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課堂上提問:好問題勝過好答案
- (英)麥克·格爾森
- 8238字
- 2020-11-21 19:54:06
第2章 什么是問題
本章中,我們將著重分析問題的本質,以便為后續章節中的課堂活動、教學策略以及書中的例子提供理論基礎。
如果你對即拿即用的課堂實踐方法更感興趣,可以直接跳到第3章。
首先,我們需要歸納出問題的總體特征:
I. 在書面語中,通常以問號結束。在口語中,有明顯的語調變化。
II. 提問的目的在于引發回答。
III. 使用一個或多個引導詞,引導受眾回答問題。
IV. 隱含的命令意味(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對方必須回應)。
V. 期待得到回答。
可以說,大多數問題都具備這些特征(當然,反問句除外),我們將對這五個特征進行一一探討,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們。
請看以下幾個句子:
1.1 什么是問題
1.2 什么是問題?
2.1 你好嗎
2.2 你好嗎?
3.1 風力渦輪機的最佳安裝位置在哪里
3.2 風力渦輪機的最佳安裝位置在哪里?
問號的作用主要是表明在它之前的語句是一個問題。在例子1.1、 2.1和3.1中,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這句話是一個問題,這表明我們對問題的一般形式已經習以為常。此外,這也表明,我們能夠利用我們對問題的了解,對那些看上去具備一個問題應有的大部分(盡管不是全部)特征的句子進行推斷。
同樣,如果我們對某人表述1.1、 2.1和3.1,他/她也極有可能認為我們是在問問題。我們在表述這些句子的時候,也很難做到不加任何語調。即使我們在表述時弱化了語調,盡管聽起來有點別扭,聽眾仍然會覺得這是個問題。
因此,問題的提出通常遵循以上兩種慣例,一種是書面的,另一種是口頭的,它們都是用來提示受眾,這是一個問題。通常它們有以下幾點作用:
I. 減少歧義。
II. (通過這兩種形式)把書面或口頭的表述界定為問題。
III. (代替句號)結束一個句子。
IV. 表示命令(問題是要“問”的,不是“說”的,仔細體會“問”和“說”的含義有何不同)。
V. 表明希望得到回復。
想象一下,我們正在和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交流。我們會很自然地問這樣的問題:“誰是好孩子呀?”“這是什么?”“怎么了小寶貝?”“誰喜歡撓癢癢?是你嗎?”顯然,這些問題得不到回答,除非說話人選擇自問自答,但這個嬰兒可能會用一些肢體語言來表示回復。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并非是說話人期待的話語形式的答復,更多的是一種對刺激的反應,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沒有受到任何文化影響的回復。
明知道嬰兒不會回答,卻還要問他/她問題,這個例子引出了很多有趣的點。首先,它表明了問題在語言使用中的中心地位。其次,它指出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具備理解“問與答”這一行為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它暗示了我們對于問題總是期待答復的,無論是用語言或者非語言的形式。我們將著重討論最后一點。
語言是人們用來互相交流的工具,單詞可以用來指代事物,詞組也可以指代事物,說話者和聽話者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其指代什么。如果我對你說“我昨天看到了一只狗”,那么你就要知道:
“我”是一個代詞,在這句話中,“我”就是說話者——麥克·格爾森。
“看”指使視線接觸到某物。
“狗”是指我們對某一類動物的稱呼 (這里的分類是按照某一類事物所特有的共同屬性來劃分的)。
“昨天”指的是今天以前的那天(“今天”指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即上午0時至晚上11時59分之間的這段時間,這是我們通過時鐘,根據機械計量單位來確定的,昨天和今天的區別就在于這中間差了一個完整的時鐘周期)。
如果進一步分析句子中的每一個詞,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簡單的句子實際上都包含著更多的知識,我們之前的論述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語言是一個交流工具,語言夠能幫助我們分享內心的感受(如想法、感覺等)以及我們在外部世界中的經歷(比如,我并不是要跟你分享這條狗,只是分享我看見了一條狗這個經歷)。
現在我們再回到之前的例子,向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提問得不到回復這件事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問題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期待得到回答,這與之前我們總結的問題的總體特征是相呼應的。
父母愿意同嬰兒互動,讓孩子適應語言的世界,向他們示范語言是什么。不僅僅通過單詞來向他們示范,也向他們展示如何按照規則和慣例將單詞串聯起來,以便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語言。
問題在本質上就是要獲得回應。語言是連接個體思維的橋梁,問題在語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個作用就是它是搭建橋梁的起點(回答就是橋梁的終點。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橋梁數不勝數,畢竟這就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我們已經簡單地探討了問題的第一個和第五個特征,下面我們來思考一下問題的第二個特征,即提問的目的在于引發回答。
