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唐詩三百首譯注作者名: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本章字數: 1535字更新時間: 2020-08-27 13:49:23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韓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1〕,
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
天假神柄專其雄〔2〕。
噴云泄霧藏半腹,
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
陰氣晦昧無清風〔3〕。
潛心默禱若有應,
豈非正直能感通〔4〕?
須臾靜掃眾峰出,
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
石廩騰擲堆祝融〔5〕。
森然魄動下馬拜〔6〕,
松柏一徑趨靈宮〔7〕。
粉墻丹柱動光彩,
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8〕,
欲以菲薄明其衷〔9〕。
廟令老人職神意〔10〕,
睢盱偵伺能鞠躬〔11〕。
手持杯珓導我擲〔12〕,
云此最吉余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13〕,
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
神縱欲福難為功〔14〕。
夜投佛寺上高閣〔15〕,
星月掩映云朣朧〔16〕。
猿鳴鐘動不知曙,
杲杲寒日生于東〔17〕。
【題解】
此詩為永貞元年(805)秋,韓愈由郴州赴江陵法曹參軍任,途經衡山所作。衡岳,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衡山西三十里。詩中借記游而抒發胸中不平之氣。詩歌對景物的描繪窮形極狀,想象奇特,而文氣宏肆,好像帶雷挾電閃爍在天地之間,是體現詩人古風詩歌特點的一篇代表作品。詩中的韻句后三字有意連用平聲,造成不同于律句的長篇古歌長韻效果,在詩歌中稱為“三平調”。
【注釋】
〔1〕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祭秩皆三公: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奔乐?,祭禮的次第等級。三公,周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泛指朝廷最高官位。
〔2〕 “火維”二句:是說衡岳雄鎮在炎熱而荒僻的南方。傳說衡岳之神為赤帝祝融氏。火維,指南方,因為南方屬火。維,隅落。
〔3〕 晦昧:陰暗的樣子。
〔4〕 正直:指岳神。 感通:指感通神明。
〔5〕 “紫蓋”二句:形容山峰連綿聳立。紫蓋、天柱、石廩(lǐn)、祝融,是衡山七十二峰的四個峰名。騰擲,形容山勢起伏。
〔6〕 森然:肅穆的樣子。
〔7〕 靈宮:神宮,此指衡岳廟。
〔8〕 傴僂(yǔ lóu):弓腰,表示恭敬。 薦:獻,進。 脯酒:指祭品。脯,干肉。
〔9〕 菲?。褐覆回S盛的祭品。 衷:心意。
〔10〕 廟令老人:掌管神廟的老人。
〔11〕 睢盱:凝視的樣子。 偵伺:窺察。
〔12〕 杯珓(jiào):占卜用具。用蚌殼或竹木制成,共有兩片,擲地視其俯仰向背,以定吉兇。
〔13〕 竄逐蠻荒:詩人于貞元十九年(803)貶謫陽山,陽山在古代屬于蠻荒之地。
〔14〕 福:指賜福。 難為功:難以奏效。
〔15〕 投:投宿。 佛寺:指衡岳廟。
〔16〕 朣(tóng)朧:月初出時的光輝。
〔17〕 杲(gǎo)杲:形容太陽的明亮。
【譯文】
五大名山,都按三公的規格舉行祭典,其中四座環守四面,嵩山居于中間。南方土地荒遠,妖魔鬼怪普遍,上帝給衡岳神專命,讓他施展威權。衡山吐霧噴云,從半腰里遮蔽了群嶺。雖有最高的山巔,又有誰能登上峰頂。我來到這里,正是秋雨綿綿的時令,只見雨氣昏濛,沒有風來廓清。我專心默默地祝誦,仿佛得到了應允,豈不是正直的岳神,同人心感應相通。片刻云霧安詳地掃開,群峰露出真容,抬頭只見突兀高聳,直撐青碧的天穹。紫蓋峰連綿逶迤,同天柱峰接在一起,石廩峰騰躍而上,在祝融峰前堆積。我肅然魂動魄悸,下馬向岳神頂禮,沿著松柏相夾的小徑,走進衡岳廟里。神廟里粉墻朱柱,處處光彩耀明,大紅大綠的壁畫,繪著猙獰的鬼神。我登上石級,俯身進獻祭品,雖然簡陋,卻用以表達內心的崇敬。管廟的老人能通曉岳神的旨意,凝視著揣摩來人,不住地鞠躬行禮。手里拿著杯珓,教我卜問兇吉,說卜得的一卦最為上上,他卦都不能相比。我貶謫到南方的荒土,幸而得以生還,如今衣食剛夠,甘心就這樣度過晚年。王侯將相的奢愿,于我早已絕緣,就是岳神賜福,恐怕也難以實現。入夜我寄宿在佛寺的高樓間,星月時隱時現,暮云朦朧一片。山猿啼叫,鐘聲傳報,我都不知何時破曉,只見一輪晃眼的寒日,已在東方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