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醫 案

醫案1: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熱痹)
童某某,女,61歲,農民,蘭溪馬澗人。2006年6月13日就診。
【主訴】
全身關節腫痛,臥床不起,5月余。
【病史】
病人從小開始關節腫痛,也未經過治療。平時服一點土草藥及止痛藥。2005年12月開始咽喉疼痛,服用激素及止痛藥同時也用一些民間單驗方,但也未見好轉。2006年3月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壓痛,發熱,口干,到蘭溪當地治療,病情進一步加重。大小便不能自理,需人照顧,關節腫痛,下肢浮腫明顯,遂收入本院。
【檢查】
體溫37℃,痛苦病容,面色蒼白,唇偏瘀紅,舌頭不能露出,張口困難,舌質淡紅、苔白、表面略干、有潰瘍點,脈浮、大、淺。雙側上肢手指關節腫脹、壓痛。下肢足背部水腫至踝關節以下,有明顯凹陷性水腫。下肢關節伸屈時疼痛明顯。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強陽性。紅細胞沉降率113mm/h,白細胞12.3×10 9/L。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熱阻滯,脈絡不通。治宜: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方用:風濕五號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5g、桑寄生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15g、黃芪30g、天蕎麥20g、知母15g、白花蛇舌草15g、七葉一枝花12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頭孢拉定4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靜滴每天1次,連用5天。用藥第三天后疼痛減,足背水腫有消退。但疼痛還是很厲害,疑關節腔有積液,18號晚用新鮮中草藥包扎。
服藥10天后,關節及下肢足背手指關節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但還不能下床走路,大小便不能自理。髖關節及骶尾部壓痛,舌質淡紅,苔面偏干,苔白,脈沉細。C-反應蛋白強陽性。紅細胞沉降率116mm/h,白細胞8.3×10 9/L。
在原方上去澤瀉,加紅豆杉20g,忍冬藤30g,5劑。7月5日,病人自己能單獨下床活動,從四樓走到三樓。查關節腫脹以踝關節處為主,其他部位基本消除。7月18日,關節腫痛已基本消除(附照片),能自行走路到市場買菜,紅細胞沉降率30mm/h,其他化驗指標均正常。出院帶前方中藥30劑,連服中藥感覺還好,服中藥120劑后病人終于感到治愈。
【加減】
關節腫痛明顯,有浮腫的可加茯苓30g、白術20g、薏苡仁20g。
【證析】
該病人有風濕病病史,近來關節腫痛來勢兇猛,有發熱、水腫、屈伸不利,大小便不能自理,關節疼痛、壓痛、觸痛明顯。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抗“O”、白細胞、C-反應蛋白升高。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及雷公藤根是本院治療風濕病的常用藥。有清熱解毒、抗炎鎮痛的作用;桂枝疏通瘀阻的經絡;防己、桑寄生、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有祛風利濕的作用;黃芪有益氣固本,使病邪不能入侵;天蕎麥、知母、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有清熱解毒,滋陰瀉火的作用。后為協同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在前方基礎上去澤瀉加紅豆杉、忍冬藤。經過10天的住院治療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等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病人自行上街買菜,關節腫痛基本消除,為鞏固治療,繼續帶藥治療。
醫案2:清熱解毒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熱痹)
李某,男,53歲,農民,金華市鞋塘人。1996年3月27日初診。
【主訴】
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服激素后癥狀緩解1年。
【病史】
1996年3月因勞累后又出現雙側手指關節對稱性腫脹、疼痛、晨僵,掌指、腕、膝關節為主。關節不紅,自覺發熱,脹痛,觸之灼手,晨僵4小時。用各種中西醫藥未見明顯好轉。后服中藥及潑尼松每天10mg,疼痛減輕緩解。后聽人說,服激素預后不好,病情會加重,急來院治療。
【檢查】
面色常色,口唇偏干,下頜淋巴結腫大。舌紅,苔薄黃膩,脈滑有力。手指關節呈梭形腫脹、壓痛,紅細胞沉降率67mm/h,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指標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熱痹阻、蘊結關節、脈絡受阻。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通絡止痛。方用:清熱解毒方加減。
處方:土茯苓60g、忍冬藤30g、防己20g、赤芍15g、生地黃30g、丹皮15g、秦艽20g、馬鞭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g,7劑,取上藥浸泡30分鐘,水煎服,煎藥時間約為30~40分鐘。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服完后關節腫脹明顯減輕,晨僵癥狀稍緩解,自覺受累關節發熱減輕,但觸之仍熱,舌脈如前。服藥半月后,關節腫脹已減其大半,受累關節已無熱感,腫痛已局限于雙腕及近指關節,觸之稍熱。繼服中藥20劑,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自如,紅細胞沉降率32mm/h,血常規正常,類風濕因子轉陰。繼服前方中藥60 天,諸癥基本消除,紅細胞沉降率正常,梭形腫脹已退。
【加減】