基于我們之前所討論的內容,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時,自然就會期待得到答復。而問題之所以被看作問題,是因為它遵循了提問的慣例。
以此為前提,我們可以推論出,提出問題的目的在于引發回答。如果所有的問題都帶有期待答復的特征,且所有的問題都遵循提問的慣例,那么受眾就無可避免地擔負著回答問題的義務。有時候,問題并不需要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回答,可能僅僅需要受眾在腦海中思索一下答案。比如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作者的意圖是想讓讀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而讀者很有可能在腦海中思索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并沒有給出口頭的回答。
期待得到回答和引發回答,這兩個特征是緊密相連的。這兩者都指向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通過問題我們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這兩者的區別在于期待得到回答是問題的一般特性,而引發回答是指一個提問者通過誘導從而得到回復的行為。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具體解釋二者的區別:
1. 你今天買了什么?
2. 這些東西多少錢?
3. 我有點擔心約翰,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辦?
在例1中,提問者想要得到具體的信息,他們想要知道同他們說話的人買了什么東西,這就好像在他們之間搭建一座思想的橋梁。他們這么問,可能是出于以下的考慮:
● 他們可能擔心錢。
● 他們可能非常感興趣,或者只是表面看上去感興趣。
● 他們可能想要創造一個機會,來談論一下他們購買的東西。
我們能想到一長串的原因來解釋提出這個問題的緣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無論是何種原因,這里面都體現了問題期待得到回答這個特點:“我正在問你一個問題。遵循提問的慣例,我正在向你詢問某件事情。因此,我在向你表達我想跟你一起做某件事——展開對話、交流思想、交換觀點或者其他。”所以,這幾個點串聯起來,都是希望得到一個回復。在這個例子當中,提問者所希望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十分具體的。
現在我們來解釋問題的第三個特征,即使用引導詞。通過引導詞,被提問的人可以大致清楚他們被要求回答什么。讓我們舉個例子,同時也繼續區分問題的兩個特征——期待得到回答和引發回答,下面看例2:
“這些東西多少錢?”通常在商店或者市場里,人們會問這個問題,它暗含了期待得到回答的意思。提問者沒有拿起這個東西,把它放到售貨員面前,也沒有一邊指著這個東西,一邊指著自己的錢包。說到這里,你可能會質疑,這個問題似乎與“期待得到回答”這個特點相矛盾。這個提問者希望得到的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針對性的回復,他在了解一條信息之后,可以結合該信息了解其他事物。提問是搭建了一半的橋梁,在這個例子中,回答問題的人需要抓住這個機會與之詳細交談,或向提問者發問,或向提問者詳細解答他所咨詢的商品的價格。這就讓“期待得到回答”和“引發回答”兩個特征可以并存,也更進一步說明了這兩個特點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引導詞。“這些東西多少錢?”這句話具有引發回答的作用(想一想如果店員沒有回答,買東西的人會多么掃興)和期待得到回答的隱含意味。這兩個特點的適用范圍受到這個問題結構的限制,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多少錢”和“這些東西”。
“多少錢”表明被提問的人需要提供特定的信息,這個信息是與數字相關的,或者至少是可以用來表示數目的(比如很多)。通過“多少”這個詞,聽話的人就可以確定問題的走向,這個問題問的不是誰、什么事、什么時間、為什么或者什么地方。而“錢”就是“多少”所要詢問的領域。因此,我們知道我們要回答的是一個數值或表示數目的詞句。
“這些東西”表明說話人所指的東西對于聆聽者來說是非常明確的。句中的“這些”表明提問的對象是比較近的一些事物。“東西”指的是說話人現在想要知道的事物,是這個問題所指的對象,也是需要回答問題的人詳細解釋的事物。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這些引導詞是如何幫助被提問者回答問題的。
首先,引導詞“多少錢”將問題指向某個領域。當然,店員可以不去理會,說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這些東西很漂亮,是不是啊?”。但這不太可能,通常他們會認識到“多少錢”才是提問者關心的事情。其次,引導詞“這些東西”明確地向店員表明了顧客所關心的事物,因此店員不可能再去說其他的事情。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問題中會包含一些詞或者詞組來指向特定的回復,即回復需要涉及某個領域,或者需要采用特定的回答方式,比如該例子中的“多少錢”。
第二,問題中包含的詞語或者詞組可以清楚地顯示出這個問題是關于什么的,比如該例子中的“這些東西”。
可以說,大部分問題,甚至所有問題都包含這兩點。第二點相對來說不太重要,因為在我們提出問題時,只有在聽話人聽懂了我們所要提問的內容的情況下,才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提問,但第一點卻非常重要。這是為什么?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來思考一下形式和內容哪個更重要。
請看下面的問題:
X有多大?
