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對骨移位規律的探索
骨移位規律
1.全面性
我們從臨床上觀察到,人體幾乎每一塊獨立的骨結構都有可能在受到機械性力的作用后,發生絕對和/或相對移位、角位移和/或線位移等不同類型的病理性移位,進而導致相應癥狀或疾病的發生。
椎骨的移位是常見的,四肢骨及其帶骨的移位也是常見的,軀干骨、顱面各骨均不例外。
2.系統性
臨床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退變性頸肩腰臀腿疾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相關骨結構的病理性移位現象。
病理性骨移位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不是散在的個別現象,而是幾乎涉及、對應于骨關節退變性疾病的全部疾病譜。不僅如此,由于骨結構病理性移位現象的全面性及其對人體組織系統的廣泛影響,以致“骨移位相關疾病”普遍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神經、泌尿等臨床各科。
3.規律性
骨結構受內力和/或外力作用后,發生運動狀態或結構形態變化的力學過程符合牛頓力學定律。
移位的骨結構對附著其上的軟組織直接具有機械性力的作用,可以導致相應軟組織在結構及功能上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變化,這也是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
骨移動時產生的力,可通過關節作用于相鄰骨結構,并在其力的傳遞路徑上于結構間進行傳變。
筋骨結構受到外力作用后出現的力學結構紊亂,必然對其所提供的人體結構空間發生不良影響,進而可能導致該空間內的臟器組織在結構和/或功能活動方面出現異常。
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等特定疾病與相關骨結構病理性移位形態之間普遍存在著相對應的關系規律。
骨結構發生移位的結構基礎
人體軀干、肢體內存在著各種類型的關節。關節是兩骨或多骨之間相互銜接的重要結構,也是骨移位得以發生的結構基礎。
骨結構移位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所涉關節的各關節面之間發生方向與位置各異的病理性異常對合狀態。
骨結構立體移位的病理模型
1.單一骨結構移位的病理模型
是指單一、特定的骨結構發生病理性移位的病理模型。即單一的目標骨結構相對于位居下位的相鄰骨結構(參照坐標系原點)發生相對移位。這是最單純、最基本的骨移位狀態。
臨床上這樣單純、簡單的骨結構移位狀態是可能存在的,而且這種單一骨結構移位的病理模型目前在諸正骨療法中也被廣泛采用。只是,我們的臨床觀察發現,這樣單純、單一的骨移位形態在臨床上卻是相對少見的,更為常見的是相對復雜的骨移位模型。
必須指出,即使是單一骨結構的移位,我們也應該看到該骨結構上的不同部位在移位過程中會發生的各自空間位置的變化,這是骨結構立體移位的客觀表現。如:椎體在旋轉移位時,棘突、雙側橫突、椎體、關節突等不同部位的位置變化有其各自的特點;股骨在旋轉時,大轉子、小轉子、股骨內外側髁等不同部位的位置變化有著各自不同的具體表現。對這些具體現象的觀察、把握與靈活運用是柔性正骨臨床上必備的基本技術能力。
2.力在局部骨節段間傳遞的骨移位模型
某骨結構發生移位時,將向其移動方向上存在的鄰近結構發生力的作用,并可能引起該骨結構發生絕對和/或相對移位。或者,由于關節間的結構聯系,目標骨移位產生的力,也可能通過關節間軟組織帶動與之相關節的骨結構發生位置的相應改變。
如:某單側髂骨若發生向前上方向的旋移,其移動時產生的作用力就會通過骶髂關節間的骶髂關節而作用于骶椎,導致骶椎發生相應的向點頭方向的位置改變。不僅如此,該髂骨向前上方向移動時,還會因髖關節的聯系而帶動同側股骨頭向與之聯系的髖臼移動的方向移動或旋轉。
3.力在多節段骨結構間傳遞的骨移位模型
這是骨結構受力后移動而發生的作用力跨節段傳遞的過程。
在骨傷科損傷性疾病的病因分析中,外力傷害是主要的病因之一。而外力傷害,有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等不同類型。間接暴力又稱為傳達暴力,其發生損傷癥狀的部位常常遠離直接受外力作用的部位,這是典型的暴力傳遞過程和作用結果。