有關節紅腫熱痛明顯,體溫升高者,加石膏30g、知母15g;關節疼痛較劇,午后熱者,加地骨皮15g、丹皮10g;關節腫脹明顯者,加車前草15g、澤瀉15g、通草10g;關節腫大變形或見皮下結節者,加玄參15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
【證析】
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時候,主要是能否迅速抑制炎癥,阻止或延緩關節的破壞,在這方面中醫藥有較大的優勢。活動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發熱,熱勢與關節炎癥程度基本上成正比。關節局部可見紅腫,觸之灼手;或無發熱,但關節局部紅腫,有熱感;或病變關節腫脹不紅,但覺發熱或觸之有熱,甚或灼手,炎癥程度越重其熱感也越明顯。舌、脈多呈濕熱之象,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滑。主要是由于風濕寒邪侵襲,郁久化熱,或外感濕熱毒邪痹阻經隧骨骱,濕流關節、熱灼筋脈所致,有熱痹的征象。治法當清熱除濕、涼血解毒、通絡止痛,方中的以土茯苓、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為主,劑量可用至約50g,取其解毒利濕、通利關節之功;生地黃、赤芍、丹皮、甘草、馬鞭草等助其涼血解毒;秦艽清濕熱、止痹痛;桃仁善于活血通絡;甘草調和藥性,健脾益胃。
醫案3: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李某,女,43歲,天津靜海縣獨流鎮人,2010年3月2日初診。
【主訴】
四肢關節處腫脹,疼痛20年左右,癥狀加重活動困難7年。
【病史】
1993年開始全身四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晨僵,用中藥及西藥激素連用半年,癥狀緩解。停激素后就反跳,近7年來病情進一步加重。咽喉疼痛時病情更加明顯,發熱,體溫升高,腕、肘、手指關節變形。曾用用撲熱息痛、地塞米松、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及中成藥治療。體溫經常在38℃左右,步行及活動困難,手指腕腫脹呈饅頭狀。身體怕風,怕冷,就連吃飯動一下就出汗,特別是怕冷風,常年戴一個帽子,經常性便秘。
【檢查】
面部浮腫,雙扁桃體性充血,可見淋巴濾泡。雙側手指變形,手指及腕腫,肘部伸展困難。膝關節疼痛,不能下蹲,步行困難。舌質紅絳,苔厚偏干,脈沉細,抗“O”491IU/ml,類風濕因子300IU/ml,C-反應蛋白72.4mg/L,尿微量蛋白升高,紅細胞沉降率139mm/h,X光:雙側膝及腕關節可見骨質疏松,手指關節脫位。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熱毒痹阻,脈絡不暢。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方用:風濕五號方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0g、桑寄生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20g、黃芪30g、天蕎麥20g、七葉一枝花12g、知母15g、白花蛇舌草15g、元胡20g、紅豆杉20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頭孢拉定4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100ml,連用5天。雙側膝關節抽出混濁液體約30ml,可見蛋白凝塊。外敷新鮮中草藥土大黃根,每日1次,連用7天。
5劑中藥后關節及手背部膝關節腫痛好轉。但體溫還不退,大便干,脈沉細,舌質瘀,苔厚偏干,加大黃10g、石膏30g、柴胡20g,牛黃解毒片每次5片,早晚各一次。服后大便通暢,咽喉及扁桃體腫痛好轉。體溫正常,紅細胞沉降率127mm/h,減撲熱息痛及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2片及潑尼松5mg,病人要求帶中藥20劑回家治療。經常來信及來電,關節腫痛已基本消除,體溫正常,能自己步行,紅細胞沉降率:39mm/h,類風濕因子轉陰,繼服中藥120劑,余熱退盡。
【加減】
熱毒傷津液者加石斛10g、玄參20g、麥冬12g;手腳心發熱者加青蒿20g,濕重明顯者加薏苡仁20g、蒼術12g;體溫升高明顯者加羌活12g;大便干燥、貧血者加白芍20g、大黃10g、丹參20g、當歸20g。
【證析】
該患病程20余年,近7年加重,肢體活動受限,并長期用中藥及西藥激素治療,但體溫常在37.5~38.5℃,咽喉經常腫痛,關節腫、變形、疼痛劇烈,關節不得屈伸及下蹲困難,有積液約20ml,便秘。舌質紅絳,脈細、滑。平時吃飯或稍有活動就自汗不止。取本院的風濕病專用新法風濕5號來化裁。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雷公藤根、天蕎麥、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涼血;桑寄生、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祛風止痛、補肝補腎;防己、澤瀉、知母除濕滋陰瀉火;桂枝、黃芪通絡補氣,后加用石膏、柴胡清煩除熱;大黃潤腸通便。該病人病癥重,紅細胞沉降率高,是比較全面的用藥,能使病人腫脹減輕,熱退,紅細胞沉降率下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醫案4:痹痛消腫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寒痹)
王某,男,18歲,經商,溫州市人,2001年7月19日初診。
【主訴】
雙手中指關節腫痛、屈伸不利6個月。
【病史】
病人于6個月前開始右手無名指腫痛、晨僵,右肩關節疼痛,抬舉困難,關節活動障礙,經西藥治療數月未見好轉。以前經常接觸冷水,胃口欠佳,腰痛腿酸。在溫州市人民醫院擬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慕名來院。
【檢查】
面色少華,肩關節壓痛,前后伸屈不利,活動減少,膝關節疼痛,下蹲困難,右側無名指畸形。舌淡,苔白膩,脈細。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432IU/ml,紅細胞沉降率54mm/h,其余指標均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血氣凝結,寒濕侵淫,流注關節。治宜:溫陽開痹,健脾化濕。方用:痹痛消腫湯加減。
