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特定部位的運動功能評定

一、手功能評定
手的正常運動功能有賴于手部骨和關節的完整性、肌肉和神經運動支配的平衡關系以及手感覺神經傳導正常。

(一)正常手運動功能特點

手的主要功能是抓握,但相當精細而復雜。可以將正常手功能抓握總結為13種基本形式,包括懸垂、托舉、觸摸、推壓、叩擊、動態操作、球形掌握、球形指間握、柱狀抓握、勾拉、二指間捏、多指間捏和側捏。
按照手的功能模式可以簡單地分為力性抓握(power grip)、精確抓握(precision grip)兩類。力性抓握是拇指活動與無名指和小指屈曲對抗用力所致的動作,是拇指與尺側手指(無名指和小指)相互運動的結果。精確抓握則是拇指與示指和中指屈曲對抗用力所致的動作,是拇指與橈側手指(示指和中指)相互運動的結果。拇指尖向其他手指尖方向的運動稱為對掌(thumb opposition)活動,是保證手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圖2-3-1)。
圖2-3-1 手的功能
A.力性抓握;B.精確抓握;C.對掌

(二)正常手感覺特點

手的正常感覺功能使人得以用手操作物品和體驗各種物品的品質,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刺激。

(三)手功能評定

手的外傷或疾病常常引起手的功能損失,輕則會給患者帶來生活和工作的不便,嚴重時會使患者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手功能損失后的治療有賴于全面的手功能評定。手功能評定包括臨床檢查和功能評估。

1.臨床檢查 (1)病史采集:

記錄主訴、病史,包括受傷或患病的時間、原因、機制,受傷的范圍和程度以及接受治療的情況等;癥狀包括既往疼痛的部位、性質、誘發因素、減輕因素,有無麻木及活動受限等;記錄利手、生活和職業特點,特別需進行的工種對手和上肢操作的要求等。

(2)望診:

主要包括①皮膚:包括觀察損傷上肢和手部皮膚色澤、營養狀況,有無腫脹、畸形,有無缺失、傷口、瘢痕,皮紋、橫紋是否對稱,魚際、小魚際形態、輪廓是否正常等。②指甲形狀和顏色:正常指甲呈淺粉色,無凹陷或裂痕,其根部月形區域應是白色。③姿勢:觀察不同狀態下手的姿勢。“休息位”:是指在自然放松狀態下,手的肌群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下手的姿勢。“功能位”:是保持側副韌帶盡量伸展,維持對指,避免短縮后限制關節活動。“保護位”:指手在損傷和手術后,需要固定一段時間,為了手的拇指功能可以最大限度恢復,可以將手固定在對掌位,即拇指處于最大限度的外展、后伸位置(如圖2-3-2)。④畸形:神經或肌腱損傷導致的各種手部畸形如猿手、爪形手、垂腕、錘狀指、杵狀指、鵝頸指等。
圖2-3-2 手的姿勢
A.休息位;B.功能位;C.保護位

(3)觸診:

