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設計學習和教學空間
- (美)普拉卡什·奈爾 羅尼·齊默·多克托里 理查德·埃爾莫爾
- 22字
- 2020-12-04 16:21:09
第一部分 設計利于活動、游戲、學習與創造的場景
第一章 好的空間設計基于新的教育理念
為何需要改變學校設施?有人會爭論,學校現有的模式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也都運營得不錯。這么多年引進了許多教育模型又都不了了之,唯有傳統學校建筑設計頑強地維持不變。那么,為何需要改變?以下是最核心的理由:

教育的目的已經改變。過去的教育側重于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學生“內容”。在傳統的教育模型中,學生的“知識”越多,受教育的程度似乎就越高。但如今大家不用去學校也能獲取知識。現在網絡上日益增多的各種信息和輔導觸手可及,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學習。當知識成為易于獲取的商品,現在的教育應該側重于培養強大的社交、創造和概念性思考的技能,塑造個性和學習全新的文化素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工作的未來》, 2020年排名前十的工作技能將是:

1. 問題解決能力
2. 批判性思維
3. 創造力
4. 組織管理
5. 團隊合作
6. 情商
7. 判斷力和決策力
8. 服務意識
9. 人際交往
10. 認知升級
理查德·埃爾莫爾博士言簡意賅:“任務預測表現。”意思是學生在學校時需要做他們長大后能夠擅長的事。既然我們知道未來排名前列的工作技能是什么,難道我們不應該設計相關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實踐這些技能并使之完善?顯然,由于實體設計的限制,加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法的掣肘,傳統教室很少能為學生提供機會訓練前述十種未來的技能。
教育體系的四個關鍵領域
讓我們看看教育“體系”的四個不同領域。學校改革者有個大體一致的共識,即上述新的文化素養體現了新的教育模式,為了更好地為新模式服務,這四個領域分別需要徹底轉變。綜合起來考慮,四個領域的全部轉變呈現一個全新的教育典范。我們談論的是教育的“軟件”,以及自從網絡時代產生之后,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這個“軟件”如何徹底而不可扭轉地改變。
因此,教育的“硬件”——尤其是在里面開展教育的建筑——也必須通過改變來“運行”新的“軟件”。我們將討論每個領域轉變的性質,并證明傳統的“教室與鈴聲”(教室和過道的工廠模型)學校設計為何不能容納上述的改變。我們將展示新的“學習社區”模型,這個模型能夠成為新的學校設計及現有學校建筑革新的樣板。
教育轉型的四個主要領域
教學實踐——從孤軍奮戰到團隊合作。“課堂上的老師”是全世界教育體系的主要部分。甚至有人會說這是大家對學校一切認知的基石;學生按年齡和年級分配到各自的房間,一位成年人站在滿屋子的學生面前。在學校教課大部分都是獨自進行,直至今日,這樣的教學方式仍然保持主導地位。學校的教學樓設計基本上都帶有教室,因此上課期間老師和學生被困在一個房間,這樣的情形不可避免與逃遁。

倘若有一個強大的教育理念改變這個模型,那么老師們就有更多的機會——理想的情況下貫穿整個學校日——作為團隊的一員開展教學。相關研究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當老師合作,學生能夠提升他們的成就。斯坦福的一項研究提出令人信服的論斷,即通過老師與同事之間經常互動的能力來衡量的“社會資本”,比由職業發展課程和證書體現的“人力資本”更能呈現學生成就的價值。1當老師們在校期間有更充分的時間跟進自己專業領域最新的研究與發展,這時教師之間合作的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教學法——從以老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室的設計容許一位成年人指導其所負責的若干學生。思考一下大多數教室的布局。通常在房間前面有一張桌子是給老師用的,房間余下的空間都擺放學生的桌椅。有一面“教學墻”,墻上有一個白板,有時是電子智能板。通常是學生的桌椅面朝教室前方擺放。教室向學生傳遞一個強烈的信息,即他們來到教室聽老師講課并聽從老師的指導。即使老師想改變模式,允許學生拼桌形成合作小組,教室的基本結構也保留了可掌控的性質,即一位成年人能夠充分把控教室發生了什么,怎么發生,在哪里發生。

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型現在過時了,因為設計這樣的模型培養出來的技能,諸如背誦、掌握內容、記憶內容以及考取好成績等這些技能很快就得讓位給本書一開始提及的21世紀的文化素養。除了需要改變教育模型,從而使之與當今的世界息息相關,我們也不得不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埃爾莫爾教授在本書的第二部分談論到這一點,即四種“學習理論”決定了我們如何構建學校。


