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基本運動功能評定

一、肢體長度測量
可用皮尺或鋼卷尺測定骨的縮短和增長程度以及殘肢斷端的長度,測量時應注意先將兩側肢體放置于對稱位置,然后利用骨性標志測量兩側肢體的長度,將兩側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

(一)上肢長度的測量(圖2-2-1) 1.上肢長度

患者坐位或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中立位。醫療人員測量從肩峰外側端到橈骨莖突的距離。

2.上臂長度

患者體位同上。醫療人員測量從肩峰外側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離。

3.前臂長度

患者體位同上。醫療人員測量從肱骨外上髁到橈骨莖突或尺骨鷹嘴到尺骨莖突的距離。
圖2-2-1 上肢長度的測量

4.手長度

患者將手置于手指伸展位。醫療人員測量從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的連線起始點開始到中指指尖的距離。

(二)下肢長度的測量(圖2-2-2) 1.下肢長度

患者仰臥位,骨盆水平,下肢伸展,髖關節置于中立位。醫療人員測量從髂前上棘到內踝的最短距離,也可測量從股骨大轉子到外踝的距離。

2.大腿長度

患者體位同上。醫療人員測量從股骨大轉子到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的距離或坐骨結節到股骨外上髁的距離。

3.小腿長度

患者體位如上。醫療人員測量從膝關節外側間隙到外踝的距離或股骨外上髁到外踝的距離。

4.足長

患者將踝關節放置中立位。醫療人員測量從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的距離。
圖2-2-2 下肢長度的測量

(三)殘肢斷端長度的測量(圖2-2-3)

1.上臂殘端長度測量從腋窩前緣到殘肢末端的距離。
2.前臂殘端長度測量從尺骨鷹嘴沿尺骨到殘肢末端的距離。
3.大腿殘端長度測量從坐骨結節沿大腿后面到殘肢末端的距離。
4.小腿殘端長度測量從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到殘肢末端的距離。
圖2-2-3 殘肢斷端長度的測量
二、肢體圍度的測量
常用皮尺測量肢體的圍度(或周徑),以了解患肢肌肉有無萎縮、腫脹和肥大。

(一)四肢圍度的測量(圖2-2-4) 1.上臂圍度

患者分別取肘關節用力屈曲和肘關節伸展兩種體位,醫療人員測量上臂中部、肱二頭肌最大膨隆處的圍度。

2.前臂圍度

患者將前臂放在體側自然下垂,醫療人員分別測量前臂近端最大膨隆處和前臂遠端最細處的圍度。
圖2-2-4 四肢圍度和胸圍的測量

3.大腿圍度

患者體位為下肢稍外展,膝關節伸展。醫療人員測髕骨上方10cm、15cm處或從髕骨上緣起向大腿中段取6cm、8cm、10cm、12cm處的圍度。因此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應注明測量部位。

4.小腿圍度

患者體位為下肢稍外展、膝關節伸展位。醫療人員分別測量小腿最粗處和內、外踝上方最細處的圍度。

(二)殘肢斷端圍度的測量

殘肢斷端的測量是為了判斷斷端的水腫狀態,判定與假肢接受腔的合適程度(圖2-2-3)。
1.上臂殘端圍度從腋窩直到斷端末端每隔2.5cm測量一次圍度。
2.前臂殘端圍度從尺骨鷹嘴直到斷端末端每隔2.5cm測量一次圍度。
3.大腿殘端圍度從坐骨結節直到斷端末端每隔5cm測量一次圍度。
4.小腿殘端圍度從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起直到斷端末端每隔5cm測量一次圍度。

(三)軀干圍度的測量 1.頸圍

患者取立位或坐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醫療人員用皮尺通過喉結處測量頸部的圍度,應注意皮尺與水平面平行。

2.胸圍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測量應分別在患者平靜呼氣末和吸氣末時進行。皮尺通過乳頭上方和肩胛骨下角的下方,繞胸一周。對乳房發達的女性,可在乳頭稍高的地方測量(圖2-2-4)。

