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醫 案

醫案1: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陳某某,女,51歲,農民,蘭溪市靈洞鄉人,2009年5月13日初診。
【主訴】
雙側手指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步行困難,伴發熱20余天。
【病史】
患者于20天前開始,右側拇指早上起來拿東西的時候感覺疼痛,發熱體溫持續在38~39℃。兩天后其他手指疼痛晨僵。第四天開始雙側下肢膝關節腫脹,下蹲困難,先到當地衛生院治療后又轉到市中醫院經檢查及抗炎治療未見好轉。攙扶抬入本院。
【檢查】
體溫38.5℃。病人入院時要有兩人攙扶入院,有痛苦病容,面色蒼白,口唇紅干,雙側手指關節成梭形腫脹,膝關節腫壓痛身軀及下蹲困難。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滑。白細胞12.5×10 9/L,類風濕因子陽性。紅細胞沉降率105mm/h。X光片顯示;膝關節軟組織腫脹。觸膝關節有波動感,當場給予在膝關節抽取淡黃色的液體30ml左右,局部外敷中草藥膏。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外邪侵襲、流于關節肌肉、筋、脈,關節腫痛發熱,治宜:清熱解毒、袪風利濕、活血通絡。方用:風濕五號方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5g、桑寄生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川牛膝15g、黃芪30g、天蕎麥15g、白花蛇舌草15g、七葉一枝花12g、知母15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用頭孢拉定及甲磺酸培氟沙星抗炎,連用5天。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每次一片,一日一次。膝關節每天外敷新鮮中草藥膏一次。
5月18日,病人于當天關節腔抽取積液后,第2天疼痛減輕能自己下床走路,體溫37.5℃,連用5天后關節腫痛基本消除,患者自己生活能自理,紅細胞沉降率持續不降100mm/h,其他白細胞、類風濕因子及C-反應蛋白均正常,后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忍冬藤30g,繼服10劑后紅細胞沉降率開始下降65mm/h。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又服中藥30劑,6月18號查白細胞總數4.5×10 9/L,紅細胞沉降率25mm/h。余癥基本消除(復查照片)。為了鞏固治療,繼服中藥90劑,諸癥全消。
【證析】
該病有病程短、以發熱、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比較符合中醫熱痹的診斷。對它的治療我們也應用了新法風濕五號,這個方子在運用當中還是比較確實有效的。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雷公藤根是本院常用的風濕病專用藥;有祛風濕調節免疫的功能;桂枝有疏通經絡的作用;防己、桑寄生、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有祛風利濕的作用;黃芪有益氣固本的作用;天蕎麥、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知母有清熱解毒、滋陰瀉火的功效。在該方的基礎上加用抗生素及非甾類抗炎藥從而能達到見效快,又徹底祛除熱痹而達到治療目的。
醫案2:祛風通絡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寒痹)
李某某,女,31歲,農民,衢州開化人,2000年6月15日初診。
【主訴】
四肢關節疼痛,間歇性發作腫脹半年余,加重3個月。
【病史】
半年前因經常感冒后以手指關節游走性疼痛,后在肩、膝關節疼痛,嚴重時可見關節紅、腫、熱、痛,服用止痛及抗炎治療效果不錯。近3個月來,關節疼痛部位固定、腫脹、晨僵,左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經人介紹入院。
【檢查】
雙指關節腫脹,呈輕度杵狀改變,肩、膝關節輕度腫脹,壓痛明顯,左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舌體微胖,苔薄,黃白相間,脈弦細。紅細胞沉降率50mm/h,類風濕因子陽性。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熱流注、關節腫痛、脈絡不通。治宜:清熱解毒、益氣祛邪。方用:祛風通絡方加減。
處方:伸筋草20g、尋骨風15g、秦艽15g、川芎15g、延胡索15g、獨活15g、麻黃10g、細辛6g、川烏10g、草烏10g、桂枝10g、防風15g、知母15g、黃芩10g、連翹15g,徐長卿12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服藥3劑后關節疼痛未見好轉,5劑服完后關節腫脹漸退。繼前方服5劑后,關節諸癥明顯減輕,左膝關節活動好轉,紅細胞沉降率下降至35mm/h。