主要包括①瘢痕、硬結和肌肉柔軟度;②觸痛,了解疼痛的部位、范圍和程度。

2.功能評估

(1)運動功能評估:運動功能評估包括關節活動度評估和肌力評估。①關節活動度可以采用總活動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統評定方法評定。關節總活動度測量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度數之和減去伸直受限度數之和,即為總活動度,達到健側的75%以上為良,50%以上為可,50%以下為差。②肌力評定。握力:用握力計評定,以握力指數評定。握力指數=手的握力(kg)/體重(kg)×100,正常值應大于50。測試2~3次,取最大值。捏力:用握力計或捏力計評定,分別評定拇指其他四指的指腹相對捏的力量,其值約為握力的30%。
(2)感覺功能評估:手感覺分為淺感覺(痛覺、溫度覺、觸覺、輕觸-深壓覺)、深感覺(關節覺和振動覺)和復合感覺(也稱皮質覺,包括皮膚定位覺、圖形覺、兩點辨別覺和實體覺)。①痛覺:患者閉眼,檢查者用大頭針輕刺皮膚,要求力量均勻,囑患者回答“痛”或“不痛”,“輕痛”或“重痛”。對于感覺麻木者,應從感覺障礙部位向正常部位檢查。②溫度覺:患者閉眼,檢查者用兩個分別盛有40~45℃熱水和5~10℃冷水的試管測試,各2~3s,囑患者回答“冷”或“熱”。要求試管直徑小,接觸面積小。③觸覺:患者閉眼,檢查者用棉簽輕劃皮膚,囑患者回答“有”“無”,也可以用數字“1、2、3、……”表示。④輕觸-深壓覺:觸壓覺是一種精細的觸覺檢查,可用Semmes-Weinstein單絲壓力測試法(簡稱S-W)單絲法,測出皮膚對不同壓力的反應和敏感程度。⑤深感覺(本體感覺):關節覺是指對關節所處的角度和運動方向的感覺,包括位置覺和運動覺。振動覺是指用振動的音叉(30Hz、128Hz、256Hz)手柄置于骨突處,囑患者回答有無振動感。⑥定位覺:患者閉眼,檢查者用筆或者手指輕觸患者皮膚,讓患者用手指指出觸碰的部位,正常誤差小于10cm。⑦圖形覺:患者閉眼,檢查者用筆或者竹簽在患者皮膚上寫數字或畫圈、方、三角等圖形,讓患者分辨。⑧兩點辨別覺:讓患者閉眼,檢查者用兩點分辨儀測定皮膚分辨兩個接觸點之間距離的敏銳程度。距離越短,觸覺越敏感。⑨實體覺:實體覺為手對物體的大小、形狀、性質的識別能力。實體覺障礙見于丘腦水平以上病變。
(3)電生理檢查包括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體感誘發電位等。
(4)綜合評估
1)Jebsen手功能測試(hand function test,HFT):由7個分試驗組成,具體內容見表2-3-1。
表2-3-1 Jebsen手功能測試
2)普度釘板測試(Purdue pegboard test):該測試主要用于評估手部進行精細動作的操作能力(圖2-3-3)。
3)明尼蘇達協調性動作測試(Minnesota rate of manipulation):此測試主要評估手部及上肢粗大活動的協調與靈活性(圖2-3-4)。
圖2-3-3 普度釘板測試
圖2-3-4 明尼蘇達協調性動作測試
(5)手工作能力障礙評估
1)Swanson手工作能力障礙評定,具體內容見表2-3-2。
表2-3-2 Swanson手工作能力障礙評定
2)專門的職業能力評定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模擬評估、功能性能力評估等。
二、姿勢評定
姿勢(posture)是指身體各部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了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等各組織之間的力學關系。正常的姿勢有賴于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筋膜等組織的支持和良好姿勢習慣以及正常的平衡功能。
正確的身體姿勢應具備如下條件:具有能使機體處于穩定狀態的力學條件;肌肉為維持正常姿勢所承受的負荷不大;不妨礙內臟器官功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姿勢評估在運動障礙和疼痛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常姿勢 1.后面觀

如圖2-3-5A所示。正常人跟骨底與跟腱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雙側內踝在同一高度,脛骨無彎曲,雙側腘窩在同一水平線上,大粗隆和臀紋同高,雙側骨盆同高,脊柱無側凸,雙側肩峰、肩胛下角平行,頭頸無側傾或旋轉。
圖2-3-5 正常姿勢
A.后面觀;B.側面觀

2.前面觀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于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并對稱。頭頸直立,咬頜正常。

3.側面觀

如圖2-3-5B所示。足縱弓正常,膝關節 0°~5°屈曲,髖關節 0°,骨盆無旋轉。正常人脊柱從側面觀察有四個彎曲,稱為生理性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較明顯的前凸,骶椎則有較大幅度的后凸。頭、耳和肩峰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

