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劉沈林脾胃病臨證心悟作者名: 劉沈林本章字數: 4296字更新時間: 2020-08-31 20:03:54
十、 大腸癌中醫辨治特點與認識
癌癥是人類尚未攻克的頑疾,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目前十分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發病率在我國正呈逐年上升態勢。腸癌過去在歐美發達國家高發,被認為與肉類及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有關;如今東方人腸癌猛增,與環境因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遺傳基因不無相關。由于大腸癌的高發性和隱匿性,已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關注。如何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獲得腸癌治療最佳效果,筆者在臨床進行了較多的實踐與思考,茲探討如下。
(一) 現代醫學大腸癌治療概況
世界各國圍繞腫瘤的治療研究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英國學者在挖掘出的“木乃伊”尸體上檢測出了保存完好的腸道腫瘤骨轉移病灶,將人類對大腸腺癌的病理診斷和發生轉移現象的認識推溯到一千多年以前,證明了腫瘤是一類古老的疾病。目前西醫治療大腸癌以手術治療為首選,除早期局限于黏膜層的腫瘤外,一般需要輔助全身化療,目的是盡可能消滅逃逸的癌細胞或微小轉移灶,有些直腸癌尚需配合放射治療。盡管近年來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新性藥物不斷研發面市,包括昂貴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投入使用,但仍有50%左右的腸癌患者在手術后發生復發轉移,這是腫瘤治療上的無奈,也是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5年生存率是判斷腫瘤患者最終受益的重要指標,迄今大腸癌5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45%~55%的水平,多年來進展不大。由于我國早期腸癌診斷率偏低,中晚期患者較多,所以其實際臨床治愈水平低于歐美和日本。大腸腫瘤以腺癌為主,對化療的敏感性較差,尤其是腫瘤細胞易產生多藥耐藥,常常導致化療的失敗。因此,如何提高大腸癌的治療和研究水平,不僅是現代醫學的任務,也是中醫藥面對的重大課題和努力攻克的目標。
(二) 中醫防治大腸癌首重“六腑以通為用”
翻閱中醫歷代文獻,可以發現中醫學對腫瘤的認識源遠流長,對腸道腫瘤的描述更是具體形象,如《靈樞·水脹》曰:“腸覃……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外科達成》記載:“鎖肛痔,肛門內外猶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蛇,里急后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這些描述與現代醫學的結腸癌、直腸癌癥狀頗為相似。
認識疾病的目的在于治療,中醫藥對大腸癌防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挖掘整理、實踐與提高。比如腸道腫瘤的一個常見癥狀是排便障礙,這并不是一個特異性癥狀,但在研究了古代治療該病的大量方藥后發現,很多古典記載的方劑中均應用了大黃、牽牛子、皂角、檳榔一類潤腸通腑的藥物,其因何為?中醫理論認為,大腸為六腑之一,主傳化糟粕,瀉而不藏,以通為用。從臨床觀察來看,確實很多病人在診斷大腸癌之前,已有大便習慣改變,或溏或秘,特別是便下不暢,黏滯難解,或肛門墜脹不適,直至出血仍誤作痔瘡而延誤診斷。也有部分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導瀉藥幫助方能排便,這是腸腑功能通降失常的典型表現。
