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現象理論
手法療效提高與突破的重要環節,是對相關疾病病因病機認知的深入程度。對病理過程不同層次的認知決定了治療方法與療效的深入程度。
在我們人類生存所在的三維空間內,物質結構在機械力作用下發生移位現象,是人們慣常所見的常識。從來沒有人會懷疑這種移位發生的可能性,也不會認為有必要去質疑這種移位是發生于三維空間內的立體移位。
然而,當存在于我們人體之內的骨結構因內外力作用而發生移位時,人們看到了骨折的移位,看到了關節平面的錯縫、關節的半脫位乃至脫位,卻較少能系統、全面地考察到骨結構解剖位置發生改變后的全過程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現細節,鮮少去關注骨結構移位時,骨結構上不同部位發生的同時、但不同幅度的移動及其對所在空間環境與相鄰結構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例如,創傷骨科對于骨折的整復,其診療的常規主體,通常較多地集中在骨折斷端的對合關系方面,而受暴力作用后受損骨結構位置發生改變的方面,明顯關注不夠,漏診漏治常見,以致患者常留有后遺癥狀。
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現象
存在于人體內的骨結構,如同物質世界中的任何其他固態物質一樣,都可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在我們這個三維立體的空間中發生移動。骨結構移動時,位于其上的構成骨結構的每一個質點都在同時發生移動,不同的質點移動的幅度(線位移)及方向(角位移)依據其在骨結構上的位置與骨結構移動的形態而有所不同。
孟和、顧志華主編的《骨傷科生物力學》言:“力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系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表現。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可發生兩種形式的運動,一是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移動,一是物體形狀的改變。”
這里所描述的骨結構的移動,可能是目標骨結構相對于人體整體空間架構的坐標系發生的“絕對移位”;或者,該骨結構可能只是相對于其相鄰的結構發生“相對移位”。骨結構的絕對移位和相對移位可單獨發生,也可同時發生。
在骨結構發生“相對移位”和/或“絕對移位”時,可發生角位移,也可能出現線位移,或兩者同時存在。
1.相對移位
是指目標骨結構相對于位居下位的相鄰骨結構發生相對位置變化,包括線位移和/或角位移。參照坐標系,以相鄰且位居下位的骨結構為中心建立,并假設處于該坐標原點的骨結構位置正常。
腰椎滑脫是臨床常見的病理性骨移位表現之一,具體可表現為上位腰椎相對于下位腰椎發生向前、或向后、或側向的相對位置變化。這是在腰椎上發生的典型的相對位移表現。
2.絕對移位
是指以人體整體結構空間為參照坐標系,人體所有骨結構都有其合理的正常坐標位置,當人體任一骨結構離開其原本的坐標位置而發生位移時,則該移位為絕對移位。
絕對移位概念的臨床意義,在于對人體骨結構整體性移位的判定。如多節段脊椎整體性的旋移、脊柱曲度的異常改變、多節段脊椎逐節發生的縱向壓縮性移位(關節間隙變窄)等均屬此類。在此過程中,骨結構絕對位移的距離可能是顯著的,但其與相鄰骨結構間發生的相對位移卻可能是非常微小的,或僅發生微小的角位移。
3.骨錯縫、半脫位的量化標準
田紀鈞在《錯骨縫與筋出槽治療術》一書中指出了骨錯縫和半脫位的量化標準:
●微小移位:1~4.5mm。
● 半脫位:5~8mm。
田紀鈞認為,生物力學對關節微小移位最重要的概念,是在軟組織損傷的初期階段(即纖維微破壞階段),關節的不正常移位就已同時發生。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認為,上述骨錯縫和半脫位的毫米級量化標準可能僅是對相鄰骨結構間的相對位移狀況的部分觀察結果而言。我們從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即便是相對移位,相鄰骨結構之間的最大移位距離在非骨折、非完全脫位情況下,也可能更長而達到1~2cm,如枕骨與寰椎之間的非生理性相對位置移動。這一方面,不僅臨床常見,我們也可以從《骨科學》中寰枕關節測量的相關內容中得到旁證,如枕骨相對于寰椎發生相對移位的測量。
而如果從絕對移位角度來說,則在非骨折、非脫位情況下,骨結構可以發生更大距離的坐標位置的移動,如重度脊柱側彎患者主彎頂點所在椎體的坐標位置,與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原本應該所在的、處于中軸線上的坐標位置之間的距離差,可長達5~6cm。
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病因理論與骨移位相關疾病
1.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病因理論
當人體骨結構受到內外力等各種物理性機械力作用而發生相對和/或絕對移位時,會對其具有生物力學關系的相關結構發生直接或間接的力學影響,并由此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發生,進而引發相應癥狀和疾病。這個理論,我們稱之為“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病因理論”。