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麻黃,連服30天,服藥后手指關節及左膝關節活動明顯好轉。紅細胞沉降率3mm/h,其他指標均正常。后又服2個月鞏固療效,病人感到疼痛減輕,治療后紅細胞沉降率及其他指標均正常。關節腫痛已消除,2年后隨訪病情無反復。
【加減】
如病久關節僵直或腫大畸形,脈滑者加莪術15g、白芥子9g、烏梢蛇15g、蜂房5g;腰膝酸軟,脈細者加杜仲12g、當歸15g、熟地黃30g、補骨脂15g、川牛膝10g;氣短乏力,脈沉細者加炙黃芪30g;筋脈拘攣者加天麻15g、鉤藤30g。
【證析】
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以寒熱錯雜居多,常以散寒清熱通絡方法居多。它的形成多由于外感染寒熱之邪,或感寒邪,寒凝于肌肉筋骨郁而化熱,寒熱之邪阻于經絡,氣血閉阻不通。有些因久服激素或長期大量服用辛熱藥物所致。方中獨活、秦艽、細辛、麻黃、川烏、草烏、桂枝、防風祛風散寒止痛;黃芩、連翹、知母清熱,還可減輕制川烏、制草烏溫熱之性;伸筋草、尋骨風、徐長卿通絡止痛;并重用川芎、延胡索,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共同組成祛風散寒清熱通絡之意。如制川烏、制草烏用量偏大要先煎1小時以去其藥的毒性。應根據病程的長短、正邪的虛實隨證加減再決定用多少量。
醫案3:清利搜通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劉某某,女,15歲,學生,武義南門人,1990年7月2日初診。
【主訴】
關節腫痛8個月余,伴有發熱5月。
【病史】
1989年12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指關節腫痛、發熱,體溫在38℃左右,平時經常有感冒樣癥狀,咽喉部疼痛的時候關節腫痛加重,同時有紅細胞沉降率增高,白細胞升高的現象。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服用激素及解熱鎮痛藥,逐漸發展至肩、腕、踝、膝關節腫脹,雙指關節及腕關節變形,步行困難,已休學半年。7月2日由家人背著來院。
【檢查】
體溫37.5℃,手指關節、膝關節處之灼熱、腫脹、神疲乏力,舌質黯,苔薄黃,脈數。紅細胞沉降率44mm/h,類風濕因子弱陽性,抗“O”升高600IU/ml以上。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為陰邪,黏膩重濁。治宜:清熱利濕、搜風通絡。方用:清利搜通湯加減。
處方:茵陳20g、滑石20g、薏苡仁20g、防己15g、豬苓20g、防風15g、老鸛草20g、蜂房15g、蜈蚣1條、全蝎3g、僵蠶12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中藥后關節腫痛略有減輕,但體溫還是不減,舌脈如前,去蜈蚣,加柴胡、石膏各20g。
經前方治療后,關節腫痛好轉,體溫及白細胞下降至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正常,紅細胞沉降率28mm/h,繼前方服中藥30劑后關節腫脹、疼痛、灼熱消除。去蜈蚣、全蝎、僵蠶,加黨參、白芍、白術,后為鞏固治療,又服中藥3個月后恢復上學。紅細胞沉降率22mm/h。停藥半年隨訪,病情穩定。
【加減】
熱重者加蒲公英30g,知母10g;痛甚者加秦艽10~16g,羌活10~ 20g,延胡索10~20g;氣虛者加黃芪10~20g;黨參10~15g;胃脘不適者減老鸛草,加半夏10g;月經減少或閉經者加澤蘭葉15g、當歸15g。
【證析】
治療風濕病寒易散,唯濕難除。濕為陰邪,黏膩重濁,與他邪結合流注關節肌肉筋脈,危害甚深。臨床上濕與熱相博,一陰一陽,難解難分。本病多已累及筋骨,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清熱利濕、搜風通絡之清利搜通之法,切合病機,應用清熱利濕、搜風通絡的方法。方中的茵陳、滑石、薏苡仁、防己、豬苓清熱利濕;防風、老鸛草、蜂房祛風除濕;金銀花、甘草清熱解毒;蜈蚣、全蝎、僵蠶搜風通絡;到濕熱清除,邪氣除去后,去蜈蚣、全蝎、僵蠶,加黨參、白芍、白術來調理人體的脾胃功能,這也是我們清熱解毒利濕的中藥之一。
醫案4: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虹膜睫狀體炎
曹某某,女,37歲,農民,磐安縣新晝人,2010年2月21日初診。
【主訴】
雙側上肢及下肢麻木疼痛2月余,眼睛發紅1月余。
【病史】
患者于2009年12月初開始經常感冒,咳嗽,關節疼痛,經各種中西醫治療也未見明顯好轉,有間歇發作。2010年1月1日左右,下肢開始發麻、疼痛、難受、步行困難,但肢體關節無紅腫及明顯壓痛。3天后雙眼發紅、目赤、頭昏,視物略模糊不清。12月6日來本院門診,用5號方劑治療,癥狀減輕。于2月2日入院,呼吸困難,咳嗽加重,大小便及胃口尚可。
【檢查】
面色蒼白,唇干,眼部外無異常,畏光、流淚,見睫狀體明顯充血,看不見鞏膜,前房可見滲出物。上下唇部可見2處熱瘡樣潰瘍。舌質絳紅赤,舌苔厚,無津液,脈沉細滑。下頜淋巴結腫大,腹部平軟。皮膚及四肢未見紅斑,雙側趾間部可見少量濕潤液體。類風濕因子139IU/ml,C-反應蛋白47mg/L,尿微量蛋白100mmol/L,紅細胞沉降率120mm/h。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虹膜睫狀體炎。
