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最后來談震()、艮(
)二卦。《說卦傳》:“震,動也。艮,止也。”一動一靜,人生事業,所思所感,盡在其中。震在八卦中象雷,有朝一日春雷動,驚蟄后萬物生機勃發,欣欣向榮。艮象山,深沉厚重,兵法說不動如山。
震卦之前是革卦()和鼎卦(
)。《雜卦傳》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命是非常破壞,將昏蒙腐朽的過去一舉推翻;鼎是非常建設,在廢墟上創建新格局,重組權力中心。震卦就是建立新朝后往下傳承,培養接班人的問題。《序卦傳》云:“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鼎是代表權力的法器,所謂問鼎中原、三國鼎立。震在八卦中屬陽卦,初爻為陽系長男,其他如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加上乾父坤母,剛好一家八口。依照過去傳統,長子主持祭祀、承繼權位,使祖宗香火不致中斷。專制王朝講萬世一系,現代企業談永續經營,日本習稱二代目,都是震卦的主旨。曾國藩說:“做大事業之人,以培養接班人為第一要義。”孫中山亦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千秋大業沒有及身而成的,必須代代薪火相傳,竭力護持。
《說卦傳》云:“帝出乎震。”帝是主宰意,人生一切主宰都從行動中來,理論空想無濟于事。《易經》尊生主動,震卦堪為代表。
震卦卦辭:“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彖傳》云:“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虩虩是驚懼貌,像壁虎游走壁間、緊張四顧的樣子,一有風吹草動,立刻閃避,比喻一個人當震撼式的打擊來臨時,繃緊神經,保持高度戒備。能夠這樣小心應付,就可以通過考驗,獲致亨通。警報解除,人松弛下來,回想緊張過關的經歷,笑得很開心。震動的規模非常大,方圓百里遠近都受影響。
“匕”是祭祀時盛裝鼎食的勺匙,“鬯”是祭祀用的香酒。“不喪匕鬯”,表示雖遇震撼,不為所動,一點也不影響祭祀進行。《三國演義》上記載,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那一段,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心一驚,筷子掉在地上,正好一聲雷響,掩飾了他的失態,這就是喪其匕鬯。
“驚遠而懼邇”,還有一層意思。“而”作“能”解,震驚遠方能使近處之人不敢亂動,這是常用的政術。有些王朝政局不穩,內亂頻仍,民心思變,當政者為轉移人們的注意力,發兵遠征他國,取得軍事或外交上的重大勝利,自然而然即可弭平內患于無形。震驚百里,威勢顯赫,蔣百里(名方震)先生即取名于此。
我們來看看震卦六爻的情狀(見下頁)。
震初九爻辭:“震來虩虩,后笑言啞啞,吉。”《小象》云:“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爻辭與卦辭、《彖傳》幾乎雷同,就像屯卦初九“利建侯”一樣,充分體現全卦的精神。
六二爻辭:“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小象》云:“震來厲,乘剛也。”六二本居中當位,被初九來勢洶洶的起身炮打得頗不安穩。“億”是大,也是預測,“貝”是古代貨幣。“億喪貝”,是說六二料想這場沖擊會損失不少錢財。“躋于九陵”,便登上高山隱居,暫避風頭。“勿逐”,不與初九硬碰硬正面接觸。“七日”有循環往復意,一卦六爻,一爻一日,七日便得回頭,這和大衍之術求宜變之爻的道理相通。復卦云“七日來復”,否極泰來,剝盡來復,震動再猛終會過去,那時再下山回復原位,損失的東西還可以再得回。《孫子兵法》主張“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是六二應付初九的對策。

六三爻辭:“震蘇蘇,震行無眚。”《小象》云:“震蘇蘇,位不當也。”六三陰柔不當位,當初九震撼來時,嚇得手軟腳軟,瑟瑟發抖。這時若能提振精神往前干,尚可避免禍災。六二當位,稍避即回;六三不當位,強制前行。所處時位不同,應對方略亦有異。
九四爻辭:“震遂泥。”《小象》:“震遂泥,未光也。”“遂”同墜。九四不當位,繼初九一震之后再震,一鼓作氣再而衰,威勢減弱很多,像一炮打到軟泥上一樣,引不起別人重視。一般商戰中,搶先推出暢銷商品的公司會賺大錢,原創力不夠,仿冒跟進的就差很多,也是這個道理。
六五爻辭:“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小象》云:“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六五不當位,當連續震動之時,往來皆有險難,須謹慎行事。由于居中,料想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可繼承祭祀,保守國家。
