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高催乳素血癥和催乳素瘤

高催乳素血癥(hyperprolactinemia)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循環中催乳素水平持續升高,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女性表現閉經、溢乳和不育,男性則以性欲下降、陽痿和乳房女性化為主要特征。引起高催乳素血癥的原因包括病理性、生理性和藥物性。病理性原因主要包括垂體疾病或損傷,下丘腦疾病。其中以垂體分泌的催乳素瘤(prolactinoma)最為常見。還包括因胸壁損傷或脊髓損傷引起的神經源性損傷和其他病理情況,如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腎上腺功能不全、尿毒癥、肝硬化和類癌等。
【治療原則】
合理治療取決于病因。治療目標是使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圍,緩解臨床癥狀,特別是性腺功能障礙,恢復生育功能;對于催乳素瘤患者,防止腫瘤增大,甚至使腫瘤縮小,防治其引起的頭痛、視野缺損、視物模糊或眼球運動障礙等占位效應。
1. 生理性高催乳素血癥發生于妊娠期、產褥期、新生兒期,或因體力活動和應激因素造成,不需任何治療。
2. 停用可引起藥物性高催乳素血癥的藥物,如多巴胺受體阻斷劑(舒必利、氯丙嗪、氟哌啶醇、利培酮、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西咪替丁,三環類抗抑郁藥,維拉帕米,甲基多巴,蛋白酶抑制劑等。但有些藥物如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無法即刻停藥,可能需要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來抑制催乳素分泌。
3. 其他病因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癥應首先治療原發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癥需首先糾正甲狀腺功能。胸壁損傷無法恢復時可能需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原發病病情嚴重,患者又無生育要求時則僅以治療原發病為主,無須治療高催乳素血癥。
4. 對于垂體催乳素瘤和特發性高催乳素血癥,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手術和放射治療。藥物能有效地降低催乳素水平,縮小腫瘤,緩解高催乳素引起的癥狀,是目前各指南推薦的首選治療。
5. 無須治療干預者應半年復查一次催乳素水平,一年檢查一次視野,兩年檢查一次垂體MRI;如無明顯變化可在3~5年后復查。使用藥物治療者,初期應每月檢查一次催乳素水平,以調整藥物劑量,對藥物不良反應不能耐受者可延長隨訪時間至每6~12個月以對不良反應形成耐受。治療后3~6個月復查視野,6個月復查垂體MRI,以后每1~2年復查一次。
【藥物的應用】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能夠有效治療高催乳素血癥和催乳素瘤,且耐受性良好,分為麥角堿和非麥角堿兩類。麥角堿類最常用的為甲磺酸溴隱亭(bromocriptine),其次為培高利特(pergolide)、卡麥角林(cabergoline);非麥角堿類主要是諾果寧(quinagolide)。溴隱亭是我國唯一一種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下面主要介紹該藥的使用。
1. 甲磺酸溴隱亭
從2.5mg/d開始,餐中服用,逐漸增加劑量達2.5~10mg/d,分2~3次服用。因不同個體對溴隱亭治療的反應有所不同,故劑量需個體化。有研究顯示,療效的差異可能與催乳素瘤細胞膜上多巴胺受體數目多少及與多巴胺激動劑的親和力相關;有效劑量與腫瘤細胞數量相關。溴隱亭劑量加至血漿催乳素降至正常并腫瘤縮小時可開始減量,從每日3次減至2次。催乳素水平正常,腫瘤顯著縮小可以減到維持劑量:每日2.5mg或1.25mg。但有些病例的維持量可高達20~30mg/d。催乳素微腺瘤治療后催乳素水平正常,瘤體消失,月經恢復,在維持治療后1年以上可嘗試停藥,但必須密切觀察。而大腺瘤往往瘤體不能完全消失,停藥后復發可能性大,因此常需終身用藥。
注意事項:①溴隱亭不良反應與劑量相關。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部分患者出現鼻塞和體位性低血壓。多數不良反應可隨時間延長而消失,嚴重者減量或停藥。其他少見副作用包括感覺異常、嗜睡、精神萎靡、幻覺,偶有神志不清。②從小劑量開始應用,逐漸加至能耐受的最大劑量。治療過程中不應輕易停藥,或過快地減量,可能引起催乳素水平出現反跳,不規律用藥往往是造成溴隱亭耐藥的原因。③與唑類抗真菌藥、HIV蛋白酶抑制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時需謹慎。與其他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合用時,如抗精神病藥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會降低其療效。乙醇可降低溴隱亭耐受性,服藥期間應盡量避免飲酒。④關于妊娠:使用藥物治療后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絕大多數患者可恢復排卵,一般催乳素水平在明顯下降達到或接近正常,月經周期恢復正常2~3個周期即可以受孕。妊娠分級為B級。溴隱亭治療不會增加異常妊娠,但一旦發現妊娠試驗陽性還應盡量停止服藥。垂體微腺瘤患者治療后妊娠不會使腫瘤增大,可按正常程序進行妊娠分娩。但妊娠可使垂體大腺瘤患者腫瘤增大的風險明顯增加,故妊娠應慎重。
2. 其他藥物
培高利特,每次0.05~0.2mg,每日1~2次;卡麥角林,每次0.5~2.5mg,每周1~2次;諾果寧,每次0.75~0.5mg,每日1次。
注意事項:諾果寧是非麥角堿類,對不能耐受麥角堿類的患者可換用諾果寧治療。
參考文獻
1. Shlomo Melmed,Felipe F. Casanueva,Andrew R. Hoffman,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2,96(2):273-288.
2. 史軼蘩. 協和內分泌和代謝病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 潘長玉. 現代臨床醫學內科進展(內分泌分冊).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德兴市| 万载县| 沁阳市| 玉树县| 凤庆县| 峡江县| 寿阳县| 黑水县| 合川市| 苏尼特右旗| 呼图壁县| 禹州市| 宁安市| 昌邑市| 兴宁市| 理塘县| 通渭县| 遂溪县| 平顶山市| 昌图县| 宁远县| 晴隆县| 西华县| 德保县| 洛阳市| 武功县| 安康市| 类乌齐县| 花垣县| 庐江县| 郧西县| 科技| 堆龙德庆县| 华亭县| 贞丰县| 宁陕县| 旺苍县| 邢台县| 屏东县|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