3.腹圍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測量通過臍或第12肋骨的尖端和髂前上棘連線的中點的圍度,注意皮尺與水平面平行。測量腹圍時應考慮與消化器官和膀胱內容物的充盈程度有關。

4.臀圍

患者取立位,雙側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醫療人員測量大轉子和髂前上棘連線中間臀部最粗處的圍度。
三、關節活動度測量

(一)關節活動范圍

關節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又稱關節活動度,是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最大運動弧,常以度數(°)表示。關節活動范圍按關節運動的動力來源,分為主動關節活動范圍(AROM)和被動關節活動范圍(PROM)。

(二)影響ROM的因素

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①生理因素:包括構成關節的兩個關節面的弧度差,關節囊的薄厚與松緊,關節韌帶的強弱與多少,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力量。②病理因素:包括增加ROM的因素和減少ROM的因素兩種。增加ROM的因素有肌肉弛緩性麻痹、韌帶松弛、韌帶斷裂等;減少ROM的因素有關節本身的疾病,如關節內積液、關節內骨折、類風濕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等。

(三)ROM的測量 1.測量工具

測量ROM的常用工具是量角器。普通量角器由兩根直尺連接一個半圓量角器或全圓量角器制成,手指關節用小型半圓量角器測量(圖2-2-5)。使用時將量角器的中心點準確對到關節活動軸中心,兩尺的遠端分別放到或指向關節兩端肢體上的骨性標志或與肢體長軸相平行。隨著關節遠端肢體的移動,在量角器刻度盤上讀出。

2.測量目的

(1)發現關節活動障礙的程度,客觀評價關節活動功能。
圖2-2-5 常見關節測量量角器
(2)結合臨床表現,初步分析關節活動障礙的原因。
(3)為確定治療目標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4)評價治療效果。

3.測量結果的記錄

必須準確記錄關節運動起始和終末兩點的角度,不可以只記錄運動終末的角度,也不可以只記錄運動所經過的角度范圍。同時應明確記錄是AROM還是PROM,標明左右側及關節運動方向。比如,左肘關節主動屈曲活動度是20°~90°。

4.測量方法

測量ROM時,應令患者(或被試者)處于舒適位置,按測量要求取臥位、坐位或站立位,使患者了解測量的過程、原因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充分暴露將要測量的關節部位,確定測量關節的軸心、固定臂及移動臂,使關節處于標準起始位(如不能達到標準起始位的應在記錄中說明),記錄關節起始角度后,令患者移動關節至最大角度位置,再次用量角器測量終止角度。

5.ROM測量注意事項

(1)明確ROM測量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當關節出現水腫或疼痛、肌肉攣縮、關節囊及周圍組織炎性粘連、皮膚瘢痕等均可以進行ROM測量。關節脫位及骨折未愈合的患者不能進行ROM的測量,關節急性炎癥期、骨化性肌炎的患者不能做被動ROM的測量。
(2)采取正確的體位和固定姿勢:測量的起始位一般為解剖位或中立位,為了防止出現錯誤的姿勢和代償性運動,測量時患者必須保持正確的測量體位,評定者要幫助患者固定相關部位。
(3)應同時測量主動ROM和被動ROM:由于ROM受關節本身和關節外諸多因素的影響,故必須同時測量主動、被動ROM,并對測量結果進行對比。
(4)避免在按摩、運動治療等其他治療后立即進行檢查。
四、肌力評定

(一)定義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時產生的最大力量。肌力評定是測定受試者在主動運動時肌肉或肌群的力量,借以評定肌肉的功能狀態。常用的肌力評定方法有徒手肌力檢查(manual muscle test,MMT)、等長肌力測試、等張肌力測試、等速肌力測試。肌肉的生理橫斷面、肌肉的初長度、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關系、杠桿效率等生理因素均可影響肌力評定。