【治療】
證屬:風濕流注,脈絡不通,虹睫宿翳。治宜:祛風利濕,活血通絡,除翳除虹。方用:風濕5號方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5g、桑寄生20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20g、菟絲子15g、天蕎麥15g、知母15g、紅豆杉12g、白花蛇舌草12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頭孢拉定4g,加5%的鹽水250ml靜脈滴注,甲磺酸培氟沙星100ml靜脈滴注,連用5天。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1片,每日一次。
23日癥狀未見好轉,大便偏干難解,加大黃10g,潤腸通便茶,每次一包,一天一次。服后大便次數增加,每天2次,3天后,關節肌肉疼痛減輕,口腔潰瘍好轉,舌苔變薄、質紅、脈如前。能自己下床行走。
自覺關節處腫痛好轉,眼部存有發紅充血,繼服中藥30劑。自己能下床步行走路,疼痛消除,眼紅腫消退些。又服中藥20劑。今年7月份復查,眼部紅消,關節腫痛、紅細胞沉降率30mm/h,類風濕因子陰性,CCP陰性,其余指標均正常。病人還是堅持服藥60天后停藥。
【加減】
視物模糊、視力下降明顯,前房可見滲出物多,房水混濁中藥可加黃芩10g、黃柏10g;流注關節肌肉疼痛腫脹明顯者可加祛風濕藥雷公藤15g、忍冬藤30g;要有側重先清熱解毒,后再祛風利濕。
【證析】
該病主要是由于外感風邪所致風濕與熱相搏。陰滯于中,清陽不升,濕濁上泛,所致目側、頭暈、視物昏朦,濕熱上蒸于神水,則神水黏濁,可見前房有滲出物。口唇紅,人中部口腔處可見潰瘍,便干、咽干。濕邪流注于四肢關節見下肢關節煩痛、麻木、屈伸不利,步行困難。以濕為主,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雷公藤根、天蕎麥、紅豆杉、七葉一枝花、知母有清降濕熱、祛風;威靈仙、仙靈脾、桂枝、川牛膝有祛風利濕,解除肢體煩痛、麻木、屈伸不利;澤瀉、防己有利濕。黃芪補益元氣;加頭孢拉定、甲磺酸培氟沙星抗炎;大黃潤腸通便。局部眼睛點氯霉素及醋酸可的松眼藥水,協同各藥的優點,半月后關節及肢體疼痛基本消除,眼部癥狀還是比較明顯。至7月后眼睛基本正常。
醫案5:痛風清熱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李某某,女,32歲,工人,金華湯溪人,2002年2月30日初診。
【主訴】
全身酸困不適,時有發熱、兩手腕及手指關節疼痛1年余。
【病史】
于去年開始感冒后咽喉疼痛,發熱,經過治療后有所好轉。后兩膝、髁、趾關節相繼疼痛腫脹,反復發作,發作時有關節腫痛。局部得涼則舒,平時口腔經常上火,潰爛疼痛。近期又漸趨加重,平時經常服止痛藥及抗風濕藥始終不能斷根。
【檢查】
慢性消耗病容,四肢沉重,發作時行動不便,指、腕、膝、踝關節熱腫、屈伸不得。舌邊紅,苔白膩,脈弦數而滑。體溫38.2℃。白細胞總數為15× 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3%,紅細胞3.4×10 12/L;紅細胞沉降率5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X線示,指、腕、軟組織腫脹,鄰近骨質疏松。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熱流注、脈絡不通、關節紅腫。治宜:祛風除濕、清熱利濕。方用:痛風清熱湯加減。
處方:羌活15g、白芷15g、蒼術1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龍膽草12g、防己15g,神曲15g、黃柏15g、制南星15g、薏苡仁20g、知母15g、忍冬藤30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阿司匹林片0.2g,每天一次,加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抗炎7天,每天一次。
服藥后,體溫下降,關節活動好轉,疼痛減輕。繼服前方20劑,癥狀控制,腫痛明顯減輕。又調理數次中藥,白細胞總數為5.0×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3%,紅細胞40×10 12/L;紅細胞沉降率2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停阿司匹林片為了鞏固療效,又服90劑。隨訪2年,能參加正常生活及勞動。
【加減】
風邪重加防風、獨活;寒邪重去龍膽草,加附子;濕邪重加薏苡仁、茯苓、白術;熱邪重加知母、忍冬藤;痰濁重加橘紅、白芥子;瘀血重,加延胡索、五靈脂;氣虛者加黃芪、白術;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肝腎不足者加續斷、桑寄生;關節畸形,加全蝎、蜈蚣、地龍、制馬錢子等。
【證析】
