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頭痛
頭痛指由于外感與內傷,致使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頭痛既是一種常見病證,也是一個常見癥狀,可以發生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先兆。包括西醫學中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及慢性陣發性偏頭痛等。
劉老認為,頭痛主要與風、瘀、虛有關,因此多從外邪、內風、瘀、虛論治,常用疏風散邪、平肝息風、活血通絡、補益匡正之藥,并權衡兩類藥物的主從。
治外邪各法常用如下藥物:疏風,常用蘇葉、荊芥、防風、藁本、白芷、辛夷,或薄荷、蟬衣、菊花、蔓荊子等藥;散寒,常用細辛、吳茱萸、白附子、肉桂、附子、生姜等藥;清熱,常用石膏、夏枯草、草決明、生地、牡丹皮、黃連、黃芩、膽草、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重樓等;化濕,常用藿香、佩蘭、石菖蒲、蒼術、厚樸、羌活、獨活等。
治肝,指以疏理肝氣、平息肝風為主的一類治法。包括疏肝理氣和平息肝風兩類藥物,前者用柴胡、香附、枳殼、川楝子、青皮等藥;后者用全蝎、蜈蚣、僵蠶、鉤藤、天麻、白芍、白蒺藜等藥。
治瘀,指以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治療瘀病為主要作用的一種治法。常選用川芎、丹參、益母草、紅花、郁金、延胡索、莪術、蒲黃、三七粉等藥物。
治虛,指通過扶助正氣,補益虛損,使清陽得升,腦髓得養的治法。常選用益氣養血藥如黃芪、黨參、桂枝、仙鶴草、當歸等,用溫腎益髓之藥如附子、淫羊藿、熟地黃、山藥、菟絲子等。
陽虛氣弱,清陽不升
案1
周某,女,34歲。初診日期:2012年7月11日。
頭痛加重6天。
患者素有頭痛病史,近日因勞累致疼痛加重,不能工作,經當地醫院住院治療已6日,無明顯療效,故轉來我處??滔掳Y見:頭空痛,昏蒙不爽;惡心欲嘔,面色
白無華,神疲懶言,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查:血壓70/40mmHg。

證屬陽虛氣弱、清陽不升,治宜益氣溫陽。
處方:西黨參15g,制附片10g,仙鶴草30g,黃精15g,玉竹15g,桂枝10g,枳實10g,甘草10g,陳皮7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8月20日):服藥當晚即頭痛緩,嘔惡止;3劑后,頭痛止,體力及精神好轉,已能上班。刻下:面色轉華,神旺肢溫。血壓100/70mmHg。效不更方,續服7劑,諸癥愈。
此后患者頭痛偶有發作,每自服上方3劑即愈。
按
《素問·脈要精微論》謂:“頭者,精明之府。”頭為髓海之所,又為諸陽之會,受五臟六腑之精氣的濡養。陽氣旺盛,則清陽可上出清空,髓海清明;陽氣虧虛,清陽不能上承于頭面,腦髓、經脈失養,不榮則痛。本案患者血壓低于正常,并見面色少華、神疲乏力等癥,結合舌脈,知病由陽氣虛、清陽不升所致。方中黨參益脾補氣,附、桂溫補腎氣;仙鶴草又名脫力草,能治脫力勞傷;黃精、玉竹益氣陰,枳實行氣,實驗研究表明,三藥均有升提血壓的作用。本案用藥精簡,而療效頗佳。一如本案之用藥,劉老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運用中藥,藥雖少而力尤宏,效果尤著。劉老常謂,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擴大了中藥主治范圍,也細化、增加了中藥使用指征,積極汲取相關知識,對臨床提高療效十分有益。
血虛不能上榮
案2
羅某,女,38歲。初診日期:2008年3月7日。
頭痛近3年,勞累后加重。
患者稟賦素弱,近3年來,每于勞累后頭痛發作,發則綿綿難愈;多方求治,療效不顯??滔掳Y見:頭痛、頭昏,不耐勞作;面萎無華,神疲肢倦,心悸不寧,月經量少;舌淡,脈細弱。
因血虛不能上榮而痛,故重在養血。
處方:熟地黃30g,當歸15g,白芍10g,川芎10g,阿膠(烊化,沖兌)10g,黃芪30g,白芷10g,細辛3g,露蜂房10g,茯神1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藥1劑而痛緩,3劑痛止,體力恢復。前方去細辛,加菟絲子30g,并囑服八珍顆粒善后,后頭痛未再發,月經量正常。
按
患者頭痛綿綿,伴頭昏、心悸,且面白、舌淡、脈細弱,為血虛之征。血虛頭痛與氣虛頭痛其疼痛程度多較弱,且均可見神疲乏力、脈弱,但血虛者多面色萎黃無華,并有心悸、寐差、月經量少等癥,可相鑒別。今血虛,腦絡不榮,故綿綿作痛。以四物湯加阿膠養血補血,又可柔肝緩急止痛;《雜病廣要》謂:“血虛頭痛……雖宜補血,又必兼養其氣,以血非氣不生也。”方又加黃芪,補氣以生血。更入細辛、露蜂房溫陽散寒止痛。頭痛止后,又入菟絲子補腎填精,并可調節內分泌,防止早衰。待頭痛止后,繼以八珍劑補氣養血、鞏固療效。
腎精不足,髓??仗?
