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柔性正骨傳真
- 毛泰之
- 3949字
- 2020-08-26 16:40:51
東方柔性正骨總訣
總綱
悉心軟硬結構,洞察力學變化,把握傳變規律,理法東西通達。
“東方柔性正骨生物力學模式”關注的對象以人體有形之筋骨結構為主,側重于對以生物力學紊亂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特定大類疾病的觀察與診療,故其病因病機分析的核心要點,圍繞人體筋骨結構及其生物力學表現展開。
除了物質存在,格物的對象離不開人體結構空間。人體空間的架構、維系與運作的學問,是人體筋骨生命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主體內容之一。
直面人體筋骨結構,精心研究、探討其生物力學現象與規律,發現并探索現代醫學概念下的相關疾病與筋骨結構紊亂病因之間的關系規律,安全、高效地解決人體肌肉骨骼系統諸多的臨床疑難,這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探索的核心與發展的方向。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的指導思想和技藝方法,展現出東方的人文特色,這并非表演藝術所需要的夸張。如果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宇宙自然規律的認知及其對正骨醫學的指導,如果沒有施術者心性與神氣的參與,以綿綿之力透筋挪骨的正骨技藝恐怕難以實現。
診療特色貫通東、西方醫學,傳統與現代醫學的理論方法在“東方柔性正骨療法”中兼容并蓄,人文與科學相得益彰。
一切以揭示疾病真相及達成安全、高效、穩定的臨床療效為目標,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這是所有醫學體系共同的努力方向。
融通東方、西方,這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永葆青春的良方。
行為總則
老子《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骨為剛為陽,筋為柔為陰。筋骨即是一對陰陽,是陰陽概念在人體結構上的具體表現。
《太平經》曰:“陰陽者,要在中和。”《淮南子》曰:“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老子想爾注》亦云:“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
中和者,“中正”以為“和”,“守中致和”是也。
“守中致和”,是彌綸天地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與行為的總體規則,也是人體小宇宙希冀保持或達成之結構生理的平衡與和諧狀態。《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借彼中道之藥,以破兩邊之病。”(李榮《老子注》)“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對人體結構的人為干預,不是、也不可能創造任何新結構或新功能,而是全力恢復并保守人體原本就有的自然、中和之結構與功能狀態。
在人體物質結構、人體結構空間以及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處于自然、中和、協調之本來面貌時,人體與生俱來的生理運行、自動調節與自我療愈等生命機制便能正常展開。守筋骨結構之“中”,方能致臟腑功能之“和”。
任應秋在《劉壽山正骨經驗》序言中說:“操手法之精巧者,術后即能愈其多半,無待于藥石。”
因此,以筋骨結構空間還原、臟器組織力學環境良好、筋骨線位對合協調、筋骨運動同步和諧為內容和目標的“守中致和”,便成為“東方柔性正骨療法”的行為總則,為骨道有形之準繩。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道德經》)“東方柔性正骨”之真傳,于此盡矣。
毛泰之正骨箴言
骨道至簡,結構還原。守中致和,各安其所。
《醫道還元》曰:“以藥物之性情,契合乎內臟之性情,削其太過,益其不及,使之歸于中和,無偏無當自然化成,可以永貞。”
《尚書·大禹謨》中記載著中華民族“十六字傳心法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認為“致中和”是天地宇宙生成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將儒家的中和觀定位到了無上的地位。唐代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由此可知,“守中致和”不僅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之行為準則,也是中醫學祛病療疾的總則綱要,更是中華民族傳統儒道文化奉為圭臬的“中和之道”。
至道不繁,骨道至簡。
只是,越簡單的東西可能越不容易把握,也就越不容易使人生信。故骨道雖言至簡易知,亦必明晰人體復雜多端的生理及病理變化于臨證之先,并能自如應手,于健順處方得其效驗,慎勿輕言“簡易”也。
行動理念
《道德經》曰:“反者道之動。”
任何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趨勢規律。正常狀態的人體筋骨結構,在一定條件下,有著發生紊亂的機會和可能。反過來,紊亂的筋骨結構同樣有著向正常狀態回歸的趨勢。
而一旦出現了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物或現象,就是人們應該有所行動的信號。
