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未來:從金本位到區塊鏈
- (黎巴嫩)賽費迪安·阿莫斯
- 6258字
- 2020-08-20 18:07:44
第一章 貨幣
比特幣是一項可以履行貨幣職能的最新技術——利用數字時代的新技術來解決人類社會亙古存在的老問題:如何讓經濟價值跨越時間和空間流動。要理解比特幣,首先要理解貨幣,要理解貨幣,我們就不得不研究貨幣的功能和歷史。
最簡單的價值交換方式是用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來交換另一個有價值的東西,這種直接交換被稱作“以物易物”。然而,只有在產品和服務都很有限的小群體之間,以物易物才是可行的。假想幾十個人組成的與世隔絕的小經濟體,這里面不會出現很多專業分工和貿易,每個人都在生產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并在相互之間直接以物易物。直到今天,以物易物仍然存在,只是現代社會中比較罕見,通常是發生在很熟悉的人之間的特殊事件。
在更加復雜、更加龐大的經濟體中,通過專業化分工,人們有機會大量生產某一種商品,然后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換。這些交易對象完全是陌生人,無法一一記住對方所提供的商品、服務和個人喜好。市場越大,專業化分工越多,交易越多,需求耦合的問題就越嚴重——可能你需要對方的東西,可是對方不需要你的東西。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商品需求不匹配這么簡單,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在價值尺度上不匹配,即你所需要的東西與你所擁有的東西在價值上并不相同,也無法將其中一個切割成更小的單位。想象一下用鞋子來交換房子,交易者既不能只換取房子中的一塊磚,房主也不會收下與整個房子的價值相等的一大堆鞋子。第二是在時間上不匹配:你出售的東西可能易腐壞,而所需求的東西可能更加耐久也更有價值,這就使得很難在一個時間點積攢足夠的易腐的商品來交換那個耐久的商品。就比如很難積攢足夠的蘋果來交換汽車,因為蘋果在交易完成之前就該腐爛了。第三是在空間上不匹配:你可能想在一地售出房子而在另一地購買房子,但是房子根本沒有便攜性。這三個問題使直接交易變得不具有可操作性,人們需要更多層次的交易來滿足自身的經濟需求。
解決以上問題的唯一辦法是間接地以物易物:如果交易對象不需要你的商品,你就需要找到他愿意接受的商品,并將它交易到手。這個中間商品就是交易中介,雖然邏輯上任何商品都可以成為交易中介,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增長,人們不可能為了完成交易,持續尋找不同交易對手需要的不同交易中介,如果那樣的話,你可能要先進行很多筆中介交易才能最終完成真正需要的交易。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將自然浮現,而且接受這種方案的人會比不接受的人獲得高得多的生產力,于是所有人都接受的單一交易中介(或少數幾種交易中介)便出現了。被人們廣泛接受用作交易中介的商品就是貨幣。
交易中介是貨幣之所以成為貨幣最重要的功能。換句話說,人們擁有貨幣并不是為了消費這個商品本身(作為消費品),也不是為了生產其他物品(作為投資或資本品),而是為了拿它交換其他物品。投資的目的也是獲得收入來交換其他物品,但投資與貨幣有三點不同:首先,投資產生回報,貨幣并不產生回報;其次,任何投資都有失敗的風險,但貨幣本身攜帶的風險系數相對最低;最后,投資的流動性不如貨幣,每次將投資變現都需要付出較高的交易成本。這三點不同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對貨幣的需求永遠存在,為什么持有投資永遠不能完全取代持有貨幣。人類的生活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無法確定何時需要多少錢。儲備一定數額的貨幣以備不時之需是常識,也是幾乎所有人類文化中古老的智慧。貨幣是最具流動性的持有價值的方式,可以讓持有者在需要的時候迅速兌換所需的物品,而且比任何投資的風險都低。持有貨幣的代價或者說成本,就是被放棄的消費以及被放棄的投資中可能產生的回報。
通過研究市場中人們的選擇,奧地利經濟學派創始人、邊際效用理論的創立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指出,某種商品能夠在自由市場上被選擇成為貨幣的關鍵性質,是它的適銷性——無論何時,其持有者在市場上以微小的價格損失出售該商品的便利性。
