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肌力訓練的方法

一、按肌肉收縮方式分類

(一)等長肌力訓練

適合早期關節損傷患者、骨折內固定術后、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取患者容易用力的體位,囑患者用全力或接近全力使肌肉收縮,維持10s,休息,重復10次為一組,堅持數組。等長肌力訓練可在關節不同角度上進行訓練,配合有節律的呼吸,避免憋氣。

(二)等張肌力訓練

等張肌力訓練能夠在整個活動范圍內增加靶肌肉力量,使動作中涉及的較弱肌群得到鍛煉,適用于肌力≥3級的肌群。首先測試出連續10次等張收縮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稱為10RM(10 repetition maximum),DeLorme方法為訓練3組,3組的抗阻重量分別為1/2、3/4及1個10RM,每組中間進行休息,每周重新測試10RM;Oxford方法與DeLorme方法類似,但抗阻順序與之相反。等張肌力訓練能引起關節活動,對周圍組織刺激會比等長肌力訓練大,訓練過程中必須控制抗阻的重量(抗阻的重量不能超過整個活動范圍中張力最弱點所能承受的重量)和速度,避免訓練不當造成肌肉或關節損傷。
根據肌肉長度變化可分為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離心收縮的最大收縮力大于向心收縮,但離心收縮需要更強的控制能力。

(三)短暫最大負荷訓練

是一種等張收縮和等長收縮相結合的訓練方法,先在最大負荷下完成關節運動,并在動作末端進行等長收縮5~10s,放松,重復數次,每組增加一定負荷,如果無法在末端維持則不增加負荷。

(四)等速肌力訓練

等速運動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維持恒定的運動速度,可調節阻力使肌肉在關節活動范圍內的任何一個點上始終保持最大收縮,提高運動單元的募集率,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按照速度可分為慢速(1°~60°/s)、中速(60°~180°/s)、快速(180°~300°/s)及功能性運動速度(300°~1 000°/s),一般損傷早期選用較快的運動速度,對關節表面產生的壓力越小,不影響損傷部位的愈合;中期選用慢速和中速以增加肌力恢復;后期運動速度接近日常活動收縮速度,以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或者競技水平。
二、按肌肉殘存肌力情況分類

(一)傳遞神經沖動訓練

引導患者通過自己的意念引發癱瘓肌肉主動收縮,主要適用于肌力0~1級的患者。此方法可增加患者大腦皮質運動區發出的神經沖動向周圍傳遞,使癱瘓肌肉誘發主動運動。

(二)助力訓練

肌力<3級或者無法自主完成運動,需借助外力進行訓練。常見的方法有徒手助力訓練、滑板或懸吊輔助訓練、水中助力訓練。

(三)主動訓練

適合于肌力≥3級的患者。根據患者的肌群選擇不同的抗重力體位進行主動訓練。

(四)抗阻訓練

當肌力達4級時可進行抗阻訓練。常見的訓練方法有徒手抗阻訓練、器械抗阻訓練。
三、按訓練目的分類

(一)增加肌力訓練

采用向心、離心和等長收縮等綜合性肌肉訓練,肌肉力量增長最快。建議每組練習8~12次60%~70%1RM,重復2~3組,組間休息1~2min,每周3次訓練。如果連續2次完成計劃并能多1~2次抗阻,可增加2%~10%的負荷重量(小肌群增加較低百分比,大肌群可增加較大百分比),注意避免訓練量增加過快。建議先練中大肌肉群再練小肌肉群,先多關節運動肌群再單關節運動肌群,先大強度運動再低強度運動。

(二)增加肌耐力訓練

亦可采用向心、離心和等長收縮等抗阻訓練。研究發現低負荷高重復次數的訓練提高肌肉耐力最有效。因此建議低負荷(重復15~25次),多組訓練,組間休息時間短(1~2min或小于1min),每周進行3次或3次以上訓練。

(三)增加肌肉爆發力訓練

采用多關節運動為主,運動順序、頻率與肌力訓練類似。建議先進行1~3組,每組練習3~6次,輕到中度負荷(30%~60%1RM)訓練,同時采用不同負荷(高負荷85%~100%1RM改善爆發力力量組成部分;低負荷0%~60%1RM改善爆發力速度部分)、多組數(3~6組)周期性訓練,組間休息時間至少2~3min。
四、其他肌力訓練方法

(一)振動力量訓練

振動力量訓練是近年來新興的肌力訓練方法。由于機體的自身保護機制和肌肉動態收縮特點,正常肌肉隨意收縮只能募集一定比例的運動單位。振動刺激通過刺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提高初級肌梭傳入纖維末梢興奮性,激活大量肌梭Ⅰα傳入纖維興奮性,動員更多運動單位參加活動,增大肌肉力量。振動力量訓練分為局部振動訓練和全身振動訓練,訓練效果主要受振動頻率和接受振動肌肉的初始長度影響。

(二)超等長訓練

超等長訓練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發力。首先肌肉被迫快速地進行離心收縮再轉為向心收縮,使肌肉中的彈性成分和收縮成分承受載荷,肌肉獲得更大的收縮力。超等長訓練受兩個因素影響:①肌肉彈性能量的產生、儲存以及再利用;②運動神經中樞對肌肉的反射性調節。充分發展肌肉彈性能量并提高運動神經中樞對“拉長-縮短”周期的反射性調控作用,建立較高的牽張反射能力,在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下形成肌肉正確用力順序。常見的訓練方法有單足快速垂直跳躍、負重半蹲跳等。

(三)核心力量訓練

核心力量是指在人體活動過程中保持身體姿勢,維持軀干穩定的力量,主要由膈肌、盆底肌群以及附著于脊柱的肌群產生的。核心肌群數量較多,肌肉體積大小不一,層次分布較復雜。核心力量訓練主要通過增加腹內壓,提高脊柱節段性穩定使脊柱保持在中立位,為肢體活動提供軀干穩定基礎。詳細方法可參見本書第二十五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建瓯市| 石林| 广灵县| 河东区| 松滋市| 北安市| 怀集县| 安龙县| 蓬溪县| 兰州市| 高邑县| 启东市| 元朗区| 洪泽县| 宽甸| 永川市| 江门市| 连山| 金阳县| 柳江县| 通江县| 吉隆县| 吉木乃县| 宁南县| 策勒县| 明光市| 武夷山市| 工布江达县| 苗栗县| 保定市| 汕尾市| 乌审旗| 通城县| 长顺县| 依兰县| 清水河县| 吉隆县| 古蔺县| 佛学|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