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譯注
-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
- 922字
- 2020-08-27 13:49:20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
走馬川行雪海邊〔1〕,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2〕,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3〕,
金山西見煙塵飛〔4〕,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5〕,
幕中草檄硯水凝〔6〕。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7〕。
【題解】
走馬川,是一處地名,在今新疆境內。行為詩體名。《文體明辨》:“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封大夫,即封常清,天寶十三載(754)任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瀚海軍使,攝御史大夫,曾奏請岑參充安西、北庭判官,駐軍輪臺。這首詩就是當年詩人為送封大夫西征播仙(在輪臺南)而作。
由于有兩次從軍邊塞的親身經歷,詩人的邊塞詩以“奇而入理”、“奇而實確”(清洪亮吉《北江詩話》)著稱。這首詩描寫綺麗瑰異的西北風光和一往無前的出征軍容,夸而不誕,悲而能壯。其中以自然環境的惡劣來反襯將士的英勇無畏、并由此傳達出戰必勝的祝捷之旨,用語形象生動,用韻平仄相間、三句一韻形成急促肅殺的氣勢,都對詩意的表達起了關鍵的作用,體現了岑參邊塞詩的鮮明特點。
【注釋】
〔1〕 雪海:地名,在今新疆境內。
〔2〕 輪臺:唐朝大歷六年(771)始置輪臺縣,屬北庭都護府,在今新疆米泉。
〔3〕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這里指唐代時西域的游牧民族。
〔4〕 金山:即阿爾泰山,在今新疆北部和蒙古國境內。
〔5〕 五花:駿馬名,以毛色斑駁得名。一說是將馬鬃剪成五個花瓣,稱五花馬。 連錢:駿馬名,毛色如銅錢相連。
〔6〕 草檄:起草軍事文書。檄,古代官府或軍隊用以征討、曉諭的文書。
〔7〕 車師:唐代北庭都護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境內。
【譯文】
您沒看見走馬川就在那蒼茫的雪海邊,莽莽的大漠黃沙遠連著天。九月的輪臺夜間大風怒吼,川上到處都是斗大的碎石,一時都隨著狂風滿地亂走。正是匈奴草黃馬肥的季節,只見金山的西面煙塵又起,漢朝的大將奉命率兵西征。將軍到了晚上也不脫鎧甲,半夜行軍時干戈相互碰撞,面如刀割風頭正強勁寒冷。馬毛上帶著雪珠汗氣蒸騰,五花連錢的身上立刻成冰,帳內起草戰書的硯水也已凍結。敵騎聽后應感到驚恐震懾,料想他們不敢短兵相接,站在車師西門等候前方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