如:因跌倒致尾骶椎或骨盆受傷,撞擊力(所受動能)推動剛性的骨結構將力量沿撞擊方向進行傳遞(所受動能轉換為椎體移動的動能和勢能),即沿脊柱向上傳遞。在該作用力順暢傳遞的路徑上,相應各椎骨可能存在沿力傳遞方向上不同程度的移位(動能順暢傳遞,不能被吸收)。而在該作用力不能順利傳遞的部位,脊椎將可能發生形變而骨折(如椎體壓縮性骨折,動能被轉化釋放),或力線發生轉折而導致該處脊椎位置發生變化(動能被轉化釋放)。
整脊是專門針對脊柱系統異常力學狀態進行整復的技術。
對這樣歪斜、那樣翻轉的單一或幾節椎體錯位的局部定點定位糾正,只是脊柱整復的最基礎層次。一旦涉及骨結構相對移位和絕對移位的概念,以及力在骨結構間的傳遞,整復的對象和內容就復雜起來了。即便是治療簡單的頸型頸椎病,也絕對不只是糾正單節椎體錯位那樣簡單。
4.力在骨架整體結構間傳遞的骨移位模型
這是多節段作用力傳遞范圍的擴大類型。
力的傳遞起點通常來自原發性異常受力的骨結構,這些部位以肢體遠端、脊柱末端等易受力部位的骨結構為主。
力的原發起點與刻下病灶發生處常有相距較遠的線性距離,力在傳遞過程中常經過多個不同形態類別的骨結構。
如從高處跌落時,雖然雙足先落地,但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雙足沿下肢向上傳遞,通過骨盆,常導致腰部、或胸部、甚至頸部椎體等力傳遞路徑上的剛性結構受間接暴力作用而發生骨折和/或移位。
力在傳遞途徑中所經過的部位可能表現出輕微的癥狀,甚或沒有明顯的癥狀,但一定存在著該路徑上骨結構受力后位置變化或軟組織張力變化的蛛絲馬跡。
5.力在軟硬結構間互傳的骨移位模型
這是最接近實際狀態的人體骨結構移位模型。
異常作用力不僅在骨結構間傳遞,同時也會因骨結構的受力移動而牽拉附著在其上的軟組織,使其同時受到異常力的作用而發生位置、形態乃至結構上的改變。這個作用力,也會繼續沿著力的作用方向向其附著或連接的其他相關組織結構傳遞,直到其動能被完全吸收或釋放為止。
這便是筋骨鏈結構分析的重要臨床意義所在。異常力,不僅在筋膜鏈或骨鏈上傳遞,更將在筋骨鏈上進行傳遞。
6.代償狀態下的骨移位模型
這是力傳遞過程中最為復雜、卻又是最為現實的骨移位模型。
力的作用與傳遞模型尚存在著代償與非代償的不同情況。前述5類骨移位模型均為非代償情況下力的直接作用表現。一旦涉及結構與功能的代償性變化,功能結構的狀態便不再簡單。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力在人體內的作用與傳遞不僅符合機械力學的作用特點,同時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主導下,還會通過神經肌肉反射等生理過程而發生生物力學作用,并依據生理的適應性需求而繼發代償性物質結構與功能變化。這種狀況使得局部與整體結構力學狀態不再單純和典型,分析過程將變得異常復雜。臨床上,我們面對的中老年患者,除了少數新病即發之外,絕大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結構與功能性代償變化。
代償現象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廣泛存在于人體病理生理狀態之中,如神經結構與功能性代償、血管性代償、力學結構性代償等等。
代償是人體結構與功能在異常情況下趨向于穩定的生理性要求,也是機體損傷后在細胞組織層面進行的適應性調整反應。代償也可以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生活現象。
●物質結構變化性代償:這是細胞水平的物質性代償,如由于應力異常所導致的骨質增生、肌纖維增粗肥大等。
●力學結構平衡性代償:這是器官水平的功能性代償,如與骨盆旋移相對應的代償性脊柱側彎等。
●生活中的代償現象:老年人或病患拄拐杖,是輔助支撐性代償表現,以滿足患肢荷載能力減小及肢體穩定性需要。
然而,代償不是完美的,只是機體無奈的選擇,常常要付出代價。
如:椎體局部或整體應力異常所導致的骨贅形成或椎體肥大,將可能引致橫突孔狹小、椎間孔狹窄或中央管狹窄等。
在可能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主動解除大體(器官)水平上的局部代償性力學結構,力求恢復自然的局部與整體結構序列,筋骨結構各歸其位、各安其所,這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常規工作的主體內容之一。