痛痹湯為朱丹溪治療痹痛的驗方,許多學者一直在沿用該方劑,主要用于現代的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等病癥,本院也試嘗了該方。方中的桂枝、白芷、羌活、威靈仙祛風散寒止痛,宜散頭面、四肢、周身骨節間風寒濕邪;黃柏、蒼術、龍膽草、防己清熱除濕利痹,祛濕熱腫痛;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絡,逐瘀血痹阻;南星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化痰濕結聚;神曲和胃健脾,消積行滯。全方可疏散風寒于上,瀉熱滲濕于下,行滯和胃于中,組方用藥與其病因病機甚相符合。風寒濕熱得以疏泄,痰瘀阻滯得以化解,中氣健運,輸布水谷于周身,氣血流暢旺盛,筋脈得以濡養。故腫痛消、屈伸利、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醫案6:當歸拈痛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風痹)
劉某某,女,32歲,務農,浙江衢州人,1989年4月10日初診。
【主訴】
產后受風寒關節疼痛、腫脹約4年,氣候變化時加重。
【病史】
4年前春季生產第2個小孩后受水濕致關節疼痛、腫脹、關節紅腫。經治療后好轉,但每逢雷雨季節發病加重。局部關節紅腫、肘部側面可見結節,有活動感,平時還有發熱37.5~38.5℃。經抗炎及治療才好轉,夏秋病情減輕。平時自備茯苓煎,服后癥狀減輕、緩解。但不斷根,時常反復,聽人介紹而入本院。
【檢查】
雙側踝及膝關節腫痛,踝部腫更甚,活動受限。雙下肢及踝關節周圍見3個豆大結節,按之較硬且壓痛。頭皮下有軟綿感。體溫38.5℃,心煩胸悶,納差欲嘔。舌質紅,苔白厚,脈滑速。紅細胞沉降率32mm/h,抗“O”500IU/ml。
【診斷】
中醫診斷:風痹、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溫熱蘊于肌肉內關節、筋脈間。治宜:清熱利濕,疏風通絡。方用:當歸拈痛湯加減。
處方:當歸15g、羌活10g、防風15g、茯苓30g、澤瀉15g、茵陳20g、黃芩12g、蒼術15g、白術15g、甘草6g、赤芍15g、防己15g、苡仁20g。5劑,取上藥浸泡30分鐘,水煎服,煎藥時間約為30~40分鐘。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青霉素80萬U,每日2次。
5劑后關節疼痛減輕,小便清長,結節變軟、見小、色轉淡,體溫正常。舌苔仍白厚、質紅、脈滑。繼服前方加大黃芩15g、忍冬藤30g,后隨癥加減20劑。癥狀基本緩解,紅細胞沉降率10mm/h,又連續服中藥30劑,病人自行停藥認為已治愈。第2年春天感冒后關節腫痛又有反復。又繼服前方中藥20劑,服后癥狀減輕好轉。為了徹底治療又服中藥30劑,一年后隨訪未反復。
【加減】
有關節紅腫熱痛明顯,體溫升高,加石膏30g、知母15g;關節疼痛較劇,午后熱者,加地骨皮15g、丹皮10g;關節腫脹明顯者,加車前草15g、澤瀉15g、通草10g;關節腫大變形或見皮下結節者,加玄參15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
【證析】
該病人是產后受風寒開始,關節疼痛、腫脹、發熱、見結節,經過治療有反復發作的傾向,也可能治的不徹底而反復。中醫認為該病是濕熱蘊結,流注于關節使之,熱血妄行,停留于筋脈之間形成紅斑和結節。在治療上應清熱利濕,宣痹通絡,張景岳曰:“濕熱之病,宜清宜利,熱清濕亦去,脈絡也通,通則不痛,符合中醫的大法”。本病癥適宜用當歸拈痛湯與宣痹湯合用。方中的防己、澤瀉、薏苡仁、茵陳、茯苓、白術、健脾利濕;黃芩、甘草清除濕熱;羌活、赤芍、防風祛風;當歸是該方必用之,有行血祛風之功,氣血條暢,濕熱得除。在治療過程中加青霉素消炎,這樣在盡快消除血液中炎癥和鏈球菌,雖加的劑量較少而達到目的。
醫案7:麻附三藤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寒痹)
張某某,男,20歲,學生,金華白龍橋人,1990年5月10日初診。
【主訴】
雙手指掌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遇寒加劇5個月。
【病史】
病人開始關節腫痛以來,平時服吲哚美辛、潑尼松10mg/d、雷公藤片等就會有所好轉,停藥后癥狀反復,病情加重,疼痛時輕時重,自覺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到醫院檢查初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自己感到有種壓力而入本院。
【檢查】
面色蒼白,面部浮腫,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指關節壓痛,腫脹。舌質淡,舌苔白,脈沉滑。X線示:雙手指掌關節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類風濕因子陽性,紅細胞沉降率35mm/h。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寒阻滯,痹阻經絡。治宜:溫經散寒,通經活絡。方用:麻附三藤湯加減。
處方:麻黃6g、制附子(先煎)10g、白術15g、雞血藤30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全蝎3g、地龍10g、蜂房15g、羌活10g、片姜黃10g、桑枝30g、炙甘草10g。取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西藥先鋒霉素片,每次2片,1日2次。美洛昔康片,1日1片,連用20天。