處方:桂枝15g、香附片12g、雞血藤20g、黃芪30g、威靈仙20g、麻黃9g、制附子12g、防風15g、白芍10g、熟地黃10g、甘草9g、杜仲15g、白術10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取藥渣再煎,熏洗局部疼痛關節,每日1次,每次熏洗40分鐘,熏洗部位均為患病手足關節。
服藥后疼痛緩解,肩關節活動度較大。繼服30劑,關節疼痛基本緩解,腫脹消退,關節功能正常。類風濕因子弱陽性,抗“O”<333IU/ml,紅細胞沉降率16mm/h。基本痊愈。建議繼服中藥90劑,鞏固治療2年后隨訪,未見明顯反復。
【加減】
對關節冷痛較重,痛處固定可加制川烏10g;濕盛痰多者加茯苓10g、白術10g、制南星6g、薏苡仁30g;形寒肢冷、關節灼痛,或覺身低熱、遇冷則舒者,加忍冬藤30g、知母15g、黃柏15g;瘀血較重者去白芍,加赤芍10g、當歸10g、川芎10g;腰膝疼痛較重者加狗脊30g、杜仲15g、巴戟天15g;口干咽燥有陰虛火旺表現者,去麻黃、附子,加生地、玄參、玉竹。
【證析】
方中的麻黃、桂枝通腠散寒,溫陽開痹;附子溫經助陽,散寒止痛;桂枝、麻黃、附子合用,可通徹表里,貫穿上下,使陰凝舒散。白芍緩急舒筋,可斂桂枝、附子之迅猛,使陽氣于肢節間緩緩宣泄,以潛移默化之功而盡去其痹。黃芪溫分肉、實腠理,益氣固表;白術健脾化濕,護胃益氣;防風、威靈仙舒肝脾祛風,四藥合用,更有益氣固衛的作用。雞血藤、香附、延胡索活血通絡止痛;黃芪、熟地黃益氣補腎;甘草調中和胃。
醫案5:痹愈薏仁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寒痹)
王某,男,23歲,農民,蘭溪諸葛人,1989年8月26日初診。
【主訴】
四肢關節腫痛,反復發作4年,關節畸形、僵硬1年余。
【病史】
病人自發病至今有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大小便尚可,自己能活動,面呈激素性水腫。為了減輕痛苦一直服用潑尼松、吲哚美辛、美洛昔康等西藥治療,服后胃痛、反酸、惡心、想吐。停藥后致病情加重,反復無常,生活不能自理,精神委靡、納差、便溏,經人介紹來本院門診。
【檢查】
面部激素性水腫,雙側掌、指、腕關節腫痛,雙腕關節畸形。雙踝關節腫痛,以右側為甚,指間肌肉萎縮,功能受限。右肘關節強直。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紅細胞沉降率82mm/h。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500IU/ml。X線攝片示:肘部可見有活動性結節2cm×1.5cm大小,有典型類風濕關節炎性改變。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寒邪入絡。治宜:補腎散寒,溫經通絡,活血祛風。方用:痹愈薏仁湯加減。
處方:川草烏各10g、細辛10g、烏梢蛇10g、威靈仙15g、桂枝10g、附子12g、王不留行10g、當歸20g、地龍12g、薏苡仁30g、桑寄生30g,10劑,取上藥浸泡2個小時再水煎40分鐘以上,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為了減少停服激素和止痛藥所出現的副作用,待關節腫痛減輕再減激素,慢停逐遞減量。
服藥后諸癥減輕。在前方基礎上加伸筋草,繼服中藥20劑。關節腫脹疼痛消退,激素減量。指腕關節雖仍變形,但功能基本恢復軟和一些,生活已能自理,復查:紅細胞沉降率65mm/h,抗“O”400IU/ml,類風濕因子弱陽性。在原方的基礎上去細辛、附子,加黃芪30g、黨參20g、蒼術20g、雞血藤20g,50天后各項化驗指標恢復正常,右肘關節晨起活動基本自如,手關節變形較前縮小,逐步減少激素和止痛藥。繼服中藥3個月隔日1劑或隔2日1劑。3個月后恢復生活能完全自理。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加減】
激素停減后常有胃部不適,上消化道有反應加山楂、雞內金。熱盛者去川烏、草烏,加羌活20g,忍冬藤30g;血瘀重者加制乳香、制沒藥各10g;氣虛重者加倍用黃芪、黨參;濕盛者加蒼術15~20g,防己10g。
【證析】
方中的川烏、草烏、地龍、烏梢蛇、王不留行、黃芪、雞血藤、當歸養血行血,溫經活絡,補氣通絡,有走而不守的特點。這不僅吸取了前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經驗,而且還可制約方中風藥的辛燥。羌活、細辛、桂枝、附子、薏苡仁溫經通絡,祛風散寒;桑寄生、獨活微溫,能通達周身,祛風勝濕,補肝腎;威靈仙辛溫,祛風濕,通絡止痛。丹溪曰:“威靈仙,痛風之要藥,其性好走,通十二經,朝服暮效”。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相伍,相得益彰,故療效確切。
醫案6:獨活仙子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周某某,女,55歲,農民,金華湯溪人,1994年9月5日初診。
【主訴】
關節疼痛10余年,雙手掌指關節變形5年。
【病史】
10年前自覺關節疼痛,晨僵經各地治療未見好轉。近5年病情加重,雙手腕、指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雙踝關節腫脹不能行走。自覺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畏寒肢冷,關節腫脹疼痛、酸楚麻木、攣縮、拘急、晨僵。經中西藥反復治療病情得不到控制,已失去治療信心,聽人介紹還是來本院診治。
【檢查】
面色蒼白,精神疲乏,雙腕、雙手指掌關節腫脹變形呈典型的梭狀指,雙踝關節腫脹,有明顯疼痛,不能屈伸。X線片:雙腕、踝、手掌關節腔模糊不清、骨質疏松、骨質破壞,均有類風濕關節炎樣改變。紅細胞沉降率90mm/h,類風濕因子陽性。舌質偏淡,苔白,脈沉細。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著痹。西醫診斷:晚期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寒入絡、關節疼痛、形寒肢冷。治宜:祛風散寒,散結開痹。方用:獨活仙子湯加減。