在這里,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代償被解除后,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時,患者可能出現的患部結構不穩定、相關癥狀容易復發甚至加重的情況。
例如,多裂肌、回旋肌等椎旁肌群的僵硬、攣縮,常常發生在同水平脊柱節段的穩定性明顯減小時,這是椎旁肌群發生的代償性結構與功能變化。這種變化,能有效地增強脊柱的穩定性,也是機體主動應對的積極措施,在人體病理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椎旁肌群的僵硬、攣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部脊柱節段的活動性,增大椎間關節的壓力,對脊柱系統局部結構的生理活動產生影響。臨床上,這種椎旁肌群的僵硬狀態,通常被判定為機體的病理性表現而成為主要治療對象之一。
問題是,在這些僵硬的軟組織被松解后,也即是在失穩脊柱的機體主動性保護措施被人為解除后,脊柱的穩定性問題,在我們的治療規劃中,有沒有相應應對措施的考量和設計?
力學結構變化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于1963年提出的一個觀點,意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見微知著,是中醫學重要的診斷原理和方法。
西方康復醫學“區域依賴”的概念也認為,患者的主訴癥狀可能是由貌似不相關的遠處解剖區域的損傷所導致。
在人體力學結構紊亂初期所發生的輕度病理變化,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延伸而逐漸放大,對全身相關組織結構產生不斷增大的繼發性不良影響,進而導致人體相關癥狀與疾病發生,這是“蝴蝶效應”原理在人體結構變化上的具體表現。
1.空間上的“蝴蝶效應”
筋骨結構發生在空間上的“蝴蝶效應”,是指原發移位的骨結構在受到原發力的作用下開始出現的移位可能很微小,但是,該移位所產生的作用力,可能會隨著其作用鏈的延伸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而逐漸放大,進而導致其力線傳遞路徑上某相關結構的位置發生顯著的病理性變化而產生相應癥狀或疾病的過程。
人體處在地球引力場中,無論運動與否,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重力的作用。因此,絕對標準的人體骨架結構狀態很難存在,且人體骨架結構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范圍內的生理性移位現象。
然而,人體骨結構生理與病理移位的界限,有時卻很難分辨。尤其是原發性移位的結構雖然處于正常移位范圍內而沒有引起任何癥狀,但是,由于其移動后對相關鏈接結構產生影響,再追加人體活動時和/或特定姿勢狀態下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使得相關鏈接結構所傳遞的力量發生疊加,力線下游結構的位置就極可能超越正常范圍而導致病理狀況發生。
骨移位在空間上的“蝴蝶效應”很隱匿,常常被忽視。
2.時間上的“蝴蝶效應”
筋骨結構發生在時間上的“蝴蝶效應”,指骨結構在受到原發力的作用后會出現移位,也可能會導致其力傳遞路徑上某相關結構發生移位,但這些原發或繼發移位可能很微小,或在受力的時候并沒有出現較明顯的癥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改變可能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會因人體的日常活動,或運動,或其他因素而繼續發展,相關結構也逐漸開始出現各種病理性改變,最終在一定時間的積累以后,原發及繼發移位結構的病理改變加劇,由量變逐漸發展為質的變化而導致相關癥狀或疾病發生。
這是骨傷領域的“成人疾病的早期成因說”。
我們可以從兒童時期跌仆滾打所引起的骨盆旋移、尾骶損傷的“肇始靜默”狀態,及其暴力傳遞的“雁過留聲”的伏筆,看到未來成年后發生腰椎間盤急(慢)性突出、胸腰椎小關節紊亂、外傷性脊柱側彎、枕寰樞序列紊亂等等,乃至由此繼發的頭痛、頭暈、心悸、心慌、背痛、胃腸功能紊亂,甚或發生頸或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等“去路長鳴”的不良后果。