(二)評定方法 1.徒手肌力檢查

MMT時根據受檢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讓患者處于不同的受檢位置,然后囑患者在減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狀態下做一定的動作,并使動作達到最大的活動范圍。按動作的活動范圍和抗重力或抗阻力的情況進行分級。MMT的缺點是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評價肌肉收縮耐力。定量分級標準較粗略,難以排除測試者主觀評價的誤差。

(1)徒手肌力檢查的分級標準:

通常采用6級分級法,各級肌力的具體標準見表2-2-1。還可采用補充6級分級法,見表2-2-2。
表2-2-1 MMT肌力分級標準
表2-2-2 MMT補充分級標準

(2)主要肌肉肌力手法檢查: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見表2-2-3。
表2-2-3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為軀干肌
續表
續表
肩關節前屈肌力檢查見圖2-2-6,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6 肩關節前屈肌力檢查
肩關節外展肌力檢查見圖2-2-7,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7 肩關節外展肌力檢查
肘關節屈曲肌力檢查圖2-2-8,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8 肘關節屈曲肌力檢查
肘關節伸展肌力檢查見圖2-2-9,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9 肘關節伸展肌力檢查
掌指關節伸展肌力檢查見圖2-2-10,A:3~5級肌力檢查;B:2級肌力檢查;C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0 掌指關節伸展肌力檢查
遠端指間關節屈曲肌力檢查見圖2-2-11,A:3~5級肌力檢查;B:2級肌力檢查;C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1 遠端指間關節屈曲肌力檢查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見表2-2-4。
表2-2-4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續表
髖關節伸展肌力檢查見圖2-2-12,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2 髖關節伸展肌力檢查
髖關節外旋肌力檢查見圖2-2-13,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3 髖關節外旋肌力檢查
膝關節伸展肌力檢查見圖2-2-14,A、B:3~5級肌力檢查;C: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4 膝關節伸展肌力檢查
踝關節跖屈肌力檢查見圖2-2-15,A:3~5級肌力檢查;B:2級肌力檢查。
圖2-2-15 踝關節跖屈肌力檢查
踝關節背屈肌力檢查見圖2-2-16,A:3~5級肌力檢查;B:2級肌力檢查;C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6 踝關節背屈肌力檢查
軀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見表2-2-5、表2-2-6。
表2-2-5 軀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表2-2-6 軀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為頸肌
頸椎屈曲肌力檢查見圖2-2-17,A:4級肌力檢查;B:3級肌力檢查;C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7 頸椎屈曲肌力檢查
軀干屈曲肌力檢查見圖2-2-18,A:5級肌力檢查;B:4級肌力檢查;C級:2級肌力檢查;D級:1級肌力檢查。
圖2-2-18 軀干屈曲肌力檢查

(3)肌力檢查結果記錄方法:

肌力按0~5級(或以此為基礎加“+”或“-”)記錄。①若所測部位存在被動運動受限時,應記錄可動范圍的角度,然后再記錄該活動范圍時的肌力級別,如肘關節被動運動限制在90°時,其可動范圍為0°~90°,評定肌力為3級時,應記錄為0°~90°/3級。除此之外,對存在的疼痛或肌肉收縮啟動位置受限等因素也應有所記錄。②若同時存在有痙攣,可加“S“或”SS”(S——spasticity);若存有攣縮,可加“C”或“CC”(C——contracture)。③深部肌肉1級和0級情況有時難以辨別,可加用“?”表示。④全面的徒手肌力檢查可采用表格方式依上述記錄方法逐一記錄。

(4)注意事項:

①采取正確的測試姿勢,注意防止某些肌肉對受試的無力肌肉的替代動作。②選擇適合的測試時機,疲勞時、運動后或飽餐后不宜進行。③測試時應左右比較,尤其在4級和5級肌力難以鑒別時,更應作健側的對比觀察。④對肌力達4級以上時,所作抗阻須連續施加,并保持與運動相反的方向。⑤重復檢查同一塊肌肉的最大收縮力時,每次檢查應間隔2min為宜。⑥正常肌力受年齡、性別、身體形態及職業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進行3級以上肌力檢查時,給予阻力的大小應根據被檢者個體情況來決定。⑦中樞神經系統病損所致痙攣性癱瘓患者不宜作MMT。