案3
嚴某,女,48歲。初診日期:2001年11月9日。
頭痛伴月事愆期1年。
患者1年來頭痛時作,且月事愆期,二三月一行,且量少色淡??滔拢侯^空痛,頭昏;面色萎黃,耳鳴健忘,腰酸腳軟,寐差,時烘熱汗出;舌淡,脈細。
此腎精不足、髓海空虛之證,治擬滋腎填精、安神通絡為法。
處方:熟地黃30g,懷山藥15g,山萸肉10g,菟絲子30g,枸杞子15g,仙茅7g,黃柏7g,炒酸棗仁30g,三七粉5g,醋延胡10g,川芎10g,全蝎3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頭痛、頭昏已無,烘熱汗出亦止,唯夜寐欠安。原方去全蝎,加生龍骨、生牡蠣各15g,繼服14劑。
藥后寐轉安,月事以時下。囑服六味地黃丸以竟全功。
按
本案頭痛,伴耳鳴健忘、腰酸腳軟,是腎虛證無疑。腎者,藏先后天之精而生髓。腎精虧,則髓海空虛,絡脈失養,故頭空痛而昏。以六味地黃丸中“三補”以填精益腎。因患者正值圍絕經期,陰陽兩虧,陰虛則內守無功,相火妄動,故月事漸稀,出現烘熱、汗出等火熱上炎的癥狀。由是乃取二仙湯之仙茅、黃柏,既補腎溫陽,又可滋腎清火。針對頭痛,予川芎、全蝎活血祛風止痛,妙在入三七、醋延胡以活血鎮痛,酸棗仁寧心安神而止痛。劉老認為,痛癥均為心神之變,寧心安神可幫助緩解疼痛,故治療痛癥常形神并治,輔以鎮靜、安神之品。
瘀熱阻絡(腦震蕩)
案4
吳某,女,17歲。初診日期:2001年4月5日。
后腦與顳部劇烈刺痛半小時。
患者頭部撞傷后昏迷,急送入院搶救,約半小時后蘇醒。后腦與顳部疼痛劇烈,如錐刺刀割,須服止痛藥方可稍緩,移時疼痛如故。又值高考之期不遠,甚為焦急。經病友介紹,故來求診。刻下:頭痛呻吟,神情凄苦,面色晦暗;舌紫黯,脈細澀。
此外傷損傷腦絡,瘀血停滯化熱;治當涼血化瘀,通絡止痛。
處方:生地黃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紅花6g,全蝎10g,露蜂房10g,炒酸棗仁10g,三七粉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頭痛大減,已能勉強上課,頭昏;寐差,思維遲鈍;舌黯,脈細。處方:北黃芪30g,熟地黃15g,白芍15g,川芎10g,全蝎10g,炒酸棗仁30g,夜交藤30g,三七粉(分沖)6g,醋延胡15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7劑。
三診:頭痛、頭昏止,眠安,稍覺乏力。處方:北黃芪15g,西黨參10g,熟地黃1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枸杞子15g,北五味10g,茯神10g,北山楂10g。14劑。
患者藥后體力恢復,頭痛及頭昏未作,順利考入大學。
按
此例頭痛因頭部遭受撞擊所致。劉老指出,外傷之早期以瘀熱為患居多。腦府經受猛烈外力沖擊,腦絡受損,瘀血內停,壅遏化熱,絡脈攣急而作痛。如本案其痛劇烈,如刺如割,且面色晦暗,舌紫黯、脈澀,均為瘀血阻滯之征。治宜涼血散瘀、息風定痛,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易熟地黃為生地黃,因其功擅活血祛瘀,能治外傷后諸癥,《神農本草經》即謂其“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且其性甘寒,是涼營血、散瘀熱之佳品。因瘀血阻滯,絡脈失養,脈管攣急,化生內風,故佐以全蝎、露蜂房以息風解痙止痛,配合酸棗仁、三七粉寧神止痛,又有活血養血之用。
