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頸椎病診治經驗

(一)病機認識
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征,是以頸臂疼痛、麻木或眩暈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嚴重者甚至癱瘓。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我國4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80%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但現代臨床觀察發現,其發病年齡超向年輕化,與頸部的長期勞累有很大的關系。本病常見于長期伏案工作者,如會計、教師、打字員、文秘人員等。頸椎日常活動頻繁,容易勞損,人到中年,肝腎不足,筋骨懈惰,頸椎間盤發生退變,由于長期的起居不慎,慢性磨損,椎體上下緣軟骨面的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退行性變致頸椎間隙狹窄及椎間關節囊、黃韌帶增厚等病理改變。當這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主要血管時,則出現肩臂疼痛、麻木、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癥狀。一般分為局部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等,其中以神經根型最為多見。
頸椎病根據臨證表現分型不同,可歸屬于中醫學之“痹證”、“痹證”、“痿證”、“癱證”、“痙證”和“眩暈”等之范疇。表現為疼痛、麻木為主者屬“痹證”。《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并認為風寒濕邪留連于經絡則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內傳于臟腑,則導致臟腑之痹。《張氏醫通》曰:“腎氣不循故道,氣逆夾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觀書對弈久坐故脊背痛。”其所言之脊背痛,與現代所言之頸型頸椎病相近。痹,即是阻閉不通的意思。風寒濕之邪,乘虛侵襲,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日久痰濁瘀血,阻于經絡,深入關節,變生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頸椎病之“痹”,其部位主要在脊背和督脈,并可竄及四肢經絡,導致項背和四肢痹痛,或麻木,或無力。只表現為麻木和無力而不痛者,屬于“痿證”,甚者四肢無力不能行走、二便失禁,屬“癱證”之范疇。亦有表現四肢拘緊麻木,屈伸困難者,步態不穩者,則類似于“痙證”。以眩暈、頭痛為主要表現者屬“眩暈”范疇。
歸納而言,本病之發生與體質的盛衰以及生活的環境、勞損、外傷等有密切的關系。內因患者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尤其是人至中年,營衛氣血漸弱,肝腎漸衰,筋骨懈惰,血脈壅滯,最易出現頸椎病。外因為體質虛弱或過勞之時,外邪乘虛入侵,風寒濕邪停滯于肌肉、關節、經絡,使經脈阻滯,氣血失暢,以致頸項疼痛不適,活動欠利,并可伴發頭疼眩暈,上肢麻木等。慢性勞損則是指經久的積累性損傷,如頸部長時間在某些強迫性或被動性體位之下,會導致氣血失和,經脈不通。日久血瘀痰聚,累及肝腎督脈,此則病根深入,常纏綿難愈。
(二)內治經驗
根據多年診治頸椎病經驗,形成經驗方“靈仙解肌湯”,組成為:威靈仙15g 粉葛根12g 片姜黃10g 關防風6g 鹿銜草15g 京赤芍6g 當歸尾12g 蜈蚣2條 白芥子6g 明天麻6g 川桂枝6g 桑枝12g 生甘草5g。本方針對外邪侵襲,風寒濕邪停滯于肌肉、關節、經絡,使經脈阻滯,氣血失暢,以致頸項疼痛不適,活動欠利之頸椎病,證見頸項疼痛不適,活動欠利,伴有頭痛、眩暈、上肢麻木者,選藥組方,達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解痙止痛的功效。