服藥后關節疼痛腫脹減輕。開始逐漸減少激素的用量,每次減潑尼松四分之一片。又服前方20劑后,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平時覺得四肢乏力,易疲勞。去麻黃、附子、加黃芪、黨參、枸杞子、巴戟天繼服中藥70劑,臨床癥狀基本消除。紅細胞沉降率10mm/h,類風濕因子轉陰,為鞏固療效。又服中藥每隔一天服用一劑,連續服3個月。激素撤減,病情控制穩定。
【加減】
如肘、肩等上肢關節痛甚者加羌活12g、片姜黃12g、桑枝30g;踝、膝等下肢關節痛甚者加川牛膝20g、杜仲15g、木瓜15g、獨活15g;腰脊關節酸痛者加杜仲15g、狗脊30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關節變形,疼痛甚者加白芥子6g、烏梢蛇10g、膽南星6g、三七粉(沖服)10g、制川烏(先煎)10g;關節僵硬,屈伸不利加用穿山甲9g;慢性不愈,形體消瘦,體虛弱者加用枸杞子15g、山茱萸15g、女貞子12g、墨旱蓮15g。
【證析】
《金匱要略心典》中云:“寒濕之邪非麻黃不能去。”在該病的治療中首先用小劑量麻黃開始,逐步加大劑量。用后引起心跳加快,可以減量服后還適應可進一步加大劑量。《神農本草經》也指出:“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但應用時,亦當注意“附子救陽固有余,而傷陰亦當慮”(《岳美中醫案集》)中的麻黃、附子并用,取“寒邪散而陽不亡,精自藏而陰不傷”的優點。病人年輕體質強壯,所以我們就麻黃和附子合用。選用“枝藤散邪,蟲蟻搜風”。方中的全蝎、蜈蚣、地龍、蜂房搜風通絡。并深入筋骨,非搜風通絡之蟲類不足以搜剔筋骨間之邪,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功效。藥理研究也證實,蝎毒有增強骨骼肌收縮作用,應之得當。雞血藤、海風藤、桑枝、絡石藤祛風濕、通經絡、達四肢;甘草調勻各藥味的陰陽也體現了中醫學“治痹要通其經脈”的理論。
醫案8: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寒痹)
董某某,女,32歲,農民,諸暨市楓橋人,2010年8月20日入院。
【主訴】
四肢關節疼痛、腫脹、壓痛1年。
【病史】
于1年前勞累后左手關節腫脹,后至雙腕關節。曾在當地醫院用中藥及西藥治療,病情未見好轉。6月份來本院治療查血,抗“O”258IU/ml、類風濕因子132IU/ml、紅細胞沉降率47mm/h,口服五號方加白術、茯苓、元胡等治療,病情得到控制。至2010年6月又反復,雙膝及雙足腫痛、發熱來本院治療。
【檢查】
身體修長,面部略蒼白、口干,雙側手指關節及下肢疼痛、腫脹、壓痛。自己能自由活動,左側膝關節腫脹、壓痛。當時左側膝關節腔穿刺抽出淡黃色液體30ml,外敷新鮮中草藥。脈沉細,舌質淡紅。類風濕因子94IU/ml、C-反應蛋白16.5mg/L、紅細胞沉降率85mm/h。
【診斷】
中醫診斷:寒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濕寒邪,阻絡腫脹。治宜: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方用:風濕五號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15g、黃芪30g、天蕎麥20g、知母15g、白花蛇舌草15g、七葉一枝花12g、紅豆杉20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關節抽液加普魯卡因和醋酸曲安奈德5mg,外貼風濕貼2個。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1瓶,輸液每天一次,連用5天。雙氯芬酸鈉栓1粒,一日一次,塞肛。左膝關節疼痛、壓痛好轉,無腫脹。3天后體溫升高38.5℃,給予抗炎鎮痛的西藥,連用一周。于9月1日早上測量體溫正常。
繼服中藥10劑,紅細胞沉降率85mm/h、C-反應蛋白6mg/L,要求帶中藥20劑回家服用,膏藥5個。中藥服完后膝關節疼痛好轉,體溫37.5℃,紅細胞沉降率55mm/h,繼服中藥20劑后自己停藥。
【加減】
關節腫脹明顯者可加元胡20g、木瓜15g、薏苡仁20g、忍冬藤30g;紅細胞沉降率升高明顯者可加白花蛇舌草30g、七葉一枝花15g;體溫持續不退可短期用激素。
【證析】
該病人一直務農,身體平素還算健康。自去年手指關節腫脹、疼痛,治療后病情穩定,未見反復。也沒有用過任何中西藥治療,2010年關節腫痛發作,時間不長。到醫院檢查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熱痹。來院時表現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抗“O”、C-反應蛋白升高。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及雷公藤根為本院治療風濕病的專用藥,有祛風清熱解毒、抗炎鎮痛的作用;桂枝疏通淤阻的經絡;防己、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有祛風利濕的作用;黃芪有益氣固本,使腠理更加緊湊,使病邪不能入侵;天蕎麥、知母、白花蛇舌草、紅豆杉、七葉一枝花有清熱解毒,滋陰瀉火的作用。配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來消炎1周。帶前方中藥20劑。
