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潛心育人——記福建省立醫院 王滔
(黃婷 福建省立醫院)
在福建省立醫院兒科,有這樣一位老師,他胖乎乎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給人特別溫暖的感覺。他熱心教學、幽默風趣,對學生總是悉心教導、循循善誘,即使已是多年主任醫師級別的專家,卻未有絲毫架子,對患兒與家屬總是親切問診、耐心指導;臨床工作繁忙的他仍然身兼數職,管理著醫院繼續教育相關的多項事務。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導師——王滔老師。
醫院的“多面手”
每次看到王滔老師,都是那么行色匆匆。他除了門診、病房、教學的工作外,還承擔了大量的住培管理工作,我們學生有事找他,甚至要去“堵”才行。王滔主任已經從事住培管理10多年,對于醫院的住培制度、教學、考核及學員待遇,都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對我們學員特別關心,從吃穿住行、學習情況到心理感受,面面俱到,做我們最堅實的后盾。
王滔老師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住培管理者,同時又是一位出色的兒科主任醫師。他常常對我們說,其實他心中最在乎的角色是兒科醫生。省立醫院兒科門診平均每天每個醫生要看40多個患兒,面對兒科醫生的不足,他不辭辛苦,還在分院增加門診量,盡全力投入兒科臨床診治和研究工作,用平凡的事跡詮釋了一名兒科醫生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品質。他那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工作的認真勁兒無不讓我們折服,他那質樸、平易近人和為病人無限關懷、無私奉獻的品行無不讓我們為之贊嘆。
老師的“超能力”
兒科醫生的缺乏,除了待遇因素之外,與很多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對于兒童這種“不明物種”望而生畏,不知如何與之交流溝通有關。王滔老師教育我們說:“兒科是啞科,兒童天性害羞,害怕見到醫生,對醫務人員天然恐懼,一定要做好醫患溝通,要通過與兒童的溝通,讓他們在平靜、放松的狀態下就診,這樣,治療就成功了一半。一名讓兒童不恐懼甚至在家里常常念叨的醫生,一定是一名成功的兒科醫生?!?
他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和力,特別是他的微笑,讓很多小朋友感覺很親切。當然,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在診室準備很多零食和小玩具,不配合的小朋友很快就會“繳械投降”,乖乖配合。我們看見好多孩子見他就像多年的摯友、家中的親人,一點兒也不恐懼,親切地稱呼他滔滔爺爺、滔滔爸爸、滔滔叔叔。他常常通過自己的示范,教育我們如何做好與小病人的溝通。
潛心的鉆研者
一段揪心往事,曾讓王滔老師潸然淚下,不忍觸碰。幾年前,一對夫婦來到福建省立醫院就診,帶著他們剛剛出生的第3個孩子。這個孩子和他們前面的2個孩子一樣,入院治療幾天就夭折了,但夫婦倆意外地給老師送了錦旗。原因是他們終于知道了孩子們的致死元兇,是一種罕見病,一種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王滔老師感慨:“3個孩子的代價,近七八年的時間,奔波省市數家醫院,真相大白,終于可以避免悲劇重演。”當時醫療小組討論該病例,老師總結發言時哽咽了,眼圈發紅?!斑@一過程似乎可以更短些,代價更輕些。”他說,“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兒是折翼的天使,我們一定要為這類孩子尋找生的希望?!?
作為王滔老師的研究領域之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屬于罕見病,能看罕見病的醫師也很罕見。在紛繁的表象里,尋求疾病的真相,是許多罕見病病人面臨的窘況。由于罕見疾病的發生概率很低,醫生們所能獲得的研究資源非常有限,因此許多病人都是往返各大醫院,卻一直很難確診。
王滔老師常教導我們,要細心面對患兒的臨床問題,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常?;祀s于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中,需要仔細鑒別。有一次,一個5歲小男孩,因為肺炎就診,胸片也提示肺炎,放射科醫師出具的診斷也提示肺炎。王滔老師自己閱讀胸片時,發現在左側腋下有一個鈣化的淋巴結,再補充詢問家屬,發現小病人既往每年發作5到7次肺炎,告訴我們該患兒可能存在“慢性肉芽腫病”,并囑咐我們進一步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測。很快后續的實驗室結果顯示,該患兒中性粒細胞呼吸爆發功能缺陷,第二代測序結果也提示該疾病——慢性肉芽腫病。
用心的解惑者
福建省立醫院作為擁有優良傳統的教學醫院,開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已有多年歷史,提起醫院的住培事務,必定要提到王滔老師。在他的帶領下,住培、專培基地的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地開展著;為了更好地提升住培學員的能力,王滔老師在全院推行了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ni-CEX)與操作技能直接觀察法(DOPS)考試,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醫院住培考核的形式,通過這些考試,我們也學習到了很多專業知識與技能,受益匪淺。
作為兒科專業的資深碩導,王滔老師總是授人以漁,將最寶貴的臨床經驗傳授給我們。當我們在專業上遇到瓶頸時,他總是不時地對我們進行啟發與點撥,引導我們積極思考,努力學習,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兒科醫生。他常常提醒我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臨床問題,要合理地解釋任何一項異常的臨床檢測指標,仔細分析,要有“看山不是山”“透過臨床表象,尋求疾病的真相”的慧眼和法眼。
行醫的熱心者
王滔老師常教導我們:醫者,先做人,后行醫。在行醫生涯中,他始終把醫德看作自己作為一名醫生應有的靈魂。還常教導我們,醫德在醫療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好醫生不是靠好的包裝、好的宣傳而知名,而是靠好的醫德、精湛的技術而得名。
常常下班時間到了,患兒的化驗結果還未出來,“主任,能等等我們嗎?”“你們放心,一定等的?!边@句看似簡單的話,卻體現出王滔老師對病人深切的關懷與同理心。
他所接診的患兒病情重的經常有不少,老師從不怕麻煩,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對患兒家長公開,24小時接受電話咨詢,甚至還建立一個專門的微信隨訪平臺,免費為所就診的患兒答疑解惑。
他立足平凡的崗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醫者的精神,用愛和汗水呵護著患兒的健康平安,用堅守和責任詮釋著大愛無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應當時常關心患兒的病情,擁有親切的問診態度,訓練自己靈敏的臨床思維。在學習醫術的道路上,有王滔老師這樣一位出色的醫生引領著我們,我們定能精于醫術,不忘初心。王滔老師教會我的,遠不止于知識,他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相處雖短,涌泉終生。授課有限,獲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