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
- (美)史蒂芬·柯維
- 6604字
- 2020-09-25 17:17:38
引 子 為什么提出第八個習慣
第一章 痛 苦
請聽聽下面這些呼聲:
“我陷進去了,陷入生活的老套里去了?!?/p>
“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我累極了——真是筋疲力盡了?!?/p>
“沒有人真正贊賞我或感謝我——我的老板根本不了解我的才能。”
“我感覺不到有人需要我——我的同事不需要,我的孩子不需要,我的鄰居不,我的妻子也不——除了付賬的時候。”
“我感到失望和沮喪?!?/p>
“我就是無法做到收支相抵。我似乎從來都不成功。”
“也許我就是不合格。”
“我無法有所作為。”
“我覺得內心一片空白。我的生活毫無意義,好像總是缺點什么。”
“我很生氣,也很害怕。我可不能失去我的工作。”
“我很孤獨。”
“我覺得壓力太大,什么事都那么緊迫。”
“管理簡直無孔不入,真要悶死人了?!?/p>
“我真厭惡背后整人和拍馬屁那一套?!?/p>
“我感到無聊透頂——浪費時間。我的滿足感幾乎全部來自工作之外。”
“為了達標我簡直累死了。趕任務的壓力簡直無法想象。我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應付。”
“妻子不理解,孩子又不聽話。這個家比辦公室好不到哪去?!?/p>
“我想有所改變,但就是辦不到。”
這些就是人們在工作中或家里經常發出的心聲——遍布全球的成千上萬的家長、工人、服務員、經理、專業人士和執行官的心聲,他們面對全新的現實世界正在努力奮斗著。這種痛苦是個人的,但卻是深刻而發自內心的。你可能不由自主聯想到自己曾經說過的話。正如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所說的:“最個人的東西也最具普遍性?!?/p>
當然,也有人獻身工作、精力充沛、有所成就……但這樣的人太少了。
我經常詢問臺下的廣大聽眾:“有多少人同意,你們單位大多數職工所擁有的天賦、才智、能力和創造性,要遠遠超過他們現在的工作崗位所要求的或所允許的?!苯^大多數聽眾舉起了手,要知道,這里的聽眾來自世界各地。幾乎同樣多的人承認他們受到巨大的壓力,要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請想一想,人們面臨著巨大而不斷增長的期望,期望他們在這個無比復雜的世界上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然而外界條件卻不允許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這種痛苦表現得最明顯也最實際的是,各種組織無法把關注焦點集中于自己最優先的事務并付諸實踐。利用所謂的XQ (Execution Quotient執行商數)調查問卷 1,“哈里斯民意調查”的發起者“哈里斯互動”最近調查了23000個居住在美國的從事關鍵行業 2或關鍵領域 3的全職雇員。讓我們看幾個最讓人吃驚的發現:
● 只有37%的人說他們清晰理解其組織的目標及其原因。
● 只有1/5的人對于他們的組織或團隊的目標有熱情。
● 只有1/5的人說他們清楚自己的任務和其組織或團隊的目標之間的關系。
● 只有1/2的人到了周末對于自己的業績感到滿意。
● 只有15%的人認為他們的組織讓自己放開手腳去完成關鍵任務。
● 只有15%的人覺得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充分信任。
● 只有17%的人覺得他們的組織鼓勵坦誠的溝通,尊重不同意見并產生新的更好的想法。
● 只有10%的人覺得他們的組織讓雇員為其結果負責。
● 只有20%的人認為完全信任自己的組織。
● 只有13%的人與其他小組或其他部門保持充分信任、相互合作的工作關系。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足球隊的得分也如此低的話,那么場上11個球員中只有4個球員明白哪個是自己的球門,只有兩個球員關心球賽,只有兩個球員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那么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球員更多地是在與自己的隊友競爭,而不是與對方球員競爭。
這個數據讓人清醒,我與全球各種組織打交道時的經驗也與此吻合。盡管我們在技術、產品創新以及全球市場上取得進展,然而大多數人并未得以在其工作單位茁壯成長。他們或者是沒有成就感,或者是感覺不到振奮。他們感到沮喪。他們不清楚其組織的目標,或者不清楚組織最優先的事務是什么。他們陷入了困境,心煩意亂。其中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對此無能為力。由于不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熱情、才智和能力,你能想象個人和組織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嗎?這要比所有的稅款、利息以及勞動力成本加在一起還要多!
