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聲帶增生性病變

聲帶增生性病變以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任克水腫、聲帶囊腫等最為多見,也是聲音嘶啞最常見的原因。
一、聲帶小結
聲帶小結(vocal nodules)位于聲帶游離緣前中1/3交界處,表現為局限性黏膜腫脹或結節樣突出,雙側對稱。多見于成年女性及學齡期兒童,特別是男孩。

(一)病因

主要由于用聲過度或用聲不當引起。患者常常使用硬起音樣發聲,音調過高或過低,用聲時間過長等。聲帶小結為學齡期兒童最常見的發聲障礙,成年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教師、售貨(票)員、演員、律師等職業用聲人員為高危人群。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心理因素(患者多具有攻擊性人格)、過敏因素、慢性咳嗽、咽喉反流、內分泌失調、上呼吸道感染、聲帶脫水、聽力障礙等。

(二)病理生理機制

主要是由于發音強度增加及發音持續時間增加,雙聲帶在反復、硬性對抗性運動及高速氣流的作用下引起損傷。聲帶小結為上皮性病變,組織學上表現為基底膜帶增厚,棘細胞增生,伴或不伴有角化,無血管改變。

(三)臨床表現 1.癥狀 (1)聲音嘶啞:

早期多為間斷性聲音嘶啞,發音休息后可緩解,后期患者甚至會出現周期性嘶啞。

(2)音域改變:

表現為不能發高音和/或音域減低。

(3)發音疲勞:

早期可為間斷性。

(4)咽喉痛及咽喉部不適:

患者可同時伴有咽部不適、發音時咽喉部疼痛及清嗓等癥狀。

2.體征

喉鏡檢查可見聲帶游離緣前中1/3交界處局限性黏膜腫脹或結節樣突出,雙側對稱。發聲時聲門閉合不完全呈沙漏樣,頻閃喉鏡下可見聲帶黏膜波正常或輕度減弱。聲帶小結根據形態又可分為:①軟性小結:又稱為早期小結,為發音不當引起的局限性炎性改變,表面微紅、質軟,伴水腫;②硬性小結:又稱為慢性小結,多見于用聲不當的職業用聲者,病變色白、厚,纖維化明顯。

(四)治療

通過嗓音康復治療,矯正不良的發聲方式、加強嗓音保健為首要選擇。只有當保守治療無效、病變明顯增大時,才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二、聲帶息肉
聲帶息肉(vocal fold polyps)是聲帶固有層淺層局限性病變,多位于聲帶游離緣中1/3,單側多見,帶或不帶蒂。多見于成人。

(一)病因

常常與用聲過度后引起創傷性反應、血管脆性增加、局限性聲帶出血等有關。患者多有用嗓不當或過度用嗓史,亦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部分患者可能有長期吸煙史。

(二)病理生理機制

聲帶息肉位于固有層淺層,早期上皮層多正常,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變薄或伴不同程度的棘細胞增生及角化。固有層淺層呈假性腫瘤樣改變,表現為退行性、滲出性、局限性炎性改變,可伴有炎癥細胞浸潤,膠原纖維增生,透明樣變性,水腫或血栓形成,在陳舊性病變中還可以發現淀粉樣蛋白沉積和纖維變性。

(三)臨床表現 1.癥狀 (1)聲音嘶啞:

多呈持續性。

(2)音域改變:

發音音調單調和/或音域減低。

(3)發音疲勞:

發音疲勞程度與聲帶息肉大小、位置及軟硬度有關。

(4)咽喉痛及咽喉部不適:

患者可同時伴有咽部不適、發音時咽喉部疼痛及清嗓等癥狀。

2.體征

喉鏡檢查可見蒼白、透明、水腫、血管瘤樣或凝膠樣聲帶息肉,呈現圓形或分葉狀(圖3-1)。發聲時聲門閉合不完全,頻閃喉鏡下可見聲帶黏膜波振動不對稱。
圖3-1 聲帶息肉(左側)

(四)治療

多數聲帶息肉需要手術切除。手術前后嗓音康復治療可以矯正不良的發聲習慣,避免嗓音濫用。
三、聲帶任克水腫
聲帶任克水腫(Reinke edema)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聲帶良性增生性病變。為聲帶固有層淺層(任克間隙)全長高度水腫,多為雙側。既往又被稱為聲帶廣基魚腹狀息肉、息肉樣聲帶炎、息肉樣退行性變或聲帶慢性水腫樣肥厚等。

(一)病因

水腫是聲帶對外傷、炎癥、用聲不當等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除過度發音、濫用等因素外,聲帶任克水腫與長期吸煙關系最大,也與反流、鼻和鼻竇的慢性疾病及代謝異常等有關。

(二)組織病理學特征

聲帶任克水腫組織病理學上主要的特征為聲帶任克間隙廣泛、慢性水腫膨脹。病變早期聲帶任克間隙內基質少而清亮。隨著時間的推移,基質呈黏液樣或凝膠樣改變,任克間隙膨脹、上皮過剩,逐步形成典型的、松軟的“象耳樣”息肉樣改變。

(三)臨床表現 1.癥狀

(1)聲音嘶啞:患者均有長期持續聲音嘶啞、發音低沉病史,女性更為明顯,病程從幾年至幾十年不等。
(2)發音疲勞。
(3)咽喉部不適:患者可伴咽喉部異物感,引發頻繁的清嗓癥狀,從而進一步刺激病變聲帶。
(4)呼吸困難:病變嚴重者水腫的聲帶可阻塞聲門,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不暢甚至呼吸困難或喉痙攣。