處方:獨活15g、威靈仙15g、制馬錢子1g(制研粉吞服)、竹茹10g、松節15g、防風15g、仙茅15g、骨碎補15g、桂枝10g、白芍20g、穿山甲10g、地龍10g、全蝎10g、當歸20g、烏梢蛇10g。10劑。取上藥浸泡2個小時再水煎40分鐘以上,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馬錢子的用藥1g,將高溫的馬錢子制作后研成細末吞服。
服完10劑藥后,關節疼痛及精神有所好轉。紅細胞沉降率90mm/h,類風濕因子陽性。后繼服中藥20劑,病人有喜暖、怕冷,關節局部酸楚,去竹茹、松節加附子10g,菟絲子15g以助陽,后繼前方沿用60劑,病情穩定疼痛減輕,僵硬的關節有些緩和。后繼服前方中藥90劑,類風濕因子轉陰,紅細胞沉降率35mm/h,其他如血常規及肝功能均正常。1年后復查,關節疼痛基本緩解。
【加減】
在治療中如服藥后胃口不佳,可加山楂20g、雞內金10g、麥谷芽15g。寒濕重者(局部關節腫痛,活動不利,甚者僵化變形,喜暖晨僵,怕冷,關節局部發涼,陰天或遇寒腫痛加重,得溫則減,舌淡苔白,脈沉弦)加附子10g、草烏9g、薏苡仁30g、麻黃10g;濕熱較重者(局部關節疼痛,灼熱紅腫,痙攣變形,屈伸不利,遇涼痛減,其痛多處游走竄痛,伴發熱口干,小便赤,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加茯苓20g、黃柏12g、連翹3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
【證析】
該病人病程較久病多虛有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關節酸楚,攣縮等癥狀,屬于寒病之證。宜用:祛風散寒,補腎養血,活血化瘀,祛濕通絡。寒濕型兼以祛寒除濕,濕熱型兼以清熱解毒。方中的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止痛;仙茅、骨碎補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補血;地龍、全蝎、穿山甲、烏梢蛇搜風活絡,散結開痹,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本院治療類風濕病已30年之久,很少用蟲類藥,這也是我嘗試中的病例,中草藥用的得當療效是相當不錯的,竹茹祛濕調胃。諸藥合用,共收其功。
醫案7:風濕骨痛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陳某某,男,32歲,衢洲江山人,1998年8月3日初診。
【主訴】
手指關節腫脹、疼痛、晨僵3月余。
【病史】
3個月前早上起床后手指關節晨僵、疼痛、腫脹。當時未引起注意,后雙側手指關節呈對稱性晨僵時雙手指關節有僵硬,活動后減輕。膝關節下蹲困難,遇熱后則舒服,服用一些止痛藥和激素,自覺癥狀緩解。經當地醫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而來本院就診。
【檢查】
體胖,面部晦暗,五官端正,氣息居中,頜下淋巴結無腫大。雙側手指關節壓痛。舌質淡紅,苔白,脈浮滑。紅細胞沉降率80mm/h,抗“O”≥500U/ml,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化驗指標均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寒證頑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寒入絡、脈絡不通、關節腫痛。治宜:祛風散寒、益氣通絡、祛風止痛。方用:風濕骨痛湯加減。
處方:黨參15g、制川烏10g、制附子12g、全蝎6g、蜈蚣2條、白芍20g、細辛10g、玄參20g、當歸20g、甘草12g。10劑。取上藥水煎服,早晚分服。制川烏、制附子先煎1小時。每日1劑,分2次口服。
配用:青霉素鈉鹽640萬U靜滴,連用7天。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每次一粒、一日一次。
服藥后手指關節腫脹,晨僵減輕。繼續服前方30劑,加中藥白花蛇舌草30g、七葉一枝花12g,山楂20g。紅細胞沉降率35mm/h,類風濕因子呈弱陽性,抗“O”及血常規正常,病情穩定。又服前方90劑病情基本控制,紅細胞沉降率及類風濕因子3次檢查基本正常。一年后隨訪,未見明顯反復。
【加減】
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者去制川烏、制附子,加石膏30g,知母、忍冬藤各15g;體質虛弱、自汗者加黃芪30g;有痰瘀痹阻者加制南星、白芥子各9g等。
【證析】
該病例患病的時間比較短,平時也用一些止痛藥及激素。也可用祛風散寒,益氣蠲痹之法。該方中的黨參有補中益氣、扶正培本之功;制附子、制川烏、細辛祛寒蠲痹;白芍具有抗炎、免疫調節、鎮痛作用。當歸、全蝎、蜈蚣通痹止痛;甘草減去川烏、附子、細辛之毒性并兼益氣、調和諸藥,該病人紅細胞沉降率比較高需加清熱解毒的中草藥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同時加一點山楂健胃有助于消化、并減少中藥及西藥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全方共奏益氣扶正、利濕、祛寒蠲痹、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的川烏、附子、細辛等有毒藥物且用量偏大,在臨床使用時應謹慎小心,一般應從小劑量開始,如用量比較大時需先煎1小時,以減少其毒性,防止醫療糾紛的產生。
醫案8:二黃四君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肺部纖維化
朱某某,男,48歲,經商,義烏后宅街道,2010年5月17日初診。
【主訴】
干咳,痰少,氣喘,關節晨僵疼痛約2年。
【病史】
2009年4月體檢時發現有胸膜炎、肺纖維化。到同年下半年開始咳嗽,無痰,口干,易疲勞。經檢查后確認為類風濕關節炎、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一直在上海某醫院診治,紅細胞沉降率高,類風濕因子高,關節晨僵、腫痛。最近耳鳴,一直堅持上班。有10年打鐵史。
【檢查】
面部略浮腫,面色偏灰色,手指關節有梭形腫脹、壓痛。兩肺聽診可聞及少量干性啰音,呼吸音偏低,舌質紅絳,苔少,口干;脈浮、滑、大。CT檢查: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兩肺可見多發小片狀條索狀高密度影,兩側胸膜有粘連。紅細胞沉降率98mm/h,C-反應蛋白8mg/L,類風濕因子300IU/ml。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萎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肺纖維化。
