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設計學習和教學空間
- (美)普拉卡什·奈爾 羅尼·齊默·多克托里 理查德·埃爾莫爾
- 6948字
- 2020-12-04 16:21:09
引言 從過去到未來
不言而喻,自從互聯網成了生活不可或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學校作為教授學習內容和知識的地方,這一初衷顯然不再適用。現今任何人通過網絡都可以向世界知名專家學習,而且這樣的學習還能實現個性化與量身定制。如此,由一位老師把學習內容教給一群各不相同的孩子們,這樣的教學方式還有勝算嗎?如果學校存在的主要緣由不再是教授通用的“內容”,那么學校為何存在?倘若學校的使命落后于時代潮流,那么我們為何還需要學校?這些問題引人深思。現實情況是,由于社會結構的原因,只有一小部分家長能夠讓孩子遠離學校、在家里受教育;大部分家長白天得去工作,這時需要學校這樣的地方讓孩子們待著。


這意味著現代社會仍為學校保留它的位置,即為孩子們提供監護的服務。問題是:既然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把孩子們送到學校,那么學校能夠成為什么樣的場所,從而讓孩子們在里面自如自在?我們對人類發展的了解指向一個簡單的事實——孩子們不是小大人。學校不應該只為孩子們的人生做準備,因為學校此時此刻就是他們的人生。作為成人,我們需要孩子們每天在學校度過的時光盡可能美好,關于孩子們當下活得快樂與他們未來成功,我們無需在這兩條道路之間做選擇。因為快樂而投入的學生,畢業后必將所學的技能運用到工作生活中,成為社會有用之人,過上幸福、充實的人生。

神經科學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學習并不是授課直接產生的結果。本書的合著者、知名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埃爾莫爾說:“學習是在經驗與知識面前有意識地逐漸改變理解、態度和信念的能力。”這個學習的“能力”始于一個關鍵要素——好奇。好奇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改變理解、態度和信念”。當學生首先確信某個物件或事件有另一個更加可信的視角,進而感到好奇并有動力想了解另外的這個觀念是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將改變自己現有的世界觀。我們作為成人應該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們提問,并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從而找到自己的答案。
教育面向未來


我們在此討論的學校并不是一些全新的創意。它們代表過往開展學習的方式,早于現有學校模式的產生。大家熟知的主流“教室與鈴聲”學校模型(學生的學校生活始于一間教室,當鈴聲響起大家進入另一間教室),事實上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理念是教育可以在一個類似工廠的場所批量生產“受教育”的學生,讓他們做好準備面對大學和事業。當然,我們現如今知道這樣的模式有根本性的錯誤,因為沒有兩名學生是相同的,所以,讓他們接受同樣的“過程”不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倘若大部分高中生一畢業就能進工廠工作,那么這個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展露的缺陷就不那么明顯。工廠的活計僅僅需要非常基本的入門級技能,員工們基本上只需能識字、能夠遵守命令,雇主們將因這樣的勞動力受益。高中生一畢業就能從事一份有體面收入的工廠工作,這樣的世界已不再存在。學校轉型的必要性越來越強烈。

因此,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新的模型,事實上這個模型看起來很像幾百年前的學徒拜師學藝,那時工廠模式的學校尚未出現。我們在本書將詳細地展示這個模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將回到這樣一個模型,即學習意味著習得、展示、掌握經典的、實際可行的技能。
通過設計提升學習
“學習與設計”有兩個關鍵的主題——學習、設計。“設計”這個詞代表學校的實體設計,但也可以被解讀為“意向”。關于教育的未來,我們要有所“意向”,然后落實“意向”需要的所有元素。對我們而言,最可見甚至最有影響力的教育體驗是孩子們所處的環境,即在孩子們處于成長中、最容易受影響的幾年安置他們的環境。學校讓一群群孩子和一位老師共處一間教室,這樣的安排足以說明我們對學校的期待。我們確信實體學校的設置已經妨礙教育工作者聲稱為孩子們著想的所有學習目標。舉兩個詞為例——個性化以及合作。對于實現教育的個性化以及團隊合作而言,教室是最糟糕的場所。而且當這兩個詞延伸到教師,在基于教室的學校模型中,實現個性化與合作的希望更加渺茫。

不管過去運營得成功與否,教育機構堅持認為它的存在為孩子們和青少年的學習需求提供最好的服務,從而讓他們成為社會富有創造性的成員。和任何大型企業一樣,教育界也有一大批專家,所有這些專家都應該朝共同的方向發展,而其中建筑師的角色則為教育界人士創造了一個相應的教育環境。
在這么一個急速變化的世界,關于學習和大腦的最基本的網絡研究,告訴我們需要徹底和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既然空間是“容器”,任何教育新模型都應該適用,我們感到有必要了解“學習研究”和神經學這個新世界。這也是我們邀請這個課題卓越的教育權威——哈佛大學名譽退休教授理查德·埃爾莫爾博士參加討論的緣由。你將發現他以空間設計的視角闡釋他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也蘊含于本書的第一部分。埃爾莫爾教授在本書的第二部分用優雅的文字書寫支撐未來教育的想法以及我們如何著手施行這些想法。