方中威靈仙辛散善生,性溫通利,能通行十二經,功在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滯,定疼痛,既可祛在表之風,又可化在里之濕,通經達絡通治全身痹痛,是為全方之君藥;粉葛根發表解肌,為治頸椎病項背強痛之要藥;片姜黃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祛風療痹,且辛散橫行,善行肢臂而通血脈,用治風濕痹證,關節不利,肩臂酸痛之癥,尤為適宜;關防風微溫不燥,甘緩不峻,性浮外散,為治風通用之品,有祛風勝寒,解痙止痛之功,且風能勝濕,故臨床常用于風寒濕痹,關節酸痛的治療;鹿銜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而止痛;京赤芍、當歸尾補血活血,散瘀舒筋,通經活絡,又有血行風自滅之寓意;蜈蚣性善走竄,能通經脈之痹阻,搜絡中之風濕,尤長于祛風定痛;白芥子能祛經絡之痰,并能利氣散結,常用于治療痰濕阻滯經絡所致之肢體關節酸痛麻木。上八味祛風寒,逐痰瘀,通經絡,止疼痛,并為臣藥。明天麻鎮痙息風,平肝潛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專人肝經,主治頭暈目眩,痙攣抽搐,肢體麻木;川桂枝、桑枝苦平,通達四肢,功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利關節,解拘攣,鎮疼痛,且偏走上肢,可療該部痛麻之癥。以上皆為佐使之設。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痹證”之范疇,病發于外邪侵襲,風寒濕邪停滯于肌肉、關節、經絡,使經脈阻滯,氣血失暢,以致頸項疼痛不適,活動欠利,并可伴發頭疼眩暈,上肢麻木等。西醫學認為其基本的病理變化為局部的無菌性炎癥改變。基礎實驗研究表明,靈仙解肌湯具有明顯的消炎、解痙、鎮痛,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代謝,發揮活血化瘀,祛風化濕,解痙止痛的作用,從而促進炎癥的消散吸收,減輕或消除神經及結締組織的充血水腫,抑制纖維化,緩解或去除疼痛,達到治愈頸椎病的目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該方對各型頸椎病均有明顯療效,臨證之時若能針對具體的辨證及分型靈活加減化裁則效果更佳,具體藥物加減經驗是:神經根型的酌加姜黃、當歸、防己、木瓜;交感神經型的酌加浮小麥、生黃芪、麻黃根;椎動脈型酌加半夏、陳皮、全蝎、僵蠶、鉤藤;脊髓型的酌加黃芪、黨參、川芎、當歸、地龍等。
(三)外治經驗
治療上,手法治療和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臨床上常常配合藥物、練功等方法綜合治療。各型頸椎病經嚴格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癥狀加重者,神經根與脊髓壓迫癥狀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理筋手法以局部點、按、拿、捏 、拔伸、旋轉等手法為主。一般先在頸后兩側及肩部施以輕柔的 、按、拿、捏等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的效果,松弛緊張痙攣的頸肩部肌群,并能減輕肌張力增高對頸部骨關節的牽拉力。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施行拔伸、旋轉的手法,具體如下:患者坐位時,頸部前屈,術者一手拇指按于患病節段頸椎棘突,另一手肘部托于患者頦部,徐徐向前上方拔伸牽引,同時向患側旋轉頭頸部,此時往往可聽到或感到彈響聲,此為頸椎小關節錯縫的復位聲。手法治療時,要注意動作宜輕柔和緩,力度適中,不宜粗暴猛烈地旋轉頭部,以免發生環樞椎骨折、脫位或椎動脈在寰椎上面被枕骨壓傷等;更不宜做頸側方用力的推扳手法,以免引起脊髓損傷、四肢癱瘓,這對有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尤應注意。此外,在麻醉下進行頸椎按摩、推拿是非常危險的,必須禁止。
持續牽引治療通常用頜枕帶牽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臥位,牽引重量可逐漸增大到4~6kg,一般隔日1次,每次30分鐘。通過牽引,使韌帶放松,能緩解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減輕壓迫刺激癥狀改善腦部血供應,達到治療目的。針灸治療有行氣活血,和絡止痛之功,可有效改善和減輕癥狀。
(四)中藥頸枕