2.等長肌力測試

等長肌力測試是測定肌肉等長收縮的能力,適用于3級以上的肌力檢查,可采用較為精確的定量評定。通常采用專門的器械進行測試,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測試、捏力測試、背肌力測試。

(1)握力測試:

用握力計測試手握力大小,反映屈指肌肌力。握力大小以握力指數評定,握力指數=手握力(kg)/體重(kg)×100%。握力指數正常值為大于50%。測試時,將把手調至適當寬度,坐位或立位,上肢置于體側自然下垂,屈肘90°,前臂和腕處于中立位,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檢查時避免用上肢其他肌群來代償。

(2)捏力測試:

用捏力計測試拇指與其他手指間的捏力大小,反映拇指對掌肌及四指屈肌的肌力。測試時調整好捏力計,用拇指分別與其他手指相對捏壓捏力計2~3次,取最大值。正常值約為握力的30%左右。

(3)背肌力測試:

用拉力計測定背肌肌力的大小,用拉力指數評定。拉力指數=拉力(kg)/體重(kg)×100%,一般男性的正常拉力指數為體重的1.5~2倍(150%~200%),女性為體重的1~1.5倍(100%~150%)。測試時兩膝伸直,將拉力計把手調至膝關節高度,兩手抓住把手,然后腰部伸展用力上提把手。進行背肌力測試時,腰椎應力大幅度增加,易引發腰痛,故不適用于腰痛患者及老年人。

(4)四肢肌群肌力測試:

在標準姿勢下通過測力計,可測試四肢各組肌群(如腕、肩、踝的屈伸肌群及肩外展肌群)的肌力。測力計一般由力學傳感器及相應軟硬件構成。根據傳感器的敏感性,可測得肌力范圍可自極微弱到數百牛頓不等。

3.等張肌力測試

等張肌力測試是測定肌肉克服阻力收縮做功的能力。測試時,被測肌肉收縮,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所克服的阻力值不變。測出1次全關節活動度運動過程中所抵抗的最大阻力值稱為該被測者該關節運動的最大負荷量;完成10次規范的全關節活動范圍運動所能抵抗的最大阻力值稱為10RM(10 repetition maximum)。

4.等速肌力測試

等速運動是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運動速度(角速度)保持不變的一種肌肉收縮方式。等速肌力測試需要借助特定的等速測試儀來完成,有多種型號可供選擇。等速肌力測試的優點是能提供肌力、肌肉做功量和功率輸出、肌肉爆發力和耐力等多種數據;既同時完成一組拮抗肌的測試,也可以分別測定向心收縮、離心收縮及等長收縮等數據;測試參數全面、精確、客觀。等速肌力測試是公認的肌肉功能評價及肌肉力學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五、肌張力評定
肌張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組織在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這種緊張度來自肌肉組織靜息狀態下非隨意、持續、微小的收縮。正常肌張力有賴于完整的外周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機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如收縮能力、彈性、延展性等)。

(一)肌張力分類

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和正?;顒拥幕A,根據身體所處的不同狀態,正常肌張力可分為以下三類:

1.靜止性肌張力

是指肌肉處于不活動狀態下所具有的張力。

2.姿勢性肌張力

是指人體變換各種姿勢(如協調的翻身、由坐到站等)時肌肉所產生的張力。

3.運動性肌張力

是指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

(二)異常肌張力 1.肌張力增高(hypertonia)