按等級劃分的模型,不管多么誠懇地希望提升學生的興趣,都存在一個內在的問題,即學生不喜歡被告知做什么!倘若學生上學期間能夠訓練讓他們在大學、事業和人生中得以成功的重要技能,他們今后也會繼續培養自己的這些技能,這樣他們現在在上學期間就得“學得”更好。我們無法通過現有教室的模型來開展與21世紀新的文化素養相關的廣泛活動。《重新設計一所好學校》一書中詳盡討論了為何亟需從以老師為中心模型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型。2
課程——從各自為陣的科目到跨學科課程。教室一般都貼著標牌,告知大家老師的名字以及其教學的科目。因此我們有數學教室、科學教室(和實驗室)、英語教室、社會研究教室,或許還有個計算機實驗室。把學校設計成一系列教室,自然形成對號入座的教育模型,即給每間教室掛標牌并配上專門教某個科目的成人。當然,在低年級學生接受指導的教室里,老師可能不止教一個科目,但即使如此,學校日仍被分成幾個時段,分別用來教諸如數學和英語等各個科目。


把教學樓分隔成一間間教室、將學校日分割成一個個課時,這么做并沒有科學理論根據。換言之,我們沒有證據表明這是教與學的好方式。我們確實知道的是這樣的教育影響了我們提及的目標,即讓學生為他們大學、事業和人生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做準備。用大衛·奧爾博士的話說,“高等教育的第四個謎是我們完全可以修復我們拆解的。在現今的課程體系中,我們把知識體系分成零零散散的學科和學科分支。結果,大多數學生接受12年、 16年或20年的教育之后,沒有獲得對事物整體性的感知就畢業了。”3

學生需要通過跨學科課程了解,各個學科并非各自獨立的信息和知識碎片,而是龐大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海蒂·海耶斯·雅各布斯說,“在現實世界,我們不會早上醒來之后做50分鐘的社會研究。青少年開始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問題和狀況,會從現有的資源中收集數據,并想出解決辦法。被分成碎片的學校日沒有反映這樣的現實。”4
在過去,大家常看到諸如醫學這樣學科專業化甚至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但現今,醫生進行醫學實踐也需要多方面看待人體,因為人體是一個復雜且相互依賴的體系,人體的生理以及諸如心智和精神這樣更抽象的方面推動著這個體系。


詳細討論如何順利開展跨學科課程超越了本書的范疇,但有一點須知,即跨學科課程的開展需要兩位及以上的老師一起設計并進行跨學科單元的教學。跨學科課程的單元教學也將帶來更大的機遇,讓老師設計合乎“活動、游戲、學習與創造”模式的學習體驗;我們先前討論過學校應該圍繞這樣的模式設計。跨學科課程也給學生提供更好機會讓他們應用自己原有的技能和個人經歷來面對在學校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得教育更加民主化、更少專制性。
學習社區——從各個教室到聯成網絡。隨著知識和信息成為商品,學校較少強調對正式內容的學習,關注更多的是社交和情感的發展,讓學生有機會參加一個緊密結合的社區并成為社區的有效成員。在傳統學校,尤其是多數公立學校,一般各個教室作為學校主要的校園“學習社區”。但由于空間設計的局限以及死板的學校日程,學生很少有時間和其他教室的同學構建真正的友誼,或者更好地接觸其他友善的老師;每位學生和老師相處的時間很少——通常是20或30名學生一起和老師相處。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在現今世界缺少一個教室以外的學習社區更令人擔憂。現今的學生比以前更需要融入更大、更多樣的群體,而不僅僅在教室里與按年齡劃分的群體相處。同理,學生需要咨詢若干成人并一起學習,成人帶來的不同視角和世界觀將豐富學生的學習。

聯成網絡的學習模式在組織學習空間和學習群體方面更為民主且較少等級化。這一模式在傳統教室的限制下難以開展,因為傳統教室正好是等級化和掌控的終極體現。
聯結教育的硬件和軟件
幾乎每所學校都有七個關鍵的構成或正在開展的“教與學”實踐,這些綜合起來展現了這所學校關于“學習理論”的最精確畫面,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詳盡描述這個“學習理論”。任何學校都能看到這些構成,而每一個構成在某個范疇內都可以實施。比如后圖范疇的左邊是代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右邊是現在變得越來越流行的實踐,即學校努力讓學生為現今與未來所需的技能做準備。這并不是說這個范疇的右邊是“好的”,左邊是“不好的”。重點在于選取代表最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那一邊。這意味著,理想地說,學校構建的方式允許在每個范疇之間自由轉換。