【治療】
證屬:肺熱葉焦、氣機不利、流注關節。治宜:清熱潤肺、祛風利濕、活血止痛。方用:二黃四君湯加減。
處方:黨參20g、茯苓30g、白術20g、甘草10g、赤芍15g、黃芩12g、黃柏12g、桔梗20g、浙貝母12g、瓜蔞15g、黃芪30g、玉竹15g、生地30g、麥冬12g、麻黃10g、雷公藤根15g、白花蛇舌草15g、七葉一枝花12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頭孢曲松鈉2g,甲磺酸培氟沙星滴注連用10天。白芍總苷膠囊2 片,一日2次。甲氨蝶呤片隔一天2片。自覺癥狀有減輕,5月28日繼服中藥10劑,紅細胞沉降率96mm/h,C-反應蛋白正常。
6月9日繼服前方10天,21日上午復診關節腫痛、咳嗽等癥已基本消除,胸痛、氣急基本好轉。紅細胞沉降率52mm/h,C-反應蛋白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脈象沉細,繼服前方中藥10劑。病人自覺不錯,繼服中藥50劑,紅細胞沉降率15mm/h,類風濕因子120IU/ml,要求停藥。
【加減】
病變以炎癥為主的可加石膏30g、柴胡30g;關節腫痛加重明顯,可加元胡20g、制草烏10g、天蕎麥30g;咳嗽咳痰氣急,可加黨參20g、茯苓30g、白術20g。
【證析】
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可分原因不明和病因明確兩大類。該病例在發病前有打鐵史10年,就是說有接觸粉塵的病史,平時沒什么癥狀,可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自訴在體檢時發現有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的癥狀和體征。在體檢時去查紅細胞沉降率在80~90mm/h之間,類風濕因子陽性。后有晨僵、關節疼痛癥狀。應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肺纖維化。中醫認為肺熱葉焦,傳入五臟,熱蒸濕郁,氣機不利,流注于關節而發生疼痛。在治療首先應除濕熱之邪,方用黃芩、黃柏、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赤芍除濕邪降紅細胞沉降率。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健脾、利濕協同祛邪之作用。玉竹、生地、麥冬、雷公藤根、滋陰瀉火,使口產生津液來潤肺。瓜蔞、桔梗、浙貝宣肺、止咳等作用,協同各藥的優點而起到治療目的。
醫案9:養陰清熱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濕痹)
周某某,女,37歲,工人,杭州蕭山人,1991年2月6日初診。
【主訴】
關節疼痛晨僵6年,近1年加重。
【病史】
6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惡寒,周身關節痛。在某醫院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經抗風濕治療,病情緩解。2年前開始感到早晨常有兩手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強直。逐漸發展到指間、腕、膝、踝、趾等關節腫脹疼痛,徹夜未眠,痛如虎齒。先后出現腕關節腫痛、屈伸困難,不能持物,雙膝關節運動障礙,不能下蹲,行走困難,畏風怕冷,來診時需家人攙扶。
【檢查】
雙側1、2、5近端指間關節腫,局部無灼熱,手指不能彎曲、左側跖趾紅腫,雙膝腫脹不能屈伸,手指、足趾、踝關節壓痛明顯。舌苔薄黃,質紅,脈細數。紅細胞沉降率57mm/h,類風濕因子陽性,C-反應蛋白10mg/ml。
【診斷】
中醫診斷:濕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寒化熱,日久成痹。治宜:清熱除濕,養陰通絡。方用:養陰清熱湯加減。
處方:桂枝10g、制川烏10g、桑枝20g、忍冬藤30g、半枝蓮15g、草河車15g、白鮮皮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防己15g、白芍15g、生地黃15g。10劑。取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如服中藥后有胃腸道反應者,每1劑中草藥分為4~6次服。長期服用非甾類抗炎藥及激素等藥,一時不能停者,仍暫需原量續服。
服藥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夜間可以入睡。能獨自步行來診。關節仍腫脹明顯,手不能持物握拳,舌脈同前,繼服前方30劑,關節功能明顯改善,膝關節活動自如,徒步行走如常。紅細胞沉降率20mm/h,C-反應蛋白12.5mg/ml,類風濕因子陰性,其他免疫球蛋白正常及血尿常規均正常。60劑后基本恢復。
【加減】
方中的川烏、桂枝的用量,常在10g左右,對于風濕熱者可加大川烏和桂枝的用量。同時對清熱祛濕止痛之品半枝蓮、紫河車、白花蛇舌草、白鮮皮、土茯苓、防己用量一般不超過30g;有風熱阻絡為主者,應加強養陰清熱通絡止痛藥物,如白芍、生地黃、桑枝、銀藤、甘草諸藥的用量。
【證析】
該病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體發炎史,周身關節腫痛,發熱、惡寒、疼痛等,經其他地方治療未見效果來本院治療。我們用苦寒清熱藥配以辛溫藥,清毒熱,開腠理,使藥物直達病所的部位。方中的半枝蓮、紫河車、白花蛇舌草、白鮮皮、土茯苓、防己清熱祛濕,熱清濕除、關節通利,疼痛自然緩解。白芍、生地黃、桑枝、忍冬藤、甘草養陰通絡止痛;桂枝、川烏溫經和營止痛。寒熱互動、通補兼施,也是本方的指導思想和我們的實用方子的縮影。
醫案10:陽和寄生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寒痹)
李某某,女,56歲,打工,杭州蕭山人,2005年3月18日初診。
【主訴】
關節晨起活動不利,有僵硬感半年余。
【病史】
2004年9月份開始,兩手指關節僵痛及腕關節腫痛,晨起明顯,活動后減輕,局部不紅,自身有怕冷畏寒,遇氣候變化時病情加重,關節腫脹色偏紫,腰酸膝冷。平時服一些止痛藥、螞蟻酒等,有緩解,停藥后病情進一步加重。
【檢查】