是指肌張力高于正常靜息水平。肌張力增高的狀態有痙攣和強直。痙攣性肌張力增高見于錐體束病變,即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張力增高明顯。檢查者在做被動活動時,起始感覺阻力較大,但在運動過程中突然感到阻力減小,此現象稱折刀現象,是痙攣時最常見的現象。強直,也稱僵硬,做關節被動活動時各個方向的阻力是均勻一致的,也就是主動肌和拮抗肌張力同時增加,它與彎曲鉛管的感覺類似,因此稱為鉛管樣強直。如伴有震顫則出現規律而斷續的停頓,稱齒輪樣現象,常為錐體外系的損害所致。

2.肌張力低下(hypotonia)

是指肌張力低于正常靜息水平,對關節進行被動運動時感覺阻力消失的狀態。肌張力低下見于下運動神經元疾病、小腦病變、腦卒中遲緩期、脊髓病損的休克期等。

3.肌張力障礙(dystonia)

是一種以張力損害、持續的和扭曲的不自主運動為特征的運動功能亢進型障礙。肌張力障礙可由中樞神經系統缺陷所致,也可由遺傳因素(原發性、特發性肌張力障礙)所致。與神經退行性疾患(肝豆狀核變性)或代謝性疾患也有一定關系,也可見于張力性肌肉變形或痙攣性斜頸。

(三)肌張力影響因素

1.不良的姿勢和肢體位置可使肌張力增高。
2.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態。
3.緊張和焦慮等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狀態可使肌張力增高。
4.患者對運動的主觀作用。
5.合并問題的存在,如尿路結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壓瘡、靜脈血栓、疼痛、局部肢體受壓及攣縮等可使肌張力增高。
6.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發熱、感染、代謝或電解質紊亂也可影響肌張力。
7.藥物。
8.環境溫度等。

(四)肌張力檢查方法

病史采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張力異常的發生頻率與程度、受累的肌肉與數目、現在發作嚴重的程度與以往的比較、引發的原因等。視診應注意患者肢體或軀體異常的姿勢。觸診檢查在患者完全靜止、放松相關肢體的情況下觸摸受檢肌群,感覺肌肉的飽滿與否、軟硬程度等。注意檢查腱反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和陣攣(踝陣攣、髕陣攣)。進行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度檢查,根據評定者感受到的阻力情況進行評定。

1.手法評定

正常肌張力時肌肉外觀應具有特定的形態。肌肉應具有中等硬度和一定的彈性。近端關節可以進行有效的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同時收縮使關節固定。具有完成抗肢體重力及外界阻力的運動能力。
肌張力降低時肌肉外觀平坦,失去原來肌肉特定的外形,從表面上看類似肌萎縮,而肌容量測量值無改變。在放松、靜止的情況下檢查肌肉的張力狀態,肌張力降低時表現為肌肉松弛柔軟,不能保持正常時的彈力,肌腹移動程度增大。
痙攣時肌肉隆起,外形較正常狀態更為突出,甚至肌腱的形態顯現,肌肉硬度增高,肢體被動運動時出現抵抗感,這種抵抗感隨著運動速度加快而增強。痙攣多伴有腱反射亢進。

2.儀器評定

儀器法評定肌張力或痙攣的技術包括生物力學技術和電生理技術。前者包括鐘擺試驗、屈曲維持試驗、力矩測定;后者包括H反射、H反射/M波比例、表面肌電圖、F波測量等。這些方法雖然可對肌張力進行量化,但是由于耗時長,檢查設備專業性強,操作技術較復雜,人員需要經過專門培訓以及數據難以解讀等因素,使得上述這些檢查僅限于實驗室研究,臨床難以推廣。

3.常用量表

采用手法或量表評定痙攣,其結果常具有主觀性,信度較低,等級之間缺乏確切的等量劃分。因此,只能粗略地劃分痙攣的程度,無法用于被試之間的比較,也不能準確、客觀地評估緩解痙攣的療法效果。通常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表2-2-7)評定痙攣,弛緩性肌張力量表(表2-2-8)評定肌肉松弛。
表2-2-7 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
表2-2-8 弛緩性肌張力量表
六、平衡功能評定
平衡(balance)是指人體所處的一種姿勢或穩定狀態以及無論處在何種位置,當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動地調整并維持所需姿勢的過程。在人體突然受到外力而發生重心偏移時,四肢及軀干無意識或反射性地保持軀體穩定性的功能即是平衡功能。

