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優秀住培管理工作者
傳道授業 醫者仁心——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沈曄
(朱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有這樣一位眼科老師,他對眼科醫學熱愛且執著,對病人用心且共情,對手術腳踏實地且精益求精,對工作恪盡職守且銳意進取。從一名普通眼科醫生一步步成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對眼科醫生的培養,不僅注重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更要求良好的人品、心態和科研探索精神的培養。作為一個德高望重又虛懷若谷的老師,溫文爾雅,具有大家風范,他就是沈曄老師。
授人以漁,言傳身教
“手術的成功絕對不是主刀醫生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場手術都需要整個團隊的合作。”那是我第一次去觀摩沈老師的手術,懷著緊張忐忑的心情到了手術間,卻發現沈老師早早就到了,正站在門口核對病人的信息,并安慰著病人。之前還怕老師要做手術可能沒工夫理我,而我也不是一個非常積極主動去提問的學生,也許我只能看看操作,也許我甚至什么也看不到。可他見我進來便和藹地說:“有些原則和規范一定要一開始接觸手術的時候就遵循,這樣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礎。手術的成功也不只是體現在手術的當下,術前術后都要做好工作才算圓滿……”我認真地點了點頭,之前的忐忑在那一刻全化為充滿動力的學習的渴望,而老師如沐春風的話語與教誨,讓我對眼科醫生這份事業又添了幾分熱愛和敬佩。
沈老師是一個時刻關注教學的醫生,手術前后會詳細講解手術的原則和關鍵步驟,門診間隙會提醒住培學員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值得思考的方向。他的教學不只是在規定的講課和病例討論中,而是融會貫通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他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在臨床工作中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和層層推進。
在住培帶教工作中,沈老師一直對我們手把手帶教。他在知識技能掌握方面要求極為嚴格;在臨床教學中,從細節做起,言傳身教。在每周三的疑難病例查房時,要求我們積極查閱文獻、提前準備,拓寬加深知識面。在討論時,由我們住培學員先匯報病例,提出診斷意見及治療思路,最后沈老師帶領科室專家們對我們存在的不足給予指導,對相關疑難診斷及治療加以總結。通過系統的講課、討論學習,結合工作實踐中點滴的觀察積累總結,我們都受益良多。
沈老師始終堅持“以病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從來沒有專家的架子,溫和對待每一位病人,一視同仁,始終把病人的病痛放在第一位。即使是那些對醫生不友善的,甚至是那些心存不良的病人,他都會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包容他們,體諒他們的難處。還記得我有次跟隨沈老師出門診,有幾個病人心急了一擁而入診室,打擾到了他的診療,協助他的年輕醫師也被吵得有些不耐煩。這時沈老師完全沒有因此變得急躁,他先讓正在看病的病人稍等,然后語重心長地跟那些心急的病人溝通,希望他們能遵守秩序,理解我們的工作,安撫好了煩躁的病人的心情,診療便恢復了井然有序。我想如果是我,大概也會因為被打擾而生氣,大喊幾句叫病人們別吵了,可是這樣一來可能會更加激化當時的氛圍;若是換個方式妥協了,讓他們插隊,那其他病人看到了也會模仿,更加擾亂了秩序;而沈老師能夠泰然處之,心平氣和地跟病人溝通,既安撫了他們的情緒也沒有耽誤太多的時間,這樣的處事方式和修養,我需要多少年的積累才能真正地做到呢?
我有次跟沈老師出門診,一位阿姨診療結束后遲遲不肯回去,拿著腫瘤標志物的化驗單問沈老師:“醫生你看看我的化驗單,我的CA199高怎么辦啊,我是不是得腫瘤了?”雖然不是本專業的問題,但作為眼科醫生的沈老師不僅耐心解釋了腫瘤標志物的意義,而且還安撫阿姨的情緒,最后指導阿姨該去看哪個科,并熱心地幫阿姨推薦其他醫生,全程沒有一點不耐煩。事后老師跟我們說,要耐心再耐心,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體會他們的焦慮,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沈老師以身作則,給住培學員們樹立了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
勇攀高峰,心系病人
沈老師不僅時刻關注著教學,還時刻關心著病人。有位杭州姑娘,活潑樂觀卻不幸有著2 600度的近視,這樣的近視不僅讓她無法正常工作,只能離職待業在家,甚至對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干擾,而輾轉求醫的她因為超高度的近視讓絕大部分醫生望而卻步,屢次吃了閉門羹。后來,她到了我們醫院,正好碰上了在開展“有晶體眼后房型屈光晶體植入術”的沈老師。經過沈老師精湛的手術治療,她術后第二天便恢復到了正常的視力,她和父母歡欣雀躍,激動萬分。當時這項技術只有浙一附院開始使用。一般幾百度的近視都已經讓人被厚重的眼鏡壓得喘不過氣,被拿掉眼鏡的模糊世界中的恐懼吞噬,而她2 600度的近視,要是沒有沈老師的幫助,怕是要永遠生活在極其不便的生活里。正是沈老師對新技術的研究和引進,才讓更多病人擁有了可能。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師也者,猶行路之有導也;友也者,猶陟險之有助也。沈老師作為科里的主任,和科里的同事相處絲毫沒有趾高氣揚的架子,反而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也時常告訴我們,一起共事,關系要融洽,大家都是一個目標,就是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在我看來,沈老師是一個不甘安于現狀的人,他對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的學術前沿的渴求超乎常人。他不僅擔任浙大一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同時兼任眼科主任,還擔任眾多社會兼職,主持各類科研項目,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卻堅持不斷地思考和勇于創新,著實令人敬佩。
海西支援
自2010年中央作出對口支援青海省藏區的重大戰略決策起,沈老師便多次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開展“海西光明行”白內障復明活動。我也有幸跟隨沈老師去了那里,在海拔近4 500米環境下,當地醫療條件相對簡陋,且病人的白內障大部分都是“白+黑”的硬核,有部分病人白內障程度已經屬于過熟期,晶體膨脹,溶解,甚至脫位,這些都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是沈老師帶領團隊克服高原反應等身體不適,用自己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給當地病人帶來了久違的光明。至2019年,沈老師帶隊的“海西光明行”白內障復明活動已福及200多名病人,深受百姓們的一致好評。
沈老師不僅堅持著言傳身教、恪盡職守、樂于奉獻的優秀品德,而且理解、關心、愛護年輕醫師,熱心幫助住培學員成長;恪守著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的敬業精神,堅持崗位勝任力導向的教學理念和不斷探索、持之以恒的創新精神。正是因為有像沈曄老師這樣的醫者用醫學理念、職業道德和教學精神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年輕醫師,才能使其在職業道路上自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