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家訓譯注(全二冊)
- (清)曾國藩著 張天杰譯注
- 3988字
- 2020-08-27 13:46:28
咸豐八年
諭紀澤(看、讀、寫、作不可缺一)
字諭紀澤兒:
余此次出門,略載日記,即將日記封每次家信中。聞林文忠①家書,即系如此辦法。爾在省,僅至丁、左②兩家,余不輕出,足慰遠懷。
┃ 今譯 ┃
我這一次出門,簡略地記下日記,并將日記封在每次寄回家的信中。聽說林文忠公的家書,就是采用這樣的辦法。你在省城,僅僅到過丁、左兩家,其余時間不曾輕易外出,這讓我這個在外頭的父親感到非常欣慰。
┃ 簡注 ┃
①林文忠:林則徐,謚號文忠。此處說林則徐每隔一段時間,便將自己的日記封在家書中寄回,讓家人傳閱,以作修身指導。
②丁、左:丁指丁義方,湖南益陽人,湘軍水師將領;左指左宗棠。
┃ 實踐要點 ┃
咸豐七年二月,因父親亡故,曾國藩回家守孝。咸豐八年六月再度出山,執掌軍務。曾國藩將自己外出時的日記附在家書之中寄回,讓子弟們傳閱,這是在效法林則徐。其實以記錄讀書、修身為主的日記,讓子弟或友人傳閱,也是極有意義的一種教育方法。雖說日記屬于隱私,然小范圍內的交流則并無妨礙。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①,今年看《周易折中》②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③之詩、韓歐曾王④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⑤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⑥,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⑦,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⑧二者不可偏廢。
┃ 今譯 ┃
讀書的方法,看書、讀書、寫字、作文四個方面,每日都不可缺少其中之一。
看書,就像你去年看的《史記》《漢書》《韓愈文集》《近思錄》,今年看的《周易折中》之類,都屬于看書的范圍。讀書,比如《四書》《詩經》《尚書》《易經》《左傳》等經書,《昭明文選》,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的文,不高聲朗誦就不能體會到其中的雄偉氣概,不細細吟詠就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遠氣韻。譬如富家囤積財富,看書則是在外面進行貿易,獲利當是成本的三倍;讀書則是在家中謹守家業,而不輕易花費。譬如兵家的戰爭,看書則是四處攻城略地,開疆拓土;讀書則是扎下深溝堅壘,所得之地能夠守得住。看書又與《論語》子夏說的“日知所亡”相近,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讀書則與子夏說的“無忘所能”相近,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偏廢的。
┃ 簡注 ┃
①《韓文》:指《昌黎先生文集》之類的唐代韓愈的文集。《近思錄》:南宋朱熹、呂祖謙選編的北宋大儒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的語錄,是古代理學的入門讀物。
②《周易折中》:康熙帝御纂的《周易》注本,實際主持編纂者為李光地,主要選取程頤、朱熹二人的解釋,并有所折中、調和。此書為清代學習《周易》的入門讀本。
③李杜韓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
④韓歐曾王: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⑤密詠恬吟:細密、恬然的吟詠,指低聲慢速讀書的一種狀態。
⑥居積:囤積。
⑦慎守:謹慎守護。
⑧日知所亡、無忘所能:每日知道一些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忘那些自己已知的。此處強調看書如初學未知,讀書如鞏固已知,二者應當相互結合。語出《論語·子張》。亡,同“無”。
┃ 實踐要點 ┃
此家書寫于此次即將再度長期離家之際,故而細細叮囑關于讀書、寫字、作文與做人之道。曾國藩特別講究讀書之法,認為就讀書而言,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如果堅持將泛讀(瀏覽)、精讀(吟誦)、抄寫(寫字)、寫作四者有機結合,則是最佳的讀書方法了。看,是指廣泛的瀏覽,積累、擴充知識儲備,泛覽各類“經史子集”;讀,是指出聲的朗誦、吟詠,僅指最為基礎的經典,在沉潛往復之中加深對經典的體會。他還特別強調高聲朗誦與細細吟詠的區別,體會不同文本的韻味。這些講法都非常有意義,值得遠離了傳統讀書方法的當代人繼續學習并大加推廣。
至于寫字,真①、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②矣。
┃ 今譯 ┃
再說寫字,楷書、行書、篆書、隸書,你都有所愛好,都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要間斷一日。既要求寫得好,又要求寫得快。我生平就是因為寫字遲鈍,吃虧不少。你必須力求敏捷,每日能夠寫上一萬個楷書小字,也就差不多了。
┃ 簡注 ┃
①真:楷書。
②幾:接近,差不多。
┃ 實踐要點 ┃
此處曾國藩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指點其子“寫字”,認為應該持之以恒,不可一日間斷,在寫好的同時也要寫快,作為一種能力,應當保持一定的效率。再就現代而言,其實用電腦“寫字”,也即打字,也應當注意準確和速度。
至于作諸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過三十后,則長進極難。作四書文①,作試帖詩②,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數者不可不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③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后此彌④不肯為矣。