二診時,頭痛明顯減輕,覺思維遲鈍、寐不安,以外傷后氣化受阻,新血不生,兼之瘀血阻滯,使魂舍不安,故夜寐不寧。故以益氣養血、平肝通絡為法。方用四物湯去當歸,并加大劑量黃芪益氣以生血活血;伍酸棗仁、夜交藤養心血而安神,龍骨、牡蠣平肝陽以寧神,更入三七、延胡以祛瘀血、安魂舍、止疼痛。三診時患者癥狀續減,頭痛昏已無,寐轉安,唯覺乏力,故以扶正為主,繼以益氣養血為法,更入枸杞、五味子以補肺益腎,伍茯神健脾寧神,山楂活血、助運化。
瘀血阻絡,腎虛不榮(腦外傷后頭痛)
案5
李某,女,40歲。初診日期:1996年8月24日。
頭部劇烈疼痛2年。
患者2年前因車禍撞傷頭部致昏迷,急送醫院檢查,未發現頭顱骨折及顱內出血;約3小時后蘇醒,因無其他不適故帶藥出院(具體用藥不詳),病休3天后上班。孰知稍用腦即頭痛難忍,無奈又請假治療,但頭脹痛仍劇,兼頭暈,輾轉多處治療,病情無明顯緩解,不能堅持正常工作??淘\:頭痛難忍,呻吟不止;面色晦暗,形體瘦削;腰膝酸軟,月事愆期而少,心煩不寐,健忘;舌淡黯,脈沉細。
證屬瘀血阻絡、腎虛不榮,治擬補痛榮絡、化瘀通經。
處方:北黃芪30g,熟地黃30g,懷山藥15g,山萸肉10g,北枸杞10g,淫羊藿10g,川芎15g,白芍10g,細辛3g,土鱉蟲5g,露蜂房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9月2日):頭脹痛大減,心煩亦平,仍寐差。處方:北黃芪30g,熟地黃30g,懷山藥15g,山萸肉10g,北枸杞10g,淫羊藿10g,川芎10g,三七粉6g,延胡索10g,炒酸棗仁30g。
三診(9月10日):頭痛止,寐轉安,已可工作;仍乏力,月事愆期。處方:北黃芪30g,熟地黃15g,懷山藥15g,山萸肉10g,菟絲子30g,覆盆子30g,枸杞子10g,澤蘭15g,艾葉10g。
患者服藥后精神轉佳,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增多。囑服人參養榮丸調養。
按
本案腦外傷后頭痛已2年,其瘀血久留,新血難生,肝失所養,營絡不榮,漸至肝腎精氣虧虛。而腦府為髓海,為腎精所上承、滋養。腎精虧虛,則髓海失養,腦府不充,使頭痛昏更甚。因此,劉老認為,本病之后期以腎虛血瘀為主要矛盾。正如《景岳全書·頭痛》所謂:“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里。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其大綱也?!痹摶颊呙嫔薨怠⑿误w羸瘦、腰酸膝軟的為腎精虧虛、瘀血內停之證?!督洝吩疲骸靶尾蛔阏?,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笔且赃x用藥之味厚者,如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滋補腎陰,并伍枸杞、淫羊藿溫腎、益精氣,入大劑量黃芪扶助正氣。其止痛者,重用川芎,配白芍,活血柔肝以止痛;土鱉蟲、露蜂房專入絡脈,搜剔久瘀重濁,逐瘀通絡以止痛;又佐少量細辛,溫絡散寒而止痛。二診時,頭痛大減,乃去陰柔之白芍,以及細辛、土鱉蟲、露蜂房之搜逐性烈之品;因有不寐,故加酸棗仁以養心安神,及三七、延胡索以寧神鎮靜,又可活血止痛。三診時,頭痛若失,仍月事愆期,故改用補益沖任精血之方,其后月經復常。
肝陽上亢(高血壓)
案6
陳某,男,48歲。初診日期:1998年5月11日。
頭掣痛而昏近半年。
患者近半年來因事業不順,常自郁悶焦慮,漸致頭掣痛而昏;曾測血壓160/90mmHg,未服用降壓藥??淘\:頭掣痛,如有重壓;面紅,心煩易怒,夜難入寐;舌紅、苔薄黃,脈弦。
此肝陽上亢之證,宜平肝潛陽。
