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沈括生平與貢獻
一、沈括生平與主要成就
(一)沈括生平簡述
沈括,字存中,杭州錢塘人,或曰吳興、湖州人,晚年居京口夢溪園,即潤州治丹徒縣,自號“夢溪翁”“夢溪丈人”,北宋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博學多才,精通醫理。
沈括生卒年一向頗有爭議。《宋史·沈括傳》言其“居潤八年,卒,年六十五”。學界據此關鍵信息分為以下兩派觀點:其一,徐規先生認為沈括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其依據為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三“元
四年(1089)九月丁丑”條與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唐名人真跡”之“徐浩《謝賜書帖》”收錄沈括題詞提及夢溪園中“百花堆”,推斷其于元
四年(1089)遷居潤州夢溪園,卒于八年之后,當為紹圣三年(1096)。其二,張蔭麟、胡道靜先生認為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卒于紹圣二年(1095)。其依據為《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三“元
三年八月丙子”條所載沈括上編修《天下州縣圖》與《謝進守令圖賜絹表》中言其布歸故里等言,證明沈括進《天下州縣圖》后即返京口夢溪,故遷居潤州當在元
三年(1088),八年后卒,即紹圣二年(1095)。




沈括出生在官宦之家,父親沈周進士及第,先后于多地擔任父母官,勤政愛民,頗有政績,但常常忙于政事,無暇敦促兒子讀書。不過沈周是個不吝購買善本的愛書之人,有在家中藏書的習慣。沈括母親許氏出身禮樂簪纓世家,博學多聞,經史詩文無不精通。沈括與其兄沈披幼時便跟隨母親學習,到十二歲才正式拜師入學。曾鞏在為沈括母親所作《壽昌縣太君許氏墓志銘》中稱贊許氏教導有方,長子沈披任國子監博士,有吏才;次子沈括任館閣校勘,有文才。母親許氏不僅是很好的啟蒙老師,還讓兒子養成了好讀書、廣讀書的習慣。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沈括少年時便已博覽群書,興趣廣泛,為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宋仁宗皇
三年(1051)十一月,沈周去世。次年十月,沈括與兄沈披把父親安葬在錢塘故里,并請王安石為父親撰寫墓志。沈括為父守喪三年期滿后,承襲父蔭出任海州沭陽縣主簿。沈括從小跟隨父親東奔西走到各地任職,父親以實際行動教導兒子忠君愛民的儒家思想,這種教育遠比書本更為深刻,加上沈括自幼熟讀孔孟之書,已然從心底萌發出修身、齊家、治國的宏愿,立志要為國家和百姓做一番事業,這從《宋史·沈括傳》中記載他在地方的諸多政績即可看出。沈括到任沭陽縣主簿便兢兢業業,不辭勞苦地打點大小事宜,贏得上下一致好評。沭水泛濫致使良田失耕,災民流離失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加上官員橫征暴斂,日子相當困苦。沈括了解沭水泛濫乃因長年失修,河道被泥沙淤塞,廣畝良田被吞沒,于是便組織當地群眾展開疏浚沭水工程,開渠筑九大堰,開辟良田七千頃,使災民重新有了土地安置。次年,沈括因政績良好被調任毗鄰沭陽的海州東海縣任代理縣令。

嘉
七年(1062)秋,沈括于其母故里蘇州參加科舉考試,獲第一名,中了解元。次年三月,沈括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及第登科,授揚州司理參軍。司理參軍是州、府佐史,主要負責訴訟斷案等工作。沈括于南下授命途中獲知仁宗皇帝駕崩,宋英宗繼位。在揚州期間,沈括博學機智、奉公盡職,關愛百姓,深受淮南轉運使張
賞識。宋代的轉運使除掌管地方財政、邊防、刑獄外,還負責考核地方官吏政績,體察民情,隨時上報朝廷。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受張
推薦沈括得以到朝中任命,奉召入昭文館校書。昭文館相當于國家圖書館,校書就是校正勘定藏書的錯字,保證書籍質量。其實,昭文館藏書錯字并不多,以沈括的博學多才勝任此工作是綽綽有余。于是,沈括便利用閑暇時間廣泛閱覽昭文館藏書,并對天文、歷法、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在地方擔任過縣令及主簿,深知歷法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關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國家的安定繁榮,因此沈括更是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天文歷法方面,深入學習,造詣頗深,引起了皇帝及朝中官員的注意,獲準參與詳定渾天儀。另外,沈括對五運六氣、二十八星宿、日食月食等天文學的研究心得,也被收入晚年所作《夢溪筆談》中。兩年后,英宗駕崩,神宗繼位。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八月,沈括被提拔為館閣校勘,與此同時,沈括敬重的母親許氏在京師去世,享年八十三歲。沈括護送母親靈柩回錢塘故鄉沈氏墓地安置,并按照當時的禮儀在家為其母守喪三年。守喪期間,他一面緬懷母親從兒時起便對自己的諄諄教誨,一面利用這段閑暇時間繼續閱讀書籍,進行自己的科學研究。