研制的中藥頸枕治療頸椎病,多取得了良好療效。藥枕規格以燈芯絨為面料做成長38cm,直徑10cm的長圓形枕,內填藥枕處方的中藥。藥枕處方:艾葉30g 山柰30g 魯豆衣30g 野菊30g 夏枯草30g 桑葉20g 蒼術30g 淫羊藿20g 側柏30g 蘇梗20g 晚蠶沙30g 通草10g 薄荷10g。按比例配制各藥,制成粗末,如綠豆大。另制備香料袋:丁香3g 肉桂3g 蓽茇3g 樟腦2g 冰片2g 共為細末,紗布小袋裝,與上藥共填枕中。藥枕中的藥物,多屬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辛溫走竄之品,主要通過呼吸道吸收也通過局部皮膚吸收而生效。方中艾葉、山柰、丁香、肉桂理氣血,逐寒濕,溫經絡;野菊、桑葉、夏枯草散風清肝熱,明目治眩暈;蒼術、蠶沙、淫羊藿袪風化濕,宣痹止痛;蘇梗、薄荷、側柏、魯豆衣疏風散熱利濕;冰片、樟腦、蓽茇等藥性味芳香,宣通毛竅,可增強呼吸和皮膚的吸收功能。各藥外用,作用平和,功效緩慢持久,共同達到疏風清熱,宣痹和絡,溫經止痛,改善頸椎生理弧度等功效。
中醫學認為,頸部退行性病變系在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的基礎上,復加勞損及風寒濕邪等因素,以致筋骨懈惰,經絡滯澀氣血失宣從而出現頸臂疼痛,酸麻重著頭目眩暈等癥,屬于本虛標實。枕中方藥以治標為主,協同口服中成藥具有活血通絡,宣散痹邪,通竅祛風之功。通過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局部血腫和水腫的吸收與消散松解粘連,有利于炎性物質的消退和病理產物的消除,以逐步緩解癥狀,祛病強身。藥枕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牽引,藥枕并不置于枕骨,而是置于頸后部。當直徑的長圓枕置于頸后部時頭面輕度后仰。負重點的改變形成頭與軀干的輕度對抗牽引。小重量牽引的積累時間較長,可解除頸肌痙攣,擴張椎間隙和椎間孔改善血循環,使充血水腫消退等,與領枕牽引有相似的作用。寓治療于休息睡眠之中,深受患者歡迎。藥枕發揮效能的途徑有三:①機械作用——體位牽引,托頸;②局部經皮藥物吸收,滲透;③古人有“聞香治病”的理論,藥枕中的藥物有效成份經吸入及局部皮膚滲透起到緩解痙攣舒筋止痛之效。
臨證使用頸枕,能針對不同類型頸椎患者指導其靈活運用,具體用法有:①標準用法:頸枕墊于頸后部,稍作上下移動,舒適為度,不用其他枕頭,使頭部輕度后仰,具有小重量牽引作用,可改善頸椎生理弧度。②保健用法:初用頸枕不適應者,頸枕墊于頸后部,同時在頭枕部置一普通枕頭,使頭頸部較為水平,不太后仰,可作為初期使用方法,增強適應性。頸椎病癥狀好轉后及無頸椎病者,均可用保健式。③老人用法:對于慣于高枕者,或高齡微有駝背者,頸枕置于普通枕頭之上,以舒適為度。
頸椎病病人的頸椎X線片,大多數有骨質增生,頸椎生理弧度變直,及椎間孔縮窄等表現。中藥頸枕治療頸椎病人,在癥狀痊愈之后,X線片復查,骨質增生并無改變,但頸椎生理弧度則常伴隨癥狀消失而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且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窄、椎體失穩等征象,亦隨之有相應好轉。當上述可變的X線征象向正常形態轉變時,走行于椎間孔之神經根,走行于橫突孔之椎動脈,可以獲得舒展,減輕壓迫和迂曲,因而癥狀改善。宣痹和絡的藥物作用,使中藥頸枕的療效相得益彰。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對于睡眠所用的枕頭,做過很多改革,在頸椎病的病因病理逐步闡明以來,對于枕頭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涵,國外普遍推薦的布滿乳頭狀突起的兩邊高、中間凹,頸后稍高的泡沫塑料枕頭,雖彈性較好,但仰臥時頭頸部黏滯不適,側臥時乳頭凸起可觸及鼻孔,故國內未獲推廣。中醫學歷來有明目藥枕流傳,用于頸椎病之藥枕,近年來亦推出多種形式,枕頭或大或小,多數為扁平的長方形,用時置于枕骨后部,并以改善頸椎生理弧度為目的設計。這里介紹的中藥頸枕,不是置于枕骨部,而是置于頸后部,以直接改善和保持頸椎生理弧度為目的,設計合理,即使對于無頸椎病癥狀的成年人,也可作為保健之用。中藥頸枕除仰臥也可側臥,側臥時面頰部位于頸枕之上,可使頸椎避免側彎,處于中立位,同樣有舒適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通道| 浏阳市| 海晏县| 涟水县| 元朗区| 裕民县| 许昌市| 兴城市| 禄丰县| 望谟县| 平陆县| 新兴县| 隆林| 疏附县| 亳州市| 客服| 峨眉山市| 左权县| 汨罗市| 长垣县| 凤山县| 航空| 中江县| 北宁市| 江安县| 明光市| 靖宇县| 长武县| 齐齐哈尔市| 沾化县| 太湖县| 介休市| 达孜县| 通州市| 都昌县| 镇江市| 铅山县| 玉山县| 山西省|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