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沈林脾胃病臨證心悟
- 劉沈林
- 3642字
- 2020-08-31 20:03:54
九、 益氣化瘀法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的思路
Ⅱ期和Ⅲ期胃癌在手術或化療后,約有60%的病人會在2~3年內復發轉移,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現在的問題不在于手術能否完全切除原發病灶,而在于脫落和逃逸的癌細胞會在一定時間內再次發生增殖和轉移。由于化療藥物對絕大多數腺癌缺乏敏感性,常常因多藥耐藥而導致治療失敗;也有部分患者因無法耐受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中斷治療。近幾十年腫瘤的治療雖未能獲得突破性進展,但現代醫學對其發生機制以及侵襲轉移途徑研究比較深入,其中不少認識和研究結果與中醫理論有相通之處,從中可獲取有益的啟迪。通過實踐與思考,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采用益氣化瘀法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取得一定效果,茲述如下。
(一) 氣虛血瘀與癌栓形成的關系及其在病程演進中的影響
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是腫瘤發生發展和演進過程中的危險階段,也是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腫瘤能否再次發生轉移主要涉及三類分子事件,即細胞的黏附性、運動性和降解酶的作用。癌細胞一般沿淋巴管和血道進行轉移,癌細胞在管腔內運行,特別是在血液運行中絕大部分死亡,只有極少數癌細胞能夠存活而到達遠處轉移部位。研究已證實,癌細胞在血液中存活必須具備某些條件:首先癌細胞本身的聚集成群,至少要3個癌細胞以上黏附到管腔內皮上,其外被纖維蛋白、血小板等包繞,免于被血流沖掉;其次,癌細胞必須與纖維蛋白和血小板構成栓子,這種栓子被運送到其他部位,或在原位經3~6小時后穿過血管壁,在血管周圍形成繼發瘤。因此,在手術送檢的病理組織中脈管內(血管和淋巴管)癌栓形成是常見現象,絕大多數癌栓由于其微小肉眼無法確診,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清楚地觀察出來。根據我們臨床觀察,脈管內發現有癌栓形成者,大多是手術后高復發轉移的腫瘤人群。
在年齡60歲以上的人群中,胃癌的發生有一個陡然上升的趨勢。因人體正氣正處于衰退階段,復加胃癌手術創傷及化療傷正,氣血尤其不足,免疫功能下降尤為明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推動無力易造成血行瘀滯,因此筆者認為,西醫所謂“癌栓”就是中醫通過四診而無法觀察到的,具有一般瘀血特征同時又帶有“癌毒”性質的瘀血病理產物。惡性腫瘤患者血液處于濃、黏、凝、聚的高黏滯狀態,血液成分和流態異常可致血流緩慢甚或瘀滯,符合中醫血瘀證的微觀病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腫瘤疾病以血瘀證為本質。
腫瘤屬于中醫學“癥瘕”、“積聚”范疇,表明其發生發展與瘀血形成有密切關系。同時中醫理論認為“癥”和“瘕”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兩者之間在病理上是有關聯的。經云:“癥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也,故病未及癥也。”然又云:“氣不行而滯,故血肉凝而為瘕。”可見古代所表述的“瘕”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氣滯病癥,很可能包含由于氣機郁滯、“血肉瘀凝”,在疾病變化過程中帶有不同程度瘀血性質的病變,氣血異常在癥瘕生成與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中西醫結合研究,個人認為,癌栓作祟是導致胃癌復發和轉移的關鍵因素,而氣虛血瘀是導致癌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胃癌術后復發和轉移的主要病理機制,這為尋找中醫有效治療方法提供了可靠線索和依據。
(二) 益氣化瘀與抑制癌栓形成在干預復發轉移中的作用
癌栓形成與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多種因素有關,如果能有效地減少或阻斷癌栓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可能干預腫瘤的增殖和轉移。中醫的優勢在于整體觀念下的辨證治療。如果氣虛血瘀是胃癌手術后的主要病機,益氣化瘀則是臨床重要治療方法。益氣健脾與活血化瘀相互配合,通過安全有效的給藥,使逃逸的癌細胞持續不斷地處于機體和藥物的抑制狀態下,使得凝聚的微小癌栓消于無形,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近幾年來,隨著對胃癌研究的深入,在用藥方面有些認識和體會:
1. 化瘀消積,三棱、莪術獨具良能
宋代以前尚無這兩味藥記載,自宋代起,在歷代治療積聚的方藥中幾乎備受推崇,被稱為“消癥瘕之專藥”。王好古謂:“三棱、莪術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本草匯言》曰:“荊三棱,破血通經,為氣中血藥也。蓋血隨氣行,氣聚而不流,則生瘀滯之患,若老癖癥瘕,積聚結塊……非此不治。”《本草備要》云:“莪術破氣中之血,消瘀通經,開胃化食,解毒止痛。”對兩藥的功用特性作了明確說明。近代名醫張錫純通過自己的實踐,更對兩藥做出高度評價,認為“三棱、莪術性近和平,雖堅如鐵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開破之品,轉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術獨具之良能也。”由此可知,兩藥并非攻破孟浪之品,前人所論亦非空穴來風。筆者經多年臨床實踐,習用三棱、莪術配伍使用,收效良好。雖長期應用也未有一例曾見破瘀傷正或不良反應者。個人認為,對腫瘤瘀血或抑制癌栓形成的針對性治療,三棱、莪術當引為重點藥物,其他藥物很難在這方面替代其獨特作用。近幾十年來,清熱解毒類藥物在抗腫瘤治療中應用比較廣泛,與古醫籍記載在思路上有所不同。
