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中藥外治傷科疾患經驗舉要

外用藥物是中醫骨傷科臨證診治疾患的重要手段。吳師機在《理瀹駢文·略言》中提出“凡病多從外入,故醫有外治法,經文內取外取并列,未嘗教人專用內治也”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的觀點,頗為后世骨傷醫家所推崇。在骨傷科臨床同樣應該非常重視對外用藥的應用,積累了很多外治用藥經驗,尤其善用熏洗療法治療骨傷疾患。中藥熏洗方古稱“淋拓”、“淋渫”、“淋洗”、“淋浴”等,是將藥物加水煮沸后熏洗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稍減后再用藥水浸洗患處。早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就記載了熱敷熏洗的方法。可用于四肢關節的損傷,也可用于風寒濕邪痹阻關節經絡之關節腰腿痛等疾患,根據組方藥物不同,具有活血消腫止痛、散寒除濕、舒利關節、舒筋活絡等功效。臨證可以選擇使用中藥熏洗療法,無論是新傷陳傷,還是寒濕痹阻之腰腿關節疼痛諸疾,都有因使用熏洗法治療獲效的病例。除熏洗方外,亦應該使用敷貼、濕敷等多種外治方法,由于這些方法療效卓著,易于掌握,作用直接,而且簡便、價廉,臨床受到患者歡迎。茲就主要外治經驗方藥介紹如下:
1.熏洗一號方
其方藥組成是:梔子15g 生大黃10g 生黃柏10g 元胡12g 土鱉蟲10g 生南星10g 伸筋草10g 透骨草10g 海桐皮10g 澤蘭葉10g 陳艾葉10g。
主要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治療四肢關節軟組織急性損傷,瘀血阻絡,經脈凝澀,而見局部腫痛明顯,皮下瘀斑,關節功能障礙者。方中梔子、生大黃、生黃柏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土鱉蟲破血祛瘀,活絡消腫,通經止痛,續筋療傷;生南星開泄走竄,善于散瘀消腫,局麻止痛;伸筋草活絡舒筋,通利關節,散瘀止痛,主治骨關節損傷后局部腫痛不利;透骨草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散瘀消腫,透骨軟堅;海桐皮味苦平性降,通絡止痛,且能督導渚藥直達病所。澤蘭葉苦辛性香,性溫通達,功在活血祛瘀,利水消腫,散結止痛;陳艾葉為純陽之藥,能逐陳寒,理氣血,溫經脈,暖筋骨,除痹痛。
使用方法:上藥共置于砂鍋內,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續煎20~30分鐘,去渣將藥汁倒入面盆中(大小視患部而定)進行熏、敷、洗。應用時可根據患部采取坐式或臥式,面盆及患部四周可圍以厚布以防蒸汽外瀉,同時尚應調節好患肢與面盆的距離以防燙傷。治療時先將患部直接暴露在蒸汽之上進行熏蒸。待藥液溫度稍降至約50°左右時可用浴巾浸藥液直接敷于患部。再待藥液溫度降至不燙時,可直接將患部沒于藥液之中進行浸洗。熏畢以浴巾拭于患部,保暖防寒。每劑藥限用1天,每天可根據情況2~3次,每次30~60分鐘,每1周為1個療程,一般需用1~3個療程。
急性軟組織損傷屬于中醫骨傷科“傷筋”的范疇,好發于關節周圍,多見于青壯年勞動者,臨床極為常見。骨折、脫位同時也合并有筋傷的存在。經治不當,損傷之筋肉愈合不良,或瘀血不散,凝結積聚于關節或筋肉之間,日久則發為組織粘連、關節僵硬,則成纏綿難愈之陳舊性損傷,以致長期影響肢體關節的功能活動,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藥物熏洗療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藥力集中,直達病所,作用迅速,療效可靠,且無毒副作用,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基礎研究表明,本方能有效地促進局部組織氣血運行,消除軟組織腫脹及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治愈急性軟組織損傷的目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應用本方后消腫止痛快,關節功能恢復好。我們先后用之治療肘、腕、踝、膝等部軟組織損傷病例,均取得良好療效,并以此熏洗方用于跟骨骨折、髕骨骨折、肱骨髁間骨折等近關節部位的骨折術后輔助治療,配合指導功能康復練習,經臨床多例病例觀察,可以明顯改善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
2.熏洗二號方
方藥組成:威靈仙15g 生川草烏各10g 炮山甲10g 生半夏10g 雞血藤15g 杭白芍10g 油松節10g 伸筋草10g 透骨草10g 川桂枝10g 食鹽20g 白酒100ml。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溫經通脈,活絡關節。用于治療一切傷后積血成瘀,痰凝積滯,筋拘不伸,血絡不活,傷肢酸痛欠溫,關節僵硬,活動不利者。本方中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滯,定疼痛,既可祛在表之風,又可化在里之濕,通經達絡而治全身痹痛;本品既可散在表之風邪,又可逐在里之寒濕,而治風寒濕痹,酸痛麻木;生川草烏祛寒濕,散風邪,通經絡,止疼痛;炮山甲咸寒入血,性善走竄,可透達經絡,走趨病所,開竅通絡,搜風散結,消腫利痹,以治風濕結聚,瘀血不散,筋結不伸之癥;生半夏化痰散結,消腫止痛,開泄結滯,散血住痛,以治跌打宿傷,血滯痰凝之癥;雞血藤補血活血,散血舒筋,通經活絡,尤善療損傷后期,肢體腫脹、關節屈伸活動不利者;杭白芍養血斂陰,和血柔肝,舒筋止痛,本方取其養血斂陰,舒筋止痛之功;油松節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伸筋草祛風勝濕,活絡舒筋,通利關節,健骨止痛,主治骨關節損傷后關節腫痛不利;透骨草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散瘀消腫,透骨軟堅;川桂枝溫經通脈,通經祛瘀,通陽化氣,散寒止痛;食鹽具有滲透作用,有利于藥效在組織中擴散;白酒其性走散,能宣行藥勢,通利血脈,疏通經絡,散寒止痛,使氣血條達,藥效發散。
