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劉再朋外科疑難病治驗錄作者名: 夏成勇本章字數: 2536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6:39:18
復發性口瘡——復發性口腔潰瘍
案一:
王某,女,30歲。初診:患者10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反復出現口腔潰瘍,開始3~4個月發作1次,漸發展成每月發作1次,1年前發作更頻繁,間隔時間越來越縮短,漸成此起彼消。刻下口內有一潰瘍,稍痛,口干急躁易怒,出汗,舌紅苔薄白,脈細。查:舌體右側邊緣見一約0.5cm直徑潰瘍,表面有黃色假膜,周圍稍充血,舌底脈絡正常,頸部無癭瘤瘰疬。輔助檢查:待查。
病機: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舌體受損。診斷:中醫:復發性口瘡(陰虛火旺),西醫:復發性口腔潰瘍。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5g 山萸肉10g 山藥15g 茯苓10g 丹皮10g 澤瀉10g 蒲公英30g 川連5g 細辛3g
體會:
1. 復發性口腔潰瘍在中醫上屬于“口瘡”的范圍,該病為自限性疾病且經常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且女性患病比男性多,多發于年輕人群,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發生于口腔黏膜的疾病,通常表現為橢圓形或圓形的孤立的潰瘍。該病的發生可能與飲食習慣、口腔黏膜局部創傷及體內維生素不足等因素有關。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是緩解口腔潰瘍患者局部疼痛及降低口腔潰瘍發生的頻率,并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中醫理論認為心之苗為舌,口為脾之竅,舌本與腎脈相連,兩頰屬腸胃,因此口腔潰瘍的發生與內臟功能的變化相關,內臟功能失調是造成該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清陽之氣不生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劉再朋教授認為飲食辛辣過多導致熱積心脾,進而轉至口發作;也可能是體質陰虛而又過度勞累,陰損過度,導致虛火上行而致。根據新病屬實,久病屬虛的原理,本病當歸屬于虛證,病機屬陰虛火旺,虛火灼傷口腔絡脈,黏膜損傷。
2. 按滋陰降火治法予知母地黃湯加味,方中蒲公英、川連清熱解毒,有抗菌消炎作用;黃柏清熱解毒燥濕,對多種細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具有消炎、收斂作用;細辛有止痛作用,利于潰瘍愈合;生地黃、山藥、山萸肉滋腎陰、補肝健脾;丹皮清熱涼血;茯苓健脾祛濕;澤瀉滲濕消腫;方中三補三瀉,補而不滯,瀉而不虛。
3. 除藥物治療外加強護理,注意口腔衛生,忌食堅硬辛辣刺激食物,既能促進潰瘍愈合,還能幫助預防復發。
案二:
黃某,女,30歲。初診:10年前始每于勞累過度或熬夜后即起口腔潰瘍,疼痛,每年發作3~4次,開始未予重視,之后漸加重,潰瘍數量增多,頻繁發作,外院予中西藥物治療,療效不顯,轉來我院。刻下口內有4處潰瘍,稍痛,飲食辛辣加重,納谷不香,精神欠振,夜寐欠安,二便通暢。查:口腔、舌齦及咽部有綠豆大至黃豆大潰瘍4個,表面有黃色假膜,口唇紅,舌底脈絡正常,頸部無癭瘤瘰疬,舌紅苔薄白,脈細。輔助檢查:血查免疫球蛋白均正常。
病機: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口腔黏膜肌膚受損。診斷:中醫:復發性口瘡(陰虛火旺),西醫:復發性口腔潰瘍。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5g 熟地黃15g 山萸肉10g 山藥15g 茯苓10g 丹皮10g 澤瀉10g 蒲公英30g 川連5g 細辛3g
體會:
1. 復發性口腔潰瘍以周期性反復發作為特點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損傷,病因復雜,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西醫以局部消炎止痛治療為主,但因其復發病程可長達數十年或終身相伴,潰瘍面灼熱疼痛,遇刺激食物疼痛加劇,影響進食與說話,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中醫藥治療該病注重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強調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思辨巧妙,效果顯著。張景岳則言: “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根據新病屬實,久病屬虛的原理,本病例當歸屬于虛證,病機屬陰虛火旺,虛火灼傷口腔絡脈,黏膜損傷。
2. 中醫內治法強調整體調理,辨證施治,對癥治療,使陰陽調和。火是口瘡復發的誘發因素。“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患者年輕就職,往往多思多慮,且精神亢奮,面對工作及家庭壓力等因素口瘡頻發。又多因嗜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以致脾胃積熱,發為口瘡。患者經常通宵熬夜、頻飲咖啡濃茶等辛香之物,傷及腎陰,陰火上沖,口瘡不斷。辨證按滋陰降火治法予知母地黃湯加味,知母、黃柏清熱燥濕;生地黃、熟地黃滋腎陰、涼血解毒;山萸肉補肝;山藥健脾;丹皮清心火、涼血活血;茯苓燥濕健脾;澤瀉利水滲濕;蒲公英、川連清熱解毒,可清心肝之火,有抗菌消炎作用;細辛活血止痛,利于潰瘍愈合。
3. 除藥物治療外加強護理,注意口腔衛生,忌食堅硬辛辣刺激食物,患者飲食作息規律,忌熬夜,注意勞逸結合,既能促進潰瘍愈合,還能幫助預防復發。
案三:
張某,女,36歲。初診:10年前始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口腔黏膜潰瘍,疼痛,未予治療,1周后愈合,開始3個月至半年發作1次,后發作頻率增加,近2年來幾乎每月發作1~2次,口腔專科就診治療,均不能控制其復發,慕名轉來我院,刻下神清,精神一般,口內有一個約0.5cm直徑潰瘍,疼痛,口干,納谷一般,夜寐安,二便通暢。查:口腔下唇內有一個約0.5cm直徑潰瘍,表面有白色假膜,周圍紅,舌底脈絡正常,頸部無癭瘤瘰疬,舌尖紅苔薄白,脈細。輔助檢查:血查肝腎功能正常。
病機: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口腔黏膜肌膚受損。診斷:中醫:復發性口瘡(陰虛火旺),西醫:復發性口腔潰瘍。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5g 熟地黃15g 山萸肉10g 山藥15g 茯苓10g 丹皮10g 澤瀉10g 蒲公英30g 川連5g 細辛3g 玄參10g
體會:
1. 復發性口腔潰瘍在臨床上表現為周期性反復發作,可一年發作數次,也可以一個月發作幾次,甚至新舊病變交替出現,纏綿難愈。其病因不明,但與精神緊張、胃腸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內分泌失調、過敏反應、免疫功能以及微循環障礙有關。發病以年輕女性多見。根據新病屬實,久病屬虛的原理,本案例病機屬素體陰虧,真陰不足,火失其制,虛火上炎,熏灼口舌黏膜而生瘡。辨證予滋陰降火治法,方選知母地黃湯加味,方中川黃連苦寒,善清心胃之火;黃柏下清下焦濕熱,配合黃連清瀉邪熱;生地黃育陰清熱生津,生地、熟地黃、黃柏配伍又可以滋腎陰降虛火;山藥、茯苓健脾祛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細辛抗炎止痛,調節免疫的作用。口腔潰瘍嚴重,紅腫疼痛劇者,可加用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并具有抗炎作用。另外加用玄參清熱涼血,改善人體免疫功能。
2. 除藥物治療外加強護理,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注意生活規律性和營養均衡性。劉老認為平時口腔護理與生活習慣相當重要,既能促進潰瘍愈合,還能幫助預防復發,即所謂“三分藥,七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