2.骨移位相關疾病
由“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病因直接或間接引發的疾病,我們稱之為“骨移位相關疾病”。
“骨移位相關疾病”的病因本質是筋骨結構的生物力學紊亂,故“骨移位相關疾病”又可稱為“筋骨結構生物力學紊亂相關疾病”。
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病因理論,不僅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所依據的主要病因理論之一,也是所有正骨療法所依據的主要病因理論。骨結構的立體移位現象是本療法診療疾病的出發點。骨結構立體移位后對各類力學相關結構可能產生的各種病理影響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深入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通過手法正骨技術使立體移位的骨結構復歸本位,以恢復正常的局部與整體筋骨力學結構,改善或消除相應癥狀是本療法設計與實施的主要對象和目標。
在疾病的診療上完全忽視生物力學紊亂性病因,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不是醫學科學的應有態度。
骨移位現象有關的三個層面
1.病灶周圍的陽性反應點
對于軟組織損傷而言,疼痛的陽性反應點或稱激痛點、扳機點,中醫則稱之為“阿是穴”。這些點位,基本上是局部軟組織無菌性炎性變化的反應點、深淺筋膜張力過大或局部組織損傷的部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與該局部軟組織損傷相關骨結構的病理性移位資訊,可以提供相關骨移位的部分線索,但不足以構成對骨結構病理性移位相對全面的認知。
遠離病灶部位的陽性疼痛反應點,可能是因病灶處軟組織攣縮等原因引發遠處筋膜張力異常導致疼痛。如某肌腱附著處出現慢性損傷,則損傷局部筋膜將出現保護性攣縮而牽拉同層筋膜導致遠處張力過大而出現陽性疼痛反應點。
軟組織其他情況下出現陽性反應點的病理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經絡效應或生物全息效應有關。
2.關節錯縫
關節錯縫又稱“錯骨縫”。
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記載“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捻捺,忖度便見大概”,提出“骨縫”一詞。《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或因跌仆閃失,以至骨縫開錯”,開始了“錯骨縫”的骨傷專業表達。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骨縫”指關節間隙無疑,而“錯骨縫”則指關節對位異常。
從當下傳統正骨運用“錯骨縫”理論指導的臨證狀況看,“錯骨縫”的理論只涉及癥狀發生的關節局部“骨節間”,基本沒有構成關節的移位骨結構遠端或側面的同步移位的觀察與認知,基本沒有涉及骨結構移位后可能存在的作用力向鄰接結構傳遞的過程及結果表現。因而,“錯骨縫”的認知,是對骨關節對位異常的局部、二維平面性認識。
“骨縫開錯”“骨縫參差”“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等等表述,均為關節局部對位不良性病理變化的平面性描述。
有患者陳某,女,26歲。右手腕疼痛伴手腕屈伸不利3個月,系跌倒時手掌撐地所致。患者除了手腕痛、屈伸活動受限以外,還有右前臂內旋時前臂尺側痛,前臂外旋時前臂背側中間痛的癥狀。X線檢查顯示尺、橈骨及腕骨、掌骨無骨折,關節無脫位表現。患者到醫院骨傷科就診,醫生針對手腕痛處行手法正骨治療后手腕痛癥狀顯著改善,后貼膏藥手腕部癥狀消失,唯右前臂向內、外旋轉時前臂尺側痛及前臂背側中間痛依舊,經多方治療無效。
觸診檢查,發現其右臂尺、橈骨均有明顯內旋移位,頸胸結合部椎體亦有逆時針旋轉。遂針對性糾正尺骨內旋和橈骨內旋,糾正頸胸結合部椎體旋轉。1次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大半,2次治療后癥狀消失。
本例患者手腕痛和前臂旋轉時疼痛的病因,即是在跌倒時右臂內旋撐地,除了導致手腕部骨結構移位以外,還導致了尺、橈骨的內旋移位,以及頸胸結合部椎體的旋移。患者就醫時,接診醫生只認識手腕部的錯骨縫,對同時發生的尺、橈骨旋轉及頸胸結合部椎體移位沒有概念,故漏診漏治。
3.骨結構在三維空間內的立體移位
骨結構在三維空間內的立體移位是骨移位的本來面目。
骨結構認知的立體性,可以幫助我們徹底破除“盲人摸象”式的局部平面化認知缺陷。
從骨結構的三維立體觀,我們可以知道,同一骨結構上不同部位的質點,在該骨結構發生移位時,會發生幅度及方向相同和/或各異的同時移位現象。
從骨結構的三維立體觀,我們可以了解,附著于同一骨結構不同部位的軟組織,在骨移位發生時,會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應力異常現象。
從骨結構的三維立體觀,我們還可以知道,鄰接結構受到目標骨結構因移位而發生的作用力后,可能發生相應的應力環境、位置狀態、甚至結構形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