這個提問形式可以被反復使用,因為根據不同的場合, X被可以替換成任何內容。
● 法國有多大?
● 狐貍有多大?
● 足球有多大?
● 巴里有多大?
● 雷鬼音樂的范圍有多大?
綜觀上述問題,我們會發現,這些問題的形式沒有改變,只是內容發生了變化。通過這些變化,我們認識到“有多大”這個引導詞可以涉及很多事情。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回答的形式也大都是相同的。由于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測量方式,回答的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回答的形式應是相似的。總體而言,這是由于在引導回答時,問題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
當我們在課堂上提問時,我們要謹記這一點。這里要重申:
總體而言,在引導回答時,問題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
為了證明這一要點,我們再舉一個法庭的例子。
律師詢問或者反詰證人時,所問的問題內容很重要。這決定了證人所要回答的問題的范圍。然而,問題的形式要比內容更重要。
一個好的律師會(以一種幾乎察覺不到的方式)操控證人,通過詢問問題來幫助委托人贏得官司。律師通常會問證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只能用非常簡短的、非常具體的話語來回答,有時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做偽證,而是要引導證人的證詞向著最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向發展。
如果律師站起來問證人“先生,告訴我當時發生了什么?”,答案將會是五花八門的,很多證詞甚至會非常不利于律師的委托人(比如一個證人的證詞可能與另外一個證人的完全相反)。這是因為以這種形式提問,就相當于告訴證人,你可以回答任何你想回答的方面。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證實我們的說法:
律師:你叫什么名字?
證人:約翰·史密斯。
律師:你住在哪里?
證人:漢普頓花園3號。
律師:你認識被告嗎?
證人:認識。
律師:你是通過工作還是其他方式認識被告的?
證人:通過工作。
律師:你跟被告在漢頓地毯廠工作嗎?
證人:是的。
律師:你在漢頓地毯廠工作了多久了?
證人:一年。
律師:你知道被告在漢頓地毯廠工作了多久嗎?
證人:知道。
律師:你能告訴我們被告在漢頓地毯廠工作了多久嗎?
證人:一年,他跟我是同一天入職的。
律師:你剛去漢頓地毯廠工作時,參加過培訓嗎?
證人:參加過。
律師:培訓包括健康和安全培訓嗎?
證人:包括。
律師:健康和安全培訓包括如何使用工業地毯清潔劑嗎?
證人:不包括。
律師:培訓包括如何使用工業化學品嗎?
證人:不包括。
律師:被告和你接受的培訓相同嗎?
證人:是的。
律師:你怎么知道是相同的?
證人:因為我們在同一組。
律師:好的,現在我沒有問題要問你了。
在這個例子中,律師讓證人做的回答都非常簡短。問題的形式表明只允許做出特定的回答(在這里“做特定的回答”是指遵照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規則以及在法庭上發言的要求回答問題,這區別于我們平時回答問題的規則)。律師并沒有誘導證人回答問題(詢問時沒有使用反問句,比如“培訓不包括如何使用工業化學品,對嗎?”),只是通過使用特定的問詢形式和結構對證人加以引導。
現在,我們來討論問題的第四個特征——隱含的命令意味。請思考下面這個問題:“我有點擔心約翰,你認為我們該怎么做?”