(二)常見異常姿勢及其評定 1.側面觀 (1)頭向前傾斜:

因為下頸段和上胸段屈曲增加,上頸段的伸展增加,導致頸椎的椎體位于中心線的前面,頸部的屈肌放松,伸肌緊張。

(2)胸脊柱后凸:

又稱駝背,是胸椎體后凸增加的表現。檢查時發現身體的重心位于椎體的前方,頸屈代償深度超過5cm以上。

(3)平背:

又稱直背,是脊柱胸段和腰段的生理彎曲弧度變小的表現。檢查時發現胸曲度和腰曲度小于2~3cm,使背部相應呈現扁平狀,并常伴有骨盆后傾的表現。

(4)腰段脊柱前凸:

脊柱腰段過度前凸表現為鞍背。檢查時發現腰段前凸程度明顯增大,曲度大于5cm,使腹部向前突出;為維持身體直立平衡,頭頸或上部軀干重心落于標準姿勢鉛垂線的后方。

(5)胸部畸形:

包括扁平胸:胸部扁平,橫徑明顯大于前后徑;圓柱胸:前后徑與橫徑之比近似1∶1;雞胸:胸骨處明顯隆突,胸廓前后徑大于橫徑;漏斗胸:胸前部呈凹陷狀;不對稱胸:胸廓左右歪斜,大小高低不一。

(6)骨盆前傾、后傾:

檢查時令患者直立位,發現恥骨聯合位于髂前上棘連線之后,謂之骨盆前傾;恥骨聯合位于髂前上棘連線之前,謂之骨盆后傾。

(7)膝過伸、過屈:

檢查時側面觀,膝關節位于身體側面重心線的后方,謂之膝過伸;膝關節位于身體側面重心線的前方,謂之膝過屈。

2.后面觀 (1)頭部傾斜:

頭部在冠狀面上向一側傾斜,檢查時發現頭頂與枕骨粗隆連線偏離身體后面正中縱垂線。與同側椎體受壓或同側頸部屈肌緊張有關,有時和長期優勢上肢的運動有關。

(2)肩下垂:

兩肩在冠狀面上不在同一水平,一側肩關節下垂,另一側肩關節可以抬高和內收。檢查時發現兩肩峰連線與身體后面正中縱垂線不垂直。

(3)肩內旋、外旋:

肩內旋與肩關節屈曲、外旋受限有關,常見于長期使用腋杖的患者,肩外旋少見。

(4)脊柱側凸:

脊柱側凸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矢狀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減少,同時還有肋骨、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和椎旁的韌帶及肌肉的異常,它是一種癥狀或X線征,可由多種疾病引起。
最為常見的是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脊柱側凸(約占全部脊柱側凸的80%),它好發于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常在青春發育前期發病,在整個青春發育期快速進展至青春發育結束,在成年期則緩解進展,有時則停止進展。
臨床脊柱側凸測量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方法為Cobb角測量(圖2-3-6)。Cobb角測量:首先在X線正位片上確定主凸的上端椎體和下端椎體,在上端椎體的上緣畫一平行線,同樣在下端椎體的下緣也畫一平行線。對此兩橫線各作一條垂直線,這兩條垂直線的交角就是Cobb角,可以用角度尺精確測定其度數,作為脊柱側凸的嚴重程度標準。

(5)骨盆側向傾斜、旋轉:

骨盆在冠狀面向一側側方傾斜,伴有同側髖關節外展和對側髖關節內收。測量時發現兩髂棘連線與身體后正中垂線不互相垂直,出現偏斜。骨盆旋轉患者的重心線落在臀裂的一側,檢查時發現臀裂與身體后正中鉛垂線不重疊,臀裂落在鉛垂線的左側,則提示骨盆右旋轉,反之示骨盆左旋轉,常見于偏癱患者。