┃ 今譯 ┃
再說寫作各類文體的文章,也應當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基本定型;過了三十歲后,就很難再有大的長進了。寫作四書文,寫作試帖詩,寫作律賦,寫作古體詩、近體詩,寫作古體散文、駢體韻文,這些文體不可不去一一講求,一一去嘗試。少年人不可害怕出丑,必須要有狂者進取的那種志趣,錯過了少年時代而不曾嘗試,那么到了以后就更加不敢去做了。
┃ 簡注 ┃
①四書文:即八股文,又稱時文、時藝、經義、制義。科舉考試第一場考試,從儒家經典“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中選取考題,故又稱四書文。
②試帖詩:科舉考試中的詩,選取古人詩中某句為題,并限定韻腳作五言六韻或八韻詩。
③狂者進取:狂者、狷者做不到中庸之道,雖不能算是君子,然也是值得稱贊的。語出《論語·子路》。
④彌:更加。
┃ 實踐要點 ┃
對于如何作文,曾國藩以為,應該在二三十歲之時基本定型,并且各種體裁,無論是八股文、試帖詩,還是各體的詩、文都應學會。除此而外,最為重要的是敢于嘗試,要有狂者進取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出丑。這一點,對于青少年的教育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至于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②,“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③: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④;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⑤,“以仁存心,以禮存心”⑥,“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⑦: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⑧,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科場⑨在即,亦宜保養身體。余在外平安。不多及。
滌生手諭
(舟次樵舍下,去江西省城八十里)
再,此次日記,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
余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開船晉⑩江西省,二十一申刻即至章門。余不多及。又示。
(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 今譯 ┃
最后再說做人的道理,圣賢們的千言萬語,大抵來看不外乎“敬”“恕”這兩個字。《論語》“仲弓問仁”一章,講述敬、恕最為親切。除此之外,比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這幾句都是講“敬”字最好的下手實踐之法。孔子說“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這幾句都是講“恕”字最好的下手實踐之法。你的心境明白,對于“恕”字大概容易見到效果,“敬”字則應當勉力去做。這些都是立德的根本,不可不謹慎。
科舉考試的日期就要到了,也應當注意保養身體。我在外平安。不多寫了。
再,此次我的日記,已經裝入給你澄侯叔的信函寄到家中了。
我從十二日開始到湖口,十九日夜五更開船進入江西省境內,二十一日申時就到達章門了。其余也不多寫了。又示。
┃ 簡注 ┃
①仲弓問仁: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是說,出門在外要像拜見貴賓那樣,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祀那樣。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或在家族之中都不會招致怨恨。“見大賓”“承大祭”句闡發“敬”;“己所不欲”句闡發“恕”。
②此句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忠、信、篤、敬四字,站立的時候就好像擺在面前,坐在車廂里就好像刻在車子的橫木上。輿,車。衡,車前的橫木。
③此句語出《論語·堯曰》,曾國藩憑記憶而引,故文字略有不同。意思是說,無論對方是眾是寡,或小或大,君子總是不敢怠慢,那豈不也是舒泰而不驕傲嗎?君子使自己衣冠整肅,目光嚴肅,便顯得儼然,別人望見了他就會生敬畏心,那豈不也是威嚴而不剛猛嗎?
④此句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想要事業有所樹立就先幫別人樹立,自己想要事業有所通達就先幫別人通達。
⑤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凡是行動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己身上作檢討。
⑥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⑦此句語出《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君子有著為國為民的終身憂慮,但是不會有某一日突發的禍患。
⑧著功:明顯的功效。
⑨科場:科舉考試的場所,指代科舉考試。
⑩晉:進。
┃ 實踐要點 ┃
關于做人之道,曾國藩認為圣賢說過的千言萬語,不過就是“敬”與“恕”二字,也即恭敬、寬容之心,列舉孔子、孟子相關言論,則指出其中哪幾句最為親切,哪幾句分別是“敬”或“恕”的最好下手之處,這其實就是對儒家修身之道的極好提煉。此則家書之于我們的啟示,其實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方面:一在于“理論”,一在于“實踐”,而曾國藩更強調勇于實踐。這對于當下將子女放諸溫室的家長們,不得不說是一記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