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外治法

歷代醫家對肛瘺病外治法的適應證、主要操作方法、方藥組成等均有詳細論述,并隨著改朝換代而不斷改良,不斷進步,主要包括切開法、熏(洗)法、膏藥貼敷法、插藥、脫管法及掛線法。
1. 熏洗之法
早在《五十二病方》:“牡痔之有數竅……燔炭其中,鍛駱阮少半斗,布炭上,以布周蓋,坐以熏下竅。”《太平圣惠方》:“治痔瘺疼痛,腫硬不消,宜用此熏方:莨菪子、韭子、雄黃、吳茱萸、豬牙、皂莢……燒一丸熏痔疹上,日可兩度用之。”《仁齋直指方論》:“熏漏瘡方……如燒香法,置長桶內,坐熏瘡處”,以上所述為燃燒藥物,以藥煙熏治之法。《備急千金要方》:“治痔下部出膿血有蟲,旁生孔竅方……置大盆中,適寒溫坐其中,如浴狀,蟲悉出,冷又易之,不過二三度瘦。”《仁齋直指方論》:“漏瘡孔中多有惡穢,常須避風洗凈……煎湯洗。上洗畢,候水出,拭干……”。以上所述即為湯藥熏洗法,先用湯藥蒸氣熏蒸患處,待湯藥溫度適中后再坐浴其中。湯藥熏洗操作較煙熏簡單,患者易于接受,且療效明顯,故沿用至今。
2. 膏藥貼敷法
根據外用藥物的不同劑型,有油膏,摻藥,箍圍藥等。膏藥貼敷首見于《外臺秘要》小兒瘺瘡方四首:“……家中石灰研敷之,厚著之……諸藥末,攪凝,涂之瘥。備急若患漏瘡,頭盡開出膿,夜復合者方。大附子一顆,內鯽魚腹中,于炭火上燒灰,研以敷之,更搗蒜以封之良。”《太平圣惠方》:“治小兒諸疹,穿穴成瘡,痛不可忍方……涂于故帛上貼,日二換之。”“麝香,和撳作餅子,當于瘡上貼之,神效……”初起多用清熱活血、拔毒殺蟲之藥物。文獻整理中發現,外敷法多用于“痔漏疼痛不肯忍”時,多以清熱消炎止痛功效藥物為主。至明代時期,醫家發現肛瘺“久不斂口”、“久不生肌”,即出現諸如“生肌散”、“加味天然散”等一系列外敷的祛腐生肌方劑以促進瘺管愈合。
3. 針灸法
針灸的方法治療肛瘺的記載散見于歷代著述中。如《千金方》說:“天突、章門、天池、支溝主漏。”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有“長強主下漏”的記載。《丹溪心法》還有更詳細的記述,曰:“漏瘡……以艾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撤熱,不可使痛,干則易之……來日再灸,直至肉平為效。”西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卷九·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肛》更有肛腸病針灸治療的專篇論述。現在,針灸法用于肛瘺治療者殊為罕見,一般只作為手術前后的輔助療法。
4. 瘺管切除法
早在公元前475年左右,我國就已經有了瘺管切除的方法。如《五十二病方》所載:“巢塞直者,殺狗,取其脬,以穿螽,入直中,炊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古今醫統大全》:“脈陷為漏,留連肉滕……大抵漏瘡多生于肛門之畔……治法或灸百壯令開,或用針開之。”《外科正宗》:“膿既已成,當用針通,此舉世自然之良規也。”描述的是將瘺管牽拉出肛門,用刀慢慢地將瘺管切除的方法,可見肛瘺切開療法從古傳承至今,這與西方醫學的肛瘺切開術與切除術幾乎在同一時期。
5. 脫管法
脫管法是將具有提膿化腐作用的藥物做成捻子(或線、釘、棒等),放入竇道或瘺管中,使管壁腐蝕脫落,以達到祛腐生新,治愈疾病的目的。用脫管的方法治療肛瘺,最早見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是將砒霜溶于黃蠟中,“攪和令勻,看瘡口大小,捻為條子,每于發時,用棉裹納瘡竅子中”。到明清時期,脫管法已經廣泛地用于肛瘺的治療,如《普濟方》、《秘傳外科方》、《外科正宗》、《針灸大成》、《外科啟玄》等都有詳細記載。明代申斗元的《外科啟玄》就說:“黃蠟丸,痔漏內去肉管子藥方……先溶黃蠟松香,次入細藥攪勻,冷令取出,手捻如線香條子,亦看漏眼子大小深淺,先用荸薺苗探之,深即入深捻子,淺則淺捻子,裝細合宜,一日一換。