(6)扁平足:

又稱平足,足內側縱弓變低,距骨向前、內和下方移位,跟骨向下和旋前,舟骨粗隆凹陷,腓骨長、短肌和伸趾肌短縮,脛后肌和趾長屈肌拉長。平足可分為僵硬的平足和可屈性平足兩類。常用評定方法為足印法,通過測量足印中部空白區(a)與足掌外側區(b)寬度之比判斷(圖2-3-7)。 正常人 a∶b為2∶1,扁平足患者 a∶b小于2∶1,輕度扁平足 a∶b為1∶1,中度扁平足 a∶b為1∶2,重度扁平足足印無空白區(a)。
圖2-3-6 Cobb角測量

(7)高弓足:

又稱空凹足,內側縱弓異常增高,跟骨后旋,脛前肌、脛后肌短縮,腓骨長短肌和外側韌帶拉長。評定方法同扁平足,高弓足足印的足掌外側區(b)離斷不連接(圖2-3-7)。
圖2-3-7 足印測量法
A.高弓足;B.正常足;C.輕度扁平足;D.中度扁平足;E.重度扁平足

3.前面觀 (1)髖內旋、外旋:

髖內旋時髕骨轉向腿內側,即測量時髕骨中點落在該側下肢前正中線的內側;髖外旋時髕骨轉向腿外側,測量時髕骨中點落在該側下肢前正中線的外側。

(2)膝內翻、外翻:

膝內翻時,膝關節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線的外側,兩腿呈“O”形;膝外翻時,膝關節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線的內側,兩腿呈X形。可以是單側或雙側。評定時令患者雙下肢并攏直立,如果兩足跟并攏后,兩膝內側不能并攏,并且兩膝內側間距大于1.5cm,則為膝內翻;如果兩膝內側可以并攏,但兩足跟不能并攏,并且兩足跟內側間距大于1.5cm,則為膝外翻。

(3)脛骨內旋、外旋:

檢查時令髕骨向正前方,如果足趾偏向前正中線內側成角,則判為脛骨內旋。脛骨內旋是由內側腘繩肌和股薄肌緊張造成的,常與脛骨前傾、前交叉韌帶撕裂、脛骨結構畸形、足內翻和外翻等因素有關。脛骨外旋檢查時同內旋,令髕骨向前,如果足趾偏向前正中線外側成角,則判為脛骨外旋。

(4)足外翻、足內翻:

足外翻是指足跟軸向外偏斜,是由于腳部肌腱發育異常導致的一種足部畸形,同時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評定方法:沿小腿中點和跟骨中心作一條直線,跟腱中心在此直線的內側,則為足外翻。足內翻是足跟軸向內偏斜,由于足的肌腱和韌帶發育異常或脛后肌痙攣等引起的踝關節畸形。評定時同足外翻,如跟腱的中心在小腿中點與跟骨中心連線的外側,則為足內翻。

(5)外翻:

第一足趾的跖趾關節向外側偏斜,常見于跖骨頭內側過度生長、跖趾關節脫位、 趾滑膜囊腫。評定方法:正常成人第一跖骨與第一趾骨在一條直線上,如果測量發現第一跖骨與第一趾骨成角,并大于15°,則可判為 外翻。

(6)槌形趾:

表現為跖趾關節過伸,與近側趾間關節屈曲、趾長伸肌緊張、短縮有關。

(三)異常姿勢引起的不良影響 1.肌肉和韌帶失平衡

肌肉或韌帶長時間被牽拉變薄弱,長時間處于收縮狀態,痙攣或攣縮,使得對關節的支持和保護降低,導致關節穩定性下降,出現關節半脫位或脫位。

2.關節負重增加和壓力分布異常

關節長期的異常負重壓力引起關節軟骨的異常,導致關節過早的退行性變化。

3.繼發性功能障礙

直立姿勢時軀體負重部位的異常,可連鎖地引起其他相關部位發生代償性的改變。

4.誘發疼痛

異常姿勢下,引發過度的壓力和牽拉,會引起疼痛反應,導致關節和周圍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
三、步態分析
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GA)是利用力學原理和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知識對人類行走狀態進行對比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臨床工作中,對患有神經系統或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而可能影響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進行步態分析,以評定患者是否存在步態異常以及步態異常的性質和程度,為分析異常步態的原因和矯正異常步態、制定康復治療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據,并評定步態矯治的效果。