當我們思考學生真正的學習所需的“空間”,我們也指社會的、情感的以及創造性的空間,所有年齡的孩子們都需要在這樣的空間茁壯成長。學校亟需這樣的“學習空間”。我們相信校園環境的設計會讓大家看到并擁有這樣的“空間”,即社會的、情感的和創造性的空間。當然,設計本身也只能做到這些。讓學生真正感到他們有空間可以學習,學校需要利用實體環境的設計作為催化劑推動整所學校的轉變,即讓學校從老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本書的第二部分借助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視角闡述這一議題,使我們的討論與踐行因此受益匪淺。

學校從以老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型將影響課程、教學法、日程安排以及對學生的評估,更不用說對學校行政、運營以及管理的影響。這樣的轉型需要的支持體系應該安排到位,轉型一開始可能顯得激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自然。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你將了解,除了校園設計,還有其他領域也需要關注與妥善安排。讀者可以把本書的第一部分看成實體設計的指南,但埃爾莫爾教授撰寫的這一部分并非如何開展教育的指南。對于這一部分我們有更高的期許。我們希望讀者閱讀埃爾莫爾教授的想法時能夠理解我們談及的設想,即教育的轉變需要一個整體途徑,而學校設計本身,雖然是關鍵部分,也僅是拼圖中的一塊而已。
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聲音
我們依賴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的信息來談論他們所處環境的有效性。作為建筑師,我們設想了大家使用我們所設計的空間的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了解到空間的實際使用與我們期望的非常不同。聽老師和學生訴說他們各自在學校環境的體驗,我們了解了如何創建有生命力的建筑,使之隨著學校不斷變化的需求靈活轉變。當我們明白空間不僅對教學有深遠影響,而且對年輕人的整體發展影響頗深,我們很榮幸能扮演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色——不僅是學生的學習空間而且是學生人生的“建筑師”。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提示參與創建有影響力的學校設施的每一個人,實體環境創建后的未來30年、 50年甚至100年,都將影響著成千上萬學生的人生。
本書的結構特點
我們跟埃爾莫爾博士談論得越多,越意識到應該讓我們的讀者了解他的全部想法和觀點。一開始我們沒打算將這本書分成兩個迥異的部分,但讀了埃爾莫爾博士的論文之后,我們意識到他的論文必須以原創的形式呈現,并且與我們從建筑視角對學校設計的討論分開。埃爾莫爾博士列出的關鍵原則直接影響了本書有關建筑部分的構思。埃爾莫爾博士對關鍵原則的總結如下:
1. 人類是學習的有機體,不需要被教導如何學習。我們需要遠離把成就作為驅動力的學校模型,因為這樣的模型讓人們不能確信他們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因而也無法成為學習者。
2. 個體差異是規則,標準化是例外。新的設計將不再摒棄這樣的推斷,即個體——孩子或成人的發展和經歷各不相同,他們從不同的起點參與學習。
3. 知識是信息、影響、認知和嫻熟技藝的總和。技藝嫻熟、學習能力強的學習者,他們對知識的吸收能力非常不同,這取決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程度,當前的知識領域與他們先前的學習經驗如何匹配,以及他們如何很好地應用先前學到的技能來解決獲取新知識時遇到的難題。
4. 知識覆蓋面的深度和延展性。我27歲的一天,在哈佛的研究生院聽完一場計量經濟學的講座,講座的話題含糊不清,我沒能回想起來;但是當我走近哈佛廣場附近某個相當復雜的交通地段,看到司機們在這些交叉路口中如何駕馭他們的汽車,這時突然如同被電擊中般產生了一個想法——“到處都是數學!”我意識到自己可以使用數學的語言構建一個模型來描述見到的一切。

5. 學習和設計——難題和暫時的答案。在不確定情形下大膽的探索,通常始于難題而不是清晰的答案。
a. 人類如何適應教學實踐的轉變?
b. 教學實踐和學習環境的設計如何適應專業知識的大眾化?
c. 社會將如何消除機構化的學習來實現并履行對學生和青少年的關照與責任?
d. 學習環境如何適應個體化的挑戰?
在我們的生活與事業中,在孩子們的教育體驗情境中,這些想法開始產生意義。我們思考過,校園之外的所有學習,對我們和孩子的人生影響如此深遠。即使在學校,似乎教室之間的空間、聽完老師講課后的片刻閑暇,以及和朋友們相處的時光,都是學生時代留在我們心中最重要且最有意義的記憶。審視我們的研究時,我們意識到這些看似次要的經歷——教室之外的所有這些事情——事實上是最有意義,也是最能持之以恒開展“學習”的地方。換言之,“學習”本身是一個附帶性的活動,不管我們做什么總能開展學習。這就是埃爾莫爾博士講述的數學“靈光一現”的時刻。



