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沈林脾胃病臨證心悟
- 劉沈林
- 2530字
- 2020-08-31 20:03:53
五、 對潰瘍性結腸炎證治方法的幾點管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難治性腸病,可能與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有關,病變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呈節段性和彌漫性分布。臨床以腹瀉、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可伴有消瘦乏力等癥狀。其病程緩慢,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相當于中醫學“泄瀉”、“休息痢”、“腸風”、“臟毒”等病證范疇。茲結合臨床實踐,談幾點個人證治方面的體會。
(一) 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
潰瘍性結腸炎與古稱“休息痢”頗為相似,孫一奎曰:“休息痢者,愈后數日又復痢下,時作時止,積年累月不肯斷根是也?!逼涮攸c是虛實夾雜,纏綿難愈。病程中常見大便溏薄、腹脹腸鳴或腹冷畏寒等脾虛不運、中陽不振的表現,甚則病久及腎,脾腎虛寒;另外,病起復發時,利下赤白,又以腸腑濕熱兼見。根據本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的證候特點,總以脾虛為本,濕熱、積滯、肝郁為標,呈現虛實相兼,本虛標實的特征,與一般“泄瀉”、“痢疾”在病機和證治上有明顯不同。
(二) 從利下赤白辨其寒熱偏盛
臨證詳詢利下赤白膿血之多少,對于辨別腸腑濕熱或寒濕之偏盛至為重要。一般來說,利下白凍偏寒,赤凍偏熱,赤白相兼,為寒熱夾雜。在治法上,白膿黏凍,偏于寒濕或虛寒者,當以溫中化濕為主;赤膿鮮紅,偏于濕熱者,當以清腸化濕為主。若赤白相兼者,則根據赤白之偏重,法取溫清并用,或以溫化之中佐用苦寒;或在清化之中,配以辛溫。在藥物具體配伍上,“黃連為治痢要藥”,如黃連、黃芩多用于腸腑濕熱;黃連配炮姜用于寒熱錯雜;黃連配烏梅用于下利舌紅;黃連配厚樸用于下利苔膩而腹脹者??傊?,發作之時,當根據腸腑濕熱或寒濕之偏重,辨證用藥,靈活配伍,方能切合病情。
(三) 脾虛夾有積滯,不宜一派苦寒
本病在緩解期,常見便溏不爽,并兼有少量黏液或黏凍,或伴腹部隱痛不舒。沈金鰲稱此為“腸垢”,是“冷熱蘊積腸胃之間,滑泄垢膩所致”。其特點是:脾氣已虛,而腸腑積滯未盡,是病情纏綿的表現。在治法上,應與單純脾虛泄瀉而無黏液或黏凍者有所區別,宜在健脾的基礎上,加用木香、檳榔等行氣導滯,或加少量黃連、馬齒莧等清腸化濕,因為積滯不除,則脾運難復,癥狀不易改善。另外,由于脾虛為主,也不宜作為腸腑瘀熱內盛而過用苦寒之品,以免損傷脾陽,敗壞胃氣,不利于病。
(四) 補虛固本,當辨陰陽
潰瘍性結腸炎,以脾虛為本,有偏于脾氣虛、脾陽不振或脾腎陽虛者;也有少數因久瀉傷陰或濕熱陰傷而現脾陰不足者。另外,脾虛肝郁有時也是本病的一個夾雜因素。對于緩解期,無膿血便,宜以固本培元為主,改善癥狀。臨證仍應據癥分析,凡偏于脾氣虛者,便溏腹脹、食欲欠振、舌有齒印,治宜健脾益氣,以助運化,方用異功散加減;偏于虛寒者往往兼有寒象,諸如下利完谷、腹冷畏寒、手足不溫、舌淡苔白等,宜溫補脾腎,以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加減;脾陰不足者,大便溏薄、口干舌紅,可取健脾酸斂法,宜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并配用酸味藥物,柔斂肝脾;肝郁脾虛者,腹痛、腸鳴或便中夾水,又宜疏肝健脾,參用痛瀉要方加減。
