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現代文庫”版序言

簡·雅各布斯

1958年當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只是期望去描述一下好的城市生活在不經意間會給予的那種彬彬有禮和讓人愉悅的服務;同時,想表達一下我對一些規劃上的時髦想法和建筑方面的流行思想的失望,這些時尚的東西非但沒有加強我說的服務,反而將它們一掃而光,而實際上城市生活是多么需要那些充滿魅力的服務啊。此書第一部分的一些內容就是描述這些服務的:這就是我原本想寫的內容。

但是隨著我開始研究和思考城市街道,以及城市公園的那些棘手的事兒,我一腳踏入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尋寶旅程。很快,我發現那些不起眼的寶物——街道和公園——里面藏著不少密碼,并且還提供了透露城市另外一些固有特征的東西的秘密。于是,一個發現引出了另一個發現,再是另一個……在尋寶過程中收獲的這些發現構成了這本書的其他內容。還有一些剩下的沒寫在本書里的東西,隨著它們一點一點地展現,成為我另外四本書的內容。很顯然,這本書對我產生了影響,誘引著我走向了隨后半生中要做的事。不過,這里也有這么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影響嗎?我自己的估摸是:一半肯定,一半否定。

有些人喜歡走路去做他們的日常活動,或者如果他們住在一個方便步行的地方的話,他們就更情愿步行。另有一些人喜歡乘坐車子或開車做日常凡事,或者覺得會以這種方式去做,如果有車的話。在以往,有汽車以前,有些人會叫來馬車,或者是坐上轎子,有不少人還著實夢想過能夠這么出行。不過,我們都知道,從那些小說啊,傳記啊,還有故事傳奇之類的,從這些東西里知道,有些人的社會地位規定他們不能步行,只能或坐或騎或乘而行——在鄉間閑逛除外。在這個時候,他們會忍不住朝外瞧上幾眼,看看正在走過的街景,盼望能廁身于鬧市之中,體驗一把冒險和驚訝之感。

為方便起見,我們可以這么來歸類一下,把上面描述的那些人分為:步行族與坐/開車族。本書于前者可謂傾心相見,有些是基于親身體會,另有一些則是緣于樂見其成。他們發覺,書中所述與其喜愛、關切和體驗吻合一致,而這并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因為書中很多信息來自對步行族的觀察和傾聽。在我的研究中,他們是合作者。一個互相呼應的結果是,本書也賦予了這些合作者一種合理性,讓其深信,他們早已熟悉的一些東西其實是有道理在的。那些一直以來被稱作專家的人從來就不尊重步行族所知曉和珍重的事物。在其眼里,他們思想陳舊,而且還自私,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路上那些制造麻煩的沙子。沒有資格說話的人要面對并反對那些有資格的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實際上那些所謂的專業知識不過是無知和愚蠢而已。本書被證明是提供了針對那些專家的有用的軍火。但是,就這個意義而言,稱這種效果為“影響”并不太確切,更應該稱為是證實和確認(無資格之人的正確)。反過來看,于坐/開車族而言,本書既無益于確認他們的看法,也不會給他們施加任何影響。就我的視野所限,至今依然不會。

就學城市規劃和建筑的學生而言,此事同樣頗為復雜,且時有變化。在本書出版之時,這些學生無論是屬于步行族還是坐/開車族,無論是緣于生活經驗的選擇還是脾性所至,他們其實都被嚴格地塑造成反城市[1]、反街道的設計者和規劃者,他們似乎被塑造成一些瘋狂的坐/開車族,而且假定所有人也都是那樣的。他們的老師也是按照這個模式被培養成的或被灌輸這種思想。事實上,整個與城市面貌相關的機構(包括銀行、開發商以及那些早已把那種規劃和建筑思想及理論牢記在胸的政客)就是以守門人的身份如此行動的,保護城市的形態和發展遠景不受城市生活的影響。但是,在這些學生尤其是學建筑的學生中,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一些學規劃的學生,有一些是步行族。對他們而言,本書還是說出了一些道理。他們的老師會把本書看成是垃圾,或者是“咖啡屋里的扯淡,還那么尖酸刻薄”,有一個規劃者就這么評論的。不過,有意思的是,本書進入了必讀或是推薦書單中。有時候,我懷疑,這是不是要讓作為實踐者的他們提高警惕,防備那些他們本須反對的思想,那些會讓他們的頭腦變得愚笨的思想?的確,有一個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就是這么告訴我的。可是,對那些步行族的學生來說,本書具有顛覆性內容。當然,改變他們頭腦的并不全是我的思想。其他一些作者和研究者,如著名的威廉·H.懷特,也暴露了反城市思想存在的不切實際和造成城市面貌了無趣味的問題。在倫敦,《建筑評論》雜志的編輯和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也都站出來指出了這些問題。