這個問題同時體現了問題的兩個特征,期待得到回答和引發回答。說話者希望知道另外一個人的看法,兩個人對約翰都很關心,迫切想知道對方的看法。
同時,這個問題也有命令對方必須回答的隱含意味。提問者使用問句就是希望知道對方的想法,這是陳述句所不具備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我喜歡魚。
你喜歡魚嗎?
第一句話是表達說話人的想法,第二句話是詢問別人對魚的看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一個特征就是命令對方作答。不同的問題命令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會得到回答,但是所有的提問都隱含了要求對方回答的意味。
閱讀下面的一組句子,我們可以看出這幾個句子當中隱含的命令意味是由弱到強的。
你對魚有什么看法?
你對魚有什么了解?
你了解魚嗎?
準確地說,你了解魚嗎?
你今晚想不想吃魚?
如果我在你面前吃魚,你有意見嗎?
你為什么這時候帶一條魚回家?
你為什么這時候帶一條魚回家,臉上還掛著這么奇怪的表情?
你會發現句子中隱含的命令意味越強,就表示提問者希望得到的具體信息越多。例如最后一個問題,它就像握在提問者手中的一把武器,要求得到對方的回答。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律師問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隱含著很強的命令意味,要求證人必須回答。和我們列舉的最后幾個問題一樣,它們被提出的目的都在于在提問者和被提問者的思想之間建起溝通的橋梁。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問題中所隱含的命令意味的強弱不僅與提問時的選詞有關,而且在口語表達中,與提問的語調、肢體語言和手勢等都關系緊密。
這對課堂提問有什么啟示?
弄清楚了什么是問題之后,我們要進一步將理論運用到具體實踐中。現在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弄清楚了問題的幾大特征對課堂實踐有什么指導意義,我將逐一對這五條特點加以解釋,以便更加清晰明確地闡明我的觀點。
I. 在書面語中,通常以問號結束。在口語中,有明顯的語調變化。
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們是在提問題,我們必須采用適當的形式。在書面語中,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但在口語中,學生有時候會不明白老師為什么會用特殊語調,不清楚老師想讓他們做什么。如果學生沒有明白,你可以再重復問一遍,或者加重語調。
II. 提問的目的在于引發回答。
在問問題時,我們需要考慮我們期待學生做出什么樣的回答,這一點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問自己: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否則,提問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課堂上,我們會啟發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包括:
● 學生已經知道的信息
● 學生能夠回憶起的信息
● 學生已經理解的信息
● 學生聽到的、讀到的和觀察到的信息
● 診斷性信息
● 對已經學過的知識的總結信息
● 對過程理解的信息
● 有助于學生形成觀點和看法的信息
● 展示某種技巧(如推理)的信息
● 可被評估的信息
● 已經使用過的信息
● 解讀材料的信息
這一列表還可以繼續補充完善,教師通過提問可以獲得廣泛的信息。
提前考慮好提問的目的,有下列三個好處:
1. 你可以根據你的目的創建和提出問題,這會幫你得到想要的信息。
2. 你可以通過提問促進學生的學習,這是因為與學生進行有目的的互動,有助于你實現教學目標。
3. 這將節省你的時間,因為你在提問時不需要再進行思考。如果邊思考邊提問,通常會使提問時間延長,提問重點不清,最終會導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不知道在問什么,為什么這么問。
因此,要想通過提問引發回答并獲取信息,老師在提問時就應該考慮他們期待什么樣的回答,以及他們為什么要提問。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是說只能提那些能夠得到特別具體的回答的問題,老師應該清楚他們想要得到哪種回復,以及為什么要得到這種回復。比如,在一堂公民教育課上,老師可能要求學生就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論點,問題的內容可以不那么具體,但問題的形式一定是非常具體的。
III. 使用一個或多個引導詞,引導受眾回答問題。
教師在組織問題時應該非常謹慎,在引導學生做出回復時也要有分寸。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民主是什么?
民主可能是什么?