(一)正常步態的基本構成 1.步長(step length)

指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緊接著的對側足跟著地所行進的距離,以厘米(cm)為單位表示,正常人為50~80cm。步長與身高成正比。

2.步長時間

一側足跟著地至另一側足跟著地的平均時間。

3.步幅(stride length)

也稱跨步長或者復步長,是指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所進行的距離。正常人為100~160cm。

4.步寬(stride width)

指左右兩足間的橫向距離,通常以足跟中點為測量點,正常值約為8cm±3.5cm。

5.足角(foot angle)

也稱足偏角(toe out),指在行進過程中人體前進的方向與足的長軸所形成的夾角,通常用度表示,正常值約為6.75°。

6.步頻(cadence)

指單位時間內行走的步數,以步數/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頻為95~125步/min。

7.步速(velocity)

指單位時間內行走的距離,以m/s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為1.2m/s。可以看出,步速與跨步長和步頻相關,跨步長增加、步頻加快,步速亦加快,反之亦然。

(二)步行周期

一個步行周期定義為自一側足跟著地起到同一足跟再次著地之間的過程。
一個步行周期可進一步劃分為支撐相和擺動相。支撐相約占整個步行周期的62%,擺動相占38%。支撐相又可以進一步分為雙下肢同時著地承重(0%到12%)的雙側肢體負重期,后期的單側肢體負重期(12%~50%),以及擺動相開始前的第二次雙側肢體負重期(50%~62%),如圖2-3-8所示。
圖2-3-8 步行周期
為評估步行周期中各種動作以及足踝部各組成部分的力學機制,將支撐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單側足跟開始著地到全足完全著地;第二階段,自全足著地到身體重心越過該足;第三階段,自足跟離地、踝關節開始跖屈到足趾完全離地。

1.第一階段

占整個步行周期的前15%。此時對側足跟已經離地,但重心仍位于對側前足。在第一階段中,足部對著地時的沖擊力起到了吸收和緩沖的作用。

2.第二階段

時長占整個步行周期的15%~40%。在該階段,身體重心越過承重的下肢。身體重心在越過承重下肢時,其高度達到最大,此時處于整個步行周期的35%,之后重心開始下降。

3.第三階段

為整個步行周期的40%~62%。該階段中隨著對側肢體獲得有效步長,踝關節快速跖屈直至足趾離地。

(三)正常步態的運動學變化

單獨測量步態生物力學相關參數的均值意義不大,醫生和治療師不僅要重視各個結構的生物力學參數在人群中的差異,更應了解各個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如果僅僅用參數的均值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便無法解釋一些足部生物力學偏離了均值卻仍保持良好的功能,而一些足部擁有接近于均值的生物力學參數,但功能仍差強人意。

1.身體垂直方向的位移變化

在步行中最大化地減少身體重心縱向位移,可最大化地降低運動的能量消耗。由于雙足行走動物步行時垂直方向的運動不可避免,所以需要更好的運動協調性。在步行周期中,身體重心的軌跡呈一條正弦曲線,上下振幅在4~5cm(圖2-3-9)。
圖2-3-9 重心的正弦曲線運動軌跡
下肢不同結構功能的協調可使身體重心的縱向位移最小化。盡管骨盆以及髖關節的運動對上述正弦曲線的路徑以及振幅產生影響,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部的協調作用可將該曲線轉化為更加平滑的正弦曲線,當然,這種轉化需要上述三部分結構協調且精準的配合。