今天,很多建筑師,還有年輕一代的規劃師都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主意——非常美妙,非常聰慧——這些都可以用來加強和活躍城市生活。他們同時也有貫徹其計劃的本領。這些人的聲音是一種吶喊,他們的聲音高過那些我譏嘲過的無心無肺、充耳不聞的城市規劃控制者。

但還是有悲哀的故事在。盡管那些傲慢的老守門人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減少,但是那些門框本身是另一回事。在美國城市中,反城市的規劃行為很是頑固,讓人驚詫不已。在多如牛毛的規章、細則、編案中,在因為已有實踐的影響而造成的戰戰兢兢的官僚行為中,以及在因歷史而形成但并未經審視過的僵硬的公眾態度中,都能找到其影子的存在。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面對這些障礙,也一直存在著巨大而熱誠的反對的努力,尤其是在這樣一些時候:當大片大片的城市老建筑被重復使用,發揮了新的和不同的作用時;當人行道被拓寬,而車行道被縮小時——其實本應該這么做,因為這些地方的街道往往行人很多而擁擠;當城市鬧市區的辦公樓關閉后,此區域依然熱鬧不減時;當混合了各種精妙用處的街道作用得以成功地培養時;當新建筑擠入老建筑中間時——一方面是那么地顯眼,另一方面又能夠在一片街區中遮掩老建筑間原來留下來的扎眼的空漏,且這種修補的作用是如此完美,以致根本感覺不到新建筑可以發揮這個用處。國外的一些城市在這個方面本領特別大。但是要在美國做這樣的事真是比登天還難,還時時讓人傷心不已。

在本書的第二十章,我提出過建議,可以通過兩個目標重新規整那些城市中自我隔離的廉租住宅區:把這些住宅區納入正常的城市街區中,中間連接多個新的街道;在這些新街道上增加一些多樣的新設施,那些住宅區自然也就同時融入城市生活區域中。當然,這里的要旨是新增添的商業設施要能夠良性運轉,經濟上能夠維系,這是衡量這些用處是真的能夠發揮作用還是僅為虛假擺設的標準。

自本書出版以來的三十年里,上述實際有效的規整(就我知道的而言)并沒有實施過,這讓人很失望。要知道,隨著一年又一年時間的過去,要完成這樣的任務變得越來越難了。這是因為反城市的規劃,尤其是那些大型的住宅項目讓城市街區環境愈發滑坡,隨著時間的推移,鄰近這些地方的健康的城市生活區愈發難以形成。

即便這樣,把住宅區轉變成生機勃勃的城市的機會還是存在著。首先,可以從簡單的開始,這也是一個前提條件,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意味的學習過程。學習總是先易后難。一個好的行動時機是,我們可以從考慮對付城市郊區的攤大餅式發展模式開始,這樣的發展實際上是不能無限制地進行下去的。在能源上的消耗、基礎建設上的浪費、土地使用上的代價都非常之高。因此,如果現有的攤大餅式發展要有所控制的話,那么從節省資源的角度出發,我們也應該有必要學習如何把這種控制,尤其是與城市生活區的連接,做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賞心悅目、更加能夠持續性發展——對于步行族與坐/開車族都一樣。

在有助于制止城市更新[2]和貧民區清除項目的實施方面,本書時常被稱贊是做出了貢獻。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很樂意接受這個贊譽。但是,事實并不如此。在本書出版后的很多年里,在經歷了聲勢浩大的運動后,城市更新和貧民區清除死于凄慘的失敗。但是,只要一廂情愿的臆想和時時發作的健忘癥還在那兒,那些運動就還會時常沉渣泛起,而煽動它們的則是因為有足夠多的有害的錢流向那些開發商,也因為有足夠多的政治上的自大和傲慢,以及公共補助的存在。比如,最近的事例是那個壯觀但倒閉了的金絲雀碼頭[3]項目,孤零零地矗立在倫敦破敗的碼頭和已經拆得零碎、一派蕭條(卻曾受居民喜愛)的多格斯島社區之間。