糾正、調整紊亂異常的狀態,回歸道之中和,亦為“反”義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言“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可見逆向治療是中醫學診療疾病的正治法則。
在骨折、脫臼及骨移位整復過程中,手法操作總的方向和目標是“逆順顛倒”以“致中和”。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則復。即順其骨移位方向逆向操作,可歸復原位。
因此,“反者道之動”于柔性正骨臨證診療的具體意義,不僅可以理解為筋骨結構狀態之正常與紊亂這一對矛盾相互轉化的現實性及其客觀規律性,也同時告訴了我們正骨出手的信號與時機,并明確指出了治療行動的“反”之法則。
東方柔性正骨總訣
1.總訣
閉目冥心,回光朗照;人天合一,內外昭昭。
說骨論要,無有妙竅;錯旋壅變,逆順顛倒。
移骨送筋,層應徼繞;纖指緩進,悅動相邀。
撤領整糾,大有之德;挫銳解紛,一元在抱。
骨脈筋肉,氣血貴嬌;證構病辨,藥輔手到。
手隨心動,意得形渺;若即若離,不依不饒。
宗旨所在,丹易黃老;陰陽和合,坤乾泰交。
東方骨道,形神俱妙;水柔善下,卑自登高。
2.總訣釋義
東方柔性正骨,得神以統御筋骨之術也。
神者,宇宙人生之主宰、萬物運行之法則是也。
得神,為醫者療疾祛病之始,柔性正骨肇發之端。神斂氣聚,精神貫注,則病患之筋骨可約可束。醫之得神,全在受物以虛、攝神以歸。故冥心而感召,回光以固攝,朗照以全妙用。
無欲得意,能觀筋骨動移及氣運變化之生命奧妙;有欲視物,以智臨事,可視形體外在之皮肉器竅,明人體物質構造機制。故老氏之有欲、無欲,“載營魄”“抱一”,于徒手正骨而言,皆在乎元神之得失。不以目視,而以神遇。有神無神,其統筋御骨之能力與境界涇渭分明。疏失于神,則柔性正骨之根基蕩然無存。
骨道總訣開篇,未述筋骨生理與手法機巧,而直引丹修明言,不唯窮理盡性,更為手法操持之具體行為要求,其意深深。
性命丹修,乃顛倒之術、全神之學,宇宙人生大明之道。神明,則手摸心會,筋骨之變移逆順,歷歷勝在于目。筋骨往來,錯綜復雜,層次參差,徼繞繁復。然筋骨陳列,貌似紛亂多端,實則秩序井然,參差而級次各有所系。審物不迷,性住神回,法自手出。
欲以纖纖手指挪骨送筋,“悅動相邀”之易卦“隨”性,于此彰顯妙用。相約而動,欣悅以行。推隨互應,親親以歸,安有疑障而礙之乎!
東方骨道從柔性原則出發,行事解紛,挫銳療疾,始終固守一元“中和”。守中致和,樞機健運。陰陽氤氳交感,筋骨互用,生機泰然。
柔性正骨擎《易》之“大有”旗幟,秉承大中至正、親和誠信品德,乾健內心,坤柔外應,采“撤、領、整、糾”之行動謀略,統籌陰陽骨肉,兼顧筋脈氣血,辨構、辨證、辨病三辨并治。“以一己之卷舒”,得藥石之佐助,“正其斜”而“完其闕”,離合位復,化干戈為玉帛。骨道精粹,或備于斯。
徒手柔性醫技,心之于神,神之于氣,氣之于力,力之于筋骨移行,境界所在,元神為之主。無為而無不為。神御氣,氣御力,而筋骨動移之力,依從慈悲、親和之性。其剛柔宛轉之玄奧,以其若離若即之勢,盡在有意無意之間。
是故,東方骨道之求形全神,各有工夫。全面、透徹地詮釋并把握“東方柔性正骨”之精髓要義,必須要以中華文明高度上的視野與境界,大易、岐黃與老聃、爐火并參。
而高深莫測的,莫過于“善下”之“上善”之道。
人居卑地,動輒向上。
3.整體口訣
東方柔性正骨整體口訣:
正骨易,獨孤難成器。皮肉筋骨并血氣,路路分明看仔細。
人體構造復雜,承接精密,有著奇妙的結構與生理功能。皮、肉、筋、骨、脈,為《黃帝內經》中《靈樞·根結》所述之“五體”。“五體”由外至內,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間密切協作、互為支持,合同為一而成就人之架構整體。
因此,認知人體生理病理,于上下、內外之臟器組織,固不能割裂對待。
陸師道在明代薛己《正體類要》序言中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薛己在《正體類要》中亦曰:“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榮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
壽山老先生常言:“傷雖自于外,病已及于里;傷雖在于筋骨,病已及于氣血。故治外傷,當明內損;治療筋骨,當慮氣血。”(《劉壽山正骨經驗》)
當代以道家正骨著稱的李同生亦常告誡后學,作為骨傷科醫師,“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諸脈理、四診八綱哉”(《道家傷科李同生》)。
骨傷醫學所涉疾病復雜多樣,癥狀與體征表現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在癥狀表現上雖然相同或相似,但其病因病機卻可能千差萬別,不會單單只是一個物理性的骨移位就能簡單地涵蓋所有。
即便經過診斷分析,確定為骨結構病理性移位病因所主導的“骨移位相關疾病”,也會由于人體結構與功能之整體互應,在相關臟腑、氣血等方面繼發病理影響。
于中醫學而言,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內傷,以及瘀血、痰飲諸病理產物等等病因,是人體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主導因素。人體筋骨系統之病理狀態的發生發展,與此內外病因之關系,不無密切。暴力外傷之骨折、脫臼以外,中醫痹證、痿證、筋傷、骨病及諸虛損性疾病等等,皆可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內外病因對人體筋骨結構本身及其所提供之空間狀態的重要影響。
因此,客觀分析病因病機,全面、系統地診查疾病,必然會涉及人體生理系統與病理表現的方方面面,“皮肉筋骨并血氣,路路分明看仔細”自然成為臨證診療之不二法則。
骨傷正骨療法,無論門派,均應遵循醫學科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