2.身體的側方移位

在行走過程中,機體的運動軌跡在水平方向上并非保持一條直線。為了保證重心始終偏向于承重一側下肢,身體處于輕度的左右橫向擺動。
在一個完整的步行周期中,身體重心隨著承重下肢變換而左右輕度擺動的軌跡在水平面上呈一振幅約為4~5cm的正弦曲線(圖2-3-10)。振幅的大小與步行期間兩腿的間距大小成正比。通常來講,由于膝關節生理性的輕度外翻,使得脛骨保持與地面垂直,而股骨與骨盆的成角使雙足間距減小,從而使上述橫向位移最小化。
圖2-3-10 雙足間距較小(A)和雙足間距較大(B)時重心橫向擺動軌跡

3.下肢的水平旋轉

身體在橫向與縱向移動的同時,還存在一系列水平面軸向的旋轉。在觀察一個人步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其骨盆與肩部在做軸向旋轉。此外,股骨與脛骨亦發生相似的旋轉。脛骨沿其長軸旋轉,在擺動相及支撐相第一階段內旋,在支撐相后兩個階段外旋。上述旋轉的程度及個體化差異較大。在一組對12名成年男性的測量中發現,脛骨水平旋轉的平均角度為19°,但其波動范圍達到了13°~25°。

(四)步態分析方法 1.臨床定性分析

步態的定性分析是臨床中常用的步態檢查方法。定性分析通常采用目測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通過與正常步態進行比較,并結合以往的臨床經驗來認識異常步態的特征,找出問題所在。

(1)分析步驟

1)病史:通過了解病情,可以獲知有關疼痛、肌無力、關節不穩等方面的主訴,了解既往有關神經系統疾患或骨關節疾患病史等。
2)體格檢查:包括與行走動作有關的身體各部位(特別是下肢)的肌力、關節活動度、肌張力、本體感覺以及周圍神經檢查。體格檢查有助于對步態障礙的發生原因進行鑒別診斷。
3)步態觀察:通過總結歸納,分析異常點的產生原因。

(2)觀察內容與方法:

由于完成一個完整的步行周期所需要的時間極短,因此,在臨床中必須采用系統的方法評定每一個被檢查者的步態。為避免遺漏,最好依照步態觀察或分析表進行。
1)支撐前期:足跟著地,髖關節屈曲約30°,膝關節完全伸直,踝關節處于中立位;地面反應力位于髖的前面,為維持平衡和髖的穩定,臀大肌和腘繩肌收縮,踝關節因受地面反應力的影響而增加伸肌運動,此時因為腘繩肌的拮抗而使踝關節呈現中立位。
2)支撐初期:由足跟著地逐漸過渡到全足著地,此時地面反應力在髖關節前方,髖關節必須進行向心收縮以克服屈髖;隨著膝關節的地面反應力由前方轉變為后方,產生了一個外在的屈膝力矩,誘發股四頭肌進行離心收縮,出現屈膝20°的情況;踝關節由于地面反應力在其后方,外在的屈力矩誘發踝背屈的離心收縮,使踝關節呈現跖屈約10°。
3)支撐中期:髖關節逐漸由屈曲過渡到伸直,此時地面反應力通過髖關節以消除髖伸肌的收縮;膝關節由屈曲逐漸伸展,其地面反應力由后方轉至前方,股四頭肌由被動的離心收縮轉變為主動的向心收縮;踝關節的地面反應力在其前方,踝跖屈肌離心收縮以對抗外在的踝背屈力矩。
4)支撐末期:軀干由中立位變為前傾位,髖關節的地面反應力在其后方,被動性地產生伸髖,約10°;膝關節的地面反應力稍微后移,被動地產生屈膝;當足跟離地時,踝前方的地面反應力產生的踝背屈力矩誘發踝跖屈,此時踝跖肌肉的活動已從離心收縮轉為向心收縮。
5)擺動前期:此時為向前擺動下肢做準備,地面反應力在髖關節和膝關節后方,髂腰肌、臀中肌和股直肌呈向心收縮,股直肌在膝關節處呈現離心收縮;踝的地面反應力在其前方,使踝跖屈肌肉持續向心收縮,約20°。
6)擺動初期:肢體向前擺動,此時地面反應力位于髖、膝后方,屈髖肌的持續向心收縮使屈髖角度加大,腘繩肌收縮使膝屈曲約65°;踝的地面反應力位于其前方,踝背屈肌向心收縮使踝背屈。
7)擺動中期:下肢因慣性的推動得以繼續向前擺動,使髖被動屈曲,肢體的重力誘發膝關節被動地伸展,踝背屈肌持續運動使踝關節保持于中立位。
8)擺動末期:下肢由擺動轉向足跟著地,此時要求屈髖速度下降、伸膝以及踝由跖屈過渡到中立位,因此,股四頭肌強力的離心收縮以控制屈髖速度并伸膝,踝背屈肌收縮以保證踝關節處于中立位。