(一)人體平衡維持機制

平衡功能的維持是一種復雜的運動技巧。一般參與人體平衡的三個重要環節有:感覺輸入、中樞整合、運動控制。感覺輸入系統包括前庭系統、視覺調節系統、軀體本體感覺系統;中樞整合系統包括大腦平衡反射調節系統和小腦共濟協調系統;運動控制即肌群力量的控制,主要通過踝調節機制、髖調節機制、跨步調節機制三種姿勢性協同運動模式來實現的。

(二)平衡種類

平衡一般可以分為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和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兩類,靜態平衡是動態平衡的基礎,沒有靜態平衡的穩定,就沒有動態平衡的發展。

1.靜態平衡

是人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維持某種固定姿勢的能力。靜態平衡主要依賴于肌肉的等長收縮和關節兩側肌肉的協同收縮來實現。

2.動態平衡

指人體在外力作用下或克服重力作用時,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來維持新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賴于肌肉的等張收縮來實現。包括自動動態平衡和他動動態平衡兩種。前者是指人體在進行各種自主運動時能夠重新獲得穩定狀態的能力;后者指人體對外界干擾(如別人推、拉等)產生反應時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

(三)平衡功能評定的目的

1.了解患者有無平衡功能障礙。
2.確定平衡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
3.明確引起平衡功能障礙的原因。
4.為制定平衡訓練方案提供依據。
5.預測發生跌倒的危險性。

(四)常用平衡功能分級

根據平衡活動的完成情況,將平衡功能分為四級,如表2-2-9所示。
表2-2-9 常用平衡功能分級

(五)平衡功能評定方法

包括觀察法、量表法、平衡儀測試法。

1.觀察法

觀察患者在靜止及動態狀態下能否保持平衡,包括坐、站立、行走、跑跳等。

2.量表法

屬于主觀評定,常用的信度及效度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運動評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和Semans平衡功能分級等。

3.平衡儀測試法

采用高精壓力傳感器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系統控制和分離各種感覺信息的輸入,來評價軀體感覺、視覺、前庭系統對平衡及姿勢控制的作用和影響。

(六)臨床常用平衡功能評定

平衡反應是人體維持特定的姿勢和運動的基本條件,是人體為恢復被破壞的平衡作出的保護性反應。檢查在不同體位下進行,包括臥位、跪位、坐位及站立位。檢查者破壞患者原有姿勢的穩定性,觀察其反應。正常人的反應為調整姿勢,使頭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視線以恢復正位姿勢,獲得新的平衡。破壞過大則會引起保護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應。

1.靜態平衡功能評價

靜態平衡功能檢測可以在坐位或站立位進行,包括雙腿站、單腿站、足跟對足尖站立、睜眼及閉眼站立。結果的判定包括站立平衡維持的時間長短,以及身體重心發生擺動或偏移的程度。隨著測力臺技術的發展,目前可以采用重心記錄儀等設備為靜態平衡檢測提供更為客觀的依據。

2.動態平衡功能評價

動態平衡功能的評價包括穩定極限和重心主動轉移能力的測定。穩定極限指正常人站立時身體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斷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穩定極限測定可以在坐位或站立位進行,要求被檢測者有控制地將身體盡可能地向各個方向(前、后、左、右)傾斜。結果判斷包括測量各個方向的傾斜角度數,或測量最大傾斜時身體重心位置的最大移動距離。重心主動轉移能力測定是通過觀察患者的一些功能活動,如站起、坐下、轉身、行走、起止步等,觀察在動態運動中的平衡反應。

