蕓.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
賈維誠 5著《三百種醫籍錄》,論述了《蘇沈良方》的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歷代經籍藝文志及私家書目著錄輯要。潘寶余 6在《東坡趣話》中研究了蘇軾與沈括的關系。楊瑩潔 7在《讀蘇沈良方記》中記錄了《蘇沈良方》的特色,以及蘇沈相關歷史事件。陳文錦 8在文章中研究了《蘇沈良方》和惠民藥局;于智敏 9解讀了《蘇沈良方》中“治病五難”;薛愚等
有文章研究了《蘇沈良方》和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的藥議,說明《蘇沈良方》非合著而成,對所用藥物進行對比。

5 賈維誠.三百種醫籍錄[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6 潘寶余.東坡趣話[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7 楊瑩潔.潔廬醫學叢談[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8 陳文錦.西湖文物[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2.
9 于智敏.智說中醫[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6.著作校注現狀
《蘇沈良方》治法簡便,對臨床頗有參考價值,近年來以多種形式、圍繞多方面內容重編出版。伊廣謙
在點校中底本選用范行準先生棲芬室珍藏之明嘉靖刻本,補入沈括原序、清程永培跋文,同時參考了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武英殿刻活字本,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修敬堂刻《六醴齋醫書》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大興施禹泉刻本,以及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蘇軾文集》中有關醫藥雜說部分。


曾棗莊等 1點校《三蘇全書》,匯集了三蘇父子現存的全部著述及佚作,收入了《蘇沈良方》八卷加《蘇沈良方拾遺》上下。該版本以殿珍本八卷和聚珍本《拾遺》兩卷為底本,以《知不足齋叢書》十卷本和《叢書集成初編》八卷本為校本,除在正文前收入了十卷本和八卷本共有的沈括原序外,還收入了十卷本的無名氏序、林靈素序、程永培跋、鮑廷博跋和八卷本的《四庫全書》本提要、殿珍本提要,與歷代各書目所載《蘇沈良方》條一并列在《附錄》中,資料可謂詳備。
1 曾棗莊,舒大剛.三蘇全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楊俊杰、王振國 2則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并補入叢書集成初編本(八卷本)所附載《蘇沈良方拾遺》,以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八卷刻本、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修敬堂刻程永培輯《六醴齋醫書十種》十卷本、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武強賀氏刻本及《叢書集成初編》八卷本為校本進行校注。該版本也同時收入了十卷本的各篇序、跋和八卷本的《四庫全書》本提要。
2(宋)沈括,蘇軾.蘇沈良方[M].楊俊杰,王振國,點校.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989年,段光周 3等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以程永培《六醴齋醫書》本為校本,對《蘇沈內翰良方》進行校點和注釋,出版了《蘇沈內翰良方校釋》一書,對今人研究《蘇沈良方》也很有幫助。
3 段光周,胡天成等.蘇沈內翰良方校釋[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012年,成莉 4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明嘉靖刻本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修敬堂《六醴齋醫書十種》的《蘇沈內翰良方》為校本進行點校。
4(宋)沈括,蘇軾.蘇沈良方[M].成莉,校.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蘇沈良方》是一部極富特色的小型醫方集,在后世流傳中得到廣泛關注,如宋人張杲的《醫說》、劉
的《幼幼新書》等,都可見引用《蘇沈良方》的內容。明代的《本草綱目》也將《蘇沈良方》列為重要的參考資料。20世紀以來所出版的著作或對《蘇沈良方》的特色、史料進行簡單考證,或基于幾個版本對《蘇沈良方》進行點校注釋,重加出版,目前尚未有對《蘇沈良方》進行全面剖析、進行綜合研究的相關著述,其后續研究仍有很大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