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先父玉書公生于1893年,15歲受業于醫道精湛之清末進士賀敬軒,熟讀中醫經典及明清諸家著述,18歲家鄉瘟疫盛行,玉書公擬方以大鍋湯分發,輕重俱效,鄰里矚目,自此行醫60余年。其脈理精微,用藥精煉,深受病家贊譽,黔中老幼鮮有不知其盛名者。胞兄恩權教授生于1928年,1953年畢業于貴陽醫學院本科, 1958年畢業于成都中醫學院研究生班,中西貫通,為國內首批名老中醫,行醫50年,亦有很高聲譽。胞姐恩儀主任醫師,1970年畢業于貴陽中醫學院本科,長期跟隨北京劉奉五、關幼波、宛海洪、王大經、趙炳南、佟知箴等近代名醫學習,不離左右,多得其傳。胞兄、胞姐皆曾侍學于玉書公,自亦深受影響。余18歲時以“赤腳醫生”身份用單方草藥治療小傷小病,讀研究生時又曾拜恩權教授為師,至今仍不離臨床,轉瞬已經40余載。大略計算之,吾石氏一家行醫濟世整整百年有余,診療病者當逾百萬之眾,且多疑難重癥者。
癸未年,恩權教授病重時曾嘆曰“父親學術未曾整理,實平生最大遺憾”,余聞之未敢應一語;丁亥年,慈母病危,榻前囑余曰:“汝父兄術德兼備,活人無數,其醫療經驗自當珍視,如能形成文稿留存后世,必有重要價值奉獻社會。”余黯然曰:“兒自幼梗頑愚昧,每令父母傷心失望,稍長又心志不堅,浪跡山水不知所歸,既不能博覽各家,又無分析總結能力,恐曲解父兄學術本意,有誤后來學者,其罪百身難贖?!蹦感υ?“吾兒率真天然,心性何嘗不靈。汝父兄皆仁智者,具強烈之社會責任感,生前未著一字刊行于世,當知后來有人可以建此功德。”
吾石家自余之后,晚輩雖有深刻研究西醫者,當下已無中醫之傳承人。余也年近花甲,頭目漸見昏沉,知時日已不我待,故誠惶誠恐,展讀整理父兄大量脈案資料,反復體味,深思細辨,愈知父兄醫理精妙,臨證選方用藥,嚴謹精當,又別出心裁,活活潑潑,絕非株守一家之言;又見其學術思想磅礴匯通,極善邏輯推理之變換思維。以余之愚鈍,對此僅有輕淺體驗,一時無法作出準確而深刻之表述,顧后而瞻前,數載未敢動筆。江口何錢君見余茫然無措,相勸曰:“宜從自身經驗先行總結,漸行深入旁及?!庇嗷腥挥形?辛卯夏,《石恩駿臨證方藥經驗集》書成;壬辰秋,《貴州名醫名方選析》出版。試筆之作,評價尚可,由是信心大增,思路逐漸清晰,朝夕思考,反復斟酌,通宵達旦,筆耕不輟,并不為之所苦。癸巳年初已整理父兄醫案百余例,因知《石家百年醫案精選》一書基礎略備。
胞姐恩儀主任醫師,既能追溯北京諸位名家之學術淵源,惟善是從,臨證每有良效;余也能重視實踐,對貴州近代諸多中醫大家推崇備至,深受影響,40余年臨床略有體驗;余之學生何錢等青年醫師具兼收之能,遣方用藥皆有定見,亦各選醫案若干編入是書。
石氏醫學,近山近水,傳承有序,然因學習之方法,實踐之道路,各有所異,臨證經驗有所不同,余有意兼收并蓄,或有利后學者借鑒及深刻之思考,掌握規矩而不拘于方圓。
編著是書,不僅介紹吾石氏百年治病經驗,亦希望以此較為豐富生動之各科醫案,對常見疾病及某些疑難病癥進行深入探討,將可行之方法,實效之方藥進行總結,相因為用,能對后學者有所裨益,則余愿已足,或略可慰藉父母兄長在天之靈矣。
承蒙國學大家李寬定先生為本書作序;大書法家劉惠浦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貴陽中醫學院研究生趙陽、魯利香同學做了大量資料整理工作,謹此一并致謝。
又:本書隱去醫案中患者真名,讀者見諒。案中藥物用量為便于理解,大多換算成公制單位。其余所系一切責任,余承擔之。
石恩駿
癸巳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