這也推動我們最后編排本書結構時產生與初衷不同的想法。學校總是非常重視學習本身,而這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學生天然對于大人要求他們做的事持逆反心理,為什么不重視發揮學生的天然興趣和主動性?為什么不將他們探索世界的天然渴望作為學校體驗的基礎?如果我們創建的學校能讓學生享有多姿多彩的體驗,那么我們也將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

我們想讓學生在上學期間能夠找到并關注類似校外生活的豐富體驗。本書的結構來自這個構思,因此本書的主體部分分為“活動、游戲、學習與創造”四大部分。學生能夠在這四種狀態與實踐的轉換中學習并實現成功。
活動、游戲、學習與創造融為一體
為了清晰地呈現給讀者,我們分別討論“活動、游戲、學習與創造”這四部分內容。然而,我們想強調的是這四個元素并非各自為陣,而是融為一體。分析這四個元素的語境,大家會發現每個元素或多或少都會體現其他元素的一些方面。這意味著一名正在“游戲”的學生也可能在“活動”、“學習”和“創造”。
記住這個重要的界定,讓我們簡略地了解本書描述的四個部分都涉及哪些內容。
活動
“活動”涉及學生在學校時,不管來自于個體還是社交環境中的所有體驗。這個領域也給學生情感和精神的成長與滋養提供最好的機會。以下是我們在“活動”這一類別涉及的領域:
● 小組合作
● 放松
● 冥想
● 社交
● 飲食
● 園藝
● 照顧動物
● 體育健身
● 社區服務
游戲

在某種程度上,游戲在21世紀迅速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孩子們從非常早的年齡就把游戲作為模擬生活的方式。想想自發游戲的特征——這些特征同樣適用于下棋和踢足球。這樣的游戲是自然而富有活力的,同時也具備創造力;這樣的游戲需要策略,幫助你從錯誤中學習,令人投入且激動人心。游戲體現了我們理想的學校體驗的精髓。以下是我們在“游戲”這一類別涉及的領域:
● 交際游戲
● 需要操作的游戲
● 使用不同材料的創意游戲
● 電子游戲
● 在大自然中玩耍
學習
“學習”這一部分涉及我們較為熟悉的事情,主要包括學業成長及成就。諷刺的是,學校如此注重學業卻無法展示學習本身并非終極目的,而是為了更高的目的。事實上,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常辛苦、無趣;只有當學生能夠看到理論與實踐的直接關聯,并理解為何學校的學業會讓個體受益,學生才能明白他們學習的長遠價值。換言之,學生需要充分“投入學習”來實現他們學習的真正價值。這樣的學習不是取悅老師或在某次考試獲得好成績。讓我們回顧埃爾莫爾教授對學習的定義,即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地參與某項學習活動,以此作為“改變”他們世界觀和“學習”某樣事物的序曲。以下是本書在“學習”這一類別涉及的領域:
● 直接教學
● 閱讀
● 研究
● 實驗
● 合作型學習
● 創業精神
● 展示
● 實習
● 項目

創造
“創造”是當今和未來的學校所追求的。暫停片刻,好好思考數以億計的信息頁面、游戲、音樂、服務、課程以及技能構建的具體工具,現今這些都可以在網上獲取。現在問你自己:如此浩瀚的資源財富,有多少是學生在校期間創造出來的?可以確切地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對于網絡資源有不少創意方面的貢獻,但同樣也可以確切地說這些貢獻大部分都不是在學校創造出來的。當學生從被動的網絡吸收者轉變成活躍的貢獻者,年輕人的巨大潛能得以釋放,而整個世界也從中受益,而且我們也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為有創造力、有挑戰性的人生和事業做準備,從而得以在其中成功地遨游,并且日臻佳境。以下是我們在“創造”這一類別涉及的領域:
● 音樂
● 表演
● 藝術
● 廚藝和烘焙
● 科技先行的多媒體
● 創作
● 制作和STEAM