待內管子去凈,自然管淺肉平,次上生肌散等藥為妙。”詳細介紹了藥捻制作、使用探針、據管施捻和后期換藥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近四十年對脫管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一,觀察其臨床療效,篩選出了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藥物組方。傳統脫管藥捻的處方中大多數都含砒,如王氏、蔡氏報道的方法。由于砒毒峻猛性烈,毒副反應很大,實踐中醫家們發現,紅升丹(水銀、火硝、白礬、雄黃、朱砂、皂礬)提膿祛腐力很強,又無砒毒峻烈性猛之弊,故20世紀60年代以后,臨床主要使用以紅升丹為主制成的各種藥捻、藥條。其二,初步闡述了脫管法的療效機制。肛瘺的形成,主要是肛門局部癰疽潰后,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導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又兼邪去未盡,局部失養而致。中醫學認為“腐肉不去,(則)不可以言生肌。”脫管法正是根據祛腐生肌這一法則而創立的。它納藥于瘺管中,使藥力直達病所,膿腐脫凈,余毒隨膿引出,氣血通暢,新肉遂生,瘺管乃愈。其三,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了含砒藥捻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有劇毒。紅升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汞,有強烈的殺菌和祛腐生肌功能,能破壞細菌酶的巰基和凝固蛋白質而起到殺菌作用。腐蝕藥產生的持久的消毒殺菌作用還能對抗生物感染對創傷愈合的抑制,有利于創口的恢復。存在問題:脫管法除將瘺管壁及壞死組織腐蝕脫落外,幾乎不損傷或很少損傷正常組織,因而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顯然優于其他任何手術療法。以保留肛門括約肌的角度來說,數百年來,它與明代出現的掛線療法曾同是中醫治療肛瘺的兩大經典方法。但是,雖然它較好地解決肛瘺的管道部分,保護了肛門功能,由于歷史的原因,它卻未能解決肛瘺的內口與原發灶的問題,而這恰好是肛瘺反復發作,難以愈合的關鍵。
6. 掛線法
掛線法是肛瘺治療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的問世,使肛瘺復發率得到降低,后遺癥得以減少。掛線法始于明代,并在當時就對其作用機制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外敷、熏洗、脫管之法“皆治其近淺之漏耳”,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針對“其深遠者”,首先引用《永類鈐方》掛線療法:“掛線治法治外痔并漏囊癰、懸癰、臀癰。芫花入土根……以生絲線入膏再熬良久,膏濃為度,線陰干,膏留后用……一漏并三癰不論瘡孔數十,但擇近肛者,以馬蓮草探之。若一孔通腸者,先將銀條曲轉,探入谷道鉤出草頭,將線六七寸一頭挽成活套扣,以不挽線頭系草上引過大腸,解線頭穿活扣內出寸長,系三錢四五分鉛錘懸空墜之,坐臥方便使不粘衣,可取速效……若七日及落線后,旁瘡有未干,此原腸澼非止一口,仍要再穿。若穿不動者,以紙捻蘸代針散頂至痛,即曲折處三二次通即穿線,其線落下,再用生肌散。”