熙寧四年(1071),沈括守喪期滿返京供職,十一月升任太子中允、中書刑房公事,次年,提舉司天監。沈括到任之前的司天監管理混亂,監內官員們不是空談玄理就是沉迷術數之學,懂得實際天文監測技術的專業人才不多;使用的儀器又大多為前朝所遺留下來的,陳舊落后的設備使得觀測數據極為不準確。因而雖然北宋以來幾乎每位皇帝在位都要新修歷法,但司天監官員們只是憑借推算在原有唐代《大衍歷》的基礎上修改,一直沒有制定出一部完善而準確的新歷法。于是宋神宗把新修歷法的重任交給精于天文、善于鉆研的沈括,希望他能制出一部與實際節氣變化相符合的歷法,以供民眾生產生活使用。沈括到任后,首先整改司天監的政務,罷免了一些不學無術、無所作為的官員,引進了一批善于學習鉆研的新人,并進行天文學專門技術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把他們分派到各自的崗位工作。沈括還大膽舉薦楚州北神鎮一位善于歷法推算的貧民衛樸,據說他雖然雙目失明卻能“運籌如飛”,用心算就能進行大數的加減乘除,還可以準確推算古往今來的日食月食,隨便一個數字可以過耳不忘,能準確聽出歷法抄寫中的錯誤。沈括與衛樸仔細研究商討后,制定了一套修改《大衍歷》的閏朔之法。但這個革新之法受到保守派的猛烈抨擊,加之沈括之前的一系列改革也觸動了一些官員的利益,于是沈括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好在沈括用日晷觀測的實際數據反駁了保守派的攻擊,取得了神宗皇帝的信任,并命令沈括與衛樸繼續實施新歷修訂工作。
熙寧五年(1072),沈括為了取得準確的觀測數據,還對渾儀、浮漏、景表等進行了改進創新,并反復實踐檢驗,且這些儀器的改進措施和原理也收錄進了《夢溪筆談》。沈括負責的新儀器制成,于東京汴梁迎陽門進行了呈現儀式,神宗親自率領眾臣前去觀看新儀器的演示與講解,對沈括的才能大為贊賞。這期間,沈括還奉旨制定新禮,作《南郊式》上呈,為朝廷節省了大筆開支。在神宗的支持下,以沈括與衛樸為首的司天監修造出臺了《奉元歷》,并主張每逢黃昏、夜半、拂曉分三次觀察月亮和五星的位置,并將觀測結果記錄在測候薄上,堅持收集三年的觀測數據,用實際數據來修正新歷。但是由于保守派的消極不作為,沈括他們沒有收集到足夠的數據,致使新歷的修訂不甚理想,但總體上還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沈括受到神宗的褒獎,被提升為史館檢討,后又受命治理疏浚汴渠。汴河水利工程屬于王安石變法農田水利法的一部分,他也十分支持神宗皇帝與王安石的變法運動。
熙寧六年(1073),由于精通水利兼治理汴河淤田頗有功績,沈括深得王安石信任,被舉薦浙江相度官赴兩浙監察農田水利。在兩浙期間,沈括招募百姓興修水利,組織疏浚湖水,筑堤圩田,開墾了大片良田,極大地解決了饑荒災民的糧食問題;還明察暗訪,清查了當地官紳土豪抵制“方田均稅法”的現象,增加了國家稅收,減少了不必要的服役人力;為民請命,向朝廷申請減免當地百姓每年上繳的絹帛,獲朝廷批準,減少了窮苦百姓的負擔;還建議朝廷設立糴倉,在秋收時由國家統一向農民收糧,防止無良商人惡意屯糧放高利。沈括在察訪中發現,浙東浙西路途遙遠又交通不便,被劃分為一路十分不利于行政管理,建議分兩浙為東西兩路,奏請皆獲朝廷批準。七月,沈括因察訪兩浙頗有功績被調回京城任命為右正言,后又擢升為知制誥,兼通進、銀臺司。沈括不僅博學,且辦事謹慎認真,深得神宗的器重,又派他作河北西路察訪使,講修邊備。
熙寧八年(1075)三月,沈括受命假翰林侍讀學士出使遼國。只因去年年初,遼國使臣蕭禧來議畫地界事宜,他向神宗呈遞了一封國書,指責宋軍越過蔚、應、朔三州邊界,破壞和平條約,主張三州應以分水嶺為界限,卻又不講具體地點,其目的是索取北宋的土地。蕭禧態度蠻橫,把宋遼雙方談判陷入僵局的責任都推給宋方,并堅持以分水嶺為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滯留京城不肯歸還。沈括仔細查閱了樞密院案牘并參照地圖,發現遼國曾和北宋簽訂地畔書以石長城為界,如今所爭的黃嵬山與之相距三十余里,已然符合遼國“以分水嶺為界”的要求,雙方不必再爭論下去。于是立刻上書神宗奏明此事,神宗得知后大為驚喜,特地打開天章門邀請沈括詳談,并親自按沈括所說畫了一幅地圖,責備中書省、樞密院大臣不了解前史幾乎誤事,并命人將地圖和地畔書交給遼國使臣蕭禧,蕭禧自知理虧,匆匆收下文書返國。神宗又派沈括作為“回謝遼國使”前往遼邦鞏固談判結果,很多人為沈括捏了一把汗,但他卻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做好了“以死報國”的決心。閏四月至五月,沈括赴遼國與其君臣會商畫界事宜,皆據理力爭,后終于得成而歸,因此行撰成《熙寧使虜圖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書。沈括為北宋的安定立下大功,拜翰林學士,權掌三司使。三司是鹽鐵、戶部、度支的總稱,乃宋代管理財政的最高機關。沈括在三司改革鹽鈔發行與貨幣流通,改善朝廷財政拮據現狀,深受神宗信任,其從政事業由此達到頂峰,但也因鋒芒太露而得罪了朝中掌權派。
