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龍八部論《易經》

掃一掃,進入課程
《易經》為群經之首,自古即稱難讀,有天書之稱。由于創作的時代悠久遼遠,從傳說伏羲畫卦起,到孔子集大成后經傳逐一齊備,整個發想、推演乃至編纂定稿的過程,長達數千年,所使用的文字又極為精練,常有一字多義及意在言外的情形,以致解經者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四庫全書》收書三千多種中,《易經》部分就占了四百多種,現代人若以一月一種的速度閱讀,也要花上三四十年才能看過一遍。這還只是收錄進庫的書種,若連那些未收錄的,以及《四庫全書》之后近現代人的著作在內,恐怕都有上千種,人一生肯定無法盡讀。
易學流傳分義理、術數二宗,前者啟迪思考重實踐,后者精算衍象推未來,見仁見智,數千年來各自發展出龐雜的體系。雖然良莠不齊、媸妍并見,現代人沙里淘金,仍能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晚近科學昌明,世態大變,研《易》者又有科學《易》的呼吁與提倡,析理亦能自圓,可惜舉證未見富實,看來尚有一段漫長的路子要走。
這些年來,易學研究在世界各地又有復燃的趨勢,姑不論專業水平及熱衷的動機如何,在人類高智文明的發展上,總是一段難得的緣法。
遙想《周易》以卜筮之書的外貌逃過秦火,不知跨世紀后,以唯變所適著稱的經王又會有番怎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