并沒有原則來界定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成為貨幣,只要任何一個人購買某種商品不是為了其原本用途,而是為了交換其他商品,事實上都是將其作為貨幣在使用。因此,不同人對貨幣的觀點和定義也不盡相同。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東西承擔過貨幣的角色,除了最著名的黃金和白銀,還有銅、貝殼、大石頭、鹽、牲畜、政府債券、寶石等,甚至在某些特定環境下酒和香煙都可以當貨幣使用。人們的選擇是主觀的,沒有什么“正確”或“錯誤”的貨幣選擇。不過,只要選擇,自有其后果。
商品的相對適銷性可以參照前面提到的需求匹配的三個層次進行衡量,即商品在價值尺度、空間和時間上的適銷性。在價值尺度上具備良好適銷性的商品可以方便地分割成更小的單位或者組合成更大的單位,隨便持有者想出售多少,都可以實現。空間上的適銷性意味著運輸或者隨身攜帶此商品的便利性,進而意味著單位重量適宜的貨幣媒介通常價值很高。對很多有潛力行使貨幣職能的商品來說,滿足以上兩個特征并不是特別困難,而第三個要素——時間上的適銷性,才是貨幣之所以成為貨幣的最核心的特征。
商品在時間上的適銷性是指它在未來的保值能力,正是因為這種能力,其持有者才通過這種商品儲存財富。這就是貨幣除交易中介之外的第二個重要職能——價值存儲。一種在時間上具備適銷性的商品必須可以免于腐爛、腐蝕及其他形式的變質。可以肯定地說,任何想用鮮魚、蘋果、橘子長期儲存財富的人都會得到慘痛的教訓,財富蒸發之后很長時間,他們都不會再有如何儲存財富的煩惱。對于時間上的適銷性來說,保持物理上的完整性只是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因為時間變化后,一件商品即使保持物理條件不變,也可能大幅貶值。商品保值還有一個必要條件是其供應在這段時間內不會急劇增加。縱觀歷史,所有的貨幣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存在某種限制新貨幣單位的生產,以保持現有貨幣單位的價值的機制。生產新貨幣單位的難度決定了貨幣的硬度:增加供給難度很高的貨幣被稱作硬通貨,增加供給難度不那么高的貨幣被稱為軟通貨。
我們可以通過與商品供給相關的兩個維度來理解貨幣的硬度:①存量,代表現存的供給量,即過去的生產總量減去被消耗掉的和毀壞掉的部分之后的留存量;②增量,代表在下一個時間周期內將要增加的產量。存量-增量比是一個可靠的指標,可以表示某一商品作為貨幣的硬度,以及它是否適宜承擔貨幣角色。如果人們選擇使用低存量-增量比的商品儲存財富,該商品的供給就會在這之后急劇增加,稀釋儲存者的財富。這樣的商品若被選為價值存儲的工具,不大可能實現保值的目的。一種商品的存量-增量比越高,就越可能穿越時間保持自身的價值,因此在時間上的適銷性也就越好。
如果人們選擇存量-增量比高的硬通貨作為價值存儲的載體,他們的購買、存儲行為本身會增加對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引發其價格上漲,價格上漲會刺激生產者生產更多的此種商品。但是,由于該商品的存量-增量比很高,即使單位時間的新增產量(增量)與過去單位時間的產量相比有顯著增加,它相對于現有存量總體(存量)來說,還是很小的,因此產量的增加并不會帶來該商品價格的顯著下降,使用這一載體存儲的價值也不會蒸發。與此相反,如果人們選擇存量-增量比低的軟通貨作為價值存儲的載體,對生產者來講,大量生產此種商品是小菜一碟,結果很容易造成供過于求,價格大幅下跌,使用這一載體存儲的財富也會蒸發,從而摧毀此種商品在時間上的適銷性。
我把這一現象叫作“軟通貨陷阱”:任何物品,一旦被用作價值存儲的載體,都會帶來供給的增加;任何供給可以輕易大量增加的物品,一旦被選擇成為價值存儲的載體,都會毀滅存儲者的財富。從這一陷阱可以推知,任何成功承擔貨幣角色的物品,必然會有一些自然或人為的限制,限制其流入市場的增量,以保證其保值能力。因此,某種物品要承擔貨幣角色,它的生產成本必須很高,否則生產者賺快錢的誘惑將摧毀儲蓄者的財富,人們在這種貨幣環境中,儲蓄的動機也會被摧毀殆盡。
無論何時,一旦由于自然的、技術的或政治的發展導致貨幣商品的新增供給大量增加,這種商品都將失去貨幣地位,被其他具有更可靠的高存量-增量比的交易中介取代,我們會在第二章詳加闡述。當貝殼難以尋獲時,貝殼被用作貨幣;由于在監獄環境中難以獲得也難以生產,香煙在監獄里扮演了貨幣的角色;對于政府發行的貨幣來講,供給的增長率越低,人們對這種貨幣的青睞以及這種貨幣長期保值的可能性就越高。