筋骨結構力學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蝴蝶效應”,在患者就診的當下,考驗著我們骨傷手法醫師診斷病情時的分析與把握水準。如果在時間及空間上不能把握這些病理過程發生與發展的脈絡,我們就無法從根本、全局的角度來對待與治療相關疾病。
人體結構退變的“煮蛙效應”
人體結構退變的“煮蛙效應”,是指人體組織結構發生退行性改變的進程及其對神經、血管等相關結構的不良影響常常是逐漸、緩慢發生的,退變結果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如同從冷水開始,逐漸緩慢地加熱青蛙所在的水溫,以致青蛙結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直到最后青蛙被煮熟了也沒有知覺。
我們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患者局部軟硬結構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嚴重程度,與就診當時其功能及癥狀表現的不一致性。
一方面,人體組織結構的力學紊亂狀態常常被人們忽視,甚至視而不見。當相關癥狀或疾病發生時,結構的異常退變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程度。
而反過來看,患者可以在結構已經表現出嚴重退變的情況下,其癥狀表現卻很輕微。
人體組織結構退變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結構的退變及功能減退性變化,如椎間盤脫水、變干、變脆,甚至破裂突出,或韌帶鈣化、硬化等等。
另一個是趨向于結構與功能穩定的代償性強化,如骨贅形成、軟組織軟骨樣化生、骨化等等。
上述這兩個方面的變化,是退變一體的兩面。這些變化對人體結構及功能是否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清醒、客觀的認知。我們不能只是片面地看到退變結構的不利方面,而忽略了其對結構或功能穩定性做出的積極貢獻。
骨移位對人體各相關結構的影響
骨移位對人體各相關結構的影響,總體包括對組織器官所在之結構空間的影響和對運動系統的影響兩大類別。
1.骨移位對結構空間的影響
(1)筋骨架構維系人體結構空間:
筋骨系統是人體結構空間的提供者。這是當下醫學體系中被嚴重忽視的一個重要概念。
筋骨架構支撐起了人體結構的立體空間,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才有了各自的獨有領地,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組織間液循環、神經循行等才有了各自的通道空間。合乎生理要求的力學結構空間的存在,為人體所有臟器組織提供了存在和進行正常功能活動所需要的必備條件。
在臨床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病例,患者自覺呼吸困難,呼吸不暢,胸悶,還可能心慌,到醫院檢查,心肺影像和功能檢查指標沒有任何異常,呼吸科醫生也就無從下手治療。而當我們觸診檢查患者胸廓前后徑時,就會發現有明顯減小,而其左右徑會增大。通過手法將其胸廓左右徑減小,增大其前后徑,患者呼吸困難、胸悶心慌的癥狀會立即改善或消失。這是胸腔空間前后徑減小到一定程度后,吸氣時肺部的擴張空間受到阻礙而發生的問題。
人體生物力學之結構空間的原理,與建筑學原理沒有兩樣。
人體骨架結構,如同建筑物的鋼筋混凝土柱一般,是構成人體空間的剛性結構。肌肉筋膜等構成了建筑的墻體,而神經、血管、淋巴管、肝管、膽管、輸尿管等猶如電線管、水管、煤氣管等管道,埋藏在墻體之中。當柱子(骨架結構)位置不正而歪斜時,墻體(軟組織)就會開裂,埋藏其中的管道就會受到影響而破裂或斷裂或阻塞,這個空間也就沒法讓人居住了(空間內的臟器功能受影響)。
骨架系統這個剛性構造的力學狀態正常,人體各組織、器官才能在地球萬有引力環境下擁有一片自己的空間。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致人體局部和/或整體筋骨架構失衡而發生紊亂,相關器官、組織存在空間異常,則其功能活動將難免不受影響而發生疾病。
因此,正骨療法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性意義,是維護及重建人體架構空間。也因此,正骨療法可以廣泛地為人體各大系統的功能活動提供責任所在的空間維系與保障。反過來思考,內外婦兒等各科病因不明的諸多疑難病癥,有沒有可能其病因會與相關結構空間的異常狀態有關呢?!
