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艱貞
首先是明夷卦(),卦象是上卦坤為地,下卦離為火為日。地火明夷,象征光明的太陽落入地平線下,暮色四合,無邊的黑暗已經來臨。第三章論筮法時,曾以此卦為例,說它是最艱苦的一卦,而且是長期受苦,三兩下絕難脫困。明代表明智有本事,夷是受傷害,而且是重挫,明夷就是英雄落難、好人受苦。
遭受明夷時,不少人會怨天尤人,覺得自己既能干,又沒有對不起人,怎么會落到如此下場。其實世事歷練多了,自然體悟好人沒好報根本是天經地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菩薩針對愚夫愚婦的說法,其意無非是鼓勵人行善,警告人別作惡。試想,若是為了有善報才行善,那是什么善呢?“施不望報”應是善行、布施的起碼標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謂三世因果的但書,仍然欠缺說服力,安慰人的意味居多。真正的人間世,反而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因此,我常開玩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根本是威脅利誘,用心固然良苦,實在認不得真。我們在世間行善懲惡,不能仰仗這個!《系辭傳》論天道“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老子亦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善惡之分,果報如何,還得靠人道的發揚!
明夷的卦辭只有三個字:“利艱貞。”鼓勵人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仍得固守正道,決不可灰心喪志、把持不住而喪失原則。其他卦在爻辭中也有出現“利艱貞”的,例如噬嗑卦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艱貞,吉。”大畜卦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利有攸往。”卻不像明夷整個卦都籠罩在苦難中,必須艱貞自守,苦撐以待援。
明末大儒黃宗羲有部名作《明夷待訪錄》,即由明夷卦而來,用的是箕子明夷的典故。箕子是殷紂王的哥哥,紂王無道,苦諫不聽,遂佯狂去職。后來周武王滅殷,傳說箕子去了朝鮮,還口授武王“洪范”一篇,教以治國大法。殷朝滅亡,箕子當然有失去家國之痛。去國傳學,流芳百世,也是利艱貞的一種方式。明朝滅亡,黃宗羲以此自況,可謂見賢思齊,一生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希望能“藏諸名山,傳之其人”。明夷除了象征孤臣孽子之痛外,還正好隱喻了明朝的滅亡。
明夷《彖傳》云:“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的故事已見前,家國內難,無力挽救,卻能端正自己的志向,另謀適合出路。文王遭紂王之忌,被拘禁于羑里,還忍痛吞食長子伯邑考的肉醬,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故事更膾炙人口。這兩位歷史上的名人遭逢大難,而能順利過關,榮獲后福,都是善用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的功夫。“內文明而外柔順”是指當事人心知肚明,外表卻裝作謙卑柔順,以免觸犯暴君,立遭殺身之禍。明夷內卦離,為文明,外卦坤,為柔順,明白提示了處明夷時應恪守的德行。《大象傳》云:“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一再強調這點。
明夷大難從何而來?又會帶來些什么后果?由《序卦傳》可以得知端倪:“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損。”
這一段是從下經的大壯卦開始,依序討論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等卦的因果關系。以企業的發展來看,大壯是日漸強盛,累積了一定的利潤和實力后,企業多半會往前沖,擴充投資,多元化經營,等等,這就是晉()。“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受之以”是“接著是”之意。一個人年富力強、精力旺盛,一定會橫沖直撞找地方發泄;研究學問,累積知識到一定水平,也會不甘凡近,更上層樓,所謂“積學巨發”,晉級升段,以期位列大師高手之林。