從“軟件”的視角來看,我們已經確定學校社區可以根據需求在構成的左邊和右邊來回自由轉換。帶著這個想法,讓我們看看通過教學樓體現的學校“硬件”如何支持七個構成之間的自由轉換。
貫穿七個范疇的黑粗豎線代表過時的“教室與鈴聲”教學樓確實阻礙了左邊的每個構成自由地轉換到右邊。具體而言,讓我們看第一個構成,即教師合作。現在的情況是每位老師在各自的教室授課。這個模式顯然“偏愛”范疇左邊獨自一人的教學模式,影響老師們開展團隊教學。

同理,“教室與鈴聲”的教學樓支持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但影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型,因為教室可以讓老師授課、指導學生以及掌控全班的情況,但卻難以開展諸如同伴輔導、團隊合作、自主學習、調研等學習活動。
這個論證可以應用于七個構成,但請再看看最后一個構成——“支持體系”。在我們的評估中,“教室與鈴聲”模型的學校設計是為了給所有學生提供一樣的機會、獲得統一的成果,因為教室基本上針對群體而非個體。在教室的模型中,很難創造一個模型為每位學生提供獨特的、個性化的機會來學習與成長。
從這個討論中顯然可見,過時的教學樓體現的“硬件”嚴重限制了學校從“等級式”變成“分散式”教育模式的能力;本書第二部分將討論這兩種教育模式。走出這一困境的方法是創建完全消除黑粗豎線的實體學校設計。這樣教學樓將有助于七個構成自由轉換。
在以下系列圖表中,我們描述了教育“軟件”和“硬件”在實體學習環境“運營”時的直接關聯。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把機構的構成壓縮成四個主要領域,當然這些圖表也可以用于所有七個構成。
第一個圖表,標題為“個體所有的教室”,展示了傳統設計的學校里每位老師獨處一間教室,這使得本章節討論的四個領域都規規矩矩地歸列在范疇的左下端。這證明了傳統教學樓現有的硬件無法運營當今教育的軟件。
第二個圖表,標題為“兩人之間的分享”,我們展示了對實體空間的一個小小改變——比如打開兩間教室的隔墻——這開始讓四個領域里的每根柱子朝范疇的右下端移動。因為1)老師們現在可以團隊合作;2)在兩位成人督導之下,可以開展更多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3)老師們可以一起設計并教授跨學科課程;4)學生現在是學習社區成員,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教室。現在這樣就比較容易實現個性化。照此改變實體環境,甚至連資金緊張的學校和學區都能夠負擔得起,而且在暑假期間就能輕松地實現改變。


標題為“學習社區”的第三個圖表對教育軟件優化設置,使得每根柱子可以在每個領域的所有范疇內自由轉換。這是一個展示圖,而不是原型設計。實際的學習社區設計各不相同,可以根據各種類型的傳統教學樓進行調適。當然,新學校也可以圍繞學習社區的構想設計。根據我們的經驗,“教室與鈴聲”的傳統學校無需花費大筆資金就能改造成學習社區,而且這樣的改造基本上一個暑假就能竣工。
從可操作性的角度來看,由于學習社區是一個靈活的、有活力的空間,可以根據人數、教學法和課程的改變快速調整,因此學習社區帶來許多益處。這是“學習型教學樓”的典型體現5—— 一座供使用者全時段學習的教學樓。

1 《學校改革丟失的鏈接》,作者凱麗·R. 萊安娜,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 2011
2 《重新設計一所好學校》,普拉卡什·奈爾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9。
3 《教育的意義何在?關于現代教育基礎的六個謎以及六項取代它們的新指導原則》,作者大衛·奧爾。《學習革命》里的一篇文章,最先發表在1991年冬,英文版第52頁。
4 《跨學科課程:對跨學科課程內容日益增長的需求》,作者海蒂·海耶斯·雅各布斯,摘自她的著作《跨學科課程:設計與實施》, 1989。線上發表于: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books/61189156/chapters/The-Growing-Need-for-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Content.aspx
5 《重新設計一所好學校》,普拉卡什·奈爾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