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羅馬的興盛與衰弱

第納里(Denarius)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用于交易的銀幣,每一枚第納里銀幣的含銀量為3.9克,與此同時,黃金成為文明世界最有價值的貨幣,金幣的傳播日漸廣泛。羅馬共和國最后一任獨裁官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鑄造了奧雷金幣(Aureus),1個奧雷金幣重8克,在歐洲和地中海地區被廣泛接受,奧雷金幣拓展了舊世界 指歐洲、亞洲和非洲,這是大航海之前人們所認知的全世界,與此相對的是,大航海發現的美洲和大洋洲則被稱為新世界。另一種類似的說法是舊大陸和新大陸。——譯者注的貿易范圍并促進了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奧雷金幣時期,即使發生了愷撒被刺殺引起的政治動蕩,發生了羅馬在愷撒選定的繼任者奧古斯都的統治下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經濟還是在長達75年的時間里保持了穩定發展。經濟的穩定一直持續到臭名昭著的尼祿統治時期,尼祿是羅馬人“剪硬幣”(Coin Clipping)陋習的始作俑者,他回收人們手中的錢幣,重新鑄造成金銀含量更低的新的金幣和銀幣。

只要羅馬可以持續征服富有的新領土,士兵和皇帝就可以持續享用戰利品的盛宴,皇帝常常為了給自己贏得人氣,人為壓低谷物和其他主食的價格——有時候甚至會免費發放。因此,很多在鄉村辛苦謀生的農民選擇離開農田,奔向羅馬城,他們在這里可以免費獲得更好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舊世界不再有這么多富庶的土地可供征服,可是不斷膨脹的奢侈生活和持續增加的軍隊數量在呼喚更多的資金,屋漏偏逢連夜雨,沒有生產能力的、依靠皇帝的慷慨和價格控制度日的人數還在不停地上升。尼祿(Nero,羅馬皇帝,公元54~68年在位)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而且這個辦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凱恩斯為英國和美國的經濟困局開出的藥方高度相似:讓貨幣貶值以降低工人的實際工資,減少食物補貼以降低政府負擔,從而增加其他政府支出。

奧雷金幣的含金量從8克降到7.2克,第納里銀幣的含銀量從3.9克降到3.41克。經濟困局得以短暫緩和,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破壞力很強且自我強化的循環:公眾憤怒、價格控制、貨幣貶值、價格上升,如同四季般輪番上演。 See Schuettinger and Butler’s highly entertaining Forty Centuries of Wage and Price Controls.

在卡拉卡拉(Caracalla,羅馬皇帝,公元211~217年在位)統治時期,奧雷金幣的金含量進一步降低到6.5克,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羅馬皇帝,公元284~305年在位)統治時期,又進一步降低到5.5克,之后他推出了一種叫作蘇勒德斯(Solidus)的金幣,金含量只有4.5克。在戴克里先治下,第納里銀幣變成銅芯外面包裹一層白銀,而隨著使用和磨損,外包的白銀會很快消失,最后的結局是,第納里不再是銀幣的稱號了。隨著這種貨幣通脹主義的做法在第三、第四世紀愈演愈烈,皇帝們錯誤地試圖通過控制基本商品的價格來掩蓋通脹。當市場的力量試圖應對貨幣貶值,向上修正商品價格的時候,行政力量設置的價格上限卻阻止了這種調整,結果是,生產者變得無利可圖。因此,在新的政令下達,允許價格自由上浮之前,經濟生產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滯。

隨著貨幣價值的下降,在帝國無可挽回地走向衰弱的漫長過程中,出現了現代讀者可能很熟悉的循環:“剪硬幣”降低了奧雷金幣的真正價值,增加了貨幣供給,使皇帝可以繼續揮霍無度,最終帶來通脹和經濟危機,困境中的皇帝則試圖通過進一步“剪硬幣”來緩解危機。費迪南德·利普斯向現代讀者總結了這一過程:

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和新一代的投資者應該注意的是,盡管羅馬的皇帝們瘋狂地試圖“管理”帝國的經濟,但他們的管理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雖然價格控制、工資控制和法定貨幣法案得以實施,但這些舉動就像試圖對抗潮汐一樣徒勞。暴亂、腐敗、不法行為以及對投機和賭博的狂熱像瘟疫一樣席卷了帝國。貨幣貶值不再可靠,對人們來說,投機炒作比從事生產更具吸引力。 Ferdinand Lips,Gold Wars:The Battle Against Sound Money as Seen from a Swiss Per-spective(New York: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onetary Education,2001).

貨幣貶值對羅馬帝國的長期影響是毀滅性的。盡管由于政府對經濟活動施加了大量限制,直到公元2世紀,羅馬也不能被歸類為一個完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體,但是,借助奧雷金幣,羅馬還是形成了前無古人的最大市場,規模最大且生產效率最高的勞動分工。 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The Scholar’s Edition(Auburn,AL: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8).羅馬和主要城市的居民通過與帝國偏遠地區的貿易獲得基本生活必需品,這種貿易有助于解釋增長時期的繁榮,而當這種分工瓦解時,帝國也隨之遭受毀滅性的崩潰。通脹和賦稅增加使皇帝對主要商品的價格控制勞而無功,在城市謀生的人開始逃往空曠的土地,哪里有機會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就奔向哪里,哪里低收入者不必交稅他們就奔向哪里。羅馬帝國錯綜復雜的文明大廈、遍布歐洲和地中海的大規模勞動分工開始瓦解,帝國的后裔成為分散在各地的自給自足的農民,之后很快就淪為封建領主統治下的農奴。

[1] 指歐洲、亞洲和非洲,這是大航海之前人們所認知的全世界,與此相對的是,大航海發現的美洲和大洋洲則被稱為新世界。另一種類似的說法是舊大陸和新大陸。——譯者注

[2] See Schuettinger and Butler’s highly entertaining Forty Centuries of Wage and Price Controls.

[3] Ferdinand Lips,Gold Wars:The Battle Against Sound Money as Seen from a Swiss Per-spective(New York: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onetary Education,2001).

[4] 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The Scholar’s Edition(Auburn,AL: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九江市| 马尔康县| 那坡县| 关岭| 泰来县| 沅陵县| 夏津县| 茌平县| 宿迁市| 武宁县| 招远市| 广丰县| 海丰县| 赤壁市| 吉水县| 潜山县| 广宗县| 大同县| 教育| 什邡市| 胶州市| 灵石县| 龙海市| 阿图什市| 申扎县| 鄄城县| 舟曲县| 若尔盖县| 临泉县| 普安县| 龙南县| 板桥市| 蒙阴县| 牟定县| 民权县| 临夏市| 曲周县| 时尚| 六安市| 贞丰县|