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秉宜治療肛瘺經驗傳承與創新
- 谷云飛
- 607字
- 2020-08-31 20:00:53
(一) 內治法
古代醫家對于肛瘺病因病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由偏及全的,在內治的方法上表現為以下三個發展過程:補法,攻補兼施,內外同治。
1. 補益臟腑氣血之虛,扶正以固根本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漏瘡,先須服補藥生氣血,用參、術、芪、芍、歸為主,大劑服之”。明·薛己提出肛門病的發生與局部氣血運行不足有關,其《外科發揮》中多用“八珍湯”“四物湯”“四君子湯”之類的補益氣血之方劑。《外科正宗》曰:“虛弱者兼服養血健脾之藥,最為穩當。然而痔與漏治法不同,治痔必須治血為主……漏瘡須服補藥,以生氣血……。”此類代表方有四君子、四物湯、八珍湯、芍歸湯等。
2. 清熱解毒祛濕,攻補兼施
明清以來,醫家們認識到肛瘺是元氣既虛,毒邪又去而未盡。治療中,補益之中又輔以清熱利濕、殺蟲之法,攻補兼施。明朝李梴《醫學入門》云:“漏流膿血,初是濕熱,久是濕寒。初起宜涼血清熱燥濕,病久則宜澀竅、殺蟲溫補。”宋·楊士嬴《仁齋直指方論》認為:“治法溫散風冷為急”。故其方多以溫腎散寒之藥,溫散漏瘡風冷。此類代表方用豬腎丸、乳香丸、溫腎丹等。
3. 內外并重,內外同治
明清醫家還特別注重外科疾病的全身辨證,整體與局部并重。如明代竇夢麟的《瘡瘍經驗全書·痔漏癥并圖說》說:“單漏,治之須以溫暖之劑補其內,生肌之藥敷其外。”清代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亦曰:“治漏之法,初宜涼血清熱,久宜澀竅殺蟲,兼于溫散。若久而孔竅,必用毒藥腐蝕,而后新肉可生,治其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