這項工作,非手法干預而難以自已。
(2)骨移位對神經結構及功能的影響:
骨移位病因導致相關神經受到牽拉、卡壓而引發周圍神經卡壓或張力異常性病變在臨床上很常見。這類疾病也是骨傷門診最常見疾病類別之一。這類疾病正是神經循行通道空間受阻的具體表現之一。
在脊柱相關疾病中,某節段脊椎發生病理性移位而導致相關脊神經的牽拉、卡壓,可能導致神經內部微循環改變、軸突轉運減少、血管滲透性改變等神經結構與功能的病理變化,而這些病理變化均可能導致神經水腫和信號傳導減弱。
周圍神經所易感受的物理性刺激因素,通常包括壓力增高、硬物阻礙、神經牽拉引起的靜息張力增高,以及椎間盤突出或膨隆、異物、異位骨化、矯形器、瘢痕組織或骨贅形成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通道狹窄。
顯然,骨移位病因引起的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征的治療要點,與相關骨結構病理性移位的糾正與改善有關,這是解除相關神經物理性壓迫的關鍵所在。
一般而言,神經軸突具有再生能力,可在不同程度上逐漸恢復其功能狀態。
(3)骨移位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在主流醫學體系中,循環系統受阻因素的探討以內源性方向為主,常與血液黏滯度增高、血栓形成、血管壁增厚、血管彈性下降、毛細血管阻塞等有關。
而骨移位病因對循環系統的影響,則主要從外源性方向進行分析、探討。其病因主要涉及相關結構空間狀態及周圍力學環境的變化。循環通道所需要的空間如果發生變化,將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起局部循環受阻。
移位的骨結構本身和/或由骨移位而引起的周圍軟組織發生結構形態、位置及功能狀態的改變,進而推擠、牽拉、卡壓、扭轉或粘連動靜脈血管、淋巴管及組織間液通道,使其流行區域的物理性空間狀態發生變化,導致管腔或通道狹窄、甚或阻塞而出現相應循環障礙,引發血液、淋巴等體液循環受阻性疾病。
在對頭暈患者進行寰枕關節觸診檢查時,我們發現很多患者寰枕關節對位異常,寰椎位置深在。在患者頸椎側位片上進行畫線測量時,可以發現其寰椎前結節下端至枕骨大孔后緣連線的長度,大于該連線在樞椎齒狀突前后緣段長度的1/3,顯示寰枕關節部發生枕骨向后移位后、枕寰再整體向前移動的位置改變。觀察椎動脈的走行,在向上穿過寰椎橫突孔后,椎動脈向后90°轉折,然后再沿寰椎側塊向內90°、再向上90°進入枕骨大孔。寰椎向前移位,拉住了向后走行的椎動脈,于是椎動脈發生卡壓,使椎動脈上行的血供受阻而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癥狀。
我們的臨床經驗總結發現,運用手法調整寰枕關節,在其對位正常后,很多患者頭暈的癥狀便會立刻改善或者消失。
(4)骨移位對內臟功能的影響:
人體胸腹腔內的器官,或完全被胸腹臟膜包裹,或與胸腹臟膜形成間位或外位的關系。胸腹臟膜移行為胸腹壁膜后襯貼于胸腹腔內壁,構成人體臟器的支持、連接與固定結構。人體臟器同時還通過網膜、系膜、韌帶等膜間結構取得相互間的連接和固定作用。
人體骨架結構所搭建的力學空間,在軀體部分,胸椎、肋骨、胸骨合圍,構成了胸廓空間結構,容納心、肺等臟器以行使其生理功能;骨盆、腰椎則搭建腹腔、盆腔空間,容納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相關臟器。人體內臟器官通過胸腹膜(包括胸腹膜間結構)與構成胸腹腔的骨結構發生生物力學聯系。因此,人體胸腰椎、肋籠、胸骨、骨盆等軀體骨結構的位置及其空間連接的不同狀態,將通過胸腹膜及其膜間結構,對臟器周圍力學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
另外,從脊柱相關疾病角度而言,脊椎位置與結構形態的變化,以及椎間盤的退變,可能對相應脊神經根產生病理性力學影響,引起神經功能障礙,進而通過交通支對相應自主神經產生不利作用,最終導致其所支配的內臟出現功能異常。
(5)骨移位對脊髓的影響:
長期、持續存在的脊椎病理性移位,將引發椎間盤及相應椎間結構發生退變。脊椎骨的移位及椎間結構的退變,將可能對相應水平的脊髓產生不良的力學影響。
