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中小學世界地理讀本
- (美)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
- 2437字
- 2020-09-21 17:36:04
11 父親河
前面說過,美國最大的海灣切薩皮克灣被稱為美國的“母親河”。
美國還有一條最大的河,我們把這條河稱為“父親河”。雖然這條河叫“父親河”,但它不是一位“先生”,而是一位“小姐”。在印第安語中,它讀作Miss-issippi (密西西比),而且讀音也是脆生生的感覺,很容易記住。如果我讓你畫一幅河流的圖畫,再畫一棵沒有葉子的樹,你很可能把樹畫成這個樣子——一條主干、很多大樹杈、大樹杈附帶小樹枝,小樹枝又附帶更小的樹梢。而你很可能把河流畫成一條曲里拐彎的線,我猜應該是這樣。事實上,雖然你在地圖上看不到河流的所有分支,但樹的圖畫和河流的圖畫應當是差不多的,因為它們都是一條主干,很多大樹杈、大樹杈附帶小樹枝,小樹枝又附帶更小的樹梢。
但是,一棵樹和一條河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樹是按照從底部到樹枝末梢的順序生長。
河流是從分支的頂端到底部的順序流動,樹液往上擴散,而河水是向下流淌。如果一條河流只是一根線條,沒有任何支流,那么它的末端必定和源頭一樣寬,所以,正是河流的分支讓它越來越大。美國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其源頭是在美國的最北端,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名叫艾塔斯卡的小湖泊,一直流向南部。隨著各個支流不斷匯入,主干流越來越寬,到最后來到大西洋的一個角落,我們稱為“墨西哥灣”。實際上,密西西比河把美國分成了兩部分,但兩部分不一般大——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區域大約是以東區域的兩倍大小。
畫了棵樹,它和河流一樣,一條主干、很多大樹杈、大樹杈附帶小樹枝,小樹枝又附帶更小的樹梢。
密西西比河的上游河水湍急。人們在墨西哥灣的入海口建造了很多巨大的磨坊,在水的推動下,磨坊的輪子呼呼地轉動起來。上面我們提到過,新英格蘭磨坊生產各種各樣的東西,而這里的磨坊是用來碾磨小麥的——密西西比河的源頭地區和臨近各州種植的小麥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小麥比起來質量更優、產量更高。
對于我這樣一個住在城里的人來說,1英畝是一塊很大的地方,100英畝就算極大了,而1000英畝幾乎就可以用廣闊來形容了。但是,在明尼蘇達州的一些農莊里,僅一個農莊種植小麥的面積就會高達10000英畝!如果僅憑雙手甚至加上馬匹,這里的農民是根本完不成種植與收割等農活的。因此,他們使用機器犁地,而且經常一排就掛10個犁鏵同時開動。他們還使用機器收割小麥,從麥秸中分離麥粒,這是小麥磨粉前必須做的工作。
在這些瀑布附近,密西西比河的兩邊,有兩個面積幾乎一樣的城市。這兩個城市通過一座橋梁相連,人們把它們叫作“雙子城”。其中一座叫明尼阿波利斯,意思是“水城”,類似于安納波利斯是“安娜的城”的意思,另一座城市叫圣保羅。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大湖區周邊和密西西比河兩邊幾乎所有地名要么是圣人的名字,要么是印第安人起的名字。這是因為最早來到這個國家,引導印第安人成為基督徒的那些牧師,他們給某個地方起名時,或者是依印第安人的叫法,或者是以基督徒圣徒的名字命名。
“水城”明尼阿波利斯是全世界面粉產量最多的地方,明尼阿波利斯及其附近的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種植區域。
密西西比河一路向南,流入墨西哥灣中,沿途還經過其他城市,其中最大的城市是圣路易斯。圣路易斯位于河流的中游,是以另一位圣人的名字命名的。它靠近密西西比河的兩大支流——密蘇里河從西側注入,俄亥俄河從東側注入。兩條支流都是以州的名字命名,而這兩個州的名字都是印第安人的叫法。密蘇里河雖是支流,但水量非常大,我們很難說密蘇里河和密西西比河到底誰是誰的支流。事實也是如此,如果你仔細追尋一下密蘇里河的源頭,你就會發現,從這里到密西西比河的終點的距離要比密西西比河自身長度更長——長度超過4000英里。所以,如果密蘇里河和密西西比河加起來,一定是世界最長的河流。
在越來越多的支流匯入之后,密西西比河變得越來越寬。到了春天,冰雪融化再加上豐沛的降雨,導致河水涌入支流,河面持續上漲,直到最后漫過堤岸,形成泛濫全國的洪水。鑒于這種情況,人們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可能發生洪水的地區,加高兩側的堤岸,防止洪水入侵,我們把這樣的堤岸叫作防洪堤。不過有些時候,洪水來勢兇猛,水面上漲過高,即便這些防洪堤都無濟于事,最終造成洪水災害。一旦洪水泛濫,所經之處的農田、民房、城鎮和當地的人們都會被洪水沖走,洪水會淹死許多人和動物,毀壞成千上萬的家田和其他財產。
密西西比河在最終流入墨西哥灣之前還經過一個城市——新奧爾良。河流入海之前的一段稱為河口。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口”應當是水流入的地方,不是流出的地方。不管怎樣,密西西比河有好幾個河口,河水中有大量泥沙,它們會在河口處沉積下來,形成泥島,河水必須繞過小島才能流入墨西哥灣中。
密西西比河的源頭在美國的最北端。到了冬天那里非常寒冷,但河水越是往南,經過的地方就越溫暖。這一大片溫暖的國土有一個綽號,叫迪克西(Dixie,美國南部諸州的別稱)。當河水流經終點新奧爾良的時候,即使是圣誕節,那里依然鮮花盛開,而且全年氣候溫暖。在上游地區,你會看到白人在田間和河邊勞作,而越接近南方迪克西地區,田間干活的黑人越來越多。他們的主要農活是種棉花,因為“迪克西地區”如歌中所唱到的那樣,“迪克西,就在白棉花盛開的地方”。你知道我會說,這里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區。但不可思議的是,起初美國是沒有棉花的。棉花最初從另一個半球被帶到馬里蘭,并在當地種植,人們只是為了欣賞它那美麗的花朵。
棉花植株矮小,果實為白色的棉花球,棉花球內部有令人討厭的棉籽。棉花從植株摘下后,在紡成棉線之前,必須先脫去這些細籽。隨后棉線織成棉布,再做成棉布衣服、床單、毛巾等(稍微開動腦筋想一想,就能想出很多呢)。棉花制成的物品曾經非常昂貴,因為把棉籽從棉花里挑出來太耗費時間了,不過有一位學校的老師發明了一種機器,可以把棉花中的籽挑出來。當地黑人把這種機器叫作“gin”,也就是軋棉機。不過現在棉花制成的產品已經非常便宜了。現在人們確實很難理解,如果沒有棉花,我們將如何生活。最初種植棉花只為觀賞,而現在人們用棉花制造越來越多的東西,有人還把棉花叫作“棉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