從現代藥學研究來看,三棱醇提物三棱總黃酮有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能顯著減少全血黏度,明顯阻止胃癌細胞的轉移。莪術是當前抗腫瘤研究中比較熱門的一味中藥,所提取的有效成分如姜黃素、β欖香烯、莪術醇等研究也比較多,認為莪術具有多靶點的抗癌作用,包括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阻止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等。值得重視的是,也有學者通過實驗證明,三棱、莪術配伍后其協同作用增強,所獲得的效果明顯高于單獨用藥的效果。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它們在抑制癌栓形成和抑殺腫瘤細胞方面具有雙重功效。這與古載“兩藥相兼為用,破瘀消癥者良”的經驗是相吻合的。
2. 益氣扶正,黨參、黃芪聯合增效
《內經》曰:“積者,陰氣也”,“陽化氣,陰成形”。氣為陽,血屬陰,兩者相互資生,關系密切。胃癌術后局部瘤體已經切除,機體的腫瘤負荷減輕,這與古人無法切除腫瘤病灶在病情上是有區別的。Ⅱ、Ⅲ期胃癌從手術摘除到復發轉移有一個過程,其間人體的免疫功能和身體狀態的修復是十分重要的。中醫不同于西醫的一個特點是“祛邪不忘扶正”,腫瘤雖然切除,但正氣內虛,余毒未盡,“伏邪”仍然會再度復燃。近幾年來,我們在臨證中,常以三棱、莪術化瘀消積,用黨參、黃芪等健脾益氣,同時根據氣虛和血行不暢的特點,伍以當歸、白芍養血和血,或增加石見穿、白花蛇舌草等清泄郁毒,既突出重點,又照顧整體,較為符合病情特點。正如《本草備要》所云:“東垣五積方,用三棱、莪術,皆兼人參贊助成功。”“宜于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正旺邪自消也。”張錫純對此亦有論述,他認為:“若治瘀血積久過堅者,原非數劑所能愈,必以補藥佐之,方能久服無弊。”三棱、莪術“若與參、術、芪者諸藥兼用,大能開胃進食,調血和血”,誠為經驗之談。
我對胃癌術后患者,以氣虛血瘀為病機切入點,以抑制癌栓形成作為臨床治療的關鍵,選用孟河學派馬培之先生治療癥積病癥所推崇的歸芍六君為主扶正,用三棱、莪術等藥物化瘀消積,相繼開展臨床和基礎研究。從臨床觀察病例的分析來看,運用上述理論指導下的藥物配伍,收效良好,不但患者癥狀改善較快,食欲增進,體重增加,而且術后復發轉移者低于單純化療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 結語
關于應用活血化瘀藥治療腫瘤尚存有不同學術觀點。有學者提出,活血化瘀會導致癌腫局部血瘀證的化散,促進了腫瘤的轉移,由于局部微循環的改善,也為腫瘤生長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血供,最終促進了腫瘤的發展。另外活血化瘀有時還會造成腫瘤血管破裂的危險,加速癌細胞的擴散。其中有推理假說,也有個別應用丹參、赤芍等藥物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雖然對應用活血化瘀法則治療腫瘤尚有學術上的爭議,但從目前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報道來看,主流觀點對這一治法表示肯定。因為對于實體瘤無論化療藥物或中藥效果都不夠理想,即使不用活血化瘀藥腫瘤細胞也不會靜止下來,仍然會轉移擴散。本文所闡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胃癌術后如何有選擇性地運用化瘀藥物,在扶正的同時通過抑制癌栓的形成,從而減少轉移的幾率。由于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機制十分復雜,實驗的對象往往不同于人體,中西醫用不同的方法,各種學術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去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費爾巴哈有句名言:“理論所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實踐將為你解決。”大概對腫瘤治療上的不同理論、不同觀點也需要從長期實踐中找到答案。
腫瘤是一類古老的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慢病有自身的優勢。臨床表明,腫瘤術后患者堅持長期服用中藥更有利于疾病的轉歸,這與一般化療藥物因毒副作用而限制用藥劑量和療程不同。臨床在安全性的基礎上主張較長時間給藥,這是由于藥物在體內緩慢而持久的吸收、代謝以及藥物的累積效應,能夠修復和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使逃逸的癌細胞以及形成或尚未形成的癌栓持續處于有效的抑制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最終使患者獲益。另外,植物類藥物雖然抗癌的強度不夠,卻結構復雜不易產生耐藥性,適合從不同的作用靶點來彌補化療藥物的缺陷,有關這方面的機制研究,不但中醫界而且整個醫學界都將為此做出艱辛的努力。
推薦閱讀
- 針灸治療痛癥
- 成都醫學院校史
- Selected Readings from Shanghan Lun 傷寒論選讀(英文)
- 燒傷康復學
- 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第二輯):內科分冊(脾胃肝膽疾病)
-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實踐:糖尿病
- 神經康復學評定方法
- 一分鐘護眼真經:易學有效的眼部自我按摩及眼操全圖解
- 匯聚文明力量 建設健康中國:衛生計生行業全國文明單位創建工作經驗匯編
- 家有腎事
- 血液成分的制備、使用和質量保證指南(第19版)(Guide to the preparation,use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blood components:19th edition)
- 放射治療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17版)
- 援非紀行
- 根治型拔罐療法
- 國家衛生城市評價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