面色深黑,五官端正,大小便正常。雙側手指關節腫脹有壓痛。晨起手指僵硬,腰及肩胛區叩痛,舌質淡,苔白,脈細沉。類風濕因子陽性,紅細胞沉降率38mm/h,抗“O”200IU/ml,其他化驗指標均正常。X光片:可見腰椎輕度骨質增生,第四、五腰椎間隙寬窄不一。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寒邪侵襲、脈絡不通。治宜:溫腎祛寒,活血通絡。方用:陽和寄生湯加減。
處方:熟地黃30g、桂枝10g、鹿角膠10g、麻黃3g、炮姜10g、炙甘草10g、片姜黃10g、防風6g、雞血藤30g、桑寄生15g、白芥子6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服藥后,手指及腕關節腫略退,疼痛減輕,晨僵減輕。自覺腰酸怕冷加巴戟天、淫羊藿溫腎溫陽。繼服中藥15天后,臨床諸癥均有明顯好轉。類風濕因子陰性,紅細胞沉降率28mm/h,其余指標均正常。在原方的基礎上又服中藥30劑。2007年3月5日隨訪至今,未見明顯反復,但氣候變化的時節常有疼痛。
【加減】
手腕疼痛較重可加大姜黃、防風、細辛的用量通絡止痛;腰酸怕冷加巴戟天、淫羊藿、杜仲、菟絲子等溫腎溫陽的藥;骨骼變形嚴重者加透骨草、尋骨風、自然銅來化裁;脊柱強直可加狗脊、杜仲、桑寄生、川牛膝等。
【證析】
陽和湯是傳統的中藥方,出自于《外科全生集》,常用于陰疽、痰核、鶴膝風等癥。以上的證候主要形寒肢冷,關節癥狀比較輕。按中醫應屬“寒痹”之證,寒為陰邪,善于凝滯,而出現一系列的證候。采用陽和寄生湯加減來化關節肌肉筋脈中的寒氣、寒邪而達到目的。方中熟地黃補養營血;鹿角膠填精補髓、強壯筋骨;炮姜、桂枝疏散寒凝、溫通經脈;麻黃開腠理以達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寒痰;手腕疼痛加片姜黃、細辛;防風、防己、雞血藤、桑寄生祛風、活血、止痛、通絡;巴戟天、淫羊藿以溫腎溫陽;炙甘草來調各味之間的陰陽。以增強祛風濕散寒作用,補腎養血的作用,能達到治療目的。方意:有營血植髓,疏通表里,祛內外之寒,祛風止痛,再溫陽以助散寒的目的。
醫案11:烏頭薏仁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濕痹)
王某某,男,52歲,麗水青田人,2003年5月20日初診。
【主訴】
類風濕關節炎病史1年半。
【病史】
病人于1年半前開始肢體關節疼痛,尤以夜間為重,生活勉強自理。曾經用針灸推拿及中草藥治療3月無效。右手指關節及腕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左手關節輕度疼痛;雙膝關節疼痛明顯,下蹲困難,而來院門診。
【檢查】
面腫、黧黑,步行困難;形寒肢冷,指關節呈梭形腫脹、壓痛,膝關節下蹲困難,有壓痛伸屈不利,下肢足背及踝關節腫,壓之有下陷。舌質淡,苔白,脈細弦。類風濕因子陽性;紅細胞沉降率80mm/h,抗“O”500IU/ml。尿常規中的尿微量蛋白升高。血常規及其他指標均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濕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濕流注、脈絡不通。治宜:益氣養血、滋補肝腎以培其本,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以治其標。方用:烏頭薏仁湯加減。
處方:制川烏8g、制草烏8g、黃芪20g、麻黃10g、當歸15g、細辛10g、羌活12g、獨活15g、烏梢蛇15g、元胡15g、甘草10g、防己15g、蠶砂12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藥渣煎湯浸泡局部關節,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取上藥服用10天后,手指關節及右手腕關節腫脹疼痛未減輕。但頭轉側受限,伴疼痛有落枕的表現,但面腫及下肢腫未消,脈沉細滑,舌苔白膩偏厚,胃口欠佳。去烏梢蛇、蠶砂、獨活,繼服前方中藥加茯苓30g、白術20g、薏苡仁30g, 10劑后關節腫痛減輕好轉,小便較多,胃口好轉,舌苔薄白。又給中藥20劑,但始終腫脹未盡,關節伸屈不利。去葛根、草烏,加溫補肝腎藥之菟絲子15g、川牛膝20g、杜仲10g、淫羊藿15g,繼服10劑藥后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紅細胞沉降率31mm/h,連服中藥90劑,隨訪1年未反復。
【加減】
風重者加防風12g、秦艽12g;熱重者加丹皮15g、生地黃15g、忍冬藤30g;肝腎不足者加杜仲、桑寄生、續斷各15g;腎陽虛者加仙茅根10g,巴戟天、淫羊藿各12g。
【證析】
烏頭湯常用袪風散寒者為主,但該病人既有寒證又有濕證,寒濕為陰邪,流注于關節、肌肉經脈間而產生疼痛。濕邪不去,寒證難拔。開始方中的川烏、草烏、羌活、獨活、烏梢蛇有祛風、通痹止痛之效;加大細辛用量,意在加強散寒的作用;當歸、麻黃、延胡索之品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止痛;黃芪益氣固本;防己有祛風利濕之功;就該方用防己利濕還不夠,加大健脾利濕的力度,加茯苓、白術、薏苡仁來祛除濕邪,雖用后有一定的作用,但陽氣不足,濕氣未盡,后又加溫腎溫陽的藥杜仲10g、菟絲子15g、川牛膝20g、淫羊藿15g。這樣互相兼顧而達到治療目的,這也是我們常用的祛寒方子之一。
醫案12:烏附三蟲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陳某某,女,38歲,蘭溪諸葛人,2003年2月15日初診。
【主訴】
類風濕關節炎3年余。
【病史】
自3年前開始,手指關節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有僵硬(活動后減輕)、疼痛、腫脹、變形。晨僵持續的時間1小時以上。伴有畏寒乏力,陰雨天加重,納呆。平時經常服一些止痛藥(藥物不詳),服后癥狀緩解,停藥則加重。經人介紹而來本院。
【檢查】
面腫晦暗,雙側食指關節及中指腫脹,壓痛得熱則舒。舌質黯,苔薄白,脈沉細。X線:腕關節骨質疏松,紅細胞沉降率4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寒濕久阻脈絡,瘀結痰凝,肝脾腎虛損。治宜:溫經逐寒、化痰祛瘀、柔肝補腎、健脾和胃。方用:烏附三蟲湯加減。
處方:制川烏(先煎)10g、制附子10g、全蝎8g、蜈蚣2條、制穿山甲10g、當歸10g、熟地黃10g、砂仁8g、黃芪20g、肉桂3g、皂角刺8g、白芥子8g、鹿角膠(烊化)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蜈蚣和穿山甲可研成細末裝入膠囊服用。
