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清化痰熱、解毒通腑治療伏暑(病毒性腦炎)

陳甫,男,25歲。會診日期:1993年2月6日。
1個月前因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用感冒藥未效,3天后住院。入院時體溫39.5℃,輕度惡寒,頭痛劇烈,嘔惡頻繁,嗜睡煩躁,精神委靡,考慮腦系感染,先后予大劑量青霉素、氨芐西林、先鋒霉素、氯霉素、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等靜脈輸液,病情未能緩解。
癥見:體溫39.8℃,面色青,消瘦,時而昏睡譫語,手足抽搐,醒時述頭悶痛,惡心,咽痛而紅腫,黏濕汗多,渴飲,時而小便失禁,大便十余天未解。舌黯紅,苔黃厚膩,脈細數弦滑。頸部有抗力,巴氏征陽性,踝膝陣攣,淺反射消失。血常規:血紅蛋白10g%,白細胞13000/mm 3,中性68%,淋巴32%。腦脊液常規:細胞數450/mm 3,蛋白80mg%,糖30mg%。
診斷:病毒性腦炎(伏暑)。
辨證:痰熱郁火,陽明腑實,上蒙心包,肝風內動。
治法:清熱除痰,化濕通腑,鎮痙開竅。
處方:熟軍9g,連翹12g,茵陳18g,蚤休9g,天竺黃12g,僵蠶9g,黃連3g,貫眾18g,石菖蒲9g,赤芍9g,銀花18g,甘草3g。2劑。
2月9日二診:藥后大便解出甚多,穢而臭,體溫降至38.2℃,神志漸清,頭痛嘔惡等癥亦緩解,舌脈無明顯變化,減熟軍為6g,3劑。
2月14日三診:每日均有1~2次稀便,病情日緩,體溫37.8℃。抽搐已止,神清,頸部抵抗已有減輕,舌質紅干,苔根黃黑干,考慮腸腑已通,邪有去路,陰分已傷。
石斛15g,生地15g,竹茹9g,元參12g,黃連3g,僵蠶9g,敗醬草15g,蘆根15g,石菖蒲15g,銀花18g,甘草5g。3劑。
2月17日四診:服藥2劑,體溫升至39℃,頭痛諸癥加重,大便未解,腹脹,小便黃濁量少,舌紅黯、苔黃黑而膩,脈弦數。濕郁之毒未盡,養陰不利。
熟軍6g,黃芩9g,滑石18g,竹茹9g,膽星9g,石菖蒲9g,蚤休9g,黃連3g,土茯苓15g,青蒿15g,夏枯草15g,僵蠶9g。3劑。
2月21日五診:體溫38.5℃,大便未解,心煩,夜寐不安,時而抽搐,此陽明熱結,厥陰肝風之候。上方熟軍為12g,加石決明30g、郁金9g。3劑。
2月25日六診:藥后瀉下甚多,體溫即降至37.5℃,抽搐已止,夜寐尚安,仍有黃濁苔,脈弦數。熟軍改為5g。前后服50余劑,癥狀完全平穩,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正常。唯步行無力,面色蒼白,舌淡脈弱。此氣血大虧,經脈弛軟故也,以下方補益。
焦術10g,懷山12g,泡參15g,雞血藤15g,蓮米12g,炒扁豆12g,云苓15g,炒谷芽15g,白蔻5g,炙甘草9g。
服10余劑,體力漸復。
【評按】
此例感染濕熱之邪,邪勢猖狂,且纏綿日久,邪熱結聚中焦陽明,內蘊成痰,上則蒙蔽心包,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下而內陷厥陰,致使肝風內動,頭痛抽搐,以清化痰熱、解毒通腑為首治之法,大便得解,腑氣通暢,邪毒始有出路。恩權教授于50余劑方中,均以熟軍通泄其結聚之毒邪,即使每日有稀便數次,也僅減熟軍之量。并認為,大便稀溏,正是濕毒未盡之明征。唯不可猛下,恐傷脾胃陽氣,邪也不易盡也。
三診時,因見舌干脈細,疑有陰傷,加養陰藥數味,病情即有反復,可知潤法于濕溫伏暑,必應慎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英德市| 同德县| 海兴县| 榆中县| 河北省| 蕉岭县| 富民县| 东城区| 赣州市| 江孜县| 崇明县| 界首市| 涡阳县| 郧西县| 西盟| 探索| 阳泉市| 丘北县| 乡城县| 讷河市| 平乐县| 新乡县| 灵武市| 广灵县| 塔河县| 张家界市| 鹤壁市| 兴海县| 温宿县| 平山县| 乌拉特后旗| 栾川县| 肇庆市| 西平县| 稻城县| 新邵县| 宜丰县| 清苑县| 浙江省|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