掛線療法首載于明代的《古今醫統大全》,距今400多年。該書作者,嘉靖時名醫徐春甫曾患肛瘺。他在書中描述了其使用掛線療法的親身感受:“予患此疾一十七年,遍覽群書,悉遵古法,治療無功,幾中砒毒,寢食憂懼。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根煮線,掛破大腸,七十余日,方獲全功。”通過進一步的臨床實踐,他較系統地總結了該療法的操作方法、掛線時間和治療機制。如他詳細記載了操作方法:“不拘數瘡,上用草探一孔,引線系腸外,墜鉛錘,取速效。”明確了掛線時間:“線落日期,在瘡遠近,或旬日半月,不出二旬。”對該療法的療效進行了觀察:“線既過肛,如錘脫落,百治百中”,“未穿瘡孔,鵝管內消,七日間膚全如舊”。還對掛線療法的治療機制做了初步闡釋:“藥線日下,腸肌隨長。僻處既補,水逐線流。”“譬筑堤防決,水既歸漕,眾流具涸,有何泛濫。”
至清代已為臨床廣泛應用,并成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首先確立了治療原則。如《外科大成》記載:“凡用掛線,孔多者,先治一孔,隔幾日再治一孔。”《醫門補要》曰:“如虛人不可掛線,易成勞不治”。其次改良了手術器械和操作方法。《外科圖說》載有“探肛筒”、“過肛針”、“鐮狀刀”等用于掛線的手術器械。《醫門補要》記載:“痔漏掛線,用細銅針,穿藥線,右手持針插入瘺管內,左手粗骨針插入肛內,鉤出針頭與藥線,打一拉箍結,逐漸抽緊,如紐扣系藥線稍墜之,七日管豁開,摻生肌藥,一月收口。”所錄手術器械、操作方法及術后處理方法,一直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成立以后,掛線療法經中西醫臨床學者不斷改進、創新,進入了一個輝煌時代。其治療病種從單一的肛瘺擴展到肛周膿腫、直腸狹窄、便秘等病種;其治療機制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其優點在臨床應用中不斷被發現。經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該療法不但治療高位肛瘺、復雜性肛瘺、直腸周圍膿腫、跨間隙肛周膿腫等肛腸科難治性疾病具有滿意的療效,而且在減少損傷、保護肛門功能方面,優于其他手術療法,其在臨床方面的創新與發展符合了現代外科微創化發展趨勢。在新世紀具有“簡”“便”“廉”“驗”特點的掛線療法常常成為醫患雙方的共同選擇,使得該療法成為目前肛腸科臨床應用最普遍的傳統特色療法。
掛線療法的最大優點是既能治愈高位肛瘺又不致完全性肛門失禁。該療法能獲這種較理想的治療效果是通過掛線慢性勒割、異物刺激、引流和標志四種作用取得的。慢性勒割作用是指通過緊線或彈力收縮,可以局部產生壓迫性缺血性壞死而緩慢分離,在逐漸分離過程中,括約肌分離和組織的纖維化修復可同時進行,使分離后的肌端有附著支點,就可縮小分離后距離,減少功能障礙;異物刺激作用是通過線或橡皮筋的一種異物刺激在局部產生炎性反應,進而引起纖維化而使括約肌斷端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引流作用則將掛線作為固定在病灶深部的導線,其牢固而持續的引流作用,保證了創口的充分引流,可減輕感染;標志作用通過掛線標明外口與內口關系,為分期處理瘺管,切開已纖維化的括約肌提供準確的位置。動物實驗結果亦顯示:一次切開犬肛門括約肌,隨括約肌回縮可造成大的創面和括約肌端大距離缺口,愈合后形成大面積瘢痕,使肛管內壓大幅度下降,排便功能受到嚴重障礙。通過橡皮筋將括約肌緩慢勒斷,則造成的創面和括約肌斷端距離小,愈合后形成小面積瘢痕,只有肛門管內壓輕度下降和輕度功能障礙。因而認為掛線療法是一種合理的科學治療方法,其治愈肛瘺又避免肛門失禁等后遺癥的原理是:①掛線法實際上是以線代刀的慢性切開術。線的張力或橡皮筋的彈力使被勒緊的瘺管由于血運障礙而逐漸發生壓迫性壞死,將整個瘺管變成開放性創面。②線作為瘺管創面內的有效引流物,使膿血滲液及時排出,不致繼發感染。③在瘺管后壁組織被逐漸切開的過程中,其前壁組織由于引流通暢、化腐生肌藥物的作用和局部新鮮創面血供的恢復而逐步愈合,不致發生創口表面早于基底愈合的假愈現象。④線的慢性勒開與組織的逐漸愈合同步進行,維持括約肌功能的肛管直腸環在完全切斷之前,先被切斷的兩端已與周圍組織逐漸粘連固定,形成了新的力學支點,不會因收縮過多而改變位置,也不會在術后形成肛門大豁口。