上六爻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小象》云:“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兇無咎,畏鄰戒也。”上六居震動之極,驚懼已甚,彷徨四顧,真氣蕭索,嚇成這樣,再往前干一定大兇。好在緊張戒懼,離初九、九四震央獨遠,不直接承受打擊,看到身邊人受害,更小心避禍,可獲幸免。這副失魂落魄、茍延殘喘的狼狽模樣,連家里最親近的老婆,看了都不順眼,天天啰里啰唆,聽了很是難受。
總結震卦的主旨,《大象傳》云:“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震感到來,一波接著一波,得提高警覺小心應付,并深刻反省自己為人行事的缺失。
艮卦我們在第四章談行占戒律時曾有討論,主旨是止欲。兩座大山橫亙于前,不止也得止。《彖傳》中有云:“上下敵應,不相與也。”初六與六四、六二與六五、九三與上九,皆應而不與,全部抵死,沒有互動可能。
幾年前,我替一位朋友問占,推算其公司前景,即得艮卦。當時建議他停止往前開發的腳步,調整組織內人事。因為領導與干部、干部與基層間嚴重不和,無法一致對外,勢必不可能再往前沖。他沒完全聽我意見,只做了局部小幅調整,仍積極拓展業務。不信邪的結果,損失極為慘重,虧大錢不說,勉強維持的人事班底終究崩解。
敵應而不相與,人際可能真的存在生克關系,彌縫強求不得。是耶?非耶?
艮卦的止,并非如槁木死灰,永遠不動,而是如《彖傳》所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形勢不好,暫時停、看、聽,裝備保養,教育訓練,待形勢一轉,馬上又要行動。就算身體停止了,思想仍很活躍,隨時在反省和找機會。《易經》畢竟是尊生主動的,講究剎剎生新。八卦中乾、坤卦辭中皆有“元亨利貞”,離、兌有“亨利貞”,巽有“亨利”,震、坎有“亨”,唯獨艮卦全無,因為屈于時勢,生機不顯。
我們來分析一下艮卦的六爻:

初六爻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小象》云:“艮其趾,未失正也。”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趾一動,事業憂患就跟著來。“艮其趾”,一開始就戒己妄動。不參與,自然沒有咎害。
六二爻辭:“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小象》云:“不拯其隨,未退聽也。”“腓”是小腿肚,位置較腳趾高。六二當位中正,居艮止之時,本身不想動,但他所跟隨的九三陽剛過盛,一心硬闖,勸諫不回。如此便形成進退兩難的局面,心里很不舒坦。
九三爻辭:“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小象》云:“艮其限,危熏心也。”“限”是人身上下交界處,即腰,“列”同裂,“夤”是背脊肉。九三欲進,六二、初六拖住不進,上下不能協調一致,極為痛苦,背部扭曲欲裂,心中如烈火在燒。
六四爻辭:“艮其身,無咎。”《小象》云:“艮其身,止諸躬也。”六四當位,接受艮止的時運,全身靜止不動,不會有咎害。
六五爻辭:“艮其輔,言有序,悔亡。”《小象》云:“艮其輔,以中正也。”輔是臉頰、腮幫子,人講話時會牽動。“艮其輔”,就是保持沉默,不亂發表議論,以免惹禍招災。“言有序”,是說其人不言,言必有中,精簡切要,令人心服,這樣當然一切的悔恨都可以消亡。
上九爻辭:“敦艮,吉。”《小象》云:“敦艮之吉,以厚終也。”“敦”是自然厚重之意,境界較六五更上一層。這時的艮止已不帶絲毫勉強,沒有壓抑的激情,結果當然是吉。“敦”字在易卦中出現三次,除“敦艮外”,還有“敦臨”“敦復”,都是無悔無咎而獲吉。《中庸》上說:“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江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敦的氣象萬千。
艮卦從腳趾、小腿肚、腰背、全身、言語到整個人格氣象,止欲的功夫層次井然,也是伏羲畫卦“近取諸身”最好的例證。《大學》上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安、慮、得;佛家修止觀,講戒、定、慧,都是艮卦的功夫。“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忘我忘物,不見可欲,確是大成境界。《說卦傳》云:“成言乎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