處方:夏枯草30g,鉤藤15g,天麻10g,白蒺藜10g,全蝎10g,白芍15g,石決明30g,川牛膝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頭痛減,心煩焦躁亦緩,入睡仍難。測血壓140/85mmHg。處方:夏枯草30g,鉤藤15g,白芍10g,天麻10g,炒酸棗仁30g,夜交藤30g,三七粉6g,醋延胡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
三診:頭痛明顯減輕,寐安。測血壓130/80mmHg。仍以二診方進退,調治數月,頭痛消失。
按
肝陽上亢型頭痛、頭昏臨床較為多見,尤其是高血壓常見頭部脹滿、掣痛且昏,并伴有面色紅赤、心煩易怒、脈弦勁等證候。因肝體陰而用陽,若肝陰或腎陰不足,則易出現陰不涵陽、致使氣陽郁結,甚則化為亢陽上擾清空,本案即屬此類頭痛。今仿天麻鉤藤飲之義,用天麻、鉤藤以平肝息風;妙在重用夏枯草,以清肝熱而解郁窒,則脹痛可除;今血氣亦隨風陽上逆,故除用石決明重鎮潛陽外,還需伍川牛膝引血氣下行。諸藥調配得當,肝陽亢奮之勢得以平抑,故二診時患者頭痛、心煩均明顯緩解,血壓亦有所下降。治已取效,故仍守原法,因其睡眠不安亦影響疾病康復,需積極治療,入酸棗仁、夜交藤以安神助眠,三七、延胡養肝血、通肝脈、寧魂舍,且能寧神止痛;因肝陽上亢之勢已緩,故去石決明,改用生龍骨、生牡蠣,既可續平肝陽,又能寧神定志。藥后,諸癥均緩解,血壓已降至正常范圍,故仍守方調治,以竟全功。
風陽阻絡(偏頭痛)
案7
劉某,女,31歲。初診日期:2004年6月15日。
右側頭頂疼痛近1年,呈發作性掣痛、脹痛或刺痛。
近1年來常右側頭頂疼痛,呈發作性掣痛、脹痛或刺痛,嚴重時頭痛難忍,須服止痛藥方可漸緩,伴頭脹、煩躁、口苦咽干,頭痛多反復發作,持續時間較短,無失眠多夢。查見頭痛貌,急躁狀,面紅耳赤,舌偏紅苔黃,脈弦。腦血流圖、腦電圖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西醫診斷:偏頭痛;中醫診斷:頭痛(風陽阻絡)。治以平肝潛陽,息風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g,鉤藤15g,山梔10g,黃芩10g,夜交藤10g,川芎6g,石決明30g(先煎),決明子30g,益母草10g,全蝎3g(研末沖兌),甘草5g,生龍骨30g(先煎),生地黃15g。7劑。
二診:服上方3劑后癥狀減輕,7劑后頭痛未作,頭脹、煩躁、口苦咽干消除,舌偏紅、苔薄黃,脈偏弦。原方續服5劑。
按
偏頭痛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其發病與自主神經、血管舒縮功能、體液物質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系由風邪、氣郁、陽亢、痰濁、瘀血,或陰陽氣血虧虛,腦絡失養所致。劉老師認為,本病實證以風、痰、瘀為主,虛證以陰血虧虛為多,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尤其與肝臟關系最為親密,如臨床常見證型的肝陽上亢,肝氣郁結、肝腎陰虛、瘀血阻絡等證均與肝臟的疏泄條達功能失常有關。肝陽上亢是臨床常見證型,采用天麻鉤藤湯加減,酌情加用蝎蠶等蟲類息風藥、龍牡等平肝潛陽藥可以提高療效。
風痰瘀阻(偏頭痛)
案8
鄧某,男,46歲。初診日期:2005年11月17日。
發作性頭痛3年。
患者發作性頭痛已3年,開始時以左側頭項為主,每1~2個月發作1次,以后出現雙側頭痛,每月發作數次,嚴重時1周發作3~4次,常因生活中小事不遂心而發病,突發突止,每次持續30分鐘至數小時不等,為兩側頭項部劇痛,呈錐鉆或裂開感,十分痛苦,服普通止痛藥療效不佳;發作時伴頭脹、心煩、頭昏、胸脅悶脹、惡心納差。就診時見其抱頭向壁,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舌黯、舌下絡脈青紫、苔白膩,脈弦。既往無特殊病史,但心情壓抑。