回到我在前面說過的尋寶的事,在從一條街道尋到另一條街道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其實是在說有關城市生態的事情。乍一聽,這里的“生態”一詞好像說的是下面一些事:比如,浣熊在城市街道的后花園和垃圾袋里尋覓能夠喂飽它們的東西(在我自己住的城區里它們就是這么做的,有時候甚至在城市中心也有這樣的事發生);又比如,老鷹有可能減少摩天大樓間的鴿子的數量,等等。但是,我說的城市生態不同于研究野生世界的學生所關注的自然生態,當然也有相同之處。自然生態系統是這樣定義的:“一個物理——化學——生物的活動過程,活躍于一定量的空間和時間單位中。”城市生態系統則是一個物理——經濟——倫理的過程,活躍于城市生活的特定時間里,且相互緊密關聯。通過類比的方式,我提出此定義。

這兩種生態系統——一個由自然造就,另一個由人工形成——在根本原則上有相同之處。例如,兩者都需要諸多多樣性來維持其發展——當然,首先要確定的是,它們都富有生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樣性都會以一種有機的方式得以進展,內含的各種要素則會以一種復雜的方式互相依賴。在生活和民生中,生態多樣性表現越多,則越能體現其持續發展之生命力。在這兩種生態系統中,很多微小和含混的構成因子(它們很容易被粗淺的觀察所忽視)對整個系統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相比于其形狀或數量而言,重要性要大得多。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基因鏈形成是寶中之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相應的是行為間的互相關聯;更甚者,行為方式不僅在不斷產生的新組織中重復自己的行為,而且也會發生雜交和嬗變,產生從未有過的行為方式。正是因為存在著各個因子間互相依賴的關系,所以這兩種系統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攻擊,也容易被破壞和毀滅。

有時,也會出現沒有致命毀滅的情況,這或許說明系統很堅實,很有韌性。再加上,如果運轉良好的話,系統會表現出穩定的跡象。但是,從深層次而言,這是一種假象。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言,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皆在流動之中。當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是靜態情形時,實際上我們目睹的是起始和終結的過程,且兩者同時發生。沒有東西是靜態的。這個道理于城市而言也一樣。因此,研究城市生態與研究自然生態一樣,需要同樣的思維。只是關注事物本身,期待它們自己能夠給出解釋,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過程總是與本質相關,一些事物能夠表現意義是因為參與了整個過程,不管是產生好的還是壞的結果。

這種看事物的方式歷史不長,還處在新發展時期,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要理解,不管是自然生態還是城市生態系統,要學習的知識無窮無盡。所知甚少,所學更多。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是唯一建設城市的生物。“社會昆蟲”賴以聚集的蜂巢在求生、謀事、開發潛能上是如此異樣紛呈。總而言之,對我們而言,城市也是各種各樣的自然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不是你想怎么處置就可以怎么處置的。不管什么時候,也不管什么地方,社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之時,城市的生態系統也正是處于最具活力、運轉最順暢之日。它們真真切切發揮了其應發揮的作用。這個情況現在依然如此。無獨有偶,城市的衰落、經濟的滑坡和城市問題的成堆上升,這些事往往同時發生。這些情況并不是碰巧走到一起的。

盡我們所能去理解城市的生態,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這種理解可以肇始于城市運作過程中的任何一點。沒有什么比在一個好的街道、好的街區里進行好的服務,更能成為一個好的行動的開端;這些服務看似不足為道,但事實上再重要不過。也因為如此,當我知道“現代文庫”要面向新一代讀者出這本書的新版時,我很高興,我希望他們能夠對城市生態感興趣,尊重其中內含的奇跡,并且發現更多。

1992年10月,于加拿大多倫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环县| 崇礼县| 固阳县| 托里县| 五指山市| 遂昌县| 封开县| 财经| 昌乐县| 秭归县| 和政县| 彰化市| 灵石县| 虹口区| 红安县| 富源县| 朔州市| 会昌县| 洪湖市| 邹城市| 安福县| 永嘉县| 颍上县| 惠安县| 织金县| 历史| 凯里市| 威海市| 濮阳市| 金湖县| 东丽区| 阿合奇县| 五家渠市| 黎平县| 安义县| 隆化县| 冷水江市| 瑞金市| 三原县| 平山县|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