但沖刺過了頭,若碰到大環境的劇烈變化,例如經濟不景氣,能源危機或海灣戰爭之類,就會變得很慘。市場需求一天天萎縮,業績持續下降,早先因擴充而產生的設備投資、人員投資及過量的庫存,均被套牢而難以回收變現。經常性開銷無法降低,挖東墻補西墻,終至周轉失靈,陷于長期挨打的苦戰,這就是明夷。
明夷久了,企業體質必受挫傷,員工心理也會產生變化,一批批的人才紛紛求去。
經營者勞神苦思,左支右絀,心力疲憊之余,回到家就像船只駛入避風港一樣,想尋求暫時的休息與安慰。但不景氣的環境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夫妻倆上班都憋了一肚子氣,下班后如楚囚相對,彼此更無好聲氣,一句話說不妥當,就可能爆發沖突。冷嘲熱諷聽不入耳,神仙伴侶也會走上分居、離婚之途,這就是睽。睽了之后,子女的教養產生問題,夫妻倆的事業之經營也少了能分擔的伙伴,前途自然多艱,這就是蹇。蹇是困頓難行之意,一般須靠眾力以濟險,所謂風雨同舟,耍單幫多半過不了關。艱難困苦終會過去,危機得以解除,這就是解。大難剛過,繃緊的神經一旦松弛,人難免心生懈怠。反應一遲緩,又會有所閃失,帶來損害,這就是損。
臺灣這幾年產業不景氣,股市畸形榮景后大崩落,由經濟問題引發家庭失和,再造成社會問題的案例,比比皆是。禍源就是因為當初沖得太猛,高唱“愛拼才會羸”,卻忘了世事總有勝負兩面,人不可能永遠勝利成功的。
《孫子兵法》對此有重要提醒:“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伸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聰明人考慮事情,一定詳審利弊,成敗利鈍,兩頭都得想。絕不會過分樂觀,只往好處想;也不會一味悲觀,盡往壞處想。往好處想,容易有積極奮戰的精神,事情得以伸展;往壞處想,就會有應變的心理準備或具體替案,一旦形勢不利,也可以消弭禍患。《尉繚子》說得更白:“勿急勝而忘敗,勿見其利而不顧其害”“知道者,必先圖不知止之敗,惡在乎必往有功?”這直接打中好大喜功之人的弱點。一些自信過度、賭性堅強的梟雄人物,常常冒險輕進,訂立極難達成的目標,結果多半不能實現。強勢要求久了,跟隨他的干部不斷累積挫折感,終至失去信心與再戰的勇氣。整個團體依據高目標做預算部署,結果達成績效差距過大,組織的元氣也大受挫傷。
這讓我想起一則流傳已久的寓言:一個鄉巴佬,有天在路上撿到一枚雞蛋。他想向鄰居借只母雞來孵蛋,生出小雞養大后,雞生蛋蛋生雞,累積到五只雞,再跟隔壁農場換一只羊。同樣,母羊生小羊,繁衍到五只羊,再拿去換一頭牛。母牛生小牛,依此類推,生生不息。于是最后他便擁有了一大片農場,滿山滿谷都是他傲人的資產……就在他沉醉于如此美麗的遠景時,一不當心踢到塊石頭,腳下一個踉蹌,已將手中的雞蛋砸得粉碎……
很多人聽到這寓言時,嗤之以鼻,認為荒謬可笑,但等到他們自己做事時,卻往往犯同樣的毛病。凡事盡往好處想的后果可能很嚴重,開始就雞飛蛋打還好,運轉到中途,遭逢不可測的危機,影響就大了。例如牲口眾多時,可能出一陣瘟疫,在借雞、換羊換牛的過程中,所有的交易談判也可能觸礁。借方說不定跟你要利息,或者拿未來農莊的部分資產作抵……這些都是風險。鄉巴佬的如意算盤,其實充滿了破綻。
晉與明夷的關系,透過《雜卦傳》可進一步了解:“晉,晝也;明夷,誅也。”晉的卦象是離火在坤地上,與明夷正相反。“明出地上”象征旭日東升,朝氣蓬勃,往著光明的前景直奔。晝是白晝,光天化日,日進無疆;誅是殺傷,動刀兵,殘芒退盡。晉與明夷,就是日出日落,兩卦相綜相因,道盡了世間的盛衰循環、榮枯成敗。日落固然肇因于日出,只要信心堅定,應對得法,黑暗終會過去,黎明又將到來。美國文豪海明威有部小說,英文名The Sun Also Rises,拍成電影中譯《妾似朝陽又照君》,意境與此相通。太陽依舊會升起,明朝又是出頭天。世無艱難,怎顯英雄本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吃得苦中苦(明夷),方為人上人(晉),所以要“利艱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