當現代技術使進口和獲取貝殼變得很容易時,使用貝殼的社會就轉向了使用金屬貨幣或紙幣;當一國政府肆意增加貨幣供應時,其國民就會轉而持有外幣、黃金或其他更可靠的貨幣資產。20世紀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特別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例子。最長壽的貨幣是擁有最可靠的限制供給增長機制的貨幣,換句話說,是硬通貨。貨幣之間的競爭始終存在,通過探究技術發展對這些競爭者的存量-增量比的影響,不難預言競爭的結果,我們會在第二章闡述這一點。
當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用自己喜歡的任何物品充當交易中介時,將會發生的事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硬通貨的個體將受益最多,因為新增供給對他們所使用的交易中介來說微不足道,帶來的損失也微不足道。那些選擇軟通貨的人則會遭受損失,因為通貨供給會快速增加,帶來價格的顯著下跌。理性的前瞻和現實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大多數金錢和財富將集中在那些選擇最硬和最具適銷性的貨幣形式的人手中。貨幣的硬度和適銷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社會和時代的技術能力不同,各種形式貨幣的硬度和適銷性也不同。事實上,什么才是最好的貨幣,這個選擇一直是由不同社會的技術現實決定的,彼時彼地的技術塑造了不同的商品適銷性。奧地利經濟學派對健全貨幣的定義從來不是教條主義或客觀主義的,健全貨幣并不特定是某種商品,健全貨幣是通過市場上人們的自由選擇自然浮現出來的,而不是由當局強加給人們的,貨幣的價值是由市場互動決定的,不是政府強制規定的。自由市場貨幣競爭在產生健全貨幣方面無情而高效,只有選擇了正確貨幣的人才能跨越時間將可觀的財富保存下來。政府沒有必要自己動手將硬度最高的貨幣推向社會,社會會先于政府干預發現最適宜的貨幣。如果說政府干預有什么作用的話,也只會是阻礙貨幣競爭的進程。
硬通貨和軟通貨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遠比單純財務上的得失更為深刻,這也是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將在第五章至第七章詳加闡述。能夠以好的載體儲存財富的人會比不能這么做的人更好地規劃未來。貨幣媒介的硬度,即其跨越時間的保值能力,是影響一個人衡量當下與未來的價值,或者說決定其時間偏好的核心因素,這是本書的一個核心概念。
除了存量-增量比,影響貨幣媒介適銷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其他人的接受度。一種貨幣媒介接受的人越多,它的流動性越好,交易過程需要支付的額外成本就越低。正如計算機協議所證明的,在對等交互很多的社交環境中,出現一些贏家通吃的標準是很自然的,因為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加入這個網絡的收益會呈指數增長。正因如此,盡管有幾百個幾乎相同的社交網絡相繼誕生并被迅速推廣,但還是由Facebook和其他幾個社交網絡統治著市場。此外,任何收發電子郵件的設備都需要使用IMAP/POP3協議接收郵件,使用SMTP協議發送郵件。事實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通信協議被發明出來,這些通信協議本身也很完美,但是它們幾乎沒有用戶。原因是,如果使用別的電子郵件通信協議,用戶將無法與其他人溝通,因為其他人都在使用IMAP/POP3和SMTP。貨幣也是這樣,被更多的人接受,可以方便地進行交易是其最重要的性質,因此可以預見,一種或少數幾種商品會浮現出來,成為人們主要使用的交易中介。如前所述,成為交易中介不是因為它本身的性質,而是因為它的適銷性。
久而久之,隨著對一種交易中介的廣泛接受,所有價格都可以用它來表示,這就使它能開始發揮貨幣的第三個職能:記賬單位。在沒有公認的交易中介的經濟環境中,每對待交易的商品都不得不以彼此來定價,導致出現了海量的價格,經濟核算極其困難。在具備統一的交易中介的經濟環境中,所有的商品都以相同的記賬單位表示。在這個社會中,貨幣是衡量人際價值的一項標準,它按照貢獻大小回饋生產者,并告訴消費者需要支付多少錢才能獲得想要的商品。只有用統一的交易中介做記賬單位,復雜的經濟核算才有可能實現,才會有隨之而來的復雜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資本積累和大型市場的形成。市場經濟的運作依賴于價格。準確地說,價格依賴于一種共同的交易中介,反映不同商品的相對稀缺性。如果使用軟通貨,發行方不斷增加貨幣供給的能力,將阻止它準確反映機會成本。貨幣數量的每一個不可預測的變化,都將扭曲其衡量人際價值和經濟信息渠道的作用。