使用方法:上藥共置于砂鍋內,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續煎20~30分鐘,去渣將藥汁倒人面盆中(大小視患部而定),加入食鹽及白酒,而后進行熏、敷、洗。應用時可根據患部采取坐式或臥式,面盆及患部四周可圍以厚布以防蒸汽外瀉,同時應調節好患肢與面盆的距離以防燙傷。治療時先將患部直接暴露在蒸汽之上進行熏蒸,蒸汽之蒸騰作用可促使皮孔毛竅開啟,血管擴張,有利于藥物進入肌膚腠理。待藥液溫度稍降至約50°C時,可用浴巾浸藥液直接敷于患部;再待藥液溫度降至不燙時,可直接將患部置于藥液之中進行浸浴。在整個治療過程之中尚可在患部配合進行推拿、按摩和患肢被動活動等以增強療效。熏畢以浴巾拭干患部,保暖防寒。每劑藥限用1天,每天2~3次,每次30~60分鐘,每1周為1個療程,一般需用1~4個療程。
西醫學認為,受傷肢體經長期外固定后,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不暢,傷肢組織間隙中漿液纖維性滲出物和纖維蛋白沉積,可使關節內外組織發生纖維性粘連;同時由于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攣縮,最后關節活動范圍可發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礙。此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西醫學對此尚無積極有效的療法,而中醫熏洗療法卻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基礎研究證實本方能有效地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與淋巴液循環,消除軟組織的腫脹及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說明該方療效確切,消腫止痛作用快,關節功能恢復好,且無毒副作用。我們先后應用本方治療符合適應證的患者150余例,均取得滿意療效。
中藥熏洗方法運用得當,能取得滿意的療效,但是臨床需掌握適應證,需注意以下禁忌證:局部皮膚破損或有張力性水皰者;處于軟組織損傷滲出期24~36小時)者;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考慮為細菌性炎癥者;對熏洗藥液過敏者;局部腫脹、劇痛,可疑為筋膜間隔綜合征者;并發神經、血管損傷者均忌用。
3.傷損膏
方藥組成及用法如下:生南星100g 生半夏100g 生大黃100g、生黃柏100g 生三七80g 血竭80g 生川烏60g 生草烏60g 片姜黃100g 澤蘭葉80g 冰片60g 樟腦6g。上藥共為細末,酌加蜂蜜調成糊狀,攤于紗布或綿紙上,厚約2mm,包敷于傷處四周,每日換藥1次。功效:活血祛瘀,除濕利水,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骨斷筋傷,腫脹明顯者。孕婦慎用。開放性損傷,局部有張力性水皰以及皮膚對本藥過敏者忌用。
本方所治之證乃跌打損傷,瘀停濕阻所致。方中生南星開泄走竄,長于散瘀消腫,且有局麻止痛作用。生半夏化痰散結,消腫止痛,善于開泄結滯,散血住痛以治跌打宿傷、血滯痰凝之癥。生大黃、生黃柏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消腫定痛。生三七祛瘀止血,消腫住痛,散血而不留瘀。血竭逐瘀消腫止痛,常用于跌打扭挫,瘀血作痛及皮下血腫等癥。生川草烏祛寒濕,散風邪,通經絡,止疼痛。片姜黃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祛風療痹。澤蘭葉苦辛性香,性溫通達,活血祛瘀,利水消腫,散結止痛。冰片芳香開竅,消腫散結,搜風止痛,尤能辛香走竄,通以透內,引所佐諸藥入內。樟腦芳香走竄,祛風除濕,活血散瘀,善療寒濕痹阻,氣血凝滯作痛之癥。
曾用本方治療一扭傷致右踝腫痛患者,男性,47歲,患者自訴當天上午下樓梯時不慎在內翻位將右踝關節扭傷。診時見右踝腫脹明顯,尤以外踝部為重,局部皮色青紫,皮下瘀斑,未見明顯畸形,右側外踝部壓痛(+),右足跟縱軸叩擊痛(-)。右踝常規X線片提示:未見骨折。臨床診斷:右踝關節扭傷。證屬筋脈受損,瘀停濕阻。治宜活血祛瘀,續筋療傷,除濕利水,消腫止痛。予傷損膏外敷,每日更換1貼。經治7天,局部腫消痛止,逐漸開始功能活動。
本方具有非常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多年來我們一直應用于骨傷科疾病,有明顯的改善微循環,消炎鎮痛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汶川县| 湖口县| 兰溪市| 渭南市| 浮山县| 明水县| 沁阳市| 镇巴县| 台东市| 广灵县| 玉屏| 张家川| 莒南县| 长寿区| 武清区| 墨江| 防城港市| 吴川市| 绵竹市| 漳浦县| 福州市| 拜城县| 荔浦县| 故城县| 威海市| 获嘉县| 屯昌县| 高平市| 惠州市| 宝清县| 甘孜| 乐都县| 盐亭县| 蒙城县| 吉安市| 集安市| 白沙| 长治县| 宝兴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