臨床發現后遺癥的發生主要與掛線時間的長短有關。掛線時間短者,術后易發生肛門失禁;掛線時間長者,不易發生肛門失禁。眾所周知,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之所以不發生肛門失禁,是因為掛線的慢性勒割作用和異物刺激作用的結果。但這些作用需多少時間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呢?《古今醫統大全》指出:“線落日期,在瘡遠近,或旬日半月,不出二旬。”現代研究表明一般掛線時間不得少于2周。根據創傷修復的現代概念,掛線的創傷或異物刺激機體所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是由膠原和少量間質組成。膠原的合成以第1~2周最快,第3~4周沉積,并且隨著時間推移,膠原的交聯作用增強,創口抗張強度也提高。也就是說必須有2周以上的時間,才能在自控肌層斷端形成足量的纖維結締組織,使之得到有效的固定,而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緩慢緊線減輕了患者的疼痛,對療程亦無影響,經充分引流的創口在脫線時,已變得淺平,脫線后可很快愈合,而無假性愈合之慮。傳統的掛線療法在治療中,都必須勒斷肛門外括約肌等肛門自控肌層,雖然緩慢勒斷基本保證了肛門功能,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肛門功能損傷。近年來,研究發現,將掛線的四種作用分解應用,可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肛瘺二步程序切開術將掛線通過瘺管內外口纏繞在括約肌上,但不收緊勒割,僅作引流、異物刺激、標志用,待炎癥消散,纖維增生形成,去掉掛線,將瘺管切開。該法認為增生纖維可防止括約肌在切開時回縮,從而保護肛門功能。保留括約肌掛線法,基于西醫學肛門腺感染學說,在清除原發灶及外口后掛入橡皮筋,取用掛線的引流、異物刺激作用,舍棄了有導致肌肉損傷、術后疼痛和延長療程缺點的慢性勒割作用,掛線而不勒斷括約肌,待炎癥消散、內口創面變淺接近愈合時,拆除橡皮筋,換藥至創面愈合。由于該法較好地解決了肛瘺治療中存在的復發率高、功能保護差等問題,符合現代外科微創化發展趨勢,成為具有中醫特色的保留括約肌手術新方法。
國外對掛線療法亦有臨床應用記載。如印度較早有應用藥線療法治療肛瘺。目前英、美、日等國應用較多。日本應用掛線療法的方法與我國相近。日本著名肛腸外科學者三輪德定和高野正博認為該療法療效滿意,具有不用刀、分離創面小、術后基本不出血、局麻下就可進行、術后可以從事日常工作等優點,缺點是分離創面較狹深。英、美等國稱掛線療法為泄液線療法,其使用的方法與我國有所不同。一種方法是用線作為第二次切開的標志,用于高位肛瘺的二期手術;另一種方法是掛線引流后拆除。英國著名肛腸外科學者Goligher提出泄液線療法應作為治療高位肛瘺的首選療法,該療法無效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近年來,國外許多學者將掛線引流法用于Crohn病引起的肛瘺和繼發于AIDS 的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治療,取得較滿意的療效,值得我們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双城市| 比如县| 永丰县| 乌鲁木齐市| 建瓯市| 永嘉县| 汽车| 高陵县| 仁寿县| 奉新县| 嵊州市| 琼中| 海南省| 长泰县| 进贤县| 龙口市| 容城县| 策勒县| 偃师市| 林芝县| 芦溪县| 天全县| 建平县| 蓝山县| 土默特左旗| 子长县| 萝北县| 永福县| 富民县| 盐池县| 东海县| 巫山县| 台南市| 和林格尔县| 茌平县| 称多县| 太谷县| 政和县| 富锦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