在第一個句子中,“……是什么”讓回答者認為這個問題是關于某個特定的事情,因此回答也要與此相關。“什么”意味著需要提供信息。“是”表示句子的主語是特定的事物,因此,“是”和“什么”結合起來限定了回答者回答問題的范圍。對于要求回答者提供的信息已經有了限定,回答者應做出一個具體的答復。
在第二個句子中,句子依然是關于某事物的提問,但該句子中并沒有做具體的限定,因為句中使用了“可能”一詞。“可能”這個詞語暗含了多種可能性。這表明,在“民主可能是什么?”這個問題當中,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
這個例子說明,問句中的選詞會影響學生作答。此外,這也會對老師通過提問獲取怎樣的信息有影響。如果老師一直用第一種方式提問,那么他/她將不能:
● 看出學生理解了多少
● 鼓勵學生進行討論
● 鼓勵學生進行論證
● 允許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 讓學生獨立探索觀點
當然也不可能一直以第二種方式提問,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提問方式也許不是最佳的。但老師應時刻牢記:使用引導詞會影響學生作答。總結這一小結的內容就是:
你用什么樣的方式提問,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回答。在提問前要想清楚,你想要得到什么樣的信息。
IV. 隱含的命令意味(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對方必須回應)。
作為一名老師,當你提問時,你需要考慮提問時語氣的強弱程度,以及你為什么要用這種程度的語氣來提問。隨著長期的磨煉,你會漸漸感知到,在不同的場合中,提什么樣的問題是最合適的。在某些課堂或課程中,提出含有較強命令意味的問題是有必要的,而其他情況下則需要老師自己掌握分寸。下面兩個例子解釋了教師在不同的場合下應如何把握提問的分寸:
假如你班上的學生很不聽話,如果不嚴格要求的話,學生會表現得很差。在這種情況下,你提問的語氣可能會比較強硬,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掌控整個課堂,保證良好的課堂秩序。你可以通過轉換提問方式提出有很強命令意味的問題,也可以更多地使用書面問題而不是口頭問題,要求學生做出書面回答會加重你提問的命令意味。
假如你現在正在和學生討論一個敏感的話題,比如失去親人的痛苦。那么由于這個話題的特殊性,你會傾向于用一種溫和的口氣來提問。若語氣強硬,會使得提問不合時宜。強勢的提問會造成一種不利的氛圍,無法激發出學生的感情,學生將會很不情愿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此外,學生也不會積極地進行討論,因為這樣的話題需要老師使用較為溫和的提問方式。
這兩個例子說明,在很多情況下,外部的因素會影響老師提問時語氣的強弱。老師最好考慮好他們提問的目的,然后再決定使用何種語氣比較合適。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堂課上,老師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語氣。此外,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需要適當調整語氣的強弱,這要根據學生的反應來定。
教師也可以用不同程度的語氣重復同一個問題,也可以變換說法,這需要根據學生的反應(或者沒有反應)來隨時調整。
V. 期待得到回答。
在課堂上提問是交流思想的好方式。通過問問題,或者認真地考慮要問什么問題,老師可以創造出一種交流互動的氛圍,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新的知識,這與刻板的說教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之前所講的部分也可以體現出交流互動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來說,這里要討論的是老師通過提問所營造的氛圍。也許這種氛圍可以自發產生,那再好不過,否則,教師就要積極地設法營造。
告訴你一個屢試不爽的好方法,那就是不斷重復。如果你一直不停地問問題,積極營造互動的氣氛,那么你極有可能成功。但如果你的問題缺乏連貫性,學生可能會不理解你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因此他們就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積極回應。
結論
本章簡單地介紹了一些理論知識,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希望你可以通過閱讀這部分內容,對提問有一個批判性的態度,可以理性地分析課堂實踐,幫助你分析所有可能影響你課堂的因素;二是本章中的幾個理論要點可以用以支持后文中的實例。我認為把這章放在開頭部分,可以讓你了解如何使用這些策略、技巧、課堂活動和例題,深入理解其中的邏輯和原理。下面是要點總結:
● 問題的總體特征。
● 對于被提問者來說,問題隱含著命令的意味,目的在于引發回答。
● 問題能夠搭建思想溝通的橋梁。
● 問題可以增加互動。
● 總地來說,在引導回答時,問題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
● 問什么樣的問題,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答案,因此,在問問題之前你要考慮清楚你想要得到什么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