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
- 黃杰 公維軍
- 2071字
- 2020-09-09 12:28:33
第五章 肌力訓練
第一節 概述
肌力是肌肉收縮時所能產生的力量,是肌肉發揮其生理功能的表現形式。肌力下降是各種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可不同程度影響患者坐、站、轉移和步行等日常生活各方面。肌力訓練是提高肌力的主要方法,可改善受累肌肉的力量,增強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一、影響肌力的主要因素及常見病因
(一)肌力大小決定因素 1.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
肌肉的橫截面越大,其產生的肌力越大。
2.肌肉的初長度
在生理限度內,當肌肉長度被牽拉至約靜息長度的1.2倍時產生的肌力最大,因此關節在不同角度產生的肌力不同。
3.肌肉運動單位的募集
肌肉在收縮時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肌肉力量則越大。當神經沖動強度越大或頻率越高,則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
4.肌纖維類型
骨骼肌可分為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快肌纖維含量高,對于運動的爆發力和速度有較強的提高作用,慢肌纖維在力量與爆發力方面遜色于快肌纖維,但其擁有很好的耐力。
5.肌肉收縮類型和速度
不同的收縮方式可產生不同的肌力,通常向心收縮產生的肌力小于離心收縮產生的肌力。經典的希爾(Hill)方程式描述了肌肉收縮張力與收縮速度的關系:當骨骼肌收縮力量增加,相對應的是肌肉收縮速度減小;反之,肌肉力量減小時,肌肉的收縮速度增大。
6.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關系
通常情況下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有些肌肉部分肌纖維以一定的角度與肌腱呈羽狀連接,這種羽狀連接纖維越多,成角也較大,肌肉較粗,具有較強的收縮力。
7.年齡與性別
約20~21歲肌力達到峰值,之后衰退,55歲后衰退加快。就性別而言,男性肌力強于女性。
8.心理因素
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暗示、大聲命令及積極的訓練目的均可提高受訓肌肉的肌力表現。
(二)肌力下降的常見病因 1.神經系統疾病
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者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均可導致其支配肌肉力量下降甚至癱瘓。
2.失用性肌肉萎縮
是指由于制動及無功能狀態導致生理功能衰弱,從而導致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肌肉萎縮,常見于骨關節疾病、骨關節損傷術后和長期臥床患者。
3.肌源性疾病
營養不良性肌強直癥、多發性肌炎、外傷如擠壓綜合征、周期性癱瘓、缺血性肌病、代謝性肌病、內分泌性肌病、藥源性肌病、神經肌肉傳遞障礙如重癥肌無力等均可造成受累肌群肌力下降。
二、肌力訓練的種類
(一)按照肌肉收縮形式分類
分為等長肌力訓練、等張肌力訓練和等速肌力訓練。
(二)按照肌力大小分類
分為傳遞神經沖動訓練、助力訓練、主動訓練、抗阻訓練,見表5-1-1。
表5-1-1 肌力級別與肌力訓練方法的關系

(三)按照訓練目的分類
分為增強肌力訓練、增強肌耐力訓練和增強爆發力訓練。
(四)按照訓練是否借助器械分類
分為徒手肌力訓練和器械肌力訓練。
三、肌力訓練的基本原則
1.特異性原則
針對運動項目或特殊目的所需發展的能量系統,設計合理的訓練處方,才能獲得訓練成效。
2.漸進阻力原則
抗阻訓練是增強肌力的重要方法。當肌力在3級或以上時,應采用抗阻訓練的方法增強肌力。抗阻訓練過程中需漸進性增加阻力,使肌肉處于超負荷范圍內則訓練已達到有效增加肌力的目的。
3.超量恢復原則
機體在負荷的刺激下,其能量儲備、物質代謝以及神經調節系統的功能水平出現下降(疲勞),在負荷后這些功能不僅可以恢復到負荷前的初始水平,而且能夠在短期內超過初始水平,達到“超量恢復”的效果。如果在“超量恢復”階段適時給予新的負荷刺激,可在更高層次進行“負荷-疲勞-恢復-超量恢復”過程,提高機體能力,增大肌肉體積,肌肉力量呈階梯型逐步增強。
四、臨床應用
(一)注意事項 1.考慮肌力選擇訓練方法
肌力訓練是否有效與訓練方法是否恰當直接相關,應先評定靶肌肉或肌群的功能狀況再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
2.心血管方面
進行較大阻力或長時間用力的情況下容易憋氣,血壓升高,對心血管造成額外負荷,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疾病或高血壓)或年紀較大者更應避免在抗阻訓練時過分用力或憋氣。
3.過度疲勞
肌力訓練需切忌出現過度疲勞,否則會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功能減弱。訓練中應仔細監測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定期評估,如出現運動速度減慢、運動幅度下降、肢體出現明顯的不協調動作等癥狀應停止訓練或減小訓練強度。
4.避免代償動作
運動過程中阻力過大會產生代償動作,因此在過程中應避免代償動作。
5.無痛訓練
疼痛可反射性抑制肌肉收縮,在訓練過程中如出現疼痛,提示可能出現損傷或加重損傷的信號,應予以重視并盡量避免。
(二)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 (1)失用性肌萎縮:
由于制動、運動減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變。
(2)肌源性肌萎縮:
肌肉病變引起的肌萎縮。
(3)神經源性肌萎縮:
由神經病變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礙。
(4)關節源性肌無力:
由關節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力減弱,肌肉功能障礙。
(5)內臟下垂、尿失禁:
由腹肌和盆底肌肌力減退引起尿失禁。
2.禁忌證
(1)全身有嚴重感染和高熱患者。
(2)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各種原因導致的關節不穩、骨折未愈合或未做內固定患者。
(4)局部有活動性出血患者,不宜進行局部肌肉訓練,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腫。
(5)皮肌炎、肌炎發作期、嚴重肌病患者如多發性硬化患者,不宜進行強度過大的肌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