通過纖維結腸鏡檢查發現,這類病人中不少有腸道腺瘤樣息肉,即使內鏡摘除后在數年內還會不斷復發,這是癌前病變的基礎。由于病灶刺激反應,引起腸道蠕動功能障礙,大便排出不暢成為共同特征。另外,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停滯時間延長,腑氣不通,不利于濁毒、瘀熱等病理產物的排泄,促進病情發展,日久生變。對于這類病人,臨床始終要有一個“盡量排除腸道腫瘤,控制癌前病變,保持大便通暢”的概念和警覺。一方面應囑咐病人定期腸鏡檢查,摘除已有或再發的腺瘤;另一方面,還需要輔以藥物治療改善。古人云:“熱則閉,寒則泄”,是指大便秘結不通者,以熱結為多,苦寒通降為其基本治法,大黃、黃連之屬清泄腑熱積滯,每多應用。尤其大黃一味,古稱“川軍”,《本草正義》謂其“迅速善走,直達下焦,深入血分,無堅不破,蕩滌積垢,有犁庭掃穴之功。”臨床對大便不暢或秘結難下者,取其瀉下瘀滯,蕩滌腸腑,每多良效。現在臨床畏其峻猛或通后再秘,以及顧忌大腸“黑病變”而不敢放膽使用,對該藥的認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影響古稱良將之大黃的效用發揮。如何應用大黃,關鍵是掌握好劑量和配伍,其次是應用的時間問題,宜暫不宜久,用在其時。對于腸道腺瘤樣息肉影響腸腑通降者,我常用適量大黃和烏梅、黃連、木香、檳榔、火麻仁、莪術、僵蠶等配伍應用,收效良好。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保持腸腑通暢,及時排泄腸道病理產物,抑制大腸腺瘤增生,可以預防和降低腸癌發生的風險,值得臨床重視和研究。
(三) 辨證與辨病結合,拓寬給藥途徑
病證結合是現代中醫臨床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既重視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又注意客觀檢查指標,包括四診所不能發現的重要病理活動,這點在腫瘤治療中實為重要。例如,結直腸癌早期癥狀常與痔瘡、功能性便秘、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相混淆,如果不進行腸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可能導致醫療上的嚴重失誤。再如病程中雖然有些患者癥狀得到改善,但血液腫瘤標記物測定指標持續升高,或影像學發現可疑瘤體和結節,又常常提示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對這些“有病可查,無證可辨”的案例,現代醫學可以從微觀角度幫助提示病情的預后,豐富中醫分析疾病的方法,由此針對性地用藥和施治,臨床不可偏頗,注意辨證與辨病結合的運用。
從具體治法而言,臨證當以辨證施治為主,例如大腸癌病人由于手術創傷,或化療藥物引起的毒副反應,不少病人首先反映的仍然是以消化道癥狀多見,如腹部脹痛,大便溏泄,食欲欠振;或神疲氣短,面色少華,舌苔薄白,脈細,以及白細胞減少等。“得胃氣則昌,失胃氣則亡”,故調理脾胃,恢復胃腸功能,增強患者體質,是扶正的重要治法。明·張景岳謂:“健脾宜溫養,祛邪宜苦寒。”從辨證角度觀察,腸癌手術或化療后,屬于脾虛失運、脾腎陽虛者比較多見,香砂六君丸、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湯、四神丸等都是臨床可供選擇的常用方劑,可隨證加減取用。部分病人有時會表現虛中夾實或寒熱錯雜的證候,可以在溫養脾腎的基礎上,適當配伍芩連或蜀羊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等清化解毒抗癌之品,也是臨床常用配伍。個人認為,此時若不加辨證地過用苦寒藥物,味多量大,則會更傷脾陽和胃氣,癥狀非但不易改善,而且給后續治療帶來不利影響。“扶正重在脾腎,溫養每見效功”,這是我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前人經驗的一點體會,也是臨床容易見效的一種方法。
復發和轉移是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因此在腸癌的治療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辨病”的重點是慎防癌毒在臟腑間的傳變,能夠由一個病變階段,考慮到下一個病變階段可能發生的病理演變,從而防微杜漸,給予更加積極的序貫性治療。據臨床醫學統計,50%以上的結直腸癌會出現肝肺轉移,有時在病人癥狀并不明顯的情況下,逃逸的癌細胞或微小轉移灶,已經沿著血道或淋巴轉移。在這方面,中醫也要樹立臟腑傳變的認識。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門靜脈癌栓形成,是腸癌肝轉移的一個重要步驟和關鍵因素,應用中醫的方法活血化瘀、降解濁毒,從理論上講是必要的。