3.綜合性功能評價

臨床上常用一些綜合性功能檢測量表對患者動、靜態平衡進行全面的檢查。

(1)Berg平衡量表: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正式發表于1989年,由加拿大的Berg等人設計,是一個標準化的評定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該評定法將平衡功能檢測分為14項,每項分0、1、2、3、4五級,每項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總分最高56分,最低0分。具體檢測量表見表2-2-10。
表2-2-10 Berg平衡量表評定標準
續表
續表

(2)Fugl-Meyer平衡量表:

Fugl-Meyer平衡量表是Fugl-Meyer評定量表的組成部分,主要適用于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評定。該評定方法對患者進行7個項目的檢測,每個項目進行0、1、2三個級別的計分,總分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評分越低說明平衡功能障礙越嚴重,具體評定項目及評分標準見表2-2-11。
表2-2-11 Fugl-Meyer平衡量表
七、協調評定
協調(coordination)是指在準確完成一個動作的過程中多組肌群共同參與并相互配合、相互和諧的性質。協調是完成精準運動和技能動作的必要條件,也是姿勢控制和日常生活活動所必須具有的基本條件。
協調運動是指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都必須有一定的肌群參加,并在小腦、前庭神經、視神經、深感覺、錐體外系等的共同參與下,動作才能協調和平衡。

(一)協調功能障礙的表現

當參與協調運動的各系統結構發生病變,協調動作就會出現障礙,稱為共濟失調(ataxia)。不同種類的共濟失調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1.感覺性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在睜眼時減輕,閉目時加劇,伴有位置覺、振動覺減低或消失。因深感覺障礙下肢重而多見,故站立不穩和步態不穩為主要表現。患者夜間行路困難,洗臉時軀體容易向臉盆方向傾倒(洗臉盆征陽性)。行走時雙目注視地面,舉足過高,步距寬大,踏地過重,狀如跨閾,故稱跨閾步態。閉目難立征為陽性,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不準確。

2.小腦性共濟失調

小腦及其傳入傳出纖維病變都可引起共濟失調,特點是既有軀干的平衡功能障礙而致站立不穩,也有肢體的共濟失調而致辨距不良、輪替運動障礙、協調不能、運動起始及終止延遲或連續性障礙。小腦性共濟失調不受睜眼、閉眼或照明度影響,不伴感覺障礙,有眼球震顫、構音障礙、訥吃和特殊小腦步態,即行走時兩足分開,步距大小不一,步態蹣跚不穩易傾倒。指鼻試驗時共濟失調極為明顯,可見上肢呈弧形擺動與意向性震顫,并有肌張力減低或消失、關節運動過度、快復動作障礙、肌肉反跳現象等。

3.前庭性共濟失調

因前庭系統損害引起,以平衡功能障礙為主。特征為靜止與運動時均出現平衡功能障礙。與小腦性共濟失調有相同點,如站立時兩足基底寬、身體不穩、向側方或后方傾倒、步行時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顯眩暈、眼震和前庭功能試驗異常等可資鑒別。

4.遺傳性共濟失調

為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病理變化以脊髓、小腦、腦干變性為主,周圍神經、視神經、大腦等也可受累。臨床以共濟失調、辨距不良為主要表現。

(二)協調評定的目的

1.明確有無協調功能障礙。
2.幫助了解協調功能障礙的程度、類型及引發原因。
3.為康復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提供依據。
4.對康復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三)協調功能分級

如表2-2-12所示。
表2-2-12 常見協調功能分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景德镇市| 江津市| 崇明县| 西平县| 辛集市| 诸暨市| 留坝县| 鱼台县| 从化市| 辰溪县| 呼和浩特市| 枞阳县| 乌拉特前旗| 历史| 大理市| 巴楚县| 乌海市| 南澳县| 宁德市| 周宁县| 电白县| 西乡县| 安陆市| 屏南县| 宁明县| 黄山市| 页游| 高淳县| 电白县| 正阳县| 金昌市| 金阳县| 陇川县| 志丹县| 随州市| 怀安县| 祁东县| 石城县| 江门市|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