第2頸椎以下、第1腰椎以上的椎間結構若出現退變,直接向中央管內突(膨)出的椎間盤(伴或不伴相應水平的黃韌帶肥厚)可能頂推相應水平的硬脊膜而導致脊髓受到壓迫。
脊柱曲度的大小變化,可能通過脊柱整體長度的變化引起脊髓的直徑及長度發生相應改變,進而使其與周圍結構的力學關系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途徑。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治療輕度脊髓型頸椎病的思路,就是通過增大脊柱生理曲度來增加脊柱的絕對長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脊髓長度而使其直徑減小。中央管的粗細無法通過手法改變,但我們可以使脊髓直徑減小變細,脊髓周圍的相對空間于是出現,被擠壓頂推的脊髓便有回旋的余地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運用上述思路和方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前提,是患者脊柱生理曲度處于明顯的減小狀態,或其骨盆位置上移、脊椎椎間隙減小。操作過程中也需要隨時觀察患者癥狀變化,如有明顯異常狀況出現,則應立即停止手法操作,轉診或做進一步檢查。
(6)骨移位對腦組織結構的影響:
顱骨若出現移位變形,將使腦組織所存在的空間(顱腔)形態出現變化而導致部分腦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推擠。
脊椎及椎間結構的退變、脊柱曲度的異常變化都有可能引起脊髓、硬脊膜張力狀態出現異常。
由于硬腦膜為硬脊膜向上移行結構,所以硬脊膜所受到的推擠、牽拉之力,都有可能向上傳遞而刺激硬腦膜。
脊髓向上移行為延髓,故脊髓受力,延髓也可能出現應力的異常。
硬腦膜及延髓、腦干的應力異常,將可能引起腦組織本身及所處環境的力學狀態改變,進而導致腦組織功能狀態的異常變化。
蝶骨的異常移位將可能牽拉、卡壓往來于顱骨內外的顱腦神經及血管,進而影響腦與內臟及相關組織結構的功能狀態。
枕骨大孔與寰椎的相對位置紊亂將可能導致脊髓與延髓移行部位的力學狀態出現異常,并影響腦脊液的正常循環。
頸椎序列及曲度異常或頸椎系統結構的退變,將可能扭曲、牽拉、卡壓椎動脈,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有迂曲走行異常,進而影響腦組織功能的正常發揮。
“反者道之動。”將上述病理途徑顛倒過來,即是手法作用于腦及脊髓的思路與方法。
2.骨移位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筋骨結構是人體運動系統的執行者。
骨骼肌在神經系統發出的指令下進行收縮,牽拉骨結構以關節為原點進行運動,完成肢體的運動過程。骨骼肌是人體肢體運動的動力來源和動力執行者。骨結構以關節為原點進行的運動,達成了肢體的運動過程。
(1)骨移位對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的影響:
在骨結構出現病理性移位時,在宏觀大體水平上,骨結構運動的原點位置發生改變,骨骼肌附著點的位置發生改變,肌肉筋膜分布及其收縮力線的長度及方向發生改變,肌纖維的延展方向也會出現異常,并與其正常狀態下的運動軌道不相適應,肌纖維與肌筋膜收縮運動的方向及速度也會出現不協調。
在這樣的狀態下,當肌纖維根據神經指令快速有力地進行收縮時,就有可能發生筋膜撕裂而引發劇烈疼痛。
長期、持續地處于異常應力狀態,將導致附著點處軟組織發生慢性損傷。
骨結構發生病理性移位時,將同時伴隨著限制骨結構異常活動的韌帶等相關軟組織損傷。
對骨結構移動規律的探討不能不進行軟組織的深入研究。軟組織結構及功能狀態的精細化研究是正骨技術進步的必由階梯。
所謂軟組織急、慢性損傷的區別,臨床實踐中常以癥狀發生的程度不同而分別概念。除暴力外傷所致的軟組織損傷以外,絕大多數情況下,導致軟組織發生急、慢性不同損傷的關鍵要點,只是在于軟組織兩端附著點間的距離和方向出現異常的差異大小。