對中晚期腸癌患者,或手術提示脈管內有癌栓形成者,我常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加用三棱、莪術、水蛭或烏梅、黃連、敗醬草等以化瘀解毒、酸苦祛邪,取效良好。盡管有些患者舌質不紫,辨無“瘀”證,但體內實際存在的癌栓,可能就是中醫所講的“瘀濁”。通過臨床病例的初步觀察,以辨證和辨病指導用藥,腸癌肝轉移的發生率似較目前統計的概率有明顯的降低,其中是否有增強免疫、促進血流、溶解癌栓的作用,可以進一步觀察研究。另外,給藥方式的不同,有時也會影響到治療效果。個人認為,對大腸癌的治療,除口服中藥外,中醫還可拓寬給藥途徑,借以提高治效。比如,可以通過中藥保留灌腸的方法,從腸道直接給藥,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治療方式,中醫藥對此有長期的應用經驗和獨特的優勢,值得探索。據有關研究報道,腸道給藥90%的藥物成分可以被腸黏膜吸收,其局部靜脈的血藥濃度是體循環的10倍。從解剖角度來看,門靜脈是附屬于下腔靜脈系統的一個特殊部分,它將大量由腸道吸收來的物質,經肝門入肝。中藥保留灌腸對腸癌來說,其意義不僅在于腸道局部,而是使藥物吸收后,由腸靜脈入肝,“循經入穴”,盡快到達作用部位,以防止肝轉移的形成。該法操作簡便,病人不良反應少,尤其對口服反應不良者更為適合。我對部分大腸癌患者常常結合中藥保留灌腸,如仙鶴草60~120g,龍葵30g,敗醬草30g,濃煎100~150ml,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隔五天再給藥。可以住院治療,也可以教會病人在家中自行灌腸。實踐證明,不但腸道癥狀改善較快,而且有些病情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控制效果。一般來說,選擇灌腸的藥味宜少,藥量可大,發揮藥專效宏的作用。
(四) 病案舉例
例1
范某,男,73歲。2009年2月10日初診。2008年9月6日在南京市鼓樓醫院行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病理診斷:腺癌,中低分化,腫瘤侵及漿膜層,淋巴結、神經有癌細胞侵犯,脈管內癌栓形成。手術后第1次化療因頸部疼痛較劇,檢查發現頸椎C3~C4骨質轉移,因心功能不全化療3次而終止。刻診患者大便溏泄次多,頸部疼痛劇烈,夜不能寐,舌苔淡黃而膩,脈細弦。考慮脾氣已虛,癌毒內結。予以益氣健脾、化瘀解毒施治。藥后大便逐漸成形,頸椎劇痛緩解,舌苔轉至薄白,食欲增進,病情明顯好轉。2009年9月10日復查頸椎MRI,未見骨轉移灶。從確診腸癌Ⅳ期(骨轉移)至今已有3年半。患者一直堅持服用中藥,從未間斷,病情穩定。病程中以下列處方為主,隨證加減,藥如:炒黨參15g,炒白術10g,淮山藥15g,云茯苓15g,炒苡仁15g,煨木香10g,川樸10g,陳皮6g,炙烏梅5g,川連3g,炒黃柏10g,炮姜3g,蜈蚣2條,全蝎6g,敗醬草30g,仙鶴草30g等。
例2
林某,男,55歲。2008年7月6日初診。2008年5月14日直腸癌Ⅳ期(肝轉移)在江蘇省腫瘤醫院行直腸癌手術(保肛),病理診斷:腺癌,中低分化,腫瘤侵及漿膜,4cm×4cm×2cm,肝右葉有2cm×2.5cm轉移灶,術后行肝癌介入治療,并輔以全身化療6個療程。診時:患者大便正常,肝區疼痛,食欲欠振,面色萎黃,尿色淡黃,口微苦,舌苔薄白膩,脈細弦。患者精神負擔很重。據證認為,肝脾兩傷,癌毒彌散,正虛邪結。姑擬補益肝脾、化瘀散結為法。服藥14劑后,肝區疼痛明顯緩解,食欲稍振,患者情緒漸趨穩定。幾年來患者堅持服用中藥達數百劑,病情一直穩定,MRI檢查肝臟未見轉移灶,血液檢查腫瘤標志物指標正常,從診斷至今已近4年,患者狀態良好。病程中以下列處方為主,隨證加減,藥如:炙黃芪15g,潞黨參15g,當歸10g,白芍10g,三棱10g,莪術10g,制軍5g,桃仁10g,水紅花子10g,炙水蛭5g,炮山甲10g,枳殼10g,郁金10g,炙雞金10g,石見穿30g,白花蛇舌草30g等。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的一點不成熟的體會和思考,供同道交流參考。正因為腫瘤在治療上的困難性和復雜性,它對癌癥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對醫學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所以,中醫藥對大腸癌的臨床治療研究道路是漫長而艱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