2.臨床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借助于專用設備對步態進行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分析。步態的定量分析能夠為制訂治療計劃和評定治療結果、檢查醫療質量提供客觀數據。

(1)步態分析系統:

通常由攝像系統、測力臺、肌電遙測系統、計算機處理系統四個部分組成。這種三維步態分析系統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參數和圖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做出全面的結論。

(2)足底壓力系統:

足底壓力步態分析儀是計算機化測量人站立或行走中足底接觸面壓力分布的系統。它以直觀、形象的二維、三維彩色圖像實時顯示壓力分布的輪廓和各種數據。

(3)動態肌電圖:

通過貼在皮膚上的表面電極測量肌肉的活動。表面肌電圖使用可處理的膠黏電極記錄來自表面電極或針電極放大前的肌電圖(EMG)信號,由電纜或無線遙控器傳送到與計算機系統相連的接收器上。通過顯示的信號可以鑒別和分析步態的相關因素。

(4)電子測角器:

它是裝有電子計算機的簡單測角裝置,臨床上通常用于測量ROM。
四、心肺功能評定

(一)心功能評定

1.美國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
(1)Ⅰ級:體力活動不受限,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過度的乏力、心悸、氣促和心絞痛。
(2)Ⅱ級:輕度體力活動稍受限,一般的體力活動即可引起心悸、氣促等癥狀。
(3)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尚正常,但低于日常活動量即可引起心悸、氣促。
(4)Ⅳ級:體力活動完全喪失,休息時仍有心悸、氣促。
2.運動實驗
(1)低水平運動實驗:①平板試驗方法;②踏車試驗方法。
(2)次極量及極量運動測試。
3.應用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指導康復活動。代謝當量(MET)指機體在坐位休息時攝氧3.5ml/(kg·min),將此定為1個MET。
4.其他方法,如心臟超聲、導管檢查等評定心功能。

(二)呼吸功能評定 1.功能性肺殘疾評定

見表2-3-3。
表2-3-3 功能性肺殘疾評定

2.呼吸困難分度

見表2-3-4。
表2-3-4 呼吸困難分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滦平县| 景洪市| 子洲县| 三明市| 青龙| 红安县| 镇雄县| 锦州市| 稻城县| 右玉县| 盱眙县| 金门县| 廉江市| 亳州市| 绍兴县| 手机| 察雅县| 武汉市| 长海县| 蓬安县| 武夷山市| 固阳县| 达孜县| 宣武区| 汝城县| 翁牛特旗| 项城市| 乌拉特前旗| 隆化县| 蚌埠市| 嫩江县| 上蔡县| 子长县| 颍上县| 辽中县| 义乌市| 松潘县| 左权县| 正安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