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劉再朋外科疑難病治驗錄作者名: 夏成勇本章字數: 716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6:39:19
慢性發頤——慢性腮腺炎急性發作
施某,女,44歲。初診:8年前因一次感冒突發右腮部腫痛伴惡寒發熱,當地醫院抗感染治療后癥狀緩解,此后再感冒或勞累后右腮部即出現腫痛,每次都是當地醫院治療后癥狀緩解,3天前因勞累后右腮部腫痛再次發作,午后低熱,納谷不香,夜寐尚可,大便暢,小便黃。查:右腮部明顯腫大,質硬,用力擠壓腮部時頰黏膜腮腺開口處有膿性液體溢出,頸部無癭瘤瘰疬,舌紅苔薄黃,脈小數。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7.2×10 9/L ,中性粒細胞0.78,淋巴細胞0.20,嗜堿性粒細胞0.02。
病機:脾胃積熱,阻于少陽陽明之絡。診斷:中醫:慢性發頤(熱毒型),西醫:慢性腮腺炎急性發作。治法:清熱解毒。
處方:銀花10g 連翹20g 柴胡10g 黃芩10g 花粉10g 赤芍10g 川連5g 夏枯草10g 皂刺10g 生地黃15g 玄參10g
體會:
慢性腮腺炎因其組織結構遭破壞和纖維素沉著而易于復發,是最常見的腮腺炎癥,其主要癥狀是腮腺導管反復溢膿及腺體反復腫脹,中醫稱之為“發頤”,《劉涓子鬼遺方》認為“肥人多有熱疾”,古代多見于熱性病之后由余毒引起的化膿性疾患,但目前多見于腮腺導管開口不暢而繼發感染所致。中醫學認為腮腺炎初次發作屬“風溫”范疇,系風溫病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部,形成腮腺漫腫、疼痛的病證。腫之前可伴有發熱、頭痛、嘔吐等癥狀。慢性期多由傷寒、溫病后汗出不暢,以致余邪熱毒未能外達,結聚于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凝滯而成。治療當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為法,處方以普濟消毒飲加減。方中黃芩、黃連清降發于頭面之熱毒,有較好的抑菌作用;金銀花、連翹疏散風熱,解毒;赤芍、夏枯草、皂刺有通絡化癖,軟堅散結功能;玄參清熱涼血、清利咽喉,有加速廓清和中和內毒素作用。諸藥合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促使病變組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