熙寧十年(1077),御史大夫蔡確彈劾沈括,稱其與宰相吳充共論變更新法免役事項,減免兩浙下戶役錢,這與之前維護新法的言行前后矛盾,反復無常;雖以變法為名,實為攫取個人權利,結黨營私,不顧國家大局,陰險狡詐,不可信任。神宗聽信了讒言,罷免了沈括三司行使職權,出知宣州。元豐五年(1082)六月,沈括被改派出知延州兼
延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宋伐西夏,沈括留守本路,加強邊防,整頓軍紀,運籌指揮,智巧取勝,后因應副邊事有功,由龍圖閣待制升龍圖閣直學士。隨著西夏戰事的吃緊,沈括考察地形后決定重修古烏延城,屯兵操練,進可攻退可守。但是,朝廷派來的欽差徐禧反對,并一意孤行堅持修筑永樂城。永樂城修好后,徐禧狂妄輕敵,枉顧邊防敵軍進犯的情報,想獨占頭功,把沈括遣還延州。結果永樂城失守,沈括來不及率兵回救,宋軍損失慘重。十月,沈括因應敵失誤致使永樂淪陷,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員外郎,隨州安置。

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駕崩,哲宗繼位,照例大赦天下,沈括改授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就是讓他可以回到故鄉錢塘所屬的杭州安居,但不能參與政務。沈括回鄉途中經過潤州京口,即今江蘇鎮江,見到了自己曾經托人購買的園圃,沒想到這個園林正是自己夢中游覽到過的地方。園內有開滿各種花草的錦繡山石,名為“百花堆”,更有一處活水潺潺而繞。沈括甚為驚喜,認為這就是自己最理想的歸隱之所,便把這個園子命名為“夢溪園”。后來沈括獻上自己曾經承諾繪制的《天下州縣圖》,哲宗看過之后非常高興,認為沈括確實是難得的人才,本欲再度重用,奈何沈括的政敵向哲宗進讒言稱其“永樂之禍,辱國殃民,其本性奸邪,不可復起”,皇帝也就作罷了。
紹圣二年(1095),沈括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死后被送回錢塘故里安葬,但他的子孫們依然居住在潤州京口,只是夢溪園早已轉售給他人。
(二)沈括主要成就
沈括學術浩博,文學造詣深厚,著有《長興集》,南宋時收入《三沈集》。經史之外,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等亦無所不通,皆有論著,然書多散亡,唯《夢溪筆談》《良方》等流傳至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四《長興集提要》言:“括博聞強記,一時罕有其匹,所作《筆談》于天文、算數、音律、醫卜之術皆能發明考證,洞悉源流,而在當時乃不甚以文章著,然學有根柢,所作亦宏贍淹雅,具有典則。其四六表啟尤凝重不佻,有古作者之遺范。” 1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贊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1(清)永
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33.

沈括受家學傳統與深植于心的儒家思想影響,把輔佐仁君與救助百姓看作是終身奉行的事業,對百姓的貧困疾苦感同身受,于是特別注意搜集醫方。本著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驗”,所集醫方匯成兩本醫藥學著作《靈苑方》和《良方》,其中前者早已亡佚,后者加入蘇軾的醫藥論文合成《蘇沈良方》一書被保存了下來,且此書大部分內容以沈括所搜集良方為主。《良方》所集藥方涉及內、外、婦、兒等中醫各科疾病。沈括對部分搜集而來的藥方進行了合理的改良和發揮,特別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糾正了本草書籍中一些藥物的記載訛誤,對臨床施用具有實際參考價值;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序要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甾體性激素”的制備法;還記載了大量針灸療法,包括校訂整理了唐代崔知悌的《灸二十二種骨蒸法》等。總之,《良方》歷來評價頗高。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蓋方藥之事,術家能習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能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經試驗。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于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 1
1(清)永
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