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類風濕關節炎
第一節 概 說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有關,以關節炎性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炎癥性疾病,女性多見。起初手指關節晨僵,活動后減輕,持續時間幾分鐘或幾十分鐘或數小時,時間長短與風濕活動成正比。全身癥狀可有:倦怠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肌肉酸痛、貧血、血管舒縮失常等。關節疼痛一般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多數呈對稱性。關節常出現明顯腫脹、疼痛、壓痛等。手部畸形最有特征,有鵝頸樣畸形、鰭型手等。大多數病人有貧血,紅細胞沉降率加快,類風濕因子陽性,C-反應蛋白升高,CCP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X線表現,早期:手及腕骨骨質疏松;中期: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破壞、脫位、融合。發病率在0.3%~0.5%。
臨床表現有晨僵、疼痛、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皮下結節等,還有X光表現。需檢查的化驗有:血常規、類風濕因子、抗“O”、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CCP、尿常規、尿微量蛋白,這些都是比較常用的。接下來還有抗核抗體類、免疫球蛋白類等檢查。還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血管炎、心臟炎、胸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同時還會影響到皮膚、指甲、毛發。重疊其他特征的風濕病,如重疊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病”的范疇。根據該病臨床癥狀和性質,以及多關節損害、交替發作的特點,與《靈樞》所描述的“周痹”類似。本病就其癥狀表現為肢節疼痛,在病機上與肝腎虧虛有密切關系而言,則與《金匱要略》中的“歷節”病類似。唐代醫家因其疼痛徹骨,狀如“虎咬”,晝輕夜重,又冠以“白虎”二字,稱之為“白虎歷節”;朱丹溪等根據其掣痛走注如風狀,又稱為“痛風”;有的醫家據其病程長,纏綿難愈而謂之“頑痹”。當代醫家沈丕安先生認為,急性發作階段為風熱內盛或濕熱內蘊,屬“熱痹”、“歷節”范圍;晚期為寒濕入絡,肝腎不足,屬“骨痹”范疇。焦樹德先生把痹病中表現為久治不愈,發生關節腫大、僵硬、畸形、骨質改變,筋肉攣縮,肢體不能屈伸等癥狀者,統稱為“尪痹”。中醫認為其病機多為素體不足,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導致氣血痹阻而發病。在治療上以“祛邪”、“宣通”、“清熱”為其共同治法,宗寒者熱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的原則,使氣血流通,營衛復常,頑痹可逐漸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