2.體征

聲帶任克水腫病變累及整個聲帶膜部,常常為雙側,可以不對稱。病變最初位于聲帶上表面、喉室,進而累及聲帶游離緣的上唇、下唇。喉鏡檢查可見聲帶全長呈膨脹性水腫(圖3-2)。
圖3-2 聲帶任克水腫(雙側)

(四)治療

如果在戒煙、消除不良刺激及矯正嗓音濫用后無緩解,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在切除病變同時,應矯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發音習慣,保證術后嗓音功能的恢復。
四、聲帶囊腫
聲帶囊腫(vocal fold cyst)為原發于聲帶內的囊腫,多見于成人,通常為單側病變。

(一)病因

常常由于發聲創傷導致黏液腺管阻塞引起,患者多有發聲濫用的歷史。也可以為先天性原因。

(二)組織病理學特征

聲帶囊腫通常局限于固有層淺層,但少數情況下附著在聲韌帶上。可以為先天性或后天性,先天性囊腫為皮樣囊腫或上皮下囊腫,被覆鱗狀上皮或呼吸上皮,內含干酪樣物質;后天性囊腫多數為潴留囊腫,由于腺體排泄管阻塞引起,外覆立方或扁平上皮,內為黏液樣液體。

(三)臨床表現 1.癥狀

主要癥狀為持續性聲音嘶啞,不能發高音,發聲易疲勞等。當囊腫自行破裂時,癥狀可暫時緩解。

2.體征

喉鏡下見聲帶囊腫多位于聲帶中部,向聲帶內側或上表面膨出,光滑,呈現半透明或淡黃色。健側可合并有聲帶小結。發音時聲門閉合不完全,頻閃喉鏡下見囊腫區域聲帶振動不對稱,黏膜波明顯減弱或缺失(圖3-3)。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頻閃喉鏡檢查有助于對聲帶囊腫的診斷,并通過聲帶黏膜振動特性與聲帶小結和聲帶息肉相區別。
圖3-3 聲帶囊腫(右側)

(五)治療

聲帶囊腫常常需要手術治療,術中囊壁應完全去除以防止復發。
五、喉部良性腫瘤

(一)喉血管瘤

喉血管瘤(hemangioma of larynx)并不多見。主要分為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兩種病理類型,前者多見。

1.病因

喉血管瘤的病因及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家族遺傳因素、外傷、炎癥感染、血管畸形等因素有關。

2.臨床表現 (1)癥狀:

喉血管瘤主要癥狀有聲音嘶啞、咽喉異物感、吞咽困難等,還可出現咳嗽、咽喉痛等癥狀,偶見咯血。腫瘤較大時可引起呼吸困難。

(2)體征:

血管瘤多位于聲門上、梨狀窩等部位,兒童多見于聲門下。病變部位可見紫紅色腫物,易出血。血管瘤也可呈彌漫狀生長,病變廣泛者可延及頸部皮下,隱現青紫色。

3.診斷及鑒別診斷

除癥狀及局部體征外,影像學檢查有助于確定病變范圍及特征。一般不主張活檢,以免發生大出血。
成人喉血管瘤應注意與血管性惡性腫瘤相鑒別,嬰幼兒患者主要與喉部其他先天性疾病鑒別。

4.治療

如無癥狀,喉血管瘤可暫不處理,定期觀察。對于局限性毛細血管瘤,可考慮電灼術或CO 2激光手術切除。海綿狀血管瘤內注射平陽霉素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使血管瘤縮小或消退。

(二)喉乳頭狀瘤

喉乳頭狀瘤(papilloma of larynx)是喉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占喉部良性真性腫瘤的70%。根據發病年齡分為幼年型喉乳頭狀瘤(juvenile laryngeal papilloma)及成人型喉乳頭狀瘤(adult-onset laryngeal papilloma)。幼年型喉乳頭狀瘤表現為多發性,一般在出生后6個月至5歲發病,極易復發,隨年齡增長疾病有自限趨勢;成人型喉乳頭狀瘤多為單發性,一般在20歲以后發病,平均年齡為50歲,有癌變傾向。

1.病因

喉乳頭狀瘤與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有關,其中的HPV6和HPV11是兒童的致病因素,而成人型考慮與HPV16和HPV18感染有關。

2.組織病理學特征

喉部鱗狀上皮或纖毛上皮呈乳頭狀改變,中心有含豐富血管的結締組織,不向黏膜下層浸潤,有時可見上皮中有凹空細胞,為病毒感染細胞的組織病理學特征。電鏡下見細胞核內有大量病毒顆粒。

3.臨床表現與診斷

喉乳頭狀瘤常見癥狀為進行性聲音嘶啞,腫瘤較大者甚至失聲,隨著病變的發展,可出現喉鳴及呼吸困難。
喉鏡下見腫瘤呈乳頭狀突起,呈現局限或彌漫生長,顏色灰白、淡紅或暗紅。
根據癥狀和喉鏡檢查所見,診斷多無困難,病理檢查可確診。

4.治療

以手術切除為主,采用全身麻醉顯微鏡下應用CO 2激光及切割動力系統切除病變。由于病變易復發,常需反復手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平泉县| 高要市| 德昌县| 临汾市| 郑州市| 英吉沙县| 黄浦区| 裕民县| 阿城市| 铜梁县| 富川| 南漳县| 永德县| 武威市| 西安市| 墨玉县| 瑞金市| 东明县| 昌邑市| 西林县| 凭祥市| 延津县| 四子王旗| 乌拉特后旗| 诸城市| 长岭县| 琼中| 福鼎市| 通州区| 台前县| 古交市| 秦皇岛市| 巨野县| 靖州| 乐昌市| 吐鲁番市| 维西| 郓城县| 九寨沟县|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