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會新知啟新說
劉老不僅善于繼承前人學術經驗,亦注重融會新知。他主張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中醫。早在20世紀70年代,先生就提出中醫的扶正祛邪與免疫有關,從提高免疫、調節免疫的角度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了大量臨床與實驗研究,并以此為指導治療腫瘤、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病取得滿意的療效。研制以益氣健脾為法的固表防感沖劑,在臨床預防感冒及減少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急性發作等,療效顯著。他認為:中醫不應固步自封,主張古為今用、西為中用;中醫師要學西醫,但不用西藥,而須以中醫的思維方法為指導,來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劉老曾說,只要中醫根底深,就能立得住,就不怕異化,更能為己所用,更快地發展壯大。
先生在學術研究中敢于創新,不落窠臼。20世紀80年代初,被聘為碩士生導師,承擔研究所研究生班及全國中醫內科醫師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先生深入研究了中醫熱病學說的發展沿革,撰成《溫病源流論》一書。先生在書中系統闡述了溫病學發展沿革的歷程,厘清了傷寒、溫病之爭的諸多問題。書中提出的許多觀點,即使在今天亦十分新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85年協助李聰甫,承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古籍整理重點課題“《中藏經》的整理研究”,首次提出了《中藏經》以脈證形氣決死生、以臟腑辨證為中心的學術思想,完成了《中藏經校注》、《中藏經語譯》,填補了《中藏經》整理研究的空白,該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書的研究,對劉老形成以臟腑經絡為基礎的辨證思維方法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