為什么提出“第八個習慣”
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版以來,世界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在個人生活、人際關系、家庭、職業生涯、工作單位所面臨的挑戰及其復雜性,已經上升到更高的一個量級。事實上,許多人把1989年——柏林墻的倒塌——看作是信息時代的開始,一個全新世界的誕生,一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的巨大變化——一個全新的時代。
許多人問我,在今天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里,七個習慣是否仍然切合時宜。我的回答始終不變:變化越大、挑戰越困難,七個習慣就越中肯、越切合時宜。你看,七個習慣是關于提高效能的,它們是關于人類品格和效能的普遍適用并永恒不變的原則的完整框架。
在今天,個人和組織的高效能已經不再是可以討價還價的選項,它是進入游戲場的入場券。但要想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上生存下來、繁榮興盛、有所創新、業績出色并進入領先梯隊,我們必須基于效能、超越效能。而這新時代的要求和心聲就是卓越。它召喚的是成就感、熱情執行以及重要貢獻。與以前的相比,這些概念處于不同的層面或元素,它們是性質上的不同。就好像重要性與成功相比是性質上的不同,而不是程度上的不同。進入了人類天賦和積極性的更高層次——我們把它稱為心聲,要求新的思維套路、新的技能套路、新的工具套路……一個新的習慣。
因此,第八個習慣不是增加一個遺漏的習慣,而是一個全新的習慣。它是關于尋找并馴服另一個元素的能力。七個習慣回答了知識時代的中心挑戰,而第八個習慣是找到你自己的心聲并激勵他人去尋找他們的心聲。
第八個習慣代表了一個途徑,通過它才能到達今天現實世界的具有光明前途的彼岸。它與我剛才描述的讓人沮喪的吃驚的發現形成鮮明的對照。事實上,它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現實。它是人類靈魂的心聲——充滿希望和才智的心聲、天然靈活變通的心聲、具有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無限潛力的心聲。這種心聲也包含了那些必將繁榮興盛并深刻影響未來世界的各種組織機構的靈魂。
心聲是個人的獨特重要本質——當我們面對巨大挑戰時會表現出這種重要本質,也正是這種重要本質使我們得以戰勝挑戰。
正如圖1.2所描繪的,心聲位于中心,而周圍是天賦才能(你的天賦和天然優勢)、熱情(也即激勵、鼓勵、動員、激發你的熱情)、需求(包括世界由于極其需要而付錢給你、要你做的事務)以及良知(內心深處安靜的獨白,它讓你分清對錯并敦促你行動)。如果你從事的某項工作能開發你的天賦才能、喚起你的熱情,而且世界也極其需要、你的良知也敦促你去從事該項工作,那么,你的心聲、你的召喚、你的靈魂密碼就在那兒。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深藏的、先天的、幾乎無法表達的渴望,它驅使我們去尋找自己的心聲?;ヂ摼W革命性的、爆炸般的指數式增長最有力地顯示了這個真理?;ヂ摼W也許可以說是全新世界、知識經濟和巨大變化的完美體現。在1999年出版的著作《“線索鏈”宣言》(Cluetrain Manifesto)中,作者洛克、萊文、希爾斯和維恩伯格(Locke,Levine,Searls,Weinberger)這樣寫道:
我們大家都在重新尋找自己的心聲,學習如何相互交流……內心、外界,今天有一種五年前還根本不存在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很少聽到過的言論。如今,通過互聯網掃描全球,這種言論如此普遍、如此多變,企圖準確加以描繪注定是徒勞的。它是千萬年來被壓抑的渴望、恐懼和夢想;它大概已經編碼在蜿蜒的雙螺旋基因上了,讓我們這個令人困惑的物種覺得似曾相識。它既是古老、基本、神圣的言論,又掙脫了21世紀的羈絆,令人覺得有趣而奇異。
……在這種言論中有成千上萬的思緒,這些思緒都發端于人,也終結于人……
對網絡的熱情說明了一種強烈的、只能從精神層面來理解的渴望。這種渴望揭示我們的生活缺少了某種東西,所缺少的就是人類內心的聲音。網絡在精神層面上的誘惑就是心聲的回歸。
