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黨人文集
- (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詹姆斯·麥迪遜 約翰·杰伊
- 4071字
- 2020-11-21 19:55:24
第六篇 論各成員國不和的危險(一)
原載于《獨立報》,1787年11月14日,星期三
漢密爾頓
致紐約州人民:
本報最近的三篇文章,已經專門列舉了如果不聯合,我們將要面對的來自外國的武力或陰謀危險。現在,我將要開始討論一些其他不同的危險,或許這樣的危險更加值得我們警惕。這些危險主要來自各成員國之間的不和,以及內部的派系斗爭和社會動蕩。在某些實例中,我們已經觸碰到這些問題,但是它們顯然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的專門研究。
只有完全沉迷于烏托邦的人,才會對下述看法產生真正的懷疑:假如各個成員國完全分裂,或者只是結為幾個地區性的聯邦,那么,他們組成的不同部分之間,必將會經常發生激烈的沖突。然而,有人臆測沒有合理的動機會導致這種沖突,認為它們是不存在的,這些人顯然忘記了,人的本性就是有野心、有報復心、有貪婪心的。希望幾個相鄰的獨立國家,不經聯合,卻可以長期和平共處,那就是對人類普遍規律的忽視,就是對千百年來積累經驗的挑戰。
導致國家之間敵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些因素,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是普遍而持久的。這些因素包括對權力的熱愛、對出人頭地的渴望,以及對統治權的覬覦——那是對權力的嫉妒或者對平等和安全的渴望。還有一些其他因素,雖然在自己的作用范圍內也有類似的作用,但是其影響范圍比較小,比如商業國家之間的貿易競爭與對抗。還有一些因素,數量種類也不少于前兩種,它們完全源于人們的私人情感,比如國家掌權者的喜好、仇恨、利益、希望和恐懼等。這種人,不論是君王喜愛的寵臣還是人民擁護的領袖,都會在很多情況下濫用他們擁有的信任;打著為人民服務的旗號,肆無忌憚地犧牲國家安寧,只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或者個人私欲。
著名的古希臘政治家伯利克利(約公元前495~前429年,古雅典民主派政治家,公元前444年前后歷任首席將軍,成為雅典的實際統治者。——譯者注),順從一個妓女1的憤怒要求,竟然以大量國民的鮮血和財富為代價,攻打、占領并摧毀了沙姆寧城。同樣是他,出于對另一個希臘城邦米加倫興人2的私怨,或者是為了逃避菲狄亞斯3(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譯者注)雕刻盜竊案同謀犯的嫌疑,或者為了擺脫濫用國家基金收買人心的指控4,或者是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發動了一場著名的毀滅性戰爭,就是希臘史上有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歷經曲折,最終毀滅了雅典共和國。
英國亨利八世的首相,那位紅衣主教,野心勃勃,虛榮膨脹,一心渴望得到羅馬教皇的三重皇冠5,希望能夠借助查理五世的影響達到自己的目的,得到光輝奪目的皇冠。為了鞏固這位有魄力有權勢的皇帝對自己的寵信,他違反最基本的政策規定,將英國卷入了一場對法國的戰爭,并以整個歐洲和他所管轄的這個王國的獨立和安全作為賭注。如果說世界上曾有過一個國王有希望實現世界國王的計劃,那就是查理五世,而華賽既是他的工具,也是他的受害者。
一個女人偏執頑固6,一個女人性急易怒7,還有一個女人結黨圖謀8,這三個女人對當代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政策、動亂和安寧所產生的影響,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已是眾所周知了。
因為個人原因導致的重大國家事件,國內外都不乏其例,沒有必要浪費時間過多列舉這樣的實例。只要對那些事情略知一二的人,就可以想到各種事例;只要對人性稍有了解的人,也不需要這樣的例子來形成他們對這種事情的范圍和事實的看法。最近發生在我們中間的一件事,或許有助于說明這個一般原則。如果謝司(1747~1825年,美國起義者、軍事家,曾任美國獨立戰爭軍官。 1786~1787年領導在馬薩諸塞州中西部地區的謝司起義,起義失敗后被赦免。——譯者注)不是一個已經絕望的債務人,馬薩諸塞是否會被卷入一場內戰,是很值得懷疑的。
但是盡管這方面的經驗一再證明這個道理,卻仍然有一些空想家或者陰謀家,時刻在準備宣揚一種謬論,即各成員國即使相互獨立,互不結盟,彼此之間也能夠保持永久和平。他們認為,共和國的天性就是熱愛和平,商業精神有一種傾向,可以使人們變得溫和,而且能減少那些容易引發戰爭的苗頭。像我們這樣的商業共和國,永遠不會陷入相互對抗,來毀滅自己。他們會受彼此之間利益的支配,養成一種彼此友好、和諧相處的精神。