服藥后關節僵硬、腫痛、晨僵均有好轉,晨僵少于1小時。前方加減再服20 天,病情明顯好轉,晨僵已少于30分鐘,疼痛明顯減輕。類風濕因子滴度明顯下降,紅細胞沉降率下降至28mm/h。前方去鹿角膠加薏苡仁、茯苓各30g,繼服90劑,手指足趾,畸形軟和。隨訪1年內未見明顯復發。
【加減】
如有冷痛劇烈者加炙麻黃、肉桂、細辛;關節僵直、活動不得明顯者酌加皂角刺、烏梢蛇;關節腫痛明顯者加大白芥子的用量;風濕盛者酌加桂枝、防風、威靈仙;濕熱盛者酌加知母、黃柏、蒼術、薏苡仁;氣虛明顯者酌加黃芪、人參;肝腎兩虛者酌加桑寄生、炒杜仲、川牛膝、龜甲膠、鹿角膠;腎陽虛者酌加淫羊藿、仙茅根、巴戟天、鹿角霜;血瘀明顯者酌加雞血藤、丹參、制乳香、制沒藥。
【證析】
為寒證、瘀濁、肝脾腎虛損之病機為特點。以祛邪扶正、標本兼治為大法,擬溫經通絡、化痰祛瘀、搜剔邪、養血柔筋、健脾補腎之烏附三蟲湯加減來化解。方中的川烏、附子,具有明顯鎮痛作用,時至中晚期,可起涸陰、破冱寒的作用。附子祛寒,烏頭祛風,兩藥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作用甚為明顯。以蟲類藥破瘀逐痰搜剔,一藥而兼數功。張壽頤認為全蝎“能治風者,蓋亦以善于走竄之故,則風淫可祛,而濕痹可利”。張錫純認為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外皆能開之。”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而聚為病,皆能開之。多數學者認為全蝎對四肢腫痛麻木、關節畸形,蜈蚣對脊椎、關節腫痛僵直,穿山甲對軟化骨節僵直均有效。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藥入腎,三藥合用,肝脾腎并補;使用甘草,并緩解諸藥的偏性和毒性。藥切病機。我們在風濕當中很少用穿山甲,這也是我們的不對,穿山甲在治療痛痹過程當中溫陽、溫腎作用還是比較好的,故獲良效。
醫案13:四藤除痹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何某某,男,52歲,農民。嵊州人,2001年3月20日初診。
【主訴】
四肢關節疼痛腫脹、畸形約8年。
【病史】
病人剛開始起病就以關節晨僵,間歇性雙肘、腕關節活動受限6個月,后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經常用止痛藥和潑尼松5~10mg/d治療能止痛,病人表現為服用激素后面部浮腫、血壓升高、皮膚易出血等反應,停服激素及止痛藥即病情加重,表現激素分泌不足的現象,在服中藥期間就突然停用激素后病情進一步加重。經人介紹到本院門診。
【檢查】
面部浮腫,發際部有細毛,面色晦暗,呻吟不止。心肺無陽性體征,腹平軟,雙膝關節不紅不熱,觸痛明顯,雙肘、腕關節僵硬,功能活動受限。指關節呈梭形改變,左尺骨鷹嘴處有多個約2cm×2cm皮下結節,皮膚壓之易有瘀斑出血點出現,舌質黯,苔薄白,脈沉緩無力。紅細胞沉降率80mm/h,白細胞12×10 9/L,抗“O”500IU/ml,類風濕因子陽性(1∶80),X線:可見股關節及股骨頭骨質疏松,有關節面破損,腕關節融合。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病證日久,經絡氣血為外邪壅滯,運行不暢而變生瘀血痰濁,痼結根深。治宜:溫陽通絡、化瘀化痰。方用:四藤除痹湯加減。
處方:雷公藤15g、雞血藤20g、青風藤15g、忍冬藤15g、地龍12g、烏梢蛇10g、附子10g、桂枝15g、全蝎8g、蜈蚣2條、甘草10g、黃芪30g、黨參20g,10劑。
取上述藥開水浸泡1小時,用文火煎,每日1劑,早、晚溫服,在用藥材雷公藤時應注意,一般要15g去皮加工過的。
10天后開始減潑尼松片,開始先2.5mg/d,后再減。
服藥后疼痛明顯好轉,功能活動稍有進步。繼以前方加天南星化痰、化瘀, 20劑后疼痛好轉,功能活動自如,舌脈無異常,紅細胞沉降率65mm/h、白細胞、抗“O”、類風濕因子檢查均正常,保留潑尼松5mg/d,皮下結節稍有縮小,紅細胞沉降率35mm/h。繼前方連服中藥60天,雙指關節梭形改變緩和,但尚未復原。
【加減】
寒重者加麻黃、川烏、草烏;熱重者加知母、石膏、連翹;濕重者加薏苡仁、防己;風重者加防風;氣虛者加黃芪、黨參;陽虛者加補骨脂、杜仲、附子、鹿角霜;陰虛者加玉竹、熟地黃;痰盛者加白芥子、天南星、海桐皮;痰瘀者加血竭、川牛膝等。
【證析】
病者用了激素后,難看清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虛證還是實證。有些指標看上去比較正常,實際不是。如是寒熱者,治療不忘虛實。有說法用藥非藤類、蟲類不能治,再加溫經之法常可奏效,如久治不愈當滋陰。方中的雷公藤、雞血藤、青風藤有調節免疫,祛風通絡止痛的功能,善用藤類祛風濕,舒筋活絡之功最妙;蟲類中的地龍、烏梢蛇、全蝎、蜈蚣搜風通絡,走竄之力最強。配忍冬藤祛經絡之熱;該病人瘀痰較重,且病較深,重用桂枝來疏經絡,使其脈絡瘀積之處,通暢順達。在2010年《雷公藤的特征及其鑒別要點》一文在《浙江中醫雜志》發表,大家看了后也是感受比較深刻。對雷公藤如何鑒別深感啟示。
醫案14:桂枝芍藥湯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寒痹)
余某某,男,45歲,工人,蘭溪馬澗人,1988年3月20日初診。
【主訴】
雙上肢手指、下肢足趾及腕關節疼痛僵硬,低熱反復發作3年。
【病史】
病人于3年前冬至時有口渴,咽干,手指關節疼痛僵硬。早上起床更明顯,開始還以為是生凍瘡,以后到春天也未見好轉。平時服一點止痛藥,關節疼痛有好轉,有時有低熱,體溫在37.5℃左右。在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檢查】
手指關節腫,壓痛,中指和食指持續腫脹不退,顏色偏紅。食中指關節X線片示:關節間隙變窄,有骨質疏松。紅細胞沉降率5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850IU/ml,心電圖及白細胞計數均正常。舌質紅,舌苔黃燥,脈滑數,體溫37.6℃。
【診斷】
中醫診斷:濕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熱瘀阻,脈絡不通,久而傷陰。治宜: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清熱養陰。方用:桂枝芍藥湯加減。