我暫不進一步描述什么是心聲,先通過某個人的故事來加以闡明。一次,我遇見了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葛拉米銀行(Grameen Bank)的創始人。那是獨一無二的機構,其唯一目的就是向孟加拉最貧窮的人發放小額貸款。我問他是何時、如何有了這個構想(愿景)的,他說開始時根本沒有任何愿景。他就是看到了有人需要,他試圖去滿足這種需求,而后愿景逐漸發展成形。穆罕默德·尤納斯有關消除貧困世界的愿景是隨著孟加拉街道上發生的事件而逐步發展的。在我為《領導術》(Leadership)雜志的財團專欄而采訪他時,他給我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那是25年前,我在孟加拉的大學里教經濟學。當時國家正處于饑荒,我覺得太可怕了。我帶著剛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熱情在教室里教著經濟學的優雅理論,而走出教室就能看見大街上到處是骨瘦如柴的人,他們在等待死神的來臨。
我覺得我所學的、我所教的都是虛偽的說教,對于人民的生活毫無用處。所以我試圖考察一下緊鄰校園的村莊里人們的生活狀況。我想看看,自己作為人類的一員能做些什么來推遲或終止死亡,哪怕只能挽救一個人。我放棄那種鳥瞰的觀點,那會使你高高在上俯視一切。我采用昆蟲的觀點,觀察眼前所發生的事——用鼻嗅、用手摸,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一次偶發事件把我引向新的方向。我遇見一位婦女,她正在制作竹椅。談論中我發現她每天只能賺兩個美分。我簡直無法相信,一個人工作這么努力,做出的竹椅那么漂亮,而賺到的錢卻如此的少。她向我解釋,因為她沒錢買做竹椅的竹子,只能向收購商借錢——而收購商強加的條件是她只能把竹椅賣給他,價錢也由他來定。
這就解釋了兩分錢的利潤——她實際上成了收購商的奴工。那么,竹子的成本又是多少呢?她說道:“大約20美分,質量好的25美分?!蔽蚁耄骸叭藗優榱?0美分而受苦,難道沒人能為此而做些什么嗎?”我正想著是否要給她20美分,但突然我有了另一個想法——弄一個清單,列出所有需要這類錢的人。我叫上自己的一個學生,一齊去那個村落。我們花了幾天時間列出了一個清單,共有42人。我把所需的款項相加,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共才27美元!我為自己所屬的社會而感到羞恥,這個社會居然無法為42個辛勤勞動、技能高超的人提供區區27美元。
為了擺脫羞恥,我拿出了27美元給我的學生,說道:“你把這些錢拿給這42人。告訴他們這是貸款,但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能夠還錢的時候再還。這樣他們可以賣個好價錢?!?/p>
他們接到錢后非常振奮,這種振奮讓我深思,“我現在該怎樣做?!蔽蚁氲搅宋挥谛@的銀行分理處,于是我去見經理,建議他們貸款給我在村中遇到的窮人。他好像墜入云里霧中,說道:“你瘋了,這根本不可能。怎么可以貸款給窮人?他們沒有信譽?!蔽覒┣笏f:“至少試一下么,試試看——這只是很小一筆錢。”他回答:“不行,我們的規則不允許。不能間接貸款,而且這么小的數目根本不值得貸?!彼ㄗh我去見上級銀行的領導。
我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去找那些在銀行說話算數的人。每個人的回答都差不多。奔波了幾天之后,最后我提出自己作為擔保人?!拔覟橘J款擔保,他們讓我簽什么,我就簽什么,于是他們貸了款給我,而我則把錢借給我想借的人。”
這就是事情的開始。他們反復警告我,借錢的窮人不會還的。我說:“我愿意碰碰運氣?!绷钊顺泽@的是,他們返還了每一個銅板。我非常高興,跑去找經理:“你看,他們還錢了,沒有任何問題?!钡f道:“不,他們只是在欺騙你。他們很快會借更多的錢,然后就不還了。”于是,我借給他們更多的錢,他們仍然還給了我。我告訴經理,但他回答:“好吧,也許你能在一個村落成功。兩個村落就不行了?!蔽液芸焱茝V到兩個村落——同樣成功。
于是,這似乎變成了我和銀行高級經理及他同事之間的斗爭。他們總是說更多的村落就會露餡了。也許5個就不行了。于是我又推廣了5個村落,結果每個人都還了錢。他們仍不服輸。他們會說:“10個、50個、100個村落?!苯Y果,這變成了我和他們之間的一種競賽,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就是窮人是不可信賴的。幸而,我接受的不是這種教育,所以我能相信親眼所見的事實。但是,銀行家的頭腦和眼睛受到了所受教育的蒙蔽。
最后,我想到,為什么總是試圖說服他們呢?既然我已經完全信服窮人能借錢還錢,為什么不自己成立一個銀行呢?這個想法使我興奮不已,我寫了個申請,找政府批準以便設立銀行。我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了政府。
1983年10月2日我們成立了銀行——一個正式而獨立的銀行。讓大家振奮的是,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銀行,可以隨心所欲地發展了,它也果然發展壯大了。
