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再朋外科疑難病治驗錄
- 夏成勇
- 709字
- 2020-08-27 16:39:18
痰包——頜下腺囊腫
耿某,女,34歲。初診:就診前2個月無意間發現右頜下有一腫塊,無疼痛不適,不隨吞咽移動,因無特殊不適,開始未予重視,后腫塊漸增大,口腔醫院就診B超示右頜腺囊腫,建議手術治療,今來我院就診??滔掠翌M下腫塊如核桃大小,無疼痛,皮色不紅,境界清,有囊性感,納谷可,夜寐安,二便通暢。查:神情,精神振奮,右頜下有一個約3cm×3cm腫塊,質軟,有囊性感,境界清,活動度小,頦下頸部無癭瘤瘰疬,舌淡苔薄膩,脈滑。輔助檢查:B超示右頜下腺囊腫。
病機:痰濕內蘊,流注頜下。診斷:中醫:痰包(痰濕蘊結),西醫:右頜下腺囊腫。治法:化痰軟堅,消囊消結。
處方:
1. 陳皮10g 姜半夏10g 茯苓10g 瞿麥30g 白芥子10g 僵蠶10g 貝母10g 姜南星10g 牡蠣30g 海藻10g
2. 痰核膏外貼。
體會:
1. 本病的病因西醫學尚未明了,中醫認為由痰濕夾熱循經流注凝結而成包塊,《醫宗金鑒》云“痰包每在舌下生,結腫綿軟,脹痛舌下妨食語,火稽痰涎流注成”,又指出“出痰涎如雞子清,稠黏不斷”等,較形象的描述這類疾病。
2. 治療予化痰散結,處方也用《全生集》二陳湯和《外科大成》神應消瘰散加減。適用于津液蓄積為飲,聚于皮里膜外之癥。如頜下腺囊腫、舌下腺囊腫、甲狀舌骨囊腫及頸部淋巴結囊腫。其辨證要點: 腫塊質地較軟,囊性感明顯,舌苔白滑或膩,脈緩或滑。白芥子能化皮里膜外之痰;僵蠶搜經絡之痰;海藻能軟化久凝之堅痰;半夏、浙貝母、天南星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氣順痰清;瞿麥既能化痰又能破瘀,瞿麥一藥,《本草經書》謂“其性苦辛…陰寒滑利,性主降泄,辛能散結,利濕解滯而通經脈”,取其利濕破壅散結之功,與茯苓合用,使濕祛無生痰之源,諸藥合用,共奏祛濕化痰之功。
3. 外貼痰核膏能化痰消腫,起到輔助化痰消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