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譯注
-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
- 1729字
- 2020-08-27 13:49:18
子夜吳歌 四首
李白
秦地羅敷女〔1〕,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2〕。(春歌)
【題解】
子夜吳歌,即《子夜歌》,南朝樂府曲名,屬《清商曲辭》,為吳聲歌曲,多以愛情為題材。《子夜歌》中以春夏秋冬四首分詠四季情事的,又稱《子夜四時歌》。本詩在李白集中即又題《子夜四時歌四首》。
第一首“春歌”,取古詩《陌上桑》秦羅敷故事的題材。羅敷采桑于野,太守為她的美貌所吸引,“五馬立踟躕”。太守要把她帶回家去,遭到了羅敷的拒絕和嘲弄。在本詩中,詩人交代羅敷春日采桑,以極簡潔的筆墨顯示了她的美貌,隨即轉出“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的自白,將羅敷故事表現得神完氣足。不僅羅敷的形象、心性栩栩如生,太守的癡妄和尷尬也在文字之外顯露出來。這種以顯寓隱的處理,古人稱為“藏閃之法”。
【注釋】
〔1〕 “秦地”句:古詩《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的詩句。后來即以羅敷女作為采桑女子的代稱。
〔2〕 五馬:太守的別稱。《陌上桑》有“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句。 留連:滯留不行。
【譯文】
秦地那美麗的羅敷姑娘,在清清的小河邊采桑。綠葉襯著白皙的手掌,一身紅妝如太陽般鮮亮。蠶兒餓了,等著我回家喂養,太守啊別再癡癡地為我徬徨。
鏡湖三百里〔1〕,菡萏發荷花〔2〕。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4〕。(夏歌)
【題解】
第二首“夏歌”,以西施故事為題材。詩寫西施若耶采荷,以鏡湖菡萏、鄉人圍觀,暗襯出她的美貌。緊接著便結以“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亦如驚鴻一瞥。本詩的“藏閃”,啟迪讀者聯想西施顯貴前、顯貴中、顯貴后的種種景象,雋永之余味無窮。
【注釋】
〔1〕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東南。
〔2〕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
〔3〕 “人看”句:是說觀看西施的人很多,使得若耶溪變得狹窄起來。若耶,即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紹興東南的若耶山下,相傳西施曾在此浣紗。
〔4〕 “歸去”句:西施后來被越王選入宮廷,一去不復返。
【譯文】
三百里鑒湖水平如鏡,湖中荷花綻開,爭艷斗勝。五月里來了采花的西施美人,若耶溪岸堵滿了圍觀的人群。她坐著小船歸去,不等月升,徑直駛回到越王的宮庭。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1〕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2〕。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3〕。(秋歌)
【題解】
第三首“秋歌”,表現的是征人妻子的群體。詩寫秋月朗朗之夜,長安城沉浸在一片搗衣聲中,搗衣是為了準備給出征的丈夫縫制寒衣。四句以秋月、秋聲、秋風組成恢弘的景象,景中未見人影,而思婦們的形象宛在。此時接以“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思婦心聲,便使前時的景語都化作了情語,令人產生認同和共鳴。
【注釋】
〔1〕搗衣:古時衣服多由紈素一類織物制成,質地較硬,須在石上以杵反復舂搗,使之柔軟,叫做搗衣。在秋天搗衣,多是為要出征的戍人送衣服御寒做準備。
〔2〕 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此處泛指邊關。
〔3〕 良人: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稱呼。
【譯文】
長安城上空明月高懸,家家戶戶搗衣,響聲一片。秋風未能把它們吹散,一聲聲凝結著對玉門關征人的思念。哪一天能平息北方胡人的侵犯,讓丈夫們再不為出征而拋別家園。
明朝驛使發〔1〕,一夜絮征袍〔2〕。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3〕?(冬歌)
【題解】
第四首“冬歌”,主旨與“秋歌”相同,采用的卻是特寫手法。前四句寫思婦在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不辭嚴寒,通宵為丈夫趕制冬衣。詩作不停留在這一感人的場面中,結以“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從而將對征人的思念和深情向前推進一步,思婦的心理、情態,都在這一迫不及待的發問中躍然而出。
綜觀組詩,語言自然、形象飽滿、感情深婉,可謂辭約而義豐。各篇的結構,都是前四句鋪敘蓄勢,末兩句一鳴驚人。“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胡應麟《詩藪》),具有民歌的雋永風格。
【注釋】
〔1〕驛使:傳遞公文的專使。
〔2〕絮:此作動詞,在衣服或被褥中鋪墊棉花。
〔3〕臨洮:在今甘肅岷縣,秦長城的西部起點。
【譯文】
明天一早,驛使就要上道,我連夜為丈夫趕制棉袍。素手拈起針線,只覺寒意料峭,哪能握得住冰冷的剪刀。寄送遠方的征衣終于做好,不知什么時候能夠捎到臨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