現在葛拉米銀行在孟加拉的4600多個村落開展業務,有1267個分理處和12000名工作人員。他們的貸款總額超過45億美元,每筆貸款12或15美元,平均不到200美元。有一筆房屋貸款是500美元。每年他們貸出大約5億美元。他們甚至還貸款給乞丐,幫助他們走出乞討生涯而成為自食其力的人。這些款項對于企業家來說是個小數目。但是,看看影響所及的人數:每年貸出5億美元,約相應貸給370萬人,其中96%是婦女。他們要做出決定:自己能夠而且愿意跨出重要一步以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370萬人必須判斷他們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變;370萬人要度過不眠之夜,第二天早晨趕去葛拉米銀行,雖然顫抖但下定了決心。在這種授權(貸款)的背后是個別的婦女,她們個別地做出選擇。但總體來看,她們的協作增效創造了規??涨暗娜巳?,她們成為自力更生的獨立的“企業家”,在自己的家里或后院制造產品,經濟上成功地實現自食其力。她們也找到了自己的心聲。
我研究或采訪世界上某些卓越的領導人的時候,我注意到他們的愿景和心聲通常也是慢慢演化出來的。我相信,肯定也有例外。有些人的愿景可能是突然一下子意識到的。但一般說來,當人們感覺到人類的某種需求,而且他們良知的回應是試圖滿足這些需求,這時愿景就會出現。當人們滿足了那個需求,他們會看到另一個需求,于是又試圖去滿足。這樣,他們開始意識到應當把這種需求一般化,并設法找出一個制度化的手段來持續自己的努力。
穆罕默德·尤納斯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感覺到了人們的需求,并對自己的良知做出回應,也即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熱情去滿足這種需求:首先是個人的努力,然后是建立信任并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最后是通過制度化的手段(組織機構)來滿足社會需求。他在激勵他人尋找其心聲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心聲。這種小額貸款運動現在正傳遍世界各地。
痛苦—問題—解決方案
本書開始時描述了勞動力的痛苦。它們是各級各類組織的工作人員所感受到的,也是在家庭、在社區甚至是在社會上所感受到的。
本書的目的是給你一張路線圖,引導你走出痛苦和沮喪,在今天的世界中跨向真正的成就,不僅在工作和組織中,而且是在整個生活中。簡而言之,它將引導你去找到自己的心聲。如果你接受這種選擇,無論你的地位如何,你的影響力將大大擴展——激勵你所關心的人、你的團隊、你的組織去尋找他們的心聲,并大大增加他們的效能、成長速度及影響力。你將發現這種影響力和領導權威來自選擇,而不是來自地位或官銜。
擺脫痛苦、求得長期解決的最好方法,往往是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要理解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本性問題。在上述例子中,問題主要在于錯誤的行為,而后者又源于片面的、根深蒂固的錯誤思維模式,或對人類天性的錯誤觀念——低估了窮人對財產的判斷力、低估了他們的才智和潛能。
就像那些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突破一樣,問題的解決方案來自于與舊觀念的徹底決裂。我許諾,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并愿做出必要的努力來理解根本問題,然后選擇按那些體現在本書所描述的解決方案中的普適而永恒的原則來生活,那么你的影響力必將由內而外地穩定增長,你將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心聲,并激勵你的團隊和組織去尋找他們的心聲。
第一章簡短地講述痛苦的現實世界。
第二章標識核心問題。一旦理解了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你將清晰地理解我們在個人、家庭和工作場所的人際關系上所面對的挑戰。這要求你開動腦筋。但是,對于過去一個世紀經常發生在組織機構內部的問題,深入探討其中人的因素,這將賦予你關鍵的思維模式來理解本書的所有其他章節。這也給予你智慧、指導和力量,使你勝任最重要的個人和人際關系上的挑戰和機遇。所以請仔細閱讀,必將有好的回報。
第三章概述第八個習慣的解決方案,關于它還將在本書的其余部分詳細闡述。此外,還有一小節講述如何更好地利用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