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1〕

輪臺城北旄頭落〔2〕

羽書昨夜過渠黎〔3〕

單于已在金山西〔4〕

戍樓西望煙塵黑,

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5〕

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6〕

三軍大呼陰山動〔7〕

虜塞兵氣連云屯,

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fēng)急雪片闊〔8〕

沙口石凍馬蹄脫〔9〕

亞相勤王甘苦辛〔10〕

誓將報(bào)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

今見功名勝古人。

【題解】

這是岑參任職北庭期間所作的一首邊塞詩。題中的封大夫是封常清,他在天寶十一載(752)為安西副大都護(hù),兼任御史中丞、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天寶十三載加御史大夫,兼職北庭節(jié)度使;而出師西征卻未見史書記載。這首詩描寫了一次戰(zhàn)斗的全過程。前六句寫戰(zhàn)前敵我對峙的緊張狀態(tài),從漢虜雙方交替寫來,劍拔弩張、一觸即發(fā)的氣氛蓄積得非常充分。“上將”以下八句具體描寫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用風(fēng)急雪闊、云屯石凍的自然環(huán)境來烘托沙場廝殺的艱苦,用“兵氣連云”、“白骨纏草”的景象來凸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結(jié)尾四句稱頌封常清忠心報(bào)國,功名蓋過古人,同時(shí)也反映了人們對本朝強(qiáng)盛國勢的自信與自豪。

【注釋】

〔1〕 輪臺:在今新疆米泉。漢武帝時(shí)曾在此屯兵戍邊。

〔2〕 旄頭: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胡星也。”它是胡人的象征。

〔3〕 羽書:軍中告急文書。 渠黎:漢西域國名,在新疆輪臺東南。

〔4〕 單于:匈奴首領(lǐng)的稱號。這里指西域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 金山:指今新疆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多山。

〔5〕 上將:即大將,指封常清。 旄:旄節(jié)。古代使臣所持信物,形如幡旗,上以旄(牛尾,后改用羽毛)為飾。

〔6〕 雪海:在天山主峰與伊塞克湖之間。《新唐書·西域傳》:“出安西西北千里所,得勃達(dá)領(lǐng)……北三日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7〕 三軍:古代兵制以中軍、左軍、右軍(也稱上、中、下)為三軍,泛稱全軍。 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中部。

〔8〕 劍河:水名,在今新疆境內(nèi)。

〔9〕 沙口:地名,位置不詳。

〔10〕 亞相:御史大夫的別稱。漢代御史大夫?yàn)楦必┫啵史Q。這里指封常清。 勤王:為朝廷的事而勤勞。

【譯文】

入夜后輪臺城頭吹響了號角,昴宿星在輪臺城北悄然墜落。昨晚緊急軍書過了古國渠黎,報(bào)知單于已駐兵在金山之西。從戍樓向西望去已黑煙滾滾,漢朝軍隊(duì)則屯集在輪臺以北。大將在旄節(jié)簇?fù)硐聯(lián)]師西征,全軍在天亮笛子吹響時(shí)出行。四下里擂起戰(zhàn)鼓像雪山奔涌,三軍的齊聲大呼把陰山震動。敵方要塞兵氣如云連天聚屯,戰(zhàn)場上白骨纏繞著荒草枯根。劍河狂風(fēng)中的雪片又厚又闊,沙口凍得巖石開裂馬蹄剝脫。副相效忠皇上不辭千辛萬苦,誓將平定邊亂舍身報(bào)效明主。自古以來青竹史策誰沒看見,如今的功名顯然已勝過古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镇巴县| 克山县| 杭锦旗| 剑川县| 天柱县| 定南县| 县级市| 宁蒗| 汾阳市| 嫩江县| 清水河县| 肥城市| 江孜县| 班玛县| 阿瓦提县| 佛坪县| 古浪县| 景东| 云霄县| 泗洪县| 白山市| 连南| 仲巴县| 漯河市| 江源县| 蕉岭县| 永吉县| 会泽县| 襄城县| 保亭| 梅州市| 和顺县| 茂名市| 金堂县| 枞阳县| 潼关县| 镶黄旗| 临沂市| 陇川县|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