醫案9: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頑痹)
邱某某,女,39歲,農民,浙江省金華市白龍橋人,2010年5月27日入院。
【主訴】
肢體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受限約2月余。
【病史】
2010年3月份開始手指頭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在當地醫院治療后未見好轉。2009年11月開始咽喉部疼痛癥狀明顯,咽喉處不適。2010年5月6日開始疼痛加重,肢體關節腫脹、壓痛。曾到金華市中醫院、人民醫院、中心醫院未見好轉而入本院。
【檢查】
面色略紅、口干、咽干,雙側上肢手指關節及下肢腫脹、壓痛、步行困難。脈沉細、脈滑,舌質淡紅。膝關節下蹲困難(可見照片),試抽可見有較多液體產生(30ml左右)。類風濕因子241IU/ml、C-反應蛋白47.8mg/L、紅細胞沉降率111mm/h,白細胞8×10 9/L、血紅蛋白10g/L。
【診斷】
中醫診斷:頑痹、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濕寒邪,阻絡瘀腫。治宜: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方用:風濕五號方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己15g、威靈仙15g、仙靈脾15g、澤瀉15g、川牛膝15g、黃芪30g、天蕎麥20g、知母15g、白花蛇舌草15g、七葉一枝花12g、紅豆杉20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配用:關節抽液加普魯卡因和醋酸曲安奈德5mg,外貼風濕貼2個。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1瓶,輸液每天一次,連用5天。雙氯芬酸鈉栓1粒,一日一次,納肛。雙側膝及關節疼痛、僵硬好轉,繼服中藥10劑。自己能步行,紅細胞沉降率114mm/h、C-反應蛋白40mg/L、類風濕因子升高,要求帶中藥20劑。
自帶藥回家服藥癥狀明顯好轉,關節外腫痛減輕。又帶中藥如前20劑,水煎服,早晚分服,經治療后腫痛關節基本消除。紅細胞沉降率85mm/h、C-反應蛋白正常,中藥20劑,水煎服。至7月20日來診,紅細胞沉降率35mm/h,關節腫痛基本消除,又服中藥30劑。
【加減】
關節腫痛明顯可加茯苓30g、白術20g、薏苡仁20g。
【證析】
該病例一直從事農業生產,身體平素健康。平時經常有扁桃體發炎、疼痛、壓痛,也沒有注意給予治療。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表現咽喉及扁桃體炎未及時治療,2010年3月經當地醫院用不同的方法給予診治未見好轉。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抗“O”、白細胞、C-反應蛋白升高。來到本院步行困難、疼痛劇烈,抽取關節積液腫痛好轉。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及雷公藤根為本院治療風濕病的專用藥,有祛風清熱解毒、抗炎鎮痛的作用;桂枝疏通淤阻的經絡;防己、桑寄生、威靈仙、仙靈脾、川牛膝有祛風利濕的作用;黃芪有益氣固本,使腠理更加緊湊,使病邪不能入侵;天蕎麥、知母、白花蛇舌草、紅豆杉、七葉一枝花有清熱解毒,滋陰瀉火的作用。配頭孢曲松鈉2g及甲磺酸培氟沙星來消炎。為鞏固治療,帶前方中藥20劑。
醫案10:白虎桂枝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陳某某,女,23歲,浙江蕭山人,1990年3月2日就診。
【主訴】
四肢關節疼痛、紅斑3個月。
【病史】
3個月來經常感冒、咽痛(干),未經治療,后四肢關節疼痛,以膝關節為甚。發作肘關節紅腫、活動受限,左下肢可見紅斑2個。經地塞米松及阿司匹林治療好轉。半個月后再次感冒、咽痛、發熱、周身關節游走不定,手足指趾及右側膝關節灼熱疼痛、紅腫、活動受限、多汗、口渴、尿赤、脈浮、中速。經抗炎及抗風濕治療存熱不退,關節癥狀未見好轉。
【檢查】
雙下肢可見多處結節紅斑。扁桃體偏大、充血,體溫38℃,紅細胞沉降率37mm/h,抗“O”﹥500IU/ml,類風濕因子(-),白細胞總數11.7×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2%,淋巴細胞百分比26%,單核細胞百分比1%,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1%,心電圖正常。發病急驟,關節肌肉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全身發熱。熱偏重者,關節紅腫痛明顯,灼熱,發熱較重,皮膚可見紅斑,伴惡風、口渴、唇干、舌紅苔黃、脈數等。風偏重者;關節肌肉游走性疼痛為主,或見紅腫灼熱,或發熱或汗出惡風,舌紅、苔白,脈浮數。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熱夾濕、阻閉經絡、熱盛為主。治宜:清熱祛風、除濕、通絡法。方用:白虎桂枝湯加減。