(五) 關于腹痛、肛墜
潰瘍性結腸炎,腹痛較為常見,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腸腑濕熱未盡,參用芩連芍藥湯;二是夾寒夾滯,配用溫中湯、木香導滯丸;三是氣機郁滯不暢,配伍痛瀉要方。腹痛往往不作為主癥單獨治療,而是在辨證時加以綜合考慮。另外,也有少數患者腹部冷痛,在腸腑無濕熱的情況下,肉桂一味有良好的溫中止痛效果。
肛門下墜,謂之后重;腹中窒迫,謂之里急。潰瘍性結腸炎病經日久而肛門有墜脹者每可見之。孫一奎曰:“久痢與通蕩之后,而后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庇终f:“氣虛下陷而空者,雖用收澀之劑,仍必以升麻兼之”??細v代醫家治久瀉正虛而肛墜者,均用健脾兼以升提,而疏利下氣之法甚少應用。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凡腸腑無濕熱、積滯,大便次多不實而肛墜不適者,多為脾氣下陷,我常在益氣健脾或溫運中陽的藥物基礎上加用少量炙升麻以升提脾氣,多有效果。另外,也有因邪滯腸腑,排便不暢,肛門墜脹者,治法又當清化推蕩。
(六) 腸道給藥,直達病所
潰瘍性結腸炎的灌腸療法臨床運用較廣,各地報道頗多。其優點在于:①能使藥物與病變的腸道黏膜直接接觸,該病的淺表小潰瘍90%以上分布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部位,通過保留灌腸使藥力直達病所,不但提高藥物在腸道局部的濃度,而且停留時間較長。②某些主藥劑量可大,藥味宜少,起到藥專效宏的作用,尤其是對發作時膿血較多、濕熱較重者,可在短期內控制病情,并能避免苦寒藥物的敗胃之弊。保留灌腸的藥物一般需濃煎100~150ml,排便后取半臥位,臀部抬高約15°,俟溫緩慢滴入腸道,盡量停留較長時間,以利于藥物的吸收。常用藥物如:黃連、黃芩、黃柏、苦參、秦皮、地榆炭、白頭翁、敗醬草、馬齒莧、白及、錫類散、赤石脂等,可隨證取用。古方有苦參丸、黃柏丸等,均單用苦參或黃柏一味炒焦令黃,專治血痢。赤石脂入大腸經,能澀腸止瀉、止血生肌,對久痢不止并有血便者,頗為適宜。古方有赤石脂丸、桃花湯等,均以赤石脂為主藥,是取其酸斂澀腸、止血止瀉之功。余每在灌腸方中配用赤石脂30g,效果確切。據現代藥理報道:“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內有毒物質,并保護消化道黏膜,止胃腸出血”。例如:張某,女,17歲。反復發作膿血便三年,經腸鏡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颊咭驅W習緊張和飲食不調,致病情復發,經西醫二十余天治療血便未得控制,遂從合肥來寧求助中醫治療。2009年4月16日初診,患者黏液血便每日5~6次,純下鮮血,大便溏爛,腹部隱痛,舌苔薄黃膩,脈細??紤]久病脾虛雖為本,但腸腑濕熱急為標,擬清腸化濕,調氣和血為先。除口服湯劑外,另開灌腸方2周,囑其濃煎100ml左右,并自購灌腸器,由其母在家按要求緩滴保留灌腸,藥如:黃連5g,黃芩15g,秦皮15g,黃柏15g,白頭翁15g,地榆炭30g,木香10g,陳皮5g,錫類散2支(后入),赤石脂30g。
2009年5月13日二診:據云由于上課口服中藥不方便,每晚臨睡前于排便后僅用灌腸治療,可保留至翌晨排便。灌腸第三天起,膿血已漸少,一周后下利便血均獲控制,大便成條,腹已不痛,要求再取上方回家鞏固治療。
據個人體會,灌腸療法簡便易行,在病發之時,見有多量膿血黏液者,可起急則治標,控制病情的作用,若與口服藥相互配合,其效更好。但平時若大便溏薄或無膿血及黏液者,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