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診斷標準
類風濕關節炎有這么多的臨床表現,我們應該怎么去認識它,沒有一個診斷風濕病的標準就沒有辦法確定類風濕關節炎,在1958年有11條診斷標準,符合7條就可以診斷。在1987年國際抗風濕病聯盟又出了一個標準,符合4條就可以診斷,這是國際抗風濕病聯盟和我們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的認定和結果。有了這個標準就可以確定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和實施治療。①晨起關節僵硬至少1個小時(≥6周);②3個以上關節腫脹(≥6周);③手關節或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6周);④對稱性腫脹;⑤手的X線改變;⑥皮下結節;⑦類風濕因子陽性(1∶32以上)。符合以上其中4條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由此可見只要按照診斷標準認識類風濕也不困難。三條是可疑,具備四、五條就可明確診斷了。中國中西醫結合專委會還有一個標準,但這個標準國際不承認,但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個標準是對的。
當被診斷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沉重的壓力,在診斷時要按診斷標準逐條對照,認真細查,不能隨口而定。在我們30多年治療過并總結的病歷中,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都歸類在“頑痹”當中。我收集了很多病歷,選擇真實典型病歷作為本次展示的內容。用草類藥物是我治療的特點,我很少用蟲類等動物藥。外敷新鮮中草藥也是我常用的方法,臨床中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同時也應用了一些西藥,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青霉胺、愛若華等,和一些非甾類的抗炎藥如:雙氯芬酸鈉酸鉀片、雙氯芬酸鈉栓、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美洛昔康、吲哚美辛、復方軟骨素等。同時還用一些中成藥,中成藥品種比較多,有些都是病人買來的,也有我們點用的如:六味地黃丸、白芍總苷膠囊、尪痹片、益腎蠲痹丸等。有些常用的抗炎西藥也在適當應用。用藥要盡量減少病人的負擔,要及時控制病人的疼痛,并讓他們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