使用一種單一的交易中介,經濟體規模增長的上限就是愿意使用這種交易中介的人數。經濟體的規模越大,人們從交易和專業化中獲得的益處就越大。更重要的是,經濟體的規模越大,生產周期越長,生產結構就越復雜且越先進。生產者可以專門生產資本品,而資本品可以在較長的時間間隔后生產出最終消費品,這就使提高生產效率、生產質量更好的產品成為可能。在原始的小經濟體中,漁業的生產結構僅僅是個人走向海邊,赤手空拳去抓魚,整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只需要幾個小時。隨著經濟體的擴大,更多先進的工具和資本品被利用起來,生產這些工具的過程顯著延長了生產周期,同時也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現代社會,漁船的結構性能高度復雜,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建造完成,之后便可以服役幾十年。這些大型漁船可以航行到小船無法到達的海域,捕撈只有它才能捕撈的魚類。這些船可以經受惡劣天氣的考驗,并在非常不穩定的條件下繼續生產,在這種條件下,資本密集度較低的船只能進港躲避。資本積累使生產過程變長,同時每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也得到提高,可以生產出只有簡陋工具沒有資本積累的原始經濟根本不可能生產出來的優質產品。如果沒有貨幣充當交易中介,推動勞動的專業化分工,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貨幣的價值存儲功能使人們考慮長遠,激勵個體將資源用于投資未來而不是即時消費;貨幣記賬單位的功能使人們可以進行經濟盈虧計算。
在貨幣發展史上,多種商品扮演過貨幣的角色,它們的硬度和健全程度各不相同,這取決于每個時代的技術能力。貨幣的發展從貝殼到食鹽、牲畜、白銀、黃金和以黃金背書的政府貨幣,終于發展到了目前幾乎全球統一的貨幣形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每當技術進步讓我們利用新的貨幣形式時,都會帶來相應的好處和隱患。通過研究歷史上貨幣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我們能夠辨別出好貨幣和壞貨幣的特點。只有了解了這些背景,我們才能進一步理解比特幣的功能及其作為貨幣媒介的角色。
第二章將探討一些鮮為人知的自然或人工物品被用作貨幣的歷史,我們會從雅浦島的石幣說到美洲的貝殼、非洲的玻璃珠,以及更加歷史悠久的牲畜和食鹽。以上每種曾承擔貨幣角色的物品,都曾經是彼時彼地人們的最佳存量-增量比選擇,當它們失去這一性質后,也就失去了貨幣的地位。理解“如何”和“為什么”,是理解未來貨幣演化以及比特幣所扮演角色的關鍵。第三章分析了貨幣金屬,以及黃金如何在19世紀末的金本位時代成了首要的貨幣金屬。第四章談了貨幣向政府貨幣的轉變以及政府貨幣的歷年表現。接下來在第五章至第七章闡述不同貨幣形式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之后,我們在第八章開始對比特幣的發明及其貨幣屬性進行介紹。
[1] 參見米塞斯的著作《人的行為》,其中論述了未來的不確定性是驅使人們持有貨幣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可以提前知道他們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并對其進行最優規劃,他們就不必持有任何現金。但由于不確定性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們只能持有貨幣,以便在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保持消費能力。
[2] Carl Menger,“On the Origins of Money,”Economic Journal,vol.2(1892):239-255;translation by C.A.Foley.
[3] Antal Fekete,Whither Gold?(1997).Winner of the 1996 International Currency Prize,sponsored by Bank Lips.
[4] Joseph Salerno,Money:Sound and Unsound(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2010),pp.xiv-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