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信用社會
- 車耳 王濤
- 11字
- 2020-08-21 18:13:23
第一章 生活中處處皆信用
故事1 大國重諾而守信:棄利守言名諸侯
周朝末期,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褒姒,為得美人一笑,點燃烽火臺。烽火臺本是為傳遞軍事信息而備,諸侯見烽火,知道天子有難,便前來救天子。褒姒看到被愚弄的諸侯大笑,但周幽王卻因此失信于諸侯。后來,犬戎攻打國都,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臺,諸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去救駕,最終犬戎攻陷了國都。周幽王為取悅褒姒失信于諸侯,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周幽王在混亂中被殺,其子周平王東遷洛邑,但王室勢力開始衰微,諸侯不聽周王室號令。各路諸侯明目張膽地指點江山,“逐鹿爭霸”的紛亂時代開始了,而第一位建立霸主地位的人便是齊桓公。
齊桓公先后九次會諸侯,獲得了諸侯的認可,最終建立了齊國的霸業。一方面這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改革、軍事上的勝利;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齊國以誠信為基礎的外交政策。當時齊強魯弱,兩國先后交戰三次,魯國被齊國打敗而不得不割地求和。魯莊公將遂邑這個地方送給齊國,以示誠意,并約齊桓公在柯地盟誓。當時雙方言明不帶兵將,盟誓之日,齊桓公便只帶了隨從前來。而魯莊公則違背承諾,帶來了武將曹沫。齊桓公和魯莊公在祭祀盟誓時,曹沫抽出一把匕首,綁架了齊桓公。齊桓公問曹沫:
“兩國盟好,兵戈不加,為何行此舉?”曹沫回答:“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你們占了我們很多地方,要想兩國盟好,必須歸還土地”。齊桓公被逼無奈,答應了曹沫的要求。齊桓公回國后,怒火中燒,震怒之下想撕毀盟約,再次攻打魯國。宰相管仲勸齊桓公:“不可。你如果貪圖一時的小利,就會失去誠信,天下諸侯日后就未必會幫助你了。還不如將土地還給魯國。”齊桓公聽了此話,便將魯國的城池歸還,而此舉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
此后,燕國遭受山戎入侵,燕國打不過山戎,便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出征,征途中因為迷路差點丟了性命,但依然盡心幫助燕國抵抗山戎,最終將山戎趕出燕國。齊國打敗了山戎,卻沒有要求燕國交出曾經被山戎侵占的失地,而將之還給了燕國。齊桓公一次次的守信行為,讓諸侯大加贊賞,他們覺得齊國這個強國信得過,都愿意協助齊國。因此可以認為,齊桓公放棄小利而守信用是他獲得諸侯支持的主要原因。
齊桓公以誠信行于天下,獲得了周天子和諸侯的認可,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彪炳千古。
評論語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因無信而失天下,陷入外敵入侵而無人援助的局面。周幽王不僅沒有意識到立信的重要性,反而一意孤行,大肆消耗諸侯的信任,如此必然不會獲得諸侯的擁戴,最終身死而國滅,成為笑柄。
與周幽王截然不同的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雖然齊國經過改革,國強而民富,軍事實力雄厚,但是齊桓公不以強權壓人,反而處處行仁義之舉。他面對背信棄義的魯國,始終以誠相對,雖然遭受劫持但是仍然堅守承諾,歸還土地。他支援燕國,而不侵占土地;援助諸侯,而不求回報。正如古人所言“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為個人的立身之本,為國家的立國之基。布信義于天下,施誠意于四方,得誠信美名,就能籠絡天下人心,使各諸侯自愿歸順。齊桓公深諳誠信之道,既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又獲得了諸侯的擁戴,最終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孟子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比欢氲么恕暗馈?,就必須講信用。為人只有講信用才可使他人信服,才可得他人慷慨相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為人如果不講信用,最終只會被他人疏遠。不講信用可能會得到一時小利,卻失了人心;講信用可能會損失眼前利益,卻得到了長遠利益。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來成就大事的人莫不先立信于人,而后才能成就事業,治國之道亦如此。
歷經千年的文化沉淀,誠信已成為中華民族品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也要講究以誠信為本。誠信的理念在當代中國外交觀中也有所體現,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始終努力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堅守誠信原則——言必行,行必果,樹立誠信榜樣;牢記友情、適時感恩,彰顯誠信力量;反對外交游戲,捍衛誠信美德。在我們多年的努力下,周邊外交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