或許,我們可以問一問這些所謂的政治家,所有國家的真正利益是不是都可以孕育出這樣仁慈開明的精神?如果和平符合各國的真正利益,他們是不是真正去追求這種利益了?我們發現,一時的激情、眼前的利益,比起對政策、效果或正義的長遠考慮,更能有力地控制人民的行為,這事實與他們的理論是不是恰好相反?在實際中,共和國經歷的戰爭比君主國少嗎?前者和后者,不都是由人來管理的嗎?厭惡、偏愛、對抗,以及對想要獲取不正當利益的欲望,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國王不都有同樣的影響嗎?民眾議會不也經常受制于憤怒、怨恨、嫉妒、貪婪和其他不正當暴力傾向的影響嗎?在議會中,多數人也往往信任少數人,致使議會的決定常常被少數人控制,從而使議會非常容易受到這些人的情感和觀念影響,這不也是眾所周知的嗎?迄今為止,商業除了改變戰爭的目的之外,還有絲毫減少戰爭的作用嗎?對財富的欲望,不也和對權力或者榮譽的欲望一樣,都是一種超越一切的冒險激情嗎?自從商業成為各國重要的體制以來,有很多戰爭是源于商業原因,和之前源于對領土和版圖的貪婪,戰爭頻率程度又有何不同呢?在很多情況下,商業精神還給之前的兩種貪婪增加了新的刺激,不也是事實嗎?現在,就讓人類觀念的最可靠指南——經驗,來回答我們這些問題吧。
斯巴達、雅典、羅馬和迦太基都是共和國;其中,雅典和迦太基都是商業性質的國家。然而,這兩個國家參與的戰爭次數,不論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御,都不比他們的君主制鄰國少。斯巴達幾乎就是一個管理良好的軍營,而羅馬對于屠殺與征服也從來沒有滿足過。
迦太基盡管是一個商業共和國,然而在那場導致其最終毀滅的戰爭中,扮演的卻是侵略者的角色。漢尼拔(公元前247~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軍事家。——譯者注)曾經帶領他的軍隊攻入意大利的腹地,兵臨羅馬城下,直至最后才被西庇阿(公元前235~前183年,古羅馬統帥和政治家。——譯者注)在迦太基徹底打敗,迦太基共和國也從此被征服。
后來,威尼斯不止一次在野心勃勃的對外戰爭中得勝,成為意大利其他小國的集體反對目標。直到教皇朱利斯二世設法結成強大的聯盟9,才給這個實力強大而又傲慢的共和國致命一擊。
荷蘭的各省在他們不堪承受各種債務和稅負之前,在歐洲的戰爭中扮演了明顯的主角。他們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他們還是路易十四最頑強、最勢不兩立的敵人。
在英國政府中,人民的代表構成了國家議會的下議院。商業已經成為該國的主流行業很多年。然而,很少有國家比英國參加的戰爭更多;而且在英國參加的戰爭中,有很多都是由其人民引起的。
或許我可以這樣說,民間戰爭和王室征戰幾乎同樣頻繁。在很多情況下,正是國民的呼聲和人民代表的要求,將他們的君主拖入了戰爭,或者迫使他們繼續戰爭,而這不僅不符合這些君主的本意,也不符合他們國家的真正利益。在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為爭立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引發了一場長時間的歐洲大戰,大家都知道英國人厭惡法國人,他們支持自己喜愛的奧地利領袖10,支持他的野心或者說是貪婪,結果將戰爭擴大,超出了正確政策規定的范圍,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違背了英國朝廷的本意。
最后提到的這兩個國家,他們參與戰爭多半是出于商業上的考慮。不論是在某個交通行業,還是在整個貿易或者航海方面,他們都渴望排擠商業對手,同時又害怕被對方所排擠,有時候,甚至不經別國同意,就罪惡地想要分一杯羹。
英國和西班牙最近發生的戰爭,源于英國商人試圖在西班牙本土從事違法貿易。他們的這種不正當行為招致了西班牙人同樣不正當的報復,因為西班牙人越過了正常報復的界限,并被英國人控訴殘酷不人道。很多在西班牙海岸線被抓獲的英國人,都被送到波托西(位于玻利維亞中南部,時為西班牙殖民地,產銀礦。——譯者注)挖礦。而隨著這種相互仇恨的加劇,很多無辜的人也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懲罰。英國商人的怨聲很快點燃了全國的怒火,迅速在英國下議院爆發,并傳到了英國內閣。英國政府頒布了報復令,戰爭隨之爆發,這場戰爭推翻了歐洲的所有同盟,就在二十年前建立這些同盟的時候,人們還滿懷信心地希望它們能夠取得豐碩成果。
以上各國的形勢與我們有類似之處,對他們的歷史進行總結之后,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抱有幻想,希望在合眾國解體,各成員國分裂獨立之后,各成員國還能夠真誠地和睦相處呢?那些空洞的理論,極盡夸張之詞的謬論,許諾我們說可以消除社會各方面不完美、缺點和罪惡現象,試圖換取我們的信任,我們難道見得還不夠多嗎?難道現在還不是時候,從這種黃金時代的迷夢中覺醒嗎?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和地球上的其他居民一樣,距離完美智慧和道德的幸福國度還很遙遠,難道我們不應該把這作為政治行為的一條實踐準則嗎?
看看吧,我們國家的尊嚴和信用沉淪到了極點,政府的松散和不良管理帶來了種種不便,北卡羅萊納出現的暴亂,賓夕法尼亞最近的恐嚇騷亂,馬薩諸塞發生的暴動與起義,讓這些事實來說明問題吧!
現在,有些人極力想要平息我們的憂慮,擔心邦聯解體之后,各成員國會陷入動亂和紛爭,以上討論就是關于這方面的人類常識,從這些歷史觀察中可以發現人類社會的一個政治公理,那就是相鄰或者相近的國家,往往是天然的敵人。一位智慧的作家曾經這樣評論這個問題,他說:“鄰國是彼此的天然敵人,除非他們的共同弱點迫使他們結為聯邦共和國,通過共同憲法制止它們之間的分歧,消弭那種潛藏的相互嫉妒,以免他們犧牲鄰國來成就本國。”11這段話既指出了問題,也提出了化解方法。
普布利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