處方:石膏30g、知母20g、桂枝15g、防己20g、金銀花10g、秦艽20g、甘草10g、桑枝20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青霉素80萬U。每日2次,肌注。
5劑后體溫正常,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紅斑減少。
去石膏,加大祛風濕、通絡之藥獨活15g、丹參20g、當歸20g。后繼服前方30劑。紅細胞沉降率3mm/h、抗“O”500IU/ml、體溫37℃。關節僅疲勞后酸痛,病人自覺癥狀還有,要求繼服中藥20劑,加黃芪、丹參、當歸、山楂,平時也很少勞動,自己在家里休息。經過治療后,諸癥悉除。
【加減】
胃口欠佳,加山楂、萆薢、大黃、麥谷芽;脾胃不健加茯苓、白術、蒼術。
【證析】
本癥在治療當中,許多病人有發熱、扁桃體疼痛、關節腫痛。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人,屬熱偏重型,以清熱為主。使以除風濕,通經絡。達到風除熱清、氣血調和、經絡宣通的目的。常以白虎桂枝湯加減來治療風熱偏重之癥。熱痹中多挾有濕邪配用防己及薏苡仁除濕邪。風濕性關節多屬鏈球菌變態反應,同時存在有扁桃體炎,為了掃除鏈球菌加用青霉素。這病人在開始的時候治療效果好,加黃芪、丹參、當歸,經常休息會好一些。諸藥合用達到較好治療目的。
醫案11:祛濕通痹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王某某,男,9歲,學生,寧波市海寧縣人,1990年3月20日初診。家長代述。
【主訴】
關節腫脹疼痛進行性加重3年。
【病史】
于1987年3月因遇冷感冒,繼則下肢關節腫脹酸痛,周身乏力。經當地醫院治療后,感冒癥狀緩解,雙膝及雙踝關節腫脹。經多家醫院均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曾服中藥數百劑,西藥布洛芬、吡羅昔康、雷公藤片等,效果欠佳。
【檢查】
雙膝、踝、足大小關節腫大,壓痛,拒按,髂關節疼痛,小腿肌肉萎縮,活動受限,面色萎黃。舌體瘦小,舌質紅,苔白薄膩,脈細滑、數有力。體溫36.5℃。檢查:血常規正常、抗“O”350IU/ml、紅細胞沉降率58mm/h、類風濕因子陽性,SPEC(血清蛋白電泳):r-G升高。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風濕熱痹,濕熱內盛。治宜:清熱利濕、消腫止痛、補氣強筋。方用:祛濕通痹湯加減。
處方:蒼術20g、黃柏15g、石膏15g、薏苡仁30g、防己12g、防風12g、葛根20g、地骨皮20g、川牛膝24g、桂枝6g、獨活9g、忍冬藤30g、木瓜15g、秦艽12g。連服1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藥后,右膝關節腫消,加當歸12g、黃芪15g、山楂15g,20劑后左膝關節腫消。繼服30劑,左踝及雙側小關節均已消腫,小腿肌肉開始豐滿,活動自如,諸癥消失。囑其熬動物骨湯久服之,1年內隨訪未復發。
【加減】
虛熱者去蒼術、桂枝,加生地黃、白薇、秦艽;陽明熱盛加黃芩、知母;濕熱內盛者加秦艽、茵陳、木瓜。在病人當中用藥比較久,治療好幾年。有許多病人會產生胃部不適,可采用山楂干或濕的15g,打成粉或煎成藥方中用。
【證析】
在關節炎中看的人是比較多的,是風濕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關節炎,有的時候我們也弄不清楚。像上面患者這樣有紅細胞沉降率增高,類風濕因子陽性,常用雷公藤藥片或針劑。到許多醫院看可能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比較大,也按照類風濕關節炎來治療未見效果。在我們這里看他肌肉萎縮,膝、踝關節腫痛,像風濕性關節炎。以風濕性關節炎取效,療效還是比較顯著的。方中的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薏苡仁、地骨皮、黃柏健脾清利濕熱;石膏清熱瀉火;防己祛風濕止痛;葛根生津止渴;川牛膝、桂枝、獨活、忍冬藤破血通經、祛風濕。這樣隨便取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方法,我們也達到了治療目的,這就是在治療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
醫案12: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熱痹)
鮑某某,女,44歲,農民,義烏市義亭鎮人。2003年5月8日入院。
【主訴】
右側膝踝關節疼痛、水腫,伴發熱8天。
【病史】
4月29日晚上左側膝關節疼痛,呈游走至肩、肘無紅腫。5月1日右側膝關節紅腫疼痛,關節表面發熱。自上向下腫至踝、足背、趾關節。呈凹陷性水腫。畏寒、發熱39℃。后到市人民醫院經抗炎、止痛、住院治療未見好轉。平時有扁桃體及咽喉部不適、疼痛史。
【檢查】
五官端正,扁桃體腫大,咽部慢性充血。體溫37.5℃。心律齊,音中,心率72次/分。右側膝關節至腓、踝、足背、趾關節,明顯紅、腫、熱、痛,按之呈凹陷,疼痛明顯。下蹲及活動困難。脈浮滑,舌質紅。紅細胞沉降率90mm/h,白細胞8.4×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8%,抗“O”≤250IU/ml。類風濕因子陽性。心電圖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證屬:濕熱阻塞、疼痛腫脹。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方用:風濕五號方加減。