本書的基本理念
1. 學校是學習的地方而不是教課的地方。奧斯卡·王爾德有句話意味深長:“教育是一件令人欽佩的事,但應當時刻記住凡是值得學的一般都不是教出來的。”遺憾的是學生在學校體驗的是大量的授課,而沒有足夠的學習。因此,學校變成孩子觀望大人工作的地方。“傳統教育錯誤地推斷只要老師全力以赴地教,學生就都能學會。然而,我們上學前、上學期間以及放學后所學的并不是老師教的。走路、說話、吃飯、穿衣等等諸如此類的基本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學會的。成人在工作和休閑時學會了他們各自所需的事物。課堂上老師教的大多數知識學生都忘了,記住的又都是些不相干的內容。”1那么,老師要做什么?學校為何需要老師?“偉大的教師啟動學習體驗,引導學生進入駕駛位,然后就退出。”2老師可以做很多事來啟發學生學習。他們可以是教練、輔導員以及快樂學習的榜樣。他們不應該做的是著迷于把教課作為傳授學習的方式。


2. 教育應該關注學習而不僅是了解。盡管真正的學習包含了解,但很有可能大家只是“了解”某些知識而沒有“學習”。我們可以從課本或視頻“了解”如何開車,但只有坐在方向盤的后面,我們才能真正“學習”如何開車。因此,真正的學習需要理論與實踐——知行合一。然而,學校大多數時候只是確保學生“了解”課程材料,不管學生是否真正“學會”。
3. 讓學校不再強調為未來而“準備”。教育體系的一切,從早期兒童教育到高中、大學、研究生以及后續教育都在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學前兒童被告知為幼兒園做“準備”有多么重要,而幼兒園的孩子被告知要為他們的小學一年級準備等等。這一系列無止盡的路牌在前方可望不可及,孩子們為了抵達這些路牌而接受訓練,即使付出沉重代價也要實現目標。學校將模糊而幻化的未來優先置于可觸及的現實之上。
艾倫·瓦特斯說,“如果幸福總是取決于被期待的未來某樣東西,那么我們追逐的是鏡花水月,直至未來我們自己在死亡的深淵消失。”3
“因此不要跌入消極的虛無之境(佛教思想有虛無之說),艾倫·瓦特斯是想讓我們關注此時此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永恒即當下……成為整個過程充實的一部分——無論是什么過程——不要沉迷于一個難以捉摸的最終目標。”4
本書是如何撰寫出來的
在2017年初,這本書只是一個萌發的想法,當時兩位作者正處于他們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其中一位作者(普拉卡什)從事世界各地的創新型學校設計已有18年的工作經驗,另外一位作者(羅尼)剛開啟她的設計生涯,從事創新型學校設計兩年。這本書第三位關鍵作者是理查德·埃爾莫爾教授,他起初答應我們寫一個關于學習和設計的章節,這樣更清楚地闡釋這些元素,但是我們讀過他最后敲定的完稿,覺得他寫的不僅是一個章節的內容,因此決定將埃爾莫爾教授的文稿作為這本書的一部分,專門向讀者介紹他對學校設計的想法。
我們三位作者的共同點,是我們一直熱情地推動、挑戰現有的教育機構——包括愿意了解這一話題的任何人——尋求更新、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每過一年,世界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因此教育革新也變得迫切。我們對教育共同的熱情成了合著這本書的基石。
由于我們的人生道路與職業生涯各不相同,因此為這一課題帶來了迥異的視角,這樣的視角并非代表我們每個人不能展示更加寬廣的視角。本書大部分的合作通過遠程視頻會議達成。然而,我們能夠肩并肩一起工作的時刻,尤其是當我們一起拜訪書中描述的學校,與老師、學生會面交談,這些時刻為我們帶來最佳想法,我們都盡可能在書中展示最具啟發性及最令人滿意的內容。
對我們而言,這本書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我們希望對你們也是如此。我們拜訪每一所學校,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會面,與每一名學生交談,從中都學到了新東西。我們原先認為首先得拆掉現有的教育機構,才能在原地構建新機構。現在,我們意識到根本沒必要這么做。相反,我們選擇展示的是:盡管我們所知的學校和教育死氣沉沉,但學習卻生機勃勃。學校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使之與時俱進,這是本書試著回答的問題。我們確定的是:當好的環境與優化的課程聯結時,我們能夠開展豐富的學習體驗。

1 《教育的目標是學習,不是授課》,公共政策, Knowledge@Wharton,賓夕法尼亞大學
2 《好老師不依賴教課》,作者本·約翰遜,教托邦, 2013.6.28. https://www.edutopia.org/blog/great-teachers-do-not-teach-ben-johnson
3 《艾倫·瓦特斯:“為何現代教育是個騙局?”》,作者麥克·克萊格羅斯, 2018.9.25,大思考
4 《艾倫·瓦特斯:“為何現代教育是個騙局?”》,作者麥克·克萊格羅斯, 2018.9.25,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