西醫診斷:偏頭痛;中醫診斷:頭痛(痰瘀阻絡兼感風邪)。治以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方用川芎茶調散合二陳湯、活洛效靈丹加減。處方:川芎10g,防風10g,薄荷6g,僵蠶10g,陳皮8g,法半夏10g,膽南星6g,全蝎3g(研兌),丹參15g,當歸10g,乳香6g,白芍15g,甘草5g,夜交藤15g,赤靈芝15g,蔓荊子10g,郁金10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藥后頭痛已4天未作;舌淡、苔薄膩、舌下絡脈青紫,脈弦。原方去蔓荊子、薄荷,續服7劑。
三診:頭痛未作,余癥消除;舌黯淡、舌下絡脈略顯青紫、苔薄白,脈沉。前方去陳皮、法半夏、夜交藤,續服7劑。
按
偏頭痛為臨床常見之病,劉老師認為,其病突發突止,來去速疾,是為風象,因其痰瘀交結阻于腦絡,故久久不愈;其頭痛較劇,可伴有其他相關癥狀,未發病時也可沒有任何癥狀。劉老師認為,本病治法首重風、痰、瘀,即祛風化痰活血止痛,在臨床證候典型時自不必言,在證候不典型時,亦可采用此法治療,根據風、痰、瘀的偏輕偏重酌情調整藥物,并可加用蟲類息風通絡藥如全蝎、僵蠶等以增強療效。劉老再三叮囑:本病有一定的誘因,注意小心避免,可減少發作。
肝風痰瘀(偏頭痛)
案9
李某,男,40歲。初診日期:2006年3月19日。
頭痛反復發作2個月余。
患者近2個月來反復出現頭痛,以雙顳部搏動性疼痛為主,痛甚則伴惡心;納可,眠欠佳;舌黯紅、苔薄黃,脈弦滑。診斷為頭痛。其證屬肝風痰瘀,治以息風化痰,活血止痛。方以平肝通絡湯加減,處方:白芍40g,天麻10g,丹參30g,川芎15g,石決明30g,珍珠母30g,全蝎3g,生甘草1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藥3天,頭痛明顯減輕,現睡眠欠佳,舌黯紅、苔薄黃,脈弦滑。處方:白芍30g,生甘草15g,全蝎粉3g,蜈蚣2條,蜂房15g,細辛3g,延胡15g,棗仁10g,川芎15g,生龍骨30g,白蒺藜10g,天麻10g。7劑。隨訪1個月,未發頭痛。
按
偏頭痛屬中醫頭痛范疇,本病往往反復發作,甚者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本例辨證屬肝風痰瘀型,故擬平肝通絡湯,以天麻、石決明、珍珠母平肝息風;丹參、川芎、全蝎、蜈蚣、延胡等活血通絡止痛;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息風化痰,活血止痛之效。
風寒束表,濕熱郁滯(眶上神經痛)
案10
黃某,男,35歲。初診日期:2006年4月10日。
眉棱骨痛10天。
患者平素體健,旬日前,當風午睡,醒后感頭昏不適,翌晨眉棱骨脹痛明顯,服解表藥,仍疼痛不止,至傍晚時頭痛自止,自覺病愈。孰料次日日出時眉棱骨疼痛如故,服止痛片可緩解,移時復痛,至日落時其痛自止。如此輾轉反復十余日,針藥并用,亦未能解,苦不堪言。求診時眉棱骨痛劇。
劉老憶年少時曾患此疾,先嚴謂為眉毛風,用選奇湯,三劑而愈,故擬此方加味。
處方:羌活10g,白芷10g,黃芩10g,防風10g,甘草10g,生姜3片。
患者服藥1劑痛緩,3劑愈,頭痛未再作。
按
眉棱骨痛多為外感風邪,經氣郁滯,與內熱或痰濕相裹脅,使清陽不展,故而作痛。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睛明,經眉頭之攢竹穴,過前額,上達巔頂。該經脈主一身之表,風寒外感,使經氣束縛,若患者素有肝胃郁熱,一遇經氣郁閉,清陽不布,則邪熱、痰濁乃乘虛蜂起,猖獗為患,遂成寒熱錯雜之證。治病必求于本,今雖為熱證,但風寒外束為病之主因,故治療仍宜溫散風寒,解除膀胱經氣之郁滯。選奇湯出自《蘭室秘藏》,專治眉骨痛不可忍。方中羌活、防風以辛散風寒、除濕通經,入黃芩清肝泄熱,佐生姜散寒護中。選奇湯治眉棱骨痛有卓效,勿以其方平淡忽之。