處方:青藤根30g、鬧羊花根15g、云實根30g、雷公藤根15g、桂枝10g、防風20g、生地30g、秦艽20g、石膏20g、仙靈脾15g、黃芩10g、知母20g、天蕎麥20g、七葉一枝花12g。5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右側膝關節抽液約30ml,呈淡黃色,沖冼。外敷中藥膏。5%GNS250ml× 1瓶、頭孢拉定0.5×10支,連用五天。
服藥3天后右側膝關節腫脹,疼痛明顯好轉,水腫逐步消減體溫36.7℃。5天后腫脹、疼痛基本消除。5月4日,繼服前方中藥,去石膏。經化驗:紅細胞沉降率40mm/h、白細胞正常,繼服原方30劑,關節腫痛全消(附照片)。皮膚下可見少量沉著。紅細胞沉降率6mm/h,類風濕因子弱陽性,自覺要求停藥,半年后檢查還是正常的。
【加減】
發熱、關節腫痛明顯者加元胡、石膏、柴胡。
【證析】
扁桃體發炎、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及游走性疼痛。下肢及踝關節呈紅腫壓之凹陷。紅細胞沉降率升高,是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首先在右側膝頸處有炎癥滲出,抽液后關節腔沖洗,外敷新鮮中草藥膏,用消腫止痛是我們的特色。頭孢拉定消除人體的鏈球菌,抗炎一周。炎癥消退,腫脹減輕。方中的青藤根、鬧羊花根、云實根、雷公藤根有調節免疫、消腫止痛的作用;仙靈脾、黃芪、知母、天蕎麥、七葉一枝花祛風濕、抗炎、除濕;桂枝、防風、生地、秦艽、石膏、黃芩有通絡、消腫、解熱的作用。
醫案13:清熱消腫湯加減治風濕性紅斑(熱痹)
金某,女,33歲,紹興市皋埠鎮人,2003年5月15日入院。
【主訴】
皮疹、紅斑、關節腫痛1月余。
【病史】
2003年4月11日左右先左側膝關節處疼痛,至右側下肢腓處,踝關節處疼痛、腫脹。在腋下及會陰部出現皮疹、點狀、經搔抓后逐步擴大。到當地醫院皮膚科診治皮疹發癢略好轉。2天后發作在胸、背、大腿處紅色丘疹,后逐步擴大形成片狀。反復發作數天。經抽血化驗:抗核抗體等九項均正常。抗“O”升高>323IU/ml。紅細胞沉降率:23mm/h。在起病前一周前有扁桃體發炎史。懷疑風濕病而入院。
【檢查】
五官端正,體溫36.8℃。雙側扁桃體慢性充血。左側踝關節腫脹,壓之下陷、疼痛,左側大腿外側,胸、背、四肢可見環狀紅斑。中間皮膚正常,部分融合成片狀,略高出皮膚(附照片)。雙側掌部處可見,中間呈米粒大小硬結。周圍皮膚暗紅、癢。雙側大腿內側觸之硬結節,對稱性,夜間明顯。抗“O”<250IU/ml,紅細胞沉降率23mm/h,白細胞總數8.5×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2.8%。心電圖正常。
【診斷】
中醫診斷:熱痹。西醫診斷:風濕性紅斑。
【治療】
證屬:濕熱瘀腫、脈絡不通。治宜:清熱消腫、通脈通絡。方用:清熱消腫湯加減。
處方:石膏30g、知母20g、忍冬藤30g、黃芩10g、黃柏10g、七葉一枝花12g、天蕎麥20g、威靈仙20g、仙靈脾20g、桂枝10g、秦艽15g、丹皮15g、生地30g、赤芍15g。3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配用:5%氯化鈉注射液250ml+頭孢拉定5g靜脈滴注,連用5天來掃除扁桃體鏈球菌。3劑服完,左側踝關節腫痛消除,咽喉疼痛好轉。但身體處皮疹呈較明顯,分批出現在胸、背部處,用五號濃縮液外涂紅斑處。去石膏、知母。繼服中藥30天,關節腫痛、紅斑基本消除,后鞏固治療60天。諸癥基本消除。
【加減】
膚色偏黑、可見紅斑、中間皮膚正常可加石膏、知母、丹參、忍冬藤;如在治療不明顯的時候可加大劑量。
【證析】
風濕性關節炎有些是以炎癥為主,也有些以膚色紅斑為主。膚色偏黑、可見紅斑、中間皮膚正常,一批一批增多,就像皮膚發斑一樣。在治療中也是比較少見的,有些人弄不清楚他的病癥在哪里,有些人仔細分析也不知道。我們在治療中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也是常用的。方中的石膏、知母、忍冬藤、黃芩、黃柏、七葉一枝花、天蕎麥、威靈仙、仙靈脾、秦艽這些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消炎的作用;桂枝通絡通脈,使膚色的血管通化;丹皮、生地、赤芍也是比較常用的,生地滋陰瀉火的也是我們的主藥,經過一段時間病癥消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双江| 旺苍县| 长武县| 海安县| 荥经县| 临朐县| 甘肃省| 清水河县| 原平市| 临漳县| 泊头市| 大关县| 吴忠市| 黎平县| 千阳县| 乌拉特中旗| 和田县| 册亨县| 江西省| 澎湖县| 淳安县| 青河县| 师宗县| 武宁县| 大渡口区| 读书| 林芝县| 诸暨市| 龙海市| 四子王旗| 仙居县| 龙游县| 肥西县| 宁津县| 霞浦县| 蒙自县| 得荣县| 武鸣县| 滨州市|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