軟組織附著點位置的移動所導致的兩端距離增大及角度改變的差異越大,軟組織張力異常便越顯著,軟組織出現損傷的可能性及程度就越大,癥狀表現就可能越嚴重,這就越可能定義為急性損傷;如果這種差異較小,軟組織損傷程度較小,疼痛癥狀可以忍受,患者不急于就醫以致遷延不愈,通常就會定義為慢性損傷。
如果在軟組織損傷的診療中有正骨的理念,那么處理的原則和程序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相關骨結構位移的糾正越徹底,軟組織的修復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所謂損傷后遺癥也會顯著減少。從這個現象反過來看,軟組織被修復的進程狀態,也是反映正骨整復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是從軟組織到骨結構、再從骨結構到軟組織的思路清晰的轉換。
以踝關節扭傷的手法治療為例,如果在扭傷第一時間進行冷敷之后,緊接著進行足部骨結構的整復,而不是常規的足部制動,則其踝部軟組織損傷的修復時間將明顯縮短,足部功能也會很快恢復。
骨結構的位置變化必然涉及相關肌肉筋膜的張力狀態。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正骨技術比較粗放,比較片面強調“骨正則筋柔”,卻達不到骨正筋柔所需要的精細化整復要求,又不大主動去理會肌筋膜結構與張力狀況,更不會細細體味其間的動靜變化。但隨著正骨技術的深入,肌肉筋膜隨骨結構移動的細微的動靜狀態會逐漸在手下顯示出來,肌筋膜等軟組織的結構及功能狀態與骨結構位置狀態相互影響的重要性也會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們在臨床上的一個驚人發現,是在骨盆位置精細化整復之后,腰背部原本僵硬的軟組織會立刻松軟如棉。而整個過程中,并沒有對腰背部軟組織進行任何手法操作。
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常見機制:
骨結構病理性移位導致附著其上的肌肉跨關節兩端附著點的空間位置發生變化,以致附著點間的距離和/或方向改變,包括肌纖維和肌筋膜在內的肌束因此被拉長、或短縮、和/或翻轉的變化,不能符合肌肉正常收縮時所需要的長度與收縮方向的要求,結果在肌肉起止點部位,由于異常應力的長期存在及反復牽拉而發生急(慢)性損傷,同時表現出功能狀態異常。
“東方柔性正骨”從軟組織研究的成果來強化以骨為中心的技術及診療理念,由骨出筋,再由筋合骨,筋骨一體。這一發展歷程,與當下正骨學界存在著的原本從正骨技術入手,至深入一定程度、遭遇發展的瓶頸時,卻遇難而退,放棄對筋骨結構及正骨技術的深入探索,轉向軟組織手法技術的情況有著很大不同。
(2)骨移位對運動效率的影響:
人體運動功能的正常發揮,必然涉及筋骨結構力學配置的合理性。
人體肌肉肌腱在神經支配下通過伸縮活動引導肢體活動,依靠的是由骨架為力臂和以關節為支點(原點)形成的杠桿動力系統。肢體運動時,肌肉收縮拉動骨結構而引發肢體運動;肢體靜止時,肌肉從骨結構的各個方向牽制骨結構,使之處于穩定的平衡狀態。
人體運動生理的實現,是以人體筋骨架構及其所搭建的空間處于正常、穩定的狀態為前提的。
人體運動的效率,涉及運動系統內組織與器官的物質結構、力結構的合理連接與分布,以及結構功能、后勤保障等方面。這些都與相應的結構空間直接發生關系。
因此,談及力學結構,離不開結構對位、力線對合等力學概念。筋骨結構的位置狀態、序列狀態、張力狀態、關節對合關系、應力部位、局部壓強等方面的考量自然都在其中。
我們常說,如果要選拔一位短跑選手,除了看當下的短跑成績外,還要重點檢查候選者骨盆的前傾后仰狀況、腰曲大小、股骨內外旋轉狀態、髂腰肌的張力狀態,乃至肋籠與雙足內外八字的狀況等。
人體筋骨架構形態,與機體運動功能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骨干”的位置狀態反映了相關骨骼肌的活力及其系統配置的合理性。
很難想象,當自行車鏈條的運轉平面與齒輪盤或車輪軸轉動平面不一致時,自行車還能正常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