處方: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5g、白術15g、生石膏30g、麻黃6g、生姜6g、海桐皮15g、絲瓜絡15g、木通10g、薏苡仁30g,取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服。如有關節腫脹、壓痛明顯可用外敷新鮮中草藥土大黃(打爛取糊外貼)。
服藥后發熱消退,關節腫痛減輕。晨僵有所好轉,病人自覺服該方還是比較適宜的。繼服前方去石膏、柴胡,加防己15g、蒼術15g,自覺口干舌燥,手腳心發熱,潮熱,加生地30g、玉竹15g、玄參20g,繼服10劑后晨僵好轉。紅細胞沉降率3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400IU/ml。但存在口干舌燥,去生姜、麻黃,加大生地、玄參、玉竹的劑量,繼服前方中藥30劑。血液化驗指標基本正常,關節腫痛,晨僵不明顯,但氣候變化的時候還是比較明顯的疼痛。
【加減】
病者如有關節肢體冷痛、酸楚、麻木者可將桂枝加大至15~ 30g,附子加至15~30g;可以從10g開始慢慢加大用量至30g。關節僵硬變形者加大赤芍、當歸各15~30g,紅花6~10g。口干、咽干可加玉竹、玄參、麥冬來滋陰。
【證析】
在痹癥初期或由濕熱流注于關節,應以祛濕熱之邪為主。邪祛則正安,痹痛好轉,早期時選用桂枝芍藥湯治之。來清濕熱和邪氣,以達到邪祛正安的目的。方中用桂枝、白術、防風、麻黃、生姜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生石膏、知母以清熱養陰;同時增加海桐皮、薏苡仁、絲瓜絡、木通以增強除濕通絡、止痛的效果。若風寒濕熱祛除,關節仍僵硬、疼痛、變形者。在調整上藥用量的基礎上可重用當歸、赤芍,以達到既可祛風止痛,又有活血通絡、通利關節、榮養筋骨的效果;先前沒有顧及滋陰后加生地、玄參、玉竹經過調理該方的藥味而達到緩解的目的。寒痹在這里也是經常點到的,說明也有兩例,講到了寒,用桂枝芍藥湯。
醫案15: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
吳某某,女,47歲,杭州淳安人,2010年10月19日初診。
【主訴】
全身關節腫痛、皮膚紅斑14年余,加重5年。
【病史】
在當地水泥廠干活,天冷后出現頭暈、雙手背部腫痛。隨后到當地醫院就治,口服止痛及消炎藥,疼痛緩解,未及時注意及特殊處理。病情逐漸發展,到2001年各關節出現腫痛,遂不規律口服激素4~5年,后逐漸減量,自行停藥。2006年用拐杖可以行走。至2008年病情加重,雙手抬舉困難,雙下肢無力,行走不能,只能坐輪椅活動。近些年眼瞼及面部皮膚可見淡黃色斑塊,臉面浮腫,雙手背及雙下肢小腿段出現淡黑色斑塊,雙手及頸部麻木,雙下肢脹痛,各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體型較瘦,上廁所需人扶。經親戚介紹急來本院治療。
【檢查】
神清、久病面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不能自理,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五官無畸形,甲狀腺無腫大,氣管居中。肺聽診呼吸音清,未及干濕性啰音,心界無擴大,未及明顯雜音,腹部未及腫塊,無叩擊痛,肝脾肋下未及腫大。腎區無叩痛、壓痛。體溫36.8℃,脈沉細、舌質淡紅、苔薄白。抗“O”71IU/ml,類風濕因子290IU/ml,C-反應蛋白28.0mg/L,尿微量蛋白升高,紅細胞沉降率75mm/h,其余指標尚可。X光:雙手腕、雙膝關節類風濕改變。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西醫診斷:晚期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
證屬:寒邪入襲、久病多虛。治宜:祛風散寒,溫補腎陽。方用:風濕五號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0g、桑寄生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20g、黃芪30g、天蕎麥20g、七葉一枝花12g、知母15g、白花蛇舌草15g、紅豆杉20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100ml,連用5天。中藥外敷每天2次。
10劑中藥后關節腫痛好轉。周身有力一些,減激素后紅細胞沉降率85mm/h,繼服中藥30劑。病人紅細胞沉降率不降,關節腫痛減輕。又繼服中藥30劑,紅細胞沉降率45mm/h,關節腫痛基本消除,皮膚腫脹消,激素還在應用為鞏固治療又服中藥60劑,關節腫痛基本消除,紅細胞沉降率25mm/h,病人生活可以自理,干一些輕的活。
【加減】
口干無津者加石斛10g、玄參20g、麥冬12g;手腳心發熱者可加青蒿20g;濕重明顯者可加薏苡仁20g、蒼術12g;體溫升高明顯者可加羌活12g;大便干燥、貧血者可加白芍20g、大黃10g、丹參20g、當歸20g。
【證析】
該病已有10余年,近5年加重,肢體活動受限,并長期用中藥及激素治療,停藥后關節腫痛加重,有時體溫在38~38.5℃,眼瞼及面部皮膚可見淡黃色斑塊,臉面浮腫,雙手背及雙下肢小腿段出現淡黑色斑塊,雙手及頸部麻木,雙下肢脹痛,各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體型較瘦,上廁所需人扶。脈沉細、舌質淡紅、苔薄白。本次來院用風濕5號化解。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雷公藤根、天蕎麥、七葉一枝花、紅豆杉、白花蛇舌草為君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抗炎鎮痛作用;桑寄生、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祛風止痛、補肝補腎;防己、澤瀉、知母除濕滋陰瀉火;桂枝、黃芪通絡補氣,并加西藥抗炎1周。有優勢互補、中西醫結合,經一段時間后能使病人腫脹減輕,紅細胞沉降率下降,繼服中藥60劑復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河间市| 常山县| 广州市| 钦州市| 杭锦后旗| 抚松县| 马山县| 孝昌县| 元朗区| 中西区| 北川| 来安县| 普安县| 汕头市| 兖州市| 泽普县| 深圳市| 金塔县| 临武县| 通山县| 尉氏县| 恩平市| 宜良县| 东山县| 黎城县| 自治县| 封丘县| 潞城市| 凤阳县| 都匀市| 千阳县| 凤翔县| 武川县| 巩留县| 呼伦贝尔市| 九寨沟县| 原阳县| 荆州市| 安康市|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