氣郁痰阻(緊張性頭痛)
案11
霍某,女,25歲。初診日期:2005年5月16日。
頭脹痛半年。
患者近半年來,因工作學習緊張,出現頭痛發脹,為兩側持續脹痛,工作學習稍緊張則癥狀加重。在多家醫院檢查經顱多普勒、CT、腦電圖等均未見異常,服止痛藥可短暫緩解。除頭痛外,尚伴胸悶、脅脹、口膩納差、口苦、寐差;舌淡紅、苔白膩,脈弦。
西醫診斷:緊張性頭痛;中醫診斷:頭痛(氣郁痰阻證)。治以疏肝理氣、化痰通絡,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陳湯加減。處方:柴胡10g,枳實10g,香附10g,白芍15g,甘草5g,葛根15g,法半夏10g,陳皮8g,茯苓15g,川芎10g,黃芩6g,蔓荊子10g,僵蠶10g,赤靈芝1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上方3劑后癥狀減輕,7劑后頭痛明顯減輕,正常的學習、工作不受影響;胸悶緩解,仍口膩納差,無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原方去黃芩、葛根、香附,加郁金、山楂各15g,雞內金、白豆蔻各9g,繼服7劑,調理善后。
按
緊張性頭痛早期多見氣郁之證,或兼痰阻,如本例即是,日久必見瘀、虛之象,臨證當審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陳湯加減,入葛根,助白芍、甘草解肌緩急;加川芎以活血止痛,伍僵蠶可助祛風化痰之功。此外,本病多因工作學習緊張、伏案工作久所致,在治療中一是要注意精神放松,工作學習不要安排得過于緊張,生活起居有節,以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另外,適當配合按摩或針灸或理療等可增加療效。
氣虛血瘀
案12
陳某,女,36歲。初診日期:1998年7月1日。
反復左側額顳部頭脹痛1年。
患者因反復左側額顳部頭痛1年就診?,F癥:頭痛,呈中度脹痛,多于勞累后誘發,伴頭昏目眩,失眠多夢,神疲乏力。舌淡黯,苔多薄白,脈細澀。腦血流圖:左側大腦前、中動脈痙攣。診斷為頭痛。其證屬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方以自擬活血安神湯加減,藥用:黃芪30g,丹參15g,生蒲黃15g,延胡索15g,川芎l0g,棗仁15g,首烏藤30g,生龍骨(先煎)30g,生牡蠣30g(先煎),全蝎(為末兌入)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4劑。囑:調情志,勿過勞,注意休息。
二診:1998年7月14日,頭痛減輕,頭昏及神疲乏力消失,失眠多夢減輕,舌淡黯,苔薄白,脈細。處方:活血安神湯加靈芝3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4劑。頭痛,頭昏及神疲乏力消失,睡眠基本正常。隨訪1個月,諸證未見加重。
按
劉老辨治頭痛多從肝風、痰濁、氣虛、血瘀等論治,本例辨證屬氣虛血瘀型,故擬活血安神湯以治之。方中黃芪、甘草益氣;丹參、蒲黃、延胡索、川芎、全蝎活血通絡止痛;棗仁、首烏藤、生龍骨、生牡蠣養心安神。全方共奏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
氣血虧虛,瘀血阻絡(蛛網膜囊腫)
案13
王某,女,34歲,長沙市天頂鄉農民。初診日期:2004年3月7日。
反復左顳側及頭部隱痛、刺痛或脹痛伴頭昏半年。
患者反復頭痛頭昏半年,西醫確診為“左顳側蛛網膜囊腫”,服過許多中西藥物,癥狀不緩,而求診之。病人表現為左顳側及頭部隱痛、刺痛或脹痛,常因勞累或情緒不佳而發作或加重。伴多夢、乏力,口干等,診之舌淡紅苔薄黃,脈沉細弱。師云:此氣血虧虛,瘀血阻絡之頭痛,當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藥用四物湯加味:太子參30g,當歸10g,制首烏15g,延胡15g,三七粉(兌入)6g,三棱10g,白芍30g,甘草7g,生牡蠣30g,山慈菇10,川芎10g,露蜂房10g,7劑。
二診:服上方7劑后頭痛癥緩,乏力多夢明顯,去三棱、莪術,加生黃芪、赤靈芝,再7劑,另囑:調情志,避勞累。
三診:頭痛已不明顯,乏力多夢明顯減輕,后繼續調理月余,諸癥悉平。
按
頭痛一證,始載于《內經》,《素問·奇病論》云:“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頭痛為一臨床常見病癥,有實證,有虛證,亦有虛實夾雜證。無論西醫診為何病,中醫臨床仍須按自身理論辨證施治,實者去實,虛者補虛,虛實夾雜者,自當補虛瀉實,臨證之中,須當詳審證候,隨癥加減。久痛不愈多因虛致瘀頭痛,先以去實治瘀為主,后以補虛調氣血為為。后調理,并注意調情志,適勞逸。
腦脈瘀滯兼氣虛(偏頭痛)
案14
吳某,女,45歲。初診日期:1998年7月16日。
頭痛反復發作12年,加重4個月。
患者因頭痛反復發作12年,加重4個月,于1998年7月16日來我院神經科就診。患者12年來頭痛反復發作,常因勞累或情緒波動而誘發,平均6~10日發作1次。近4個月來癥狀加重,曾服“鎮腦寧”、“西比靈”等效果不顯。發作時痛如針刺,持續2~3小時,以右額顳為主,部位較固定,伴昏眩、失眠、乏力等癥,癥狀明顯時伴惡心、眼脹等表現,查舌黯淡有瘀斑,脈細弦。經顱多普勒檢查示:右側大腦中動脈流速增快,血管輕度痙攣。
西醫診斷為“偏頭痛”?;颊咭灶^痛為主癥,中醫辨病為頭痛。發作時痛如針刺,持續2~3小時,以右額顳為主,部位較固定,伴昏眩、失眠、乏力等癥,癥狀明顯時伴惡心、眼脹等表現,查舌黯淡有瘀斑,脈細弦,故辨證為腦脈瘀滯兼氣虛。治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予黃參通絡湯加減治療,處方:黃芪30g,丹參15g,川芎10g,醋玄胡10g,白芷10g,羌活5g,炒棗仁30g,夜交藤30g,生龍骨(先煎)30g,生牡蠣(先煎)30g,全蝎(為末兌入)3g,甘草5g。
二診:服上方7劑后患者頭痛,昏眩、失眠等癥狀明顯減輕,效不更方。
服上方至第3周,頭痛及昏眩、失眠等伴隨癥狀消失,復查經顱多普勒已基本正常;隨訪半年,患者頭痛及昏眩未作。
按
本方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故可適用于偏頭痛、腦震蕩、腦動脈硬化癥所出現的頭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者。該方處方配伍特點有四:一是氣血同治:喜在活血通絡藥物中配伍黃芪,增強活血化瘀藥物的作用。二是形神俱調:臨床上頭痛多兼見腦神不安癥狀,大量活血治形藥物的基礎上配伍棗仁與夜交藤養心安神,龍骨與牡蠣重鎮安神,有助于頭痛的緩解。三是心肝同治:腦絡痹阻,腦神不寧或腦髓不足,均易引動肝風,活血寧心的同時,加天麻、鉤藤、白芍、全蝎平肝息風以心肝同治。四是必配消導藥:治頭痛的方